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種責任擔在肩

【編者按】病毒無情,人有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萬千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奮戰在抗疫現場,為人民築起健康防線。新華網健康頻道推出《“疫”重情深——鏡頭下的抗疫現場》特別報道,聚焦疫線的醫務工作者們,講述他們抗疫背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本期,新華網帶來北京地壇醫院醫務處處長、急診科主任的馬剡芳的暖心故事。

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種責任擔在肩

馬剡芳所在的北京地壇醫院醫務處是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處室,負責全院的信息上報、方案制定、科室協調、醫生調配、診療方案、專家會診、患者轉運、血漿捐獻等各方面的的具體工作落實,是一線戰鬥中的重要一環。作為醫務處處長、急診科主任的馬剡芳,是抗疫戰鬥中的現場指戰員、數據上報員、小朋友的臨時媽媽、患者的知心朋友、同事們的知心大姐......

“制定應急預案 讓防疫工作更加有序”

疫情發生以來,醫務處針對疑似患者接診、確診患者收入院、康復者複查等不同情況,制定了多種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的制定是確保醫院防疫工作更加有序運行的制度保障。

當一項新的預案出臺後,馬剡芳都會像“現場指戰員”一樣在現場工作幾天,以便於發現其中的漏洞並進行調整。

“那段時間真的是地壇人最艱難的時刻。”馬剡芳指的“那段時間”是地壇醫院承擔境外輸入人員的新冠篩查任務後的一段時間。馬剡芳白天忙完工作,傍晚就會來到感染急診,除了現場疏導秩序、答疑解惑,她更多的是要發現方案中的漏洞並進行調整。“你們排隊檢查要多長時間?”“患者是先做CT好,還是先採血、取核酸標本好?”她不斷與篩查者和醫護人員溝通、詢問情況,說話很多,卻顧不得喝水。

醫務處的同事根據現場統計的篩查人數、等候時長等信息,綜合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政策變化,不斷調整篩查流程。“通過調整方案,要縮短他們的檢查和等候時間。”馬剡芳說。

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種責任擔在肩

疫情期間,她時常充當“數據上報員”的角色。醫務處和疾控處負責彙總上報全院信息,這項工作繁雜、忙碌。確診率、治癒率,只是其中一項,據馬剡芳介紹,每天的上報內容有16項之多,包括新冠肺炎患者的身體狀況、使用中藥的情況、病例摘要、會診記錄等。

疫情初期,上報制度剛剛建立,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馬剡芳需要與科室挨個要數據,再進行統計彙總。同事們回憶,“那段時間,馬剡芳把單位當成了家,累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湊合一晚。”到目前為止,醫務處負責全院的信息上報,始終如一。

“他才2歲,爹媽都確診了”

在同事眼中,馬剡芳感性、善良,同情患者。“看哪個患者特別可憐,就自掏腰包買一些生活用品。”

“他才2歲,爹媽都確診了。在北京沒有親人,隔離點也不接收這麼小的患者。”馬剡芳說的是一個名叫文文小男孩,和父母從美國回來,父母相繼確診新冠肺炎。幸運的是,他並沒有被感染。眼看著14天的隔離期將至,文文的父母尚在治療……馬剡芳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他外婆在重慶,即便是外婆來到北京,也需要先集中隔離14天。”文文的去留成了棘手難題!最終,馬剡芳通過不斷溝通協調,得到了首都機場的支持——讓文文的外婆來京但不出機場,由醫院護工經理馬江泳轉交給機場工作人員,再由外婆接回重慶。

其實,像這種家人確診無人照顧的孩子並不是個例,馬剡芳說,“每個孩子情況都不同,每個都有需要協調的地方。”面對這種情況,馬剡芳總是一邊充當起“臨時媽媽”安撫孩子,一邊積極與孩子家人、疾控部門、交通運輸部門溝通,尋找解決方案。

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種責任擔在肩

“這樣的醫患關係,是充滿光芒的”

另一個讓馬剡芳印象頗深的新冠肺炎患者叫小波(化名),他1月25日因新冠肺炎被收治在地壇醫院,是地壇醫院收治的較早一批新冠肺炎患者。35歲的他事業有成,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陷入恐懼與絕望,他開始拒絕吃退燒藥、拒絕配合治療。“我覺得他沒那麼嚴重,好好治療應該很快能出院。”得知小波不太配合,馬剡芳決定見見這名小夥子。

一天下午,馬剡芳像去看望老朋友一樣,買了些果汁和零食去看望小波。在醫生辦公區,馬剡芳撥通了小波的電話,並通過給藥窗口隔著玻璃面對面開導他。小波小聲對馬剡芳說:“我病情會突然加重嗎?”馬剡芳非常堅定地說:“不會的,我們一定給你治好。”

小波遵醫囑服藥後,從那天晚上便不再發燒,病情一天天好轉……康復出院的小王一直很感激馬剡芳和救治他的醫生護士。有一天,他跟馬剡芳說“我要捐獻血漿,幫助更多人。”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馬剡芳看來,醫生和護士救治患者、抗擊疫情,被治癒的患者心懷感恩,捐獻血漿、反哺救眾。“這樣的醫患關係,是充滿光芒的。”(圖文/鞏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