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搭起這座“橋”,織起社會救助密網

目前,從“救窮”到“扶弱”已成為上海社會救助的共識。由靜安區民政局推出的“橋計劃”——多重需求家庭綜合服務項目,運行5年多來,精準地為一些有多重需求的困難家庭,提供物資救助與專業服務結合的整合式服務,幫助這些這家庭獲取自身發展的動力。請聽本臺記者曹夢雅發來的報道。對許多困難家庭來說,物質財富匱乏往往不是重點,而身心健康、教育就業、社會融入等方面的救助往往更為急需。區民政局四級調研員蔡林芳深有感觸:【特別是邊緣群體,我們政府的政策現階段只能說一個兜底線。從生存型到發展型怎麼來轉變,讓這部分困難家庭能夠享受更好的生活】在上海已建成的“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中,“1”就是指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讓科班出身、有知識、有資源的社會組織,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橋計劃”通過社區幹部上門排摸情況,確認低中高三類困境家庭,低困境家庭可由社區工作者進行日常關懷、宣傳預防,中高類家庭則由上海申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進行幫扶。副理事長張粉霞還記得,在最初試點的大寧路街道有一位年近30歲的三級精神障礙者,每天的生活狀態,就是在狹窄的老房子裡對著電腦發呆。【社會關聯度其實很小,他說我都沒有人找我,就是跟我媽兩個人。我們就做了一個身心障礙者的支持小組,更多的起到了一個陪伴者的角色,還有專業信息的傳遞。這個孩子後來在他們家附近的一家餐廳做服務員。他說張老師,我很珍惜這份工作】部分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困境。由於父母處於教育程度低、就業困難等境況中,無法帶給孩子正向積極影響。張粉霞說,這種困境在疫情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越是這種貧困家庭,他父母就不知道怎麼去弄,孩子天天拿著手機玩。我們就招募大學生對接了40戶家庭,對接了40戶家庭,把正向的影響給到這些孩子們,包括行為習慣、時間觀念的養成】通過社區居委、社工組織、社政部門協同合作,提供政策信息諮詢、經濟物資鏈接、身心情感支持、社會適應融合等方面的整合服務、個案管理,一定程度減低了家庭風險造成的損害。目前,“橋計劃”已從原先試點的2個街道,擴展到全區14個街鎮。蔡林芳說,今年他們還將完善多重家庭評估體系。【探索我們靜安區的智慧救助,信息採集數據跟我們人工調查相匹配一下,儘量不要有任何的遺漏,應幫盡幫、應救盡救、應保盡保】在“9+1”基礎上,靜安區通過“橋計劃”、個案幫扶、意外保險項目、慈善超市等模式,織就一張社會救助的密網。蔡林芳說,下一步是持續做好低保專項治理的整改深化,提高救助管理服務水平。【有些不應該屬於低保的,全部把他清理出去。日常在進入的時候,就應該把好這道門坎,把我們財政資金用到該用的人身上】以上由記者曹夢雅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