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4家!餘杭要關停這些企業!

去年7月,我區在進行租賃房屋公共安全治理時,將低小散差產業作為四個專項之一,開始著手進行整治。今年,區委十四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報告提出將“低小散差”企業淘汰作為全區“五場硬仗”之一,並在4月18日召開的第一次工作例會後正式啟動了今年的整治工作。6月8日,區委區政府召開了全區深化低小散差企業(作坊)淘汰整治工作推進大會,毛溪浩書記要求全區上下迅速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投入戰鬥,不達目標、絕不罷休,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堅決打贏“低小散差”企業淘汰硬仗。

6月13日至14日,區“低小散差”辦會同區“低小散差”企業淘汰督查組,對全區20個鎮街“低小散差”企業(作坊)淘汰推進工作進行現場督查,發現該項工作存在整治進度緩慢、整治標準不一、報送數據不實、鞏固成效不力等共性問題。

從前期各鎮街排摸情況來看,全區固定“低小散差”企業(作坊)13924家。應關銷號數13924家,6月15日整治當天銷號50家(關停淘汰46家、達標準營4家),累計銷號3510家,銷號進度25.21%;其中重點鎮街6月15日銷號22家(關停淘汰20家、達標準營2家),累計銷號2077家,銷號進度20.09%。按照工作要求,一般鎮街10月底前全部完成;重點鎮街今年年底前完成80%,明年全部完成。

接下來,區“低小散差”辦將下發督查通報,跟蹤整改情況,同時梳理研判共性問題,提交區領導小組會商研究,如涉及行業性的問題,召集相關的行業部門進行專題研究;對於情況特別嚴重的,提交區專項督查組和區再督查組跟進,深入挖掘根本原因,全面助推整治工作。

現象面面觀

喬司街道

朝陽村某賓館存在三合一場所

永和村某農戶出租房內無證服裝加工點

滬杭高速喬司段和睦橋境內

東湖街道

位於泉漳村內的一處倉庫內原料、產品隨意堆放

春暉小區內的服裝加工廠物料儲存與工作區域合二為一

執法人員在東廈東港小區西側的沿街商鋪暫扣燒烤設備

運河街道

執法隊伍查處高安橋附近的一處電動車維修點

執法隊員對位於寧橋大道上的一處堆場開展整治

興旺村4組34號內的服裝加工廠空間狹小安全隱患大

仁和街道

九龍村10組上港自然村的沙場多次整治仍在生產

九龍村汪家裡6組汪茂良小五金加工店車間內仍在生產施工

九龍村汪家裡6號汪茂良小五金加工點切割氣體隨意暴露室外

鎮街回應

喬司街道

啟動查漏補缺、驗收工作,落實長效管理機制

打造城郊結合部產業轉型新樣板

喬司街道目前有標準廠房244萬平方米,涉及房東213人、企業1513家,農居戶生產加工經營場所5914家,其中服裝生產加工作坊2701家、配套經營戶1204家,“低小散差”整治任務重、壓力大。在農居戶作坊整治上,前期街道重點在方案研究設計上下功夫,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專家會、研討會、意見徵求會等多達20餘次。考慮到農居戶作坊整治方案還在研究過程中,街道園區企業整治先行,於3月19日召開了動員大會,全面鋪開了低效園區整治工作。

截至6月11日,全街道共計排查店面、企業1765家,其中店面252家、企業1513家。第一批需淘汰的企業數為116家,已淘汰105家;需整改的企業1357家,其中完成硬件整改的1024家,硬軟件全部完成整改676家。

針對目前存在的情況,街道已將這些問題點位列入整治清單。接下來,街道將再接再厲,著力提速低效園區整治行動,力爭在6月底前基本完成淘汰和整改工作,啟動查漏補缺、驗收工作,落實長效管理機制。同時,街道將進一步完善細化“低小散差”作坊整治方案,儘快啟動實質性整治,不折不扣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完成任務,努力打造城郊結合部產業轉型新樣板。

東湖街道

設置東片、中片、西片和機動4個工作保障組

嚴防整治後的“回潮”現象

東湖街道現存的低小散差產業類型主要為小餐飲店、廢品回收點,而整治後回潮率較高是街道目前在推進過程中的主要難點。這些類型的低小散差企業、作坊一般規模不大,多為外來人員經營,人員流動性較大,無證無照或證照信息與目前情況不符等問題較為普遍,基本歸屬於24類負面清單中需關停取締的部分。

針對目前存在的情況,街道已將這些反覆出現的問題點位列入整治清單,下一步即將開展整治並同步落實長效管理手段,進一步防止回潮現象的出現。

為做好轄區內的低小散差整治工作,街道把以“六個基本無”為要求的全域基礎環境整治與低小散差整治、輔房清退工作相結合,制定出"6+2"的整治工作體系。在推進不雅建築拆除與違章建築拆除過程中同步開展低小散差整治,從物理基礎上杜絕部分低小散差企業“再生”的可能;明確低小散差的整治標準,將“四無企業”、低效企業以及屬於24類負面清單中的所有重點整治淘汰行業全部納入整治、取締範圍內。

同時,東湖街道根據自身村社數量多、地域範圍廣的特點,設置了東片、中片、西片和機動組4個工作保障組,明確各保障組的責任工作範圍,分區域推進整治工作。村社區作為整治工作的主體,正以網格為單位持續開展滾動排查,倒排工作計劃,配合職能部門開展整治工作;組團聯村幹部則不斷髮揮助推整治工作的作用,每週至少1次前往聯繫的村社區對接具體工作,協助解決整治過程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

當地的綢機產業是目前整治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街道正在制定針對這一特色產業的細化整治方案,後續也將根據區委區政府的實際要求,統一整治標準,為整治工作打好基礎。

運河街道

建立健全“日報表、周例會、旬督導”工作機制

確保已整改點位的長效管理落到實處

根據實際摸排與核實,運河街道的低小散差整治工作目標共有1452戶,其中無證無照經營類型共有292戶,低效用地類型22戶,其餘均為分散在各村社當中的綢機產業,在整治取締無證無照經營戶的過程中,由於存在機械設備、物料等資源清理搬空,統一存放較為困難的現象,因此部分經營戶的生產資料會在整治關停後繼續存放在經營點內,這也造成了“低小散差”作坊回潮的現象。

針對無證無照和低效用地的低小散差行業,街道在確認目標點位類型後會提前開展入戶溝通工作,同時提前至少半個月的時間下發整改通知單,如經營戶在規定時限內未完成相應的搬離整改工作,則聯合執法隊伍會採取停水停電,暫扣重要生產設備等方式進行整治。

為進一步加大整治工作力度,街道建立健全“日報表、周例會、旬督導”工作機制。每日村社區會根據前期點位摸排情況上報整治工作進度;每週開展集中例會,對各村社工作進度進行彙總和排名,每旬由鎮街主要領導帶隊開展現場督導,及時發現並解決整治過程中的問題。街道每週還會聯合經發、綜治、城建、城管、公安等部門對重點區域進行2-3次聯合執法,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同時,街道將繼續壓實村社區的屬地責任,落實整治後的“回頭看”工作,由網格長、專職網格員、網格指導員和組團聯村幹部互相配合,開展每日巡查與動態管理,確保已整改點位的長效管理落到實處。

目前,針對即將在6月底進行驗收的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重點區塊範圍內的37戶“低小散差”作坊,運河街道將採取提前整改的方式,根據現存的整治方案開展統一整治行動,在未來針對特色產業的整治標準出臺後再根據這一標準進行相應的整改,保證整治工作公正、合理推進。

仁和街道

結合傳統家紡行業轉型提升開展整治

倒排時間計劃確保完成年度目標

仁和街道初步明確了傳統行業的“低小散差”企業(作坊)淘汰整治以及家紡行業提升改造行動。對照年度目標任務,下半年整治形勢十分緊迫。街道將通過8個重點村於6-10月分五輪進行,來完成整治任務的80%,其他村於6-8月分三輪,完成整治任務的100%,倒排時間計劃,加快傳統特色家紡行業整治提升工作進度,確保完成年度整治目標任務。

針對有土地證但因規劃等原因無法實施改造的企業,仁和街道表示這樣情況的企業目前共計22家,計劃通過“零土地技改”實施產業提升相關工作。前期,對具備實施條件的企業明確了准予實施的前置條件和申報流程,並要求各企業對照前置條件中涉及規劃、設備升級、產出等相應的要求編寫了提升改造可研報告,並基本制定完成規劃設計方案。截至目前,已有16家企業按要求提交了相應方案,並已整理編製成總體方案上報至區住建局規劃部門論證審批。方案涉及土地面積109.46畝,改造廠房面積9萬餘平方米,改造投入總金額2.2億元,置換新增設備378臺套,預計可新增利稅5000萬元,新增行業就業600餘人。同時對自用剩餘部分廠房可吸納安置家紡小微產業單位31家,解決行業就業人員800人左右。

整改後的家紡產業發展前景如何?街道表示,將進一步與行業協會研究對接,細化論證“仁和家紡時尚產業園”建設的可行性,通過前期全域土地整理拆違盤活的561畝存量建設用地指標,在仁和工業園區內選址70畝土地,由仁和家紡協會和紹興商會會員組建公司出資建設仁和家紡時尚產業園項目,新建廠房7萬餘方,新增設備400臺套,用於置換目前2000餘臺落後劍桿織機產能,滿足市場需要。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實現稅金3000萬元,吸納行業內就業人員800餘人,實現仁和家紡行業向“時尚產業”的提升。

在明確上述改造提升和時尚家紡時尚產業園建設方案後,通過仁和家紡協會“協會共約”以及紹興商會市場經營戶與原配套散戶“一對一”整治分流包乾制度,實現目前仁和街道特色家紡行業“低小散差”企業(作坊)的有序平穩關停,人員有序分流。

百姓有話說

張先生(崇賢街道居民)

我們居住的周邊,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租住的是別人家的輔房,因為空間小,價格便宜,有些租戶在房間裡使用灌裝的煤氣瓶,這樣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張先生(崇賢街道居民)

疏港公路附近的一家砂石廠每天晚上8點之後仍持續進行砂石加工,不僅噪聲擾民,而且還存在排汙的情況。

徐華(東湖街道灘里社區居民)

我們這裡原先有一個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後來被查處也進行了搬離,但沒多久,店面又被出租,現在成了餐館。對於整治又反彈,相關部門應該落實一個長效管理的辦法,不然這項工作,做了等於白做,失去了意義,還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

胡靜(喬司街道朝陽村居民)

轄區內服裝加工點非常多,一些無證照、存在安全隱患的作坊也在整改,但還有些類似的作坊並沒有被要求整改,這樣很不公平。

馬先生(東湖街道朱家角居民)

社區裡面,無證經營滷味的小攤販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開始加工,東西很髒,加工好的滷味夜間在外銷售,存在嚴重的衛生安全隱患。

羅先生(仁和街道雙陳村居民)

這裡有一家沒有名稱的塑料加工廠,已經營兩年,經營時產生較大異味,相關職能部門也來看過,並認定是低小散差行業,責令他們搬離,但目前仍在繼續加工生產。

徐先生(中泰街道居民)

工業區有一家公司,經營期間有乳白色廢水排放進入工廠南側的河道內,氣味刺鼻,且工廠某車間裡瀰漫酸味,很擔心安全隱患。

姜祖峰(倉前街道瑞城網格網格指導員)

我們通過藉助區級下沉力量、整合網格攻堅力量、強化村社主體責任三方面一“查”到底,做到應排盡排。隨後,根據排查的情況,重點拆除違章建築、出租輔房、路邊圍牆,一“拆”到底,消滅問題源頭。把握拆後利用機遇,拆出空間,整出格局,打造連接“夢想小鎮”與“高橋智造半島”的“美麗通道”。

我們在轄區裡也設立了示範點,讓大家實實在在看見環境變美的過程。在推進整治過程中,我們利用每週例會,通報各轄區整改進度,讓大家暗自下決心追趕比精。

盛祖華(人大代表)

“低小散差”企業(作坊)淘汰工作必須強化宣傳、統一標準、全域鋪開。一方面強化宣傳引導,通過對美麗鄉村的大力宣傳,先進地區的以案說教,結合“低小散差”帶來的公共安全、社會管理、市場秩序、生態環境等各類社會問題,為廣大老百姓算好經濟賬、環境賬、安全賬、責任賬,促進轉變思想觀念,激發廣大幹部群眾主動性。另一方面推動轉型提升,在加大關停淘汰整治力度的同時,結合提升配套設施、拆除不雅建築等手段改善農村面貌,推進租房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倒逼產業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