盛唐诗人李杜齐名,为何以杜甫为高?

杜甫,襄阳人,字子美。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诗人,他们家是个文学家庭。他曾居杜陵,故自称杜陵布衣。考试未能中举。玄宗时待制集贤院。肃宗时官拜右拾遗,后任华州司功参军,后归依严武,任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遂称他为杜工部。大历中游耒阳时醉酒而卒,年五十九。今按其一生经历,可将之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岁至三十四岁;

第二阶段: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第三阶段: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

第四阶段:四十九岁至五十九岁。

杜甫幼年时曾到山东、江苏等地。他与李白友好。三十五岁起到长安,任官职至四十四岁为止。这一时期是杜甫最为潦倒穷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却作了很多好诗。杜甫四十四岁那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捩点。四十八岁,杜甫去四川,一直到五十九岁去世那年,他在生活上较为安定,当地的政府首长当作“外宾”招待他。此阶段他的诗,在技巧上大有进步,但诗的内容精神方面却比以前逊色得多了。我们最好读他的年谱,根据年谱读他的诗集就等于读他的自传。

杜甫如一片枯叶,任由狂风吹飘。他是在大时代中无足轻重的一粒沙、一片叶,但杜诗变成了史诗,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整个的时代。


盛唐诗人李杜齐名,为何以杜甫为高?

杜甫在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这个时期,吃过残羹冷炙,生活极为困苦,但心胸却扩阔了。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与时代打成一片,与历史发生了大关系。杜诗说: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这些诗表达了儒家的最高精神,即社会不用他,他并不怨人。其实他内心是有牢骚的,但是并不怨天尤人。但我们可以说,对唐代三百年最有贡献的,恐怕要算杜工部了。

杜甫最崇拜诸葛亮,他在四川时就住在诸葛亮祠堂旁边,李白则最看重鲁仲连。我在幼时最爱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几句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这首诗境界极高,心胸极伟大。


盛唐诗人李杜齐名,为何以杜甫为高?

李白是仙风道骨,老庄风度;杜甫则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我亦颇爱杜甫的另一首诗,就是《缚鸡行》。其诗道: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

说的是杜甫不愿将鸡出售。此诗富有哲学意味,亦是写日记,记录其日常生活有感。

杜甫有一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诗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编者按:有的版本写作“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甚为震撼人心,使当时乱世流浪者心花怒放。但曾几何时,回纥在唐肃宗时极度骄横,收复中原后,回纥的气焰更嚣张了。杜甫早前写的《北征》等多首诗中说明,乞援回纥会造成恶劣后果,如今已一一应验。接着,吐蕃又经常入侵,代宗时,吐蕃联合了边疆的游牧民族吐谷浑等攻占了长安,代宗仓皇逃到陕州。长安两度陷落,并遭受到焚毁与劫掠,使杜甫极为痛心,他曾在多首诗中提及: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

“隋氏留宫室,焚烧何太频。”

在兵荒马乱、人民痛苦煎熬的日子里,杜甫忧心如焚,直到代宗广德二年,他在四川方才欣闻长安收复,写成排律《伤春五首》,其实都是关心国家前途、民生疾苦的政治诗。


盛唐诗人李杜齐名,为何以杜甫为高?

凡是大学者必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为自身的表现;二是要有好的有效的教人方法。杜甫是诗圣,当时唐人要反对文选派,杜甫却道:要“熟精《文选》理”,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编者按:此乃《戏为六绝句》其一。)

杜甫也推崇宋玉,他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又推重苏武、李陵与曹植,有诗云:“李陵苏武是吾师”,“文章曹植波澜阔”。

他又推尊陶渊明、谢灵运等前辈作家,对同时代的李白也极度看重,诗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用庾信、鲍照来比配李太白。

他又推重岑参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编者按:出自《寄岑嘉州》。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后人称“岑嘉州”。)此处是说岑参可比配谢脁,说明杜甫看法之广。

杜甫说:“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又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此处说明杜甫尊重每一位作家,不论今人古人,他们各有不同的技艺本能,好名声不是白白得来,新的是从旧的传承而来,所以新人古人同样值得吾人来尊重他们。

杜甫自述道:“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晚节渐于诗律细。”

杜甫认为写作时,必使字字妥当。他写文章必须要求能达到最高妙的境界。

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即写文章能做到下笔有神,便可以做到老成而没有遗憾了。

他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此意即是,写文章要做到语语惊人,才能代表文学家的全部生命。


盛唐诗人李杜齐名,为何以杜甫为高?

最后,再引述杜甫的两句诗作结,诗曰: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杜甫在三十三岁到四十四岁时,在长安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残杯冷汁的困苦生活,但他仍刻苦自励,勤读孔、孟、老、庄诸典籍,并从《昭明文选》承受了写文章的技巧,立志要献身于文学,唯有如此,才能许身于其他事业。

一国的文化是其民族性情的表现,为表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可以让万物共容,不必定于一尊,才是表示文化伟大。

杜甫做到了。

(摘录自钱穆《中国文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