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全畫像

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全畫像

“選擇什麼樣的大學”是目前數百萬名準大學生及其家長心中最記掛的事情。綜合考量因素很多,是選擇大學的綜合實力、科研實力、文化氛圍、地理位置或是其他因素呢?

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因為對學生而言,這是最直接受益的因素。教師是學校的根本,一所好的學校必定要有好的教師,一名好的教師首先要有好的教學水平。

前不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研究”項目組用一年多的時間,收集了所有普通高校的教師教學發展情況,通過分析38萬餘條數據,梳理了近30年來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現狀和生態,預發佈了我國第一個普通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覆蓋97%以上共1212所普通本科院校,希望藉此引導高校更好地關注教師教學發展,提高教師教學發展水平,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為什麼要做教師教學發展指數

隨著社會對高校教學質量的關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對教學越來越重視,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財力,但效果還是不夠理想。項目組分析,主要原因在於高校教師教學活動和教學發展具有邊界模糊性和內涵複雜性等特徵,難以清晰地評價,導致管理者缺乏有力的抓手,嚴重製約了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政策的推動。特別是在學術績效主義的影響下,面對可以用具體數字來衡量的論文數、項目經費、專利數和影響因子等科研成果,教師教學發展經常在不經意中實質性地讓位於科研發展。

自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來,如何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發展水平一直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高校關心和討論的熱門話題。

基於此,項目組希望用一個具體的數字來表徵我國高校的教師教學發展現狀和生態,為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提供了一個理性的審視視角。項目組按照關注教學、關注教師、關注歷史、關注發展和關注成果五項原則,秉承讓所有高校都能夠擁有自己的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更加科學全面地把握本校教師教學發展生態的設計理念,提出由“6+1”個維度構成的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模型,即教師團隊、教改項目、教材項目、教學論文、教學成果獎、教師培訓基地等6個維度和教師教學競賽特別維度。

大部分高校很難獲得教學成果獎

項目組依據一級指標對1212所普通本科院校進行分類,結果明顯可以聚成四大類:

第一類由指數得分最高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學校組成,稱之為“全面開花型”,除了教師教學競賽和教學論文兩個維度,這兩所高校在其他維度基本得到了最高的分數;

第二類由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13所高校組成,這類高校在教師團隊、教改項目、教材項目以及教學成果獎四個維度的得分明顯低於第一類高校;

第三類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等24所高校組成,它與第二類高校的發展模式非常相近,差異主要體現在得分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第四類由1173所高校組成,可以說大部分高校進入了第四類,且與前三類的差距巨大,同時也呈現另一種發展模式:就自身發展而言,第四類高校在教師培訓基地和教學成果獎方面的得分極低,教師教學競賽和教學論文的得分反而成優勢項目。項目組認為這從側面說明對於大部分高校而言,教學成果獎的獲得極其不易。項目組同時也提示,雖然從2012年啟動國家級示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以來,教師教學發展得到了普遍重視,但國家級示範中心主要集中於少數高校,且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的平臺過於欠缺,對於大部分高校而言,教師教學相關培訓的基地建設和扶持並不充分。

項目組建議,鼓勵各省(區、市)設立省級的教師教學發展相關培訓基地,以惠及大部分地方院校,為其教師教學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各省教師教學發展水平呈兩極分佈

項目組發現,東部高校所獲得的項目數佔所有項目數的49.66%,其次為西部高校,佔比約19.84%,然後是中部高校,佔19.52%,東北高校由於數量較少,佔10.99%。從校均項目數來看,東部>東北>中西部,分別為348項、281項和240項(中西部校均項目數相同)。在TOP300榜單中,東部高校佔據了半壁江山,達到147所,佔榜單的49%,中部、西部和東北入選數量相當,分別為56所、59所和38所。

從各地的校均分來看,北京市最高,校均分為43.50分,其次為青海省、上海市,校均分都超過40分,而河北、貴州、雲南等省的校均分較低,其中貴州校均分為23.55分,只有北京的一半左右。

在前100名高校中,北京等7個省(區、市)入圍數量超過5所,其中北京20所、江蘇12所、上海和陝西各為8所、湖北7所、黑龍江和廣東各6所,而河北、山西、海南、貴州、青海、內蒙古、西藏、寧夏和新疆9省(區、市)則沒有高校進入前100名,其中,中西部省份比較集中。雖然各省份均有院校進入TOP300榜單,但從進入榜單的院校數量來看,北京、上海和江蘇等東部省份同樣比其他區域省份略勝一籌,其中北京38所,江蘇24所,上海和遼寧同為17所,山東15所,湖北14所,浙江13所,廣東12所。北京、青海、上海有超過40%的高校進入TOP300榜單,其中北京56.7%、青海50%、上海44.7%,而貴州、海南、河北、山西等中西部高校進入TOP300的比例較低,均為20%以下,其中貴州低於10%。

項目組分析,從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平均層面以及高分層面均可發現,目前各省份教師教學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呈兩極分佈:一些地區,如北京、上海、江蘇,無論平均水平還是高水平學校數量都明顯領先,而另一些地區,如貴州、河北、雲南、山西等省則存在教師教學發展平均分和高分均較低的情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海地區雖然高校數量不多,地理位置不佔優勢,但省內高校發展均衡且得分都較高,所以有較高比例的高校進入TOP300榜單。項目組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中西部教育資源相對緊缺的地方,可以集中力量辦幾所高質量大學,以此帶動和提升整個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

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水平整體結構不盡合理

從發展水平上來看,理論上應該基本符合正態分佈,即有一部分“領頭羊”學校,起到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少部分高校由於種種原因面臨諸多發展問題,處於發展末端,而大部分應該屬於中間部分,從而達到整體均衡。

從指數位序來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位列前三名。這三所大學總分都在90分以上。而排在其後的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東南大學,這些大學的總分都在80分以上。除了上面這些學校以外,其他大學總分都在80分以下。從目前各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各分數段學校數量分佈來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更為明顯,總分高於70分的高校僅佔2.4%,30分到70分之間的佔45.1%,而30分以下所佔比例高達52.5%。

項目組認為,從實際來看,前端和中部相脫節,大部分高校的教師教學發展水平亟待提升。

重點與非重點大學“中段”斷檔現象明顯

重點建設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導向,從“985”工程、“211”工程,到“2011計劃”以及現在正在實行的“雙一流”建設,其核心特點是資源驅動型發展,通過大投入期待大發展。項目組將以上四類獲得國家重點資助的高校稱為“重點大學”,分析重點與非重點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生態差異。

排名前50位的本科院校中,全部為重點大學;百強本科院校中,重點大學有88所。項目組認為,經過多年持續投入和建設,重點大學不僅在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上具備雄厚實力,在教師教學水平上同樣具有很大的優勢。

數據顯示,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之間的差距較大,存在“中段”斷檔現象。以“雙一流”院校和非“雙一流”院校為例,在校均得分上,“雙一流”院校校均得分59.5分,非“雙一流”院校校均得分為26.5分,前者為後者的2.3倍;在項目數上,差距更大,“雙一流”院校校均項目數1172項,非“雙一流”校均項目數176項,前者為後者的6.66倍。

從各地內部排名來看,“中段”斷檔現象愈加明顯。以重慶市為例,“雙一流”院校中排名最低的是西南大學,排在44位,非“雙一流”院校排名最高的是重慶醫科大學,排在168位,中間斷檔124位。其他省份,如吉林、湖北、江西、海南、甘肅、西藏等,也存在“雙一流”院校與非“雙一流”院校排名差距相差100位的情況。

12所非重點大學表現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名前100的名單中,出現了不少非重點大學,包括首都醫科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揚州大學、黑龍江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以及南方醫科大學等12所高校。

綜合分析這些高校的數據,項目組發現一個共性:這些高校教師教學在“6+1”的指標項目中發展比較均衡,在教師團隊、教改項目和教學成果等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項目組認為,提升教師教學發展水平是一個系統工程,各項指標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教師教學發展要以培育教學團隊為基礎,以教改項目為平臺,通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進而提高教改論文和教材項目的數量,同時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有意識地培育和凝鍊教學成果。

地方院校TOP100競爭激烈

地方院校在全國普通本科院校中所佔比例高達90%以上,項目組發佈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TOP100榜單,以展示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情況。南京師範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雲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蘇州大學、廣西大學位列榜單前10位。

數據顯示,入選TOP100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水平較為接近,各校之間的指數非常接近,榜單競爭激烈。每個位序之間的差距平均在0.18分,河南農業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之間僅差距0.01分。

各省份地方院校整體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有30個省份的地方高校入選地方院校TOP100榜單,其中江蘇省、廣東省入選高校最多,分別有11所和9所,天津、河北、黑龍江、浙江、河南也各有5所高校入選。吉林、海南、甘肅、青海、西藏、寧夏、新疆只有一所學校入選榜單,湖北省則沒有一所院校入選。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省一級的重點建設大學表現同樣突出。以浙江省為例,入選榜單的5所大學全部為省重點建設大學;廣東省入選榜單的9所本科院校,也全部為廣東省重點建設高校。

農林醫藥理工類院校表現搶眼

在各類型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TOP20中,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位列綜合類前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位列理工類前三;華中農業大學超越中國農業大學位列農林類榜首,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位列第二和第三位;首都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位列醫科類前三;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位列師範類前三;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科類院校中領先優勢明顯,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位列第二、第三。

不同專業類型的高校在總榜單中的表現有一定差異,從校均得分和進入前300比例兩個維度來看,農林類高校在指數中的位序表現搶眼;理工類院校校均得分最高,但進入前300的高校比例較農林類略遜一籌。

值得關注的是,師範類院校獲得了較高校均得分,但是進入前300的比例並不理想。項目組提示,師範類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水平較為平均,內部差異較小;人文社科類院校,無論是校均得分還是進入前300高校比例也都不盡如人意。

前300名高校中沒有民辦及獨立學院

指數也顯示我國獨立學院及民辦高校在教師教學發展上與公辦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次進入指數覆蓋的民辦及獨立學院共387所,佔總數的31.93%,項目數僅佔總項目數的4.97%,指數總分也只佔所有入榜高校的14.75%。公辦院校校均得分為獨立學院及民辦高校的2.7倍左右,排名TOP300的院校均來自公辦高校,獨立學院及民辦高校最高排名在350名,且絕大多數集中在後半段。

民辦及獨立學院大多建校時間較短,各項成果積累還不夠。項目組認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政策研究,積極探索提升民辦及獨立學院教師教學發展水平的建設路徑,加大對民辦及獨立學院的支持力度,以發揮其靈活性,切實有效地對我國高等教育進行補充。

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存在兩大短板

通過指數分析,項目組發現我國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整體而言存在兩大短板:一是教學成果獎數量較少,二是教師教學培訓過於薄弱。

從數據來看,教學成果獎目前只包含兩類獎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和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其中,國家教學成果獎從1989年開始評審,4年評審一次,到目前為止共評選7次,普通本科院校共獲得3586個獎項;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從2014年開始評審,每兩年評審一次,目前在普通本科院校只評選了114項。

在有限的成果獎中,分佈也很不均衡。此次被指數覆蓋的121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649所本科院校沒有獲得過教學成果獎(其中大部分為地方院校),148所本科院校只獲得過1項教學成果獎。而有18所院校獲得1346項教學成果獎,佔教學成果獎總量的36.5%,其中獲得100項以上的學校有三所,分別是清華大學137項,北京大學127項,浙江大學100項。

對此,項目組建議,國家或地方政府或可通過增設教學成果獎類別,增加獲獎數量,加大對地方高校和中西部民族高校的支持力度等舉措,擴大教學成果獎影響,鼓勵高校更好地投入本科教學。

此外,也是從數據上來看,教師教學培訓基地一級指標所包含的數據佔所有教師教學發展項目數據的比例不到1%,類型也只有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西部受援高校教師和管理幹部進修鍛鍊項目兩類。

項目組認為,教師並非天生就是教學能手,需要進行不斷地培訓和培養,需要在教學中有引導地開展反思和持續改進。為此,項目組建議:各省在全國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的輻射下,儘快建立省級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真正將教師教學發展培訓落地,使得教師教學培訓更接地氣,更有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