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耐久性複議淺談!

本文主要針對施工完畢的混凝土結構,進行結構實體檢測時,發現某個部位混凝土強度偏低,對其將通過論證是否進行混凝土加固處理,還是採取其它措施,從而保證混凝土強度,滿足承受荷載要求的問題進行探討。

建設工程中,常常會遇到混凝土表面開裂的問題。通常依據開裂程度,評定結構裂縫是非結構裂縫還是結構裂縫;結構工程中局部混凝土強度出現偏低,採用置換、修復、補強等措施,提高混凝土強度;結構實體檢測中,如發現某些部位強度偏低情況下,混凝土供方與需方懇請設計單位進行荷載計算,實體測出強度是否滿足設計最低限要求;……。不論是採用何種方式,雖然滿足了承受荷載要求,但修補後的混凝土耐久性應如何評定為合格,現針對該問題進行簡單分析。

在對混凝土修復、補強的工作,大致分為如下幾個方面來完成:


1. 混凝土表面處,主要以置換、加固等方式,採用新拌混凝土得以完成(圖 1)

(1)將對某部位進行混凝土表面處理、置換等方法補強修復的,就應該針對使用的新拌混凝土按照相關標準規範取樣,考慮工程特點,加測混凝土對應的耐久性技術指標,如在寒冷地區,必須加測抗凍融指標的監測與跟蹤;如對於易出現鹼骨料反應的地區,就必須加測鹼骨料反應混凝土檢測,檢測均以置換混凝土試件按照標準齡期規定加測某些必要耐久性技術指標。


(2)對加固或置換後的混凝土,還要進一步考慮結構整體性和使用性,保證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使用壽命。針對新拌混凝土與先前澆築的混凝土銜接縫處,還要加強混凝土的“探傷”檢測,嚴查銜接處的縫隙是否密實,或驗證是否成為有機整體。另一方面,為保證混凝土的抗凍性能、氯離子擴散等耐久性能指標也是有必要的,所以針對這些方法的檢測,還要歸功於電通量、新拌混凝土一定齡期後的抗凍融指標。


2. 混凝土表面進行塗刷環氧樹脂等膠體,或是採用強度較高的纖維複合增強材料修復,並檢測混凝土耐久性指標(圖 2)

依據相關工程、標準、實踐經驗,建議對這種情況,通常要對混凝土的修復增強材料進行其耐久性的評定,也可以針對某具體部位,在一定齡期後對特殊工程或修復後的工程進行有必要的無損檢測,主要以電通量為主,還可以電阻法進行加測混凝土抗滲性能指標。

混凝土耐久性複議淺談!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除因設計錯誤、施工缺陷產生的功能隱患外,大量混凝土結構是由於環境侵蝕、材料老化及使用不當產生各種累積損傷,造成結構性能退化,安全性與適用性降低,使用壽命縮短,而不能滿足耐久性的要求。

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及時、有效地修復與防護可顯著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對混凝土結構工程的耐久性有一定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