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老人租500㎡别墅抱团生活!住满一年后,他们怎么样了

在山水环绕、竹林葱郁的杭州余杭港东村里,有一栋造价200多万的三层浅黄色小别墅。

这栋别墅的主人是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

2017年5月,老两口招募志同道合者到自家别墅抱团养老。

如今一年过去了,13位因为养老问题而走到一起的老人,生活中有矛盾也有喜悦,他们在碰撞中不断前行……

抱团是为了彼此有照应

你看,这就是抱团养老的好处,有什么不方便的,彼此能有个照应。

——金阿姨

朱荣林老两口的别墅建于2010年,面积约500多平方米,是儿子出资的。

院子前面有一方鱼塘,后面是半亩小菜园,这个时节,茄子、四季豆长势正好。

别墅里面干净清爽,客厅铺着地砖,擦得发亮。7户13人分布在1到3楼,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卫生间。房间里家具、家电配备齐全,拎包入住。

早上7点,吃完早饭,俞阿姨骑上自行车准备去菜场买菜,小挎包里有前一晚上刚放进去的200元。

“这是用来今天买菜的,晚上记完账把余钱拿走,王大姐重新放进200元。谁值日谁就拿着去。”

当天本来应该是金阿姨去买菜,但前一阵子金阿姨不小心摔伤了腿,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俞阿姨就来帮忙。

短发、戴着眼镜、63岁的金阿姨爽朗地说——

“你看,这就是抱团养老的好处,有什么不方便的,彼此能有个照应。”

抱团是为了生活有味道

家里就我和老太婆,饭菜花样也烧不多,吃完饭就大眼瞪小眼,生活没味道。

——朱荣林

朱荣林退休前是英语老师,老伴原来是化工厂的厂长。

2016年,朱荣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术,回来后情绪不大好。王桂芳也察觉出老伴的异样——

“每天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句话说不对就发火。”

刚好,这个时候,王桂芬看新闻,余杭的一位张阿姨在实验抱团养老,她觉得自家也可以试试。

招募时,两人提出了几个条件——

年龄在60到70岁


有生活自理能力


经济上不能太计较

消息一出,报名的有100多人,朱荣林老两口最后从中选出了4户。

大家一住进来就起草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除了规定怎么买菜、打扫卫生,还包括——

爱护房东家里的设施、不打听议论他人的隐私、不得乱说是非等。

还规定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以退出,反映较多者也可由房东提出清退建议。

那么组团养老的费用是多少呢?

房租根据朝向从1500到1100元不等,住一押一。

打扫卫生的一周两次,每月1200元,


厨师烧两餐每月2000元。


还有一个修剪草木的每月2000元。


每户满打满算,一个月3000元的费用足够了。

抱团的生活很悠闲

现在的生活很悠闲。早上6点起床,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

以前在家每天都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俞阿姨

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户,试住三个月后,就把家全部搬来了。

俞阿姨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

“我就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而且我年轻时候在这附近插的队,听本地人说话,我都觉得亲切。”

对这里的伙食,俞阿姨也基本满意——

“我们每天两个荤菜,每周都有鸡鸭鱼肉。菜单其实都是前一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的,谁想吃什么可以提出来。”

她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悠闲:早上6点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以前在家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朱荣林也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气色好了许多——

“吃菜花样多了,营养丰富了,家里有人气,精神也不错。可以说,一开始的目的达到了。”

抱团的微妙烦恼

肯定有人会离开,我们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对,人再少,就很难维持。

——朱荣林

一群本不相识的人突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细节都需要磨合。水电煤、生活费都是AA制,但怎么AA法,也是一步步改进的。

除了费用,怎么在一起吃饭也是有讲究的。最初没有分餐,有人就说不卫生。然后就改成了如今的分餐制。

67岁的蒋一纯是去年补缺进来的,谈起同一个屋檐下的矛盾,倒不讳言——

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条短裤,赤膊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

吃饭时,比如一条黄鱼,有人一个劲夹好的鱼肉;有时,来迟的人发现菜都被夹光了。

乐观的朱荣林表示——

“大矛盾肯定是没有的,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图个开心,现在来看,挺融洽的。”

不过,去年有夫妇离开,也让朱荣林对人员的稳定有些担忧,“肯定有人会离开,我们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对,人再少,就很难维持。我们这里是有进有出,来去自由。”

新闻深读+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还是有点难

想要在一个地方住的舒心,身边的人是否志同道合是关键。俗话说的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那么,这几位抱团养老的叔叔阿姨,有没有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呢?几位老人都笑了笑,不置可否。但又都承认,相处难是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

俞阿姨说——

“我当初最看中的还是环境,其他都可以接受。少说话就是,我本来话就不多。”

住了一年的金阿姨,感触也是颇多——

“抱团养老最好的还是认识的人,同事,朋友,彼此了解,知根知底,能相互包容。”

蒋一纯期冀的抱团养老则是——

“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经历。我理想中的生活是:早上睡到自然醒,早饭后唱一两个小时的歌,或者看看书,练练书法,然后开车到附近走一走。

只是,这些暂时还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