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油炸糕

冬至,學校特意為全校師生做了一頓油炸糕。看著端上來的一盆盆黃燦燦、軟筋筋、外焦裡嫩的油糕了。不由得使人浮想聯翩。

油炸糕是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及內蒙古豐鎮地區漢族特色糕點。油炸糕比較講究,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豆餡有小豆、豇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蔔、地皮菜、豆腐乾、苦菜、韭菜。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裡香外脆。

家鄉的油炸糕

過去,物資貧乏,油炸糕乃稀罕之物,只有婚喪嫁娶、蓋房喬遷、逢年過節、金榜題名、喜得貴子、生日滿月或家裡來了貴客,心靈手巧的女主人才會大顯身手,做一頓油炸糕。現今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種蔬菜、麵食應有盡有,但即使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仍無法取代油炸糕在家鄉人們心中的位置。

油炸糕之所以在眾多的美食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並倍受食客喜愛,是由於它自身的原料特點和獨特的烹製工序所決定的。油炸糕的原料是黍米,顆粒金黃,俗稱黃米,由黍子碾成,黍子生長在大同高寒地區,耐乾旱,性黏。黍米中含有人體必需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澱粉、脂肪、維生素、無機鹽與微量無素以及食用纖維,這些營養成份遠遠高於其它糧食作物。油炸糕即是用黍米磨成面,經過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純天然,營養豐富。

首先將黃米麵放入少量的水,用手耐心迅速的搓成均勻溼潤的小顆粒。然後將蒸鍋置於火上,放好蒸籠和屜布,蓋上鍋蓋,看到有熱氣冒出,均勻撒上一薄層剛才搓好的黃米麵,然後蓋上鍋蓋,再看到有熱氣冒出,繼續在上面撒,直到把所有的面都蒸透,蒸熟。接著將蒸好的黃米麵趁熱放入容器中,馬上開始揉搓光滑。然後在手上沾了涼水使勁地“揣”(山西方言,揉捏的意思)。但這“揣”可就有講究了,若是“揣”得愈勻,這糕才愈勁道。“揣”好後,再揪成雞蛋大的麵糰,包上或甜或鹹的餡兒,捏成或圓或長的形兒,下油鍋“滋拉”這麼一炸,一盆黃澄澄的油糕就做成了。

村裡的人們講究逢喜吃糕,意味著高高興興;豆沙加糖包成圓形,包含了甜甜蜜蜜之意;雞蛋、韭菜、胡蘿蔔等五色菜餡兒包成餃形,象徵著人生的多福多彩。過去,每當有婚喪嫁娶,就需要找一些幫忙的,所以油炸糕的整個製作的過程,並非一人所為,有淘米的、磨面的、打油的、做餡兒的、蒸糕的、捏糕的、炸糕的、燒火的……素有“千人糕”之稱,大家在做糕的過程中相互合作,齊心協力,邊做邊聊,聊現情敘往事,歡聲笑語中融入了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做糕的過程,儘管繁雜,但美在其中,樂在其中,是對勤勞善良、謙敬禮讓等傳統美德的詮釋和弘揚。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糕”是“高”的諧音,家鄉人民喜歡“糕”,蘊含著一份美好的寓意:高朋滿座、興高采烈、高升旺長、步步登高……體現出對美好生活和先進文化的嚮往和追求,純樸、積極向上,這小小的油糕,它頗具地域特色,卻把平凡的吃食演繹得這般魅力十足、情趣盎然。它不僅代表著喜慶、吉祥、溫馨和祝福,而且飽含了濃郁的人情、友情和親情。大概這也是家鄉人們對油炸糕鍾愛的原因吧!

家鄉的油炸糕

圖文編輯:習英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