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刚把皇位禅让给孝宗,孝宗就积极北伐,高宗为何不反对?

meng0130

金国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协议入侵南宋,宋孝宗在川陕和两淮出击,赵构没有反对,因为很合理啊。

隆兴二年的北伐,是宋孝宗和张浚自己决定的,根本就没通知三省、枢密院,赵构也不知道,无从反对。

绍兴二十九年,赵构把湖北士兵名额增加了1000人,刘锜又招募了三千人。绍兴三十年,赵构给刘锜军费钱六十万缗来招募训练新兵。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发大军入侵南宋。赵构起用张浚等主战派应战,形势一度险恶。所幸金世宗在金国后方称帝,完颜亮腹背受敌,在瓜洲渡江作战时被部下刺死,金兵北还。赵构好不容易松了口气。

其后几年金宋之间屡有兵争,赵构觉得自己心累,就退位太上皇。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皇太子赵玮改名赵昚登基为帝,是为孝宗。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任命打败完颜亮的虞允文左丞相兼枢密使,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到四川总理军政事务,准备北伐。后虞允文病逝,北伐中止。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这要看宋高宗是怎么“禅让”皇位的了,

自愿禅让的,中国历史上鲜有,最有名的就是乾隆皇帝了,结果呢?乾隆依旧捏着三品以上任命权和军权,一直到他去世,而嘉庆皇帝只有执政权,类似于傀儡了,唐朝唐睿宗李旦也算一个,也是捏着人事权力和军权,最后李隆基政变夺权,再扯远点,就是赵武灵王,也是握着军权和人事权,也是被政变夺权,

还有被公认的意愿退位的,就是宋高宗了,我们在看,宋高宗真的是自愿禅让的吗?

如果自愿禅让,而又不捏着任何权利,那真是高风亮节,古往今来,世上少有了,即使是现代,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了,这样伟大的皇帝,为什么要反对北伐?

如果是被迫“禅让”,跟尧舜禹那样,李渊禅让给李世民,李旦禅让给李隆基,李隆基禅让给李亨那样的被迫禅让,被迫放弃权力,你不让出来就是死,这样的禅让,太上皇啥都不是,那真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

宋朝两位皇帝禅让,他们的禅让方式都是个迷,至少在大众眼里,他们是自愿禅让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被迫的,这样退位的皇帝,还想什么权力?还想左右政局,不是痴人说梦?

退一万步,他是自愿退位,又拥有左右朝廷的能力,为什么要阻止北伐呢?你觉得他不北伐是窝囊?孝宗北伐了,结果呢?说明南宋本就没有北伐的实力,

宋金分界线是打出来,不是谈出来,更不是杀了岳飞求出来的,

打出来的分界线就说明,两方在这里长时间的拉锯战,谁都占不到便宜了,然后和谈,如果一方有碾压对方的实力,没人会跟你和谈的,金国无法吊打大宋了,大宋也不可能北伐收复失地,不然,别说杀一个岳飞,就是杀了赵构都不可能和谈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宋高宗提出要禅位皇位,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六月十日,宋高宗以健康原因为由,下诏传位皇太子赵眘,自称太上皇帝,移居德寿宫。六月十一日,赵眘即位,他就是宋孝宗。

宋高宗禅让时,才五十六岁,身体非常强健,在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后,八十一岁才寿终正寝,所以,所谓的身体不好,显然是托词。

实际上,宋高宗禅位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国政局动荡,而南宋也并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禅位的外界因素。

宋高宗原本有一子,名赵旉,建炎三年(1129),年仅三岁的赵旉受到惊吓而死,而此后数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就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初名赵伯琮)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

因此,在宋高宗禅让皇位以后,宋孝宗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就迎合主战派人士的意愿,发动对金国的战争,当然也是得到了宋高宗的认可。

如果北伐成功,就可以壮大南宋的势力,如果失败,宋高宗又可以出面议和,事实上,在宋高宗禅位以后,他时刻都没有脱离政治,一到关键时刻,他就会挺身而出,出谋划策,帮衬宋孝宗。

为了南宋的国家,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宋高宗张弛有度,进退得当,退而不休,确实颠覆了我们以前对他的认知,令我们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