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積金新政出臺 或能讓地方人才迴歸地方

北京公積金新政出臺 或能讓地方人才迴歸地方

微光君今天早上被北京公積金新政刷屏了,北京13日晚發佈公積金新政,9月17日便開始執行!很多人都戲稱“年輕人可以放心的消費升級了,反正也買不起房。”


北京公積金新政出臺 或能讓地方人才迴歸地方

北京公積金新政出臺 或能讓地方人才迴歸地方


網上已經充斥著太多分析該通知的文章了,所以微光君就不班門弄斧了,就先列舉九個本人認為比較重要的點。

重點一:公積金需要繳存11年才可貸款120萬:在過去,公積金貸款額度最高也是120萬元,但繳存時間的長短並不會影響額度的多少;因此新政將實行貸款額度與借款申請人住房公積金的繳存年限掛鉤。

重點二:“二套房”既認房又認貸,二套最高貸款額度降至60萬:在過去,商貸實施“認房又認貸”,公積金貸款則只是“認房”,不看貸款記錄;而新政實行後人行徵信系統中全國範圍內的個人住房貸款記錄都將被記錄,這將嚴重影響在外地有過貸款記錄的借貸申請人。

重點三:調整貸款年限、還款額度和擔保方式:公積金貸款期限最長不超65歲;月均還款額不超過借款申請人月收入60%的標準;協調公積金貸款和商業性貸款的同等階段性擔保。

重點四:首付比不再統一20%,普宅35%,二套非普80%:重點二中“認房又認貸”主要影響的是貸款的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這一次,公積金貸款同時也調整了首付比例。這樣調整過後,公積金貸款和商貸的首付比例就基本一致了,一樣實了施差別化的首付政策。但對於共有產權這樣的政策性住房,仍然給予30%較低的首付比例。

重點五:提交貸款申請材料進一步簡化:

受理公積金貸款申請時,只需要留存購房合同原件、《異地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原件。其餘的戶口本、身份證等貸款申請資料經核驗後,留存電子影像檔案。不再需要提交紙質的複印件了。而且審核通過後,借款申請人與管理中心簽訂的借款合同,也由原來的四份減少到三份,分別由借款申請人、受託辦理貸款的銀行和管理中心各留存一份。另外,借款人在辦理還款類業務及變更扣款賬戶時,可根據需要至管理中心下屬住房公積金貸款中心及郊區管理部就近辦理。

重點六:異地購房提取不再隨便取,只能買戶籍地或者戶籍所在省會:除了購買位於北京市行政區域內的住房,提取公積金僅限於購買本人及配偶身份證、戶口簿記載的縣、市或戶籍所在地的省會城市內的住房。舉個例子,如果購房人的戶籍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只有在購買北京住房、張家口住房、石家莊住房,才能提取公積金,而且如果住房公積金繳存人及配偶在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有購房提取記錄,則不能辦理異地購房提取。

重點七:東、西城戶籍買郊區房貸款額度可上浮20萬:

此次政策調整特別對東、西城戶籍的市民買郊區房給予鼓勵政策,此次公積金貸款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有關要求,實行差別化貸款額度。但上浮後的最終貸款額度還要符合按月均還款額不超過借款申請人月收入60%的標準確定的貸款金額。

重點八:進城務工人員可銷戶提取,男滿55歲,女滿50歲:對於進城務工人員與單位解除勞動關係的,如戶籍是本地的,按照本地戶籍人員的提取規定辦理;如戶籍是外地的,因工作變動前往外省市,已在當地建立住房公積金的,辦理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未在當地建立住房公積金的,住房公積金繳存人男年滿55週歲、女年滿50週歲,可辦理銷戶提取。

重點九:原則上取消大病提取:為了遏制以大病等方式造假騙提,原則上取消《關於職工家庭突發事件提取住房公積金問題的通知》文件規定的重大疾病提取。

針對本次北京公積金新政,網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此次公積金貸款新政是疏解政策,推動城六區常住人口持續下降;也有人認為公積金需要繳存11年才可貸款120萬,這是不鼓勵不提倡年輕人買房;還有人說,以後政策會更加收緊,要儘快買房。

但在微光君看來,對於在北京奮鬥的年輕人來說或許並不是什麼好事,但是該通知卻能有效緩解地方人才缺失的問題。

一直以來,各地方都用多種方式開展“搶人大戰”,有的地方通過產業發展來吸引人才,有的地方根據資源稟賦招攬人才,有的地方注重突出細節……見習補貼、技能補貼、購房補貼等政策紅包五花八門,同時推出落戶優惠政策成各地普遍做法。然而僅僅是地方用各種方式“搶人”沒有用,北上廣深不“放人”的話並不能解決問題,在北京,上億的房子並不少見,月租千元的隔斷房也遍地都是。依然有大批年輕人為了夢想背井離鄉,甘當“北漂”,指望著未來有一天可以在這座城市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而這次北京公積金新政,可以說是變相讓年輕人迴歸家鄉(再次提高了滯留北京的成本和發展門檻),將讓人才從北上廣深迴歸地方,讓地方企業不再無人可用。

或許正在北京奮鬥的你,看到這個通知會讓你沮喪,但實際上產業過度集中在個別城市會加速創業失敗和資源浪費,很多在地方能夠得到很好發展的商業模式和結構優化埋沒在北上廣深的發展潮流中。儘管北京的政策確實為了緩解其發展的巨大負重,但變相來看,北京或許已經不是最理想的創業樂土,而家鄉的發展和人才的缺失,在一線城市的壓縮政策下才能得以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