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賀,有句民謠是這樣說的“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描述的就是那天的種種情景,各家各戶要包粽子,掛蒲艾葉,燻蒼朮白芷,給小孩塗雄黃,尤其是盛大的龍舟競賽,選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奮力向前劃,河的兩岸人們高叫著呼喊喝彩,十分精彩。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歷來很多爭執,歸納起來,大致有“紀念屈原說”、“黃巢起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龍的節日說”這幾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思想高潔,一心想振奮祖國。當時楚國被秦國打敗了,國力一蹶不振,連國王楚懷王都被押在秦國達一年多後死在異鄉。屈原十分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要勵精圖治,親賢人遠小人,操練兵馬,使楚國強大起來。可是他這種抱負卻招來了令尹子蘭等奸臣的仇視,他們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聽信這些謠傳,把屈原流放到湘南去了。屈原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邊徘徊,他滿懷悲憤,感到有生之年再難救國救民了,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趕到江邊來想打撈他的身體,但都找不到。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做成粽子,投到江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據說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端午節又因此被叫做“詩人節”。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節習俗的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久遠。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

“黃巢起義說”又有一種說法。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血流成河。百姓們四處逃難,有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在鄧州城外駐紮休息,黃巢騎馬到城外偵察地形,見一個婦人揹包趕路,一手拉一個孩子,表情很慌張。黃巢感到很奇怪,就問她出了什麼事情。那婦人趕緊告訴他關於黃巢軍隊的傳聞,讓他快些逃命,黃巢聽後,就對她說:你不必擔心,回家把艾草插在門上,就不會被亂兵傷害了。那個婦人回去後將消息廣為傳播。家家戶戶都掛起了艾草。五月五日那天,信守諾言的黃巢攻入城後果然沒有傷害那些百姓。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於是每年都在端午節這天掛艾草過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持“惡月惡日驅避說”的人則認為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古人認為五月五日這天是惡日,是普遍現象。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孟嘗君田文就是生在五月初五,他的媽媽認為這天生的孩子要使父親受災,讓家人把他扔在荒山野地裡。東漢的《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就給他起名“鎮惡”。宋徽宗趙佶從小寄養在宮外,也是因為他是那天生的。而且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大戴禮》上說:沐浴啊,就是要去除毒氣。所以到現在,在端午節要插艾葉驅鬼,燻蒼朮白芷和雄黃酒來避疫,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龍的節日說”主要是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在他文章《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寫到: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還引了吳均的《續齊諧記》中的話作為證明:屈原死後,楚人常將竹筒倒上米投入水中來祭祀他。一次有人在河中看到自稱是屈原的人,並說人們祭祀的東西常常被蛟龍吃了,希望能用樹葉包米並繫上絲帶來嚇退蛟龍。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很深,當時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此外,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夏至節說”等等說法,但都沒有壓倒性的證據。端午節帶著未解的來歷被人們世世代代的傳承著。

覺得小編的文章不錯的話,請點擊關注不迷路,請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