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王兴的另一个公司,却正在遭遇市值“滑铁卢”

美团的上市再一次把王兴推到了台前,24岁就开始创业的他,用美团的上市撕掉了“连续失败创业者”的标签。

然而在他26岁的时候创办的校内网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历经月活跃用户达到5700万(2013年)、在美上市(2011年)市值超70亿美元后,校内网却已经大不如前。

截至6月27日收盘,人人网的公司股价为2.3美元/股,总市值1.59亿美元。在2011年IPO时,公司股票的发行价则为14美元/股,总市值一度超过70亿美元。

7年过去,人人网的市值已经蒸发了九成以上。

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公司究竟经历了什么?

王兴的SNS之梦

2003年的冬天,在美读博士的王兴向导师请了一个长假,准备回中国创业。

当时的王兴深信社交网络服务(SNS)将在中国大有可为,也将其作为创业的方向。

遗憾的是,最初两年,王兴的若干个项目并不成功,但是王兴并没有因此怀疑自己的看法,只是觉得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转机出现在2004年2月,当时Facebook正式上线,来自哈佛大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成立之初只允许哈佛大学的学生注册。也正是由于受众较小,当时的Facebook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一直关注着美国社交市场的王兴却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方向。

王兴认为,之前项目的目标用户都不够聚集,本来存在的社交关系链很难在网上反应出来。如果可以把社交关系定于一个特定的人群,或许能产生集群效应。

于是,王兴的团队开始着力于校内网的建设。2005年的12月,校内网上线了。最初的校内网只能用edu结尾的邮箱进行注册,也就将用户圈在了“校内”。

上线三个月之后,校内网的用户迅速突破了三万人。

相比起盈利,当时的王兴更在意网站的整体规模。因此,校内网14个人的团队过半都在从事技术开发,以求能获得更多的用户,但是资本对于SNS模式的盈利能力始终抱有顾虑。

日益增长的用户肯定了王兴的判断,但是与之同时到来的是高昂的服务器成本。由于缺少资本的认可,当时王兴的团队已经无法撑下去了。

竞争对手陈一舟则多次提出了收购意向,而且价格一次比一次高。

终于,在2006年10月,校内网被卖给了陈一舟的千橡集团。

我们无法判别在当时的情势下,王兴专注于整体规模是对是错,但是故事还没有说完就结束了:被收购一年后,王兴从校内网办理了自己的离职手续,彻底与校内网没有了关系。

人人网的陈一舟时代

在陈一舟接手后,由于校内网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认为用户只局限于学生,所以把校内网改名为人人网。

此后人人网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在美上市,2013年,月活跃用户数更是达到了巅峰的5700万人。

但是此后的人人网却遭到了大量的用户质疑,作为社交平台,

人人网的广告已经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

广告过多,且为无转换的软文硬推,让用户体验越来越差。更让用户反感的是,替换站内信而推出的人人小秘书,本应作为官方通知的账号,却成了广告的集中营。

除了广告的泛滥让人人网失去了用户的心,移动端的大战也让人人网被用户撇下。

也许就像如今陈一舟在回忆当年时说的一样:“通讯网络在一个区域最终只会有一个,这是铁的定律。在熟人社交上,我们打不过腾讯,也不应该去想这种可能性。人人网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社区,每一个虚拟社区都会有最终消亡的一天。”

放弃虚拟社区的人人网已经将业务延展到游戏、互联网金融、直播、二手车、区块链等多个领域。

早先的游戏、直播或许是想利用流量优势发展新的盈利手段,但是此后进入二手车、区块链等领域,可以看出人人网已经离它的核心——社交,越来越远了。

即使这些领域都是当时的热点,但是人人网并没有比它的竞争对手们拥有更大的优势。从结果上来看,人人网也并没有拿到让投资人满意的成绩单。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陈一舟是一个聪明的人。

360的CEO周鸿祎此前曾评价称:“湖北第一聪明的当属陈一舟,雷军第二,我第三”。

陈一舟的聪明体现在投资上:近年来,人人网先后投资了美国校园贷企业SoFi、雪球、香港货运用车平台GoGoVan、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金斧子等。所幸的是,人人网先后投资的这些公司都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然而即便是投资“神手”陈一舟,也没能挡住人人网的市值大幅缩水。

不过在陈一舟看来,人人公司的团队还是可以依赖的对象:“糯米曾经是全国最成功的O2O公司之一,这说明人人公司的执行能力还是可以的。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比你的竞争对手早一步进行创新,就能更接近成功。”

对于未来,陈一舟则表示:未来可能有一些新的机会,人人网还是能够起到一些孵化的作用,毕竟人人网还是有一些可以激活的用户。

可以预见的是,人人网会离我们曾经的人人网,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