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指責和抱怨,把讚美煉成法寶,做有教養的人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缺錢,卻很少有人覺得自己缺心眼。這是生理基礎決定的,人的心理有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很少有人會主動責備自己。


杜絕指責和抱怨,把讚美煉成法寶,做有教養的人


生活需要自信,世間謙謙君子少,張狂小人(難以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多。

指責從來不能改變他人,更不能成就事業。

一個壞人做錯事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好人做壞事,卻不自知。

憤青的過激者認為,環境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怯懦的人堅持謹慎為上。

守財奴堅持節儉的生活方式。

無論任何時刻,人都會給自己的處境,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人類社會堅持的延續著。

大多數人就算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想公開承認,所以千萬不要指責他,朋友會變成仇人。

這也是每一個老師或家長,都會面對的現實。


杜絕指責和抱怨,把讚美煉成法寶,做有教養的人


正確的打開方式,不要責怪孩子,一定要先問清事實,分析對方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給出建議:怎麼彌補,怎麼做好收尾的工作,這樣很容易贏得認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養成了不同的生活信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大相徑庭的看法,無所謂誰對誰錯。

中國人吃牛肉,因此不理解印度人把牛供奉成神;同樣生活在熱帶,印度人不理解阿拉伯人大熱天穿長袍,戴頭巾。阿拉伯人不理解,美國人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美國人不理解中國老人願意哄孫子。

  亞里士多德說:"全然的瞭解,就是全然的寬恕。"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的保障,怎樣和人溝通?

很簡單,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只要你做的事,讓對方認同,問題從來不是問題。

一次到大慶考試,下了高鐵。打車去考場,司機路很熟,很快就到了地點,我發現前面有一個超市,就和司機說“師傅,停下吧,我在這裡下車。”

司機說“這個地方不讓停車,現在的車費是12元,我再向前開一段,那個地方也有超市,離考場更近些。” 

我被說愣了,連忙說“我不熟悉,都聽你的,錢我照付。”

司機把我送到超市門口,說“12元。”

我用微信掃了13元。

我把這件事,在課堂講給了學生。

我問“大家怎麼看?”

學生們爭論的很熱烈。

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能說服自己,就能說服對方。

任何事情,都隱含著一個理由,只要找到這個理由,就能順利解決問題。

沒有打不開的鎖,只要能夠找到正確的鑰匙。

去年夏天,弟弟帶著小侄子來串門。領著小傢伙去公園玩,站在勞動湖的觀景臺上。我和弟弟點評著,這幾年建設的不錯。

勞動湖從臭水溝變成了城市的名片。

就在這個時候,2歲的小侄子,拽著我的衣角,讓我抱。

我蹲下來,瞥了一眼勞動湖的景觀,才發現在侄子的高度,看到的就是灰白色的水泥臺。

抱起小侄子,孩子指著湖面的荷花,說“好看。”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衝突,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立足點和視角不同,學會換位思考,孩子就不會那樣不可理喻了,老爸也不會那樣蠻不講理了。


杜絕指責和抱怨,把讚美煉成法寶,做有教養的人


每次給家長和學生解決矛盾的時候,我都會強調這個觀點。

孔子早就給出了社交範式:"君子和而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