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为什么叫慈禧太后“亲爸爸”

珍懿xbLY4160

关于“亲爸爸”这个称呼,有一个小故事。

慈禧对光绪十分严厉,一般都对他苛刻而冷酷,稍有不顺就罚跪不起,在身体和精神上给他施加很大的压力。最令光绪帝苦恼的是,他每次请安的时候,对慈禧说“皇太后吉祥”,总是得到慈禧的一声冷哼,有时候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大为光火。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绪帝百思不得其解。



在清宫剧中,光绪帝称呼慈禧太后为“亲爸爸”。比如电视剧《走向共和》里,光绪帝一口一个“亲爸爸”的叫着慈禧太后。难道满人有叫“亲爸爸”的习惯?

其实在考究清朝满族所有习俗中,根本就没有“亲爸爸”这个称呼。

什么?没有这个称呼?莫不是慈禧太后自己创造的?


满族人称父亲为“阿玛”,母亲为“额娘”。清朝皇子称父亲为皇阿玛,母后为皇额娘。那么,按照满人习俗,光绪帝应该叫慈禧“皇额娘”才对,为何偏偏叫个“亲爸爸”?

对,爸爸,还亲爸爸?大家都知道,如今爸爸指父亲、指男性,而慈禧太后让光绪帝叫自己为“爸爸”,明显是想“男性化”自己。前面故意加个“亲”字,是想以此来宣示关系亲。(慈禧意思:虽是过继的,但像亲儿子一样亲。当实际上越强调亲,越不亲。)

因此,从诸多方面也体现出来了让光绪喊自己为“亲爸爸”,不乏慈禧的政治用意和心理需求,也体现了慈禧太后有意“雄性化”自己而爆棚的权力欲。

光绪帝自从称呼慈禧为“亲爸爸”之后,慈禧每听之心里必是非常高兴的。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一直大权独揽,权力欲极重,可以说普天之下她是最大的了。人一旦掌握最高大权一久,又在等级制度的最顶峰,无人束缚,心里难免会滋生出突破自身角色束缚的妄念。(比如有没有对皇帝角色心痒痒?比如有意雄性化自己欲意何为?)。


毕竟,有武则天这个千古女皇榜样在前。心里即便有这种想法,对权势熏天的女人来说,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女皇和皇太后之间,慈禧不过只差一定帽子罢了。

但是由于性别的束缚,以及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束缚,最终慈禧没敢跨出自身“皇太后”的角色。其实在慈禧太后的内心里面,特别是掌握大权之后,渴望“自己若是个男人该多好”。所以说,在光绪帝称之为“亲爸爸”的时候,这种扭曲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光绪帝,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父亲是大清醇亲王。光绪帝4岁时,就被慈禧太后过继为儿子,并接进皇宫,由自己从娃娃抓起,灌输教导光绪帝。


而光绪帝从小从心理上就非常害怕慈禧,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所以为了免于处罚,不免要想方设法的讨好慈禧。


光绪帝虽贵为一国之君,法理上和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谁都知道背后的慈禧太后,才是实际最高掌权者。

光绪帝称呼慈禧为亲爸爸,一是让慈禧从心理上成为了“太上皇”,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能当皇帝”的遗憾,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慈禧“雄性化”爆表的野心。


说说慈禧太后的另外一个著名称呼,由最懂她的李莲英发明的,你就明白什么叫异曲同工。

总管太监李莲英,第一个称呼慈禧为“老佛爷”,如此左一句“老佛爷吉祥、老佛爷万寿无疆”,右一句“奴才给老佛爷请安”,慈禧乐开了花。


朝臣们知道慈禧喜欢,纷纷讨好,就迅速在朝中流行开来,这就极大满足了一个寂寞老女人的虚荣欲望。老佛爷,非女性化称呼,而是男性化称呼,慈禧也是“爷”了,而且还是一尊像佛一样的爷!


所以,“亲爸爸”这种称呼,对慈禧来说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而光绪帝为了巴结慈禧,也不得不一直延续着这个称呼。慈禧死后,清朝也无人再叫这个称呼了。

【撰文:峰子哥;点关注更多趣历史!】


峰子奇观

光绪继位,也算是捡了一个漏。他的生父是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太后的亲妹。1874年,19岁的同治帝早逝。两宫皇太后召集诸王公商议继位人选,有人提议从溥字辈中选,但,慈禧考虑到以溥字辈中选一子过继给同治帝,那她就成了太皇太后,而同治帝的皇后即上升为皇太后。极有权欲的慈禧,自然不情愿,她要继续垂帘执政,于是选择了4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以同治帝的弟弟即位。

现在的影视剧中,如《走向共和》,光绪称慈禧为“亲爸爸”。曾给慈禧做女官的裕德龄(德龄公主),曾在宫廷里居住两年,并写出了《清宫二年记》,其中有:“皇帝及余等皆呼太后以男称。”她曾亲耳听到,光绪帝每次向慈禧请安时都要说:“亲爸爸吉祥!”光绪帝幼小起,慈禧就要求载湉称她为“亲爸爸”。

满人称父亲为阿妈,母亲为额娘。清朝皇子称父皇为皇阿玛,母后为皇额娘。按理,光绪以咸丰嗣子身份即位,该喊慈禧为皇额娘。而光绪被教育称慈禧为“亲爸爸”,故有人认为光绪喊慈禧为“亲爸爸”,是慈禧的政治用意。

光绪捡漏即位,慈禧从娃娃教育抓起,让他不要以为自己为他人子,而妄生其他念想。毕竟前朝发生过一场持久的大争论。

明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没有子嗣,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其堂弟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朱厚熜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就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

嘉靖帝以成年皇帝即位,上台便开始争取其生父生母的尊号,这点未必不对爱读史书、精通权谋的慈禧,有着不小的警示。

当然,也有人以叶广芩的《采桑子》(后改编为电视剧《妻室儿女》)为依据,侄子侄女们对姑妈的称呼是“姑爸爸”,而对父亲的称呼“阿玛”,对母亲的称呼“额呢”。故而把“爸爸”理解为“妈妈”。原因是,叶广芩出身清廷皇室宗亲,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隆裕太后的亲侄女,所以认为她的作品里对于满人的称谓该是不会错。然而,有满人以书为证,指出“爸爸”并非满人对父母的称谓。

光绪称慈禧为“亲爸爸”,既有慈禧严定光绪记住自己的咸丰与慈禧的嫡子,以防将来出现嘉靖帝的礼仪之争。毕竟,慈禧只是光绪的伯母兼姨母,而且光绪的生父、生母还活着,而且其生父是皇家亲王。但,不论慈禧有怎样的男性转换的渴望,以及对权力的欲望,但她都不好让光绪称呼自己为“皇额娘”,既伤了自己妹妹的心,也难免表示光绪并非自己的亲生子(历朝历代,非皇后亲生子都须称皇后为皇额娘),但改喊“皇阿玛”,这明摆着和所有满洲男性叫板。于是,她援引汉人对父亲的一种称呼,不伦不类,但不会引发满族男人们的强烈反感,又和光绪拉近了亲昵而伪饰的亲情关系。

慈禧不愿做母后,而要做父皇,并让臣民称其为“万岁”,但又不好直接用满人的“皇阿玛”,故而学汉人,用了“爸爸”,而且为了区别于其生父奕譞,特地在前面加了一个“亲”字。假的成了亲的,亲的倒成了非亲的。

而叶广苓的“姑爸爸”称谓,未必不是从光绪的“亲爸爸”那里沿袭来的,或者这种称谓,是慈禧—叶广苓所属的叶赫纳喇氏的特别称呼。

有网友告诉我,满洲旗人有不同的小共同体,称谓习俗也大相同。镶蓝旗满人一般称为伯母、叔母等上一辈女性长辈为“芭芭”。这种说法,我并没找到原始依据,不好依此做出准确的判断。若镶蓝旗满人有这种称谓,芭芭,正好与“爸爸”谐音。慈禧被抬旗入镶黄旗之前,为镶蓝旗人,光绪称呼她这位伯母兼姨母为“爸爸”,就好解释了,只是前面还加个“亲”,确实有些别扭。虽无多少政治上的用意,但也是费了一番特别的心思。


以礼观书

亲爸爸在汉族人看来很明显是一种男性化的称呼,光绪帝这样称呼慈禧太后实在是令人费解,是不是这样的称呼是满族特有的一种习俗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满族称呼父亲为阿玛,母亲为额娘,儿子叫阿哥,女儿叫格格,那亲爸爸是不是皇室特有的称呼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么光绪帝为什么这么叫呢?

太后的淫威:


首先,这是光绪帝迎合慈禧太后心理的一种体现。慈禧太后自辛酉政变后,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到了光绪帝即位的时候,慈禧太后实际上已经是集太上皇、太后的权威为一体,地位远在皇帝之上,慈禧太后也喜欢用男性化的称呼来尊称她,因此这才有了亲爸爸这么个非常男性化的词语出现,实际上是慈禧太后在向光绪帝宣示一种淫威。

不亲反亲:


其次,众所周知,光绪帝并不是慈禧太后所亲生,而是慈禧妹妹的孩子,当同治皇帝去世后,光绪帝被过继给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入承大统,当然了,慈禧也曾经说过,光绪帝既是她的亲妹妹所生,那么也就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而光绪帝即位之后,唯恐慈禧太后的脆弱小心理,因此在爸爸之前还加了一个亲字,以示亲昵,实际上这正是一种不亲昵的表现。

那么还有没有一些其他原因呢?到现在为止,主流的且可靠的解释就这么多,而影视剧所呈现的基本上也不是虚构出来的。曾经在宫中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公主也曾经回忆说光绪帝的确称呼慈禧太后为亲爸爸。

然而最后就是这么个亲爸爸,也许就是毒害光绪帝的罪魁祸首。亲爸爸并不亲。


青年史学家

亲爸爸这个称呼,出现在许多的影视剧当中,这似乎出自德龄的回忆录《清宫二年记》,其中有:“皇帝及余等皆呼太后以男称。”她曾亲耳听到,光绪帝每次向慈禧请安时都要说:“亲爸爸吉祥!”光绪帝幼小起,慈禧就要求载湉称她为“亲爸爸”。

所以后来很多电视剧,都刻意把这一点放大,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还有慈禧强迫光绪一定要喊她“亲爸爸”的情节。这当然是一种戏剧需要的放大,虽然慈禧在整个清朝的形象是非常的跋扈的,但是对于皇帝称谓这样的大师,我们认为她还是不敢肆意妄为的。

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慈禧故意为之,为了把控光绪。满人称父亲为阿妈,母亲为额娘。清朝皇子称父皇为皇阿玛,母后为皇额娘。按理,光绪以咸丰嗣子身份即位,该喊慈禧为皇额娘。而光绪被教育称慈禧为“亲爸爸”,是政治用意。

但后来我请教过相关专家,亲爸爸其实是晚清旗人世家对“姑爸”一词的转称,唐海炘在《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一书中,描写了向瑾妃请安的情形:在行礼时嘴里还要不住的叨念着“亲爸爸吉祥”、“亲爸爸万事如意”等吉利话。嗯一直到民国时期其实还是很多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是在称呼姑姑的时候用的是姑爸这个称谓

慈禧的妹妹是光绪的母亲,所以光绪叫慈禧姑姑是正确的。

光绪称慈禧为“亲爸爸”,既有慈禧严定光绪记住自己的咸丰与慈禧的嫡子,以防将来出现嘉靖帝的礼仪之争。毕竟,慈禧只是光绪的伯母兼姨母,而且光绪的生父、生母还活着,而且其生父是皇家亲王。


susie李舒

脑袋后拖个大辫子的清宫戏近年来充斥荧屏,其中大部分都属于背离历史、胡编乱造,不过对于光绪皇帝称呼慈禧太后为“亲爸爸”这一细节,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慈禧明明是个女人,不然也不可能凭着母以子贵当上太后,爸爸是称呼自己生身父亲的,那光绪为何称呼慈禧这个女人为“亲爸爸”呢?

慈禧对光绪称其为 “皇太后”十分恼怒

慈禧权力欲极强,一生都不愿放弃一丁点权力。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慈禧排除所有阻挠,大费周折立只有4岁的载湉为光绪帝,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掌控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光绪从4岁开始,就在慈禧的严密控制下生活,一切都必须按照规矩行事,大小事完全听命于慈禧太后,但是慈禧太后对光绪还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时不时对光绪大发雷霆,光绪对她十分惧怕,一见她就战战兢兢。

最令光绪帝苦恼的是,他每次向慈禧请安说“皇太后吉祥”,总是得到慈禧的一声冷哼,有时候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火,这让光绪百思不得其解。时间长了,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看出了问题所在。

光绪称呼慈禧为“亲爸爸”是李莲英所教

李莲英对光绪说,皇上您发没发现,老佛爷听到您喊她皇太后的时候,总是一脸不高兴,您是不是应该换个称呼呀!光绪一直都为这件事苦恼,就问他应该怎么办才好,李莲英一脸神秘的告诉光绪应该称呼慈禧为“亲爸爸”。

光绪听后就愣住了,称呼一个女人为“亲爸爸”,这算是怎么回事?可再看李莲英也不像是在开玩笑,再者光绪也知道李莲英最善于揣摩慈禧的心思,听他的估计没错。

第二天再请安的时候,光绪下了很大决心,最后憋着气硬着头皮说了一声“亲爸爸吉祥”。慈禧听了,马上喜笑颜开。

慈禧拉着光绪坐在旁边,问长问短,态度和以前比一下子亲热了百倍。光绪虽然一时没搞明白其中的奥妙,但是看到一声“亲爸爸”的效果这么好,从此之后,光绪就对慈禧以“亲爸爸”相称了。慈禧怎么就喜欢光绪这么叫她呢?

光绪称呼慈禧为“亲爸爸”的原因

第一,慈禧不希望别人将她当做女流之辈来看待。慈禧虽然名义上是太后,事实上却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女人掌权在封建社会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更不用说慈禧的权力还是靠发动政变获得的。慈禧有着皇帝一样的实际地位,就希望别人将她和清朝的其他男性皇帝一样来看待。

实际上即便是现在,不论中国或是西方国家,女人要想获得成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请忘记自己的性别,拿出男子气概来,把自己当做男人一样在社会上打拼。

第二,慈禧希望永远拥有权力。慈禧以太后的名义掌控清廷大权,不管怎么说,只能是暂时的,光绪皇帝一旦亲政,慈禧就要把权力交出来,这是慈禧不愿意看到的。

被光绪称为“爸爸”,也就好像自己真的是光绪的父皇,最起码在形式上自己就获得了男人的地位和尊严。乾隆当年将皇位传给儿子,但是大权依然在握。既然有这样的先例,如果自己和光绪形同父子,那么即便光绪亲政,自己也可以效仿乾隆继续政权。

第三,拉近与光绪皇帝之间的距离。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父亲则是慈禧丈夫咸丰的弟弟。慈禧既是光绪的姨妈,又是光绪的婶婶,在“爸爸”的称呼上再叫一个“亲”字,这也是为了拉近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关系。

据说慈禧曾说过,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儿子,这和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所以要特意叫出“亲爸爸”这几个字,她才满意。

至于李莲英教光绪叫慈禧“亲爸爸”,是李莲英好意点拨光绪,还是受慈禧之命特地转告光绪,就无从考证了。

慈禧喜欢光绪叫她“亲爸爸”,从侧面反映出慈禧内心对自己掌握清朝最高权力缺少政治合法性的不安和惶恐,想用这种奇怪的称呼对自己缺失的政治合法性进行弥补,慈禧是心满意足了,可是这种奇怪的称呼难免会贻笑大方。


精彩爱视界

这得从慈溪为何接光绪入宫说起。慈禧其实是个很苦命的女人,少年丧父,中年丧父,40岁又断后。一个女人一生遭受这么三次打击,她坚强地挺过来了。把她疼爱的妹妹的儿子,她亲侄儿光绪4岁抱进宫,重新培养,光绪算是慈禧最亲近的人了。并且慈溪对光绪是非常关心的,视同己出。光绪小时候生过一种怪病,肚脐眼晚上会有脓流出来,慈溪就每天晚上帮他擦拭。光绪特别怕打雷,一打雷,慈溪就整晚哄着他入睡。光绪的吃穿住,慈溪都是亲自把关,光绪什么时候该吃着什么都一一过问。并且慈溪还亲自教光绪书法,熟读四书五经,严格把关光绪的教学任务。

光绪从小跟着慈溪,慈溪对光绪也如此关心和照顾。光绪是慈溪最亲的亲人了,慈溪是光绪在皇宫里最亲近和敬重的人。所以,光绪叫慈溪“亲爸爸”。一是亲近的意思,二是敬重,服从。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趣味公子

光绪皇帝幼年被慈禧抱进皇宫成为了皇帝,可是他在做皇帝这三十多年中所经受的痛苦恐怕外间难以想象。最值得玩味的是他对慈禧的称呼,他不称慈禧为“皇太后”,也不叫“老佛爷”,更不能叫“母后”,而是有一个有趣的称呼——“亲爸爸”。为什么这么称呼呢?

  慈禧立只有4岁的载湉为光绪帝,实在是费了一番脑筋,也大大费了一番周折。她排除所有阻挠使载湉成为皇帝,就是为了能够使自己拥有最长时间、最高级别的权力。光绪即位以后,她自然要用尽各种办法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令小皇帝成为彻头彻尾的傀儡,这样才不枉自己培养他为皇帝。

  光绪必须每天几次给慈禧请安,慈禧不让起身就一直跪着,强迫他对她言听计从。慈禧对光绪十分严厉,一般都对他苛刻而冷酷,稍有不顺就罚跪不起,在身体和精神上给他施加很大的压力。光绪从4岁开始,就这样在慈禧的控制安排之下生活,作为皇帝,少了很多自由,他甚至不能自由地与亲生父母见面,这使得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的妹妹、醇亲王福晋常常暗自垂泪,却也不能对自己的姐姐说什么,只能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光绪帝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规矩行事,听命于慈禧太后。但是慈禧太后还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光绪对她十分惧怕,一见她就战战兢兢。最令光绪帝苦恼的是,他每次请安的时候,对慈禧说“皇太后吉祥”,总是得到慈禧的一声冷哼,有时候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大为光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请安的时候,慈禧又是一脸不高兴,光绪帝手足无措。退出来以后,慈禧身边的太监李莲英走到光绪旁边,对他说:“奴才有些话想说,请皇上恕奴才无罪。”光绪哪里敢得罪这个慈禧手下的大太监,忙恕他无罪,请他直言。李莲英道:“不知皇上您发没发现,老佛爷听到您喊她皇太后的时候,总是一脸不高兴。您应该换个称呼呀。”光绪一直都为这件事苦恼,就问他应该怎么办才好,李莲英告诉他应该称呼慈禧为“亲爸爸”。光绪听了觉得很是别扭,但他知道李莲英最善于揣度慈禧的心思,听他的肯定没错。第二天请安的时候,光绪下了很大决心,最后憋着气硬着头皮说了一声“亲爸爸吉祥”。慈禧听了,马上喜笑颜开,拉着光绪坐在旁边,亲热了百倍。从此之后,光绪就对慈禧以“亲爸爸”相称了。

  慈禧怎么就喜欢光绪这么叫她呢?她是一个女性统治者,虽然以太后相称,事实上与女皇帝无异。同治和光绪都是她手中的傀儡皇帝,她是掌握他们命运的“太上皇”。所以,她有着这样的实际地位,自然就希望也有类似于男性的称呼,被光绪称为“爸爸”,也就好像自己真的是他的父皇,就获得了男人的地位和尊严。在男权社会里,她的这种希望也可以理解,有了这样的称呼,她就在心理上真的成为了太上皇,作为女人的自卑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而叫“爸爸”不够,还要加上一个“亲”字,这也是为了弥补光绪与慈禧之间尴尬的关系。慈禧说,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儿子,这和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所以要特意叫出“亲爸爸”这几个字,她才满意。

  光绪对慈禧的这种叫法,慈禧确实心满意足了。可是,这种奇怪的称呼难免会贻笑大方。这分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明明是女人,偏偏叫“爸爸”;明明是外甥,偏偏叫“亲”。想想,哪家孩子会叫自己的娘“亲妈”?因为慈禧不自信自己可以成为太上皇,更不自信这个孩子会听自己的话,所以才强迫着他以这样的称谓来叫自己。可是这样,她只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光绪哪里会因为这个称呼就真的把她作为亲爸爸呢?


浪漫的事儿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光绪皇帝称呼慈禧“亲爸爸吉祥”,这一称呼让人感到费解,有人以为是满语的音译,而实际上这一称呼倒真是慈禧太后的创造发明。

在宫廷居住过两年的德龄女士在《清宫二年记》里写过皇帝等人称呼太后以“男称”,光绪每次向慈禧请安都叫“亲爸爸吉祥”,可见这一幕是真实的。


光绪是醇亲王和慈禧妹妹的儿子,他的继位完全是慈禧一手策划的结果。同治皇帝死后,又没有子嗣,慈禧立幼帝光绪才能第二次垂帘听政,继续把持政权。

初入宫的光绪完全按照慈禧的那一套意愿来培养教育,把他培养成一个唯命是从的傀儡皇帝。光绪的父亲是咸丰的弟弟,而母亲又是慈禧的妹妹,所以光绪既是慈禧的亲侄子,又是慈禧的亲外甥,光绪是作为咸丰的嗣子身份登基的,应该称慈禧为“皇額娘”才对。


而慈禧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其权力欲望强烈,通过发动辛酉政变,处决了咸丰指定的赞襄大臣,完全掌握了朝政。在清同治末和光绪年间,慈禧俨然是清帝国的太上皇,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所以在称呼上,慈禧也别出心裁喜欢光绪以男性的称呼来尊称她。本来光绪如果按满族习惯叫慈禧“皇阿玛”就是“皇父”的意思,慈禧偏又让光绪用汉语“爸爸”,并且前面还得加个“亲”字,她觉得再也没有“亲爸爸”这三个字既能体现她与光绪之间的亲密关系,又能显示她的地位尊严。


关于这个称呼,慈禧自己也解释过,她认为光绪的父亲是自己小叔子醇王,光绪的母亲是自己的妹妹,自己妹妹的儿子,就跟自己亲生的一样,叫“亲爸爸”既入耳,又有更亲近的意思。

慈禧发明创造的这个与众不同的称呼,表面上是为了反映两宫之间亲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无时不刻提醒着光绪在他皇帝的身后有一个他必须尊重的人物,那个与众不同的人才是帝国真正的主宰者,称呼也体现了慈禧贪婪权欲的一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满族人,叫父亲“阿玛”,母亲“额娘”,叔叔“爹爹”。而“爸爸”一词,一般用于掌管家庭大权的嫡母。注意,是嫡母。慈禧一辈子也就是个贵妃,没当过皇后,不是嫡母,不是从大清正门里面抬进来的,这是慈禧一辈子的痛。当年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一句“媳妇是从大清门里面抬进来的”,把慈禧气得七窍生烟。

光绪称慈禧“亲爸爸”,拔高了她的身份,老太婆当然开心


笨笨熊QIQILIULIU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开始了垂帘听政,权力在光绪皇帝之上,实际居于太上皇的高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只有皇帝的父亲才配享有太上皇的高位。慈禧既然自居太上皇的尊位,便喜欢皇帝以男子的称呼来叫她,所以要让光绪管自己叫爸爸。

而且,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所生,而是慈禧亲妹妹所生。慈禧曾说:“我妹妹的儿子,就跟我亲生的一样。”所以叫亲爸爸,以示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