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仇恨的情绪?

调调su

武侠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A跟B有仇,B跟C 有仇,三人之间不停的互相报复,一生就在仇恨中度过了。

有句话说得好,冤冤相报何时了?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有大的有小的。

很多人对此无法释怀,久久不能忘记,几十年了还沉浸在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然而有个事实,你必须意识到,就是你的恨意,对别人造成不了多大的伤害。

相反,,一辈子含着仇恨,等于是在亲手扼杀自己的幸福。

即使让别人感到痛苦了,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让自己幸福。

大多数情况是,别人虽内疚,但自己更痛苦。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

很多人担心宽恕会让伤害者变本加厉,而自己则显得软弱可欺。 

而实际上,宽恕不等于纵容。

我们维护自己的立场依然要坚定,对伤害者的行为本身依然保留谴责态度,只是,我们在情绪上不再纠缠于伤害我们的人了。  

宽恕的真正意义是:那些伤害只是我们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尽管它曾让我们很痛苦,但相对于漫长而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历程,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总让自己纠缠于那一个人,停留在那一个片段中,而错失其他的精彩片段。我们之所以对伤害我们的人放手,是因为要解放自己。


家庭医生杂志

长时间的过度仇恨埋藏在心理得不到化解,不仅会沸腾着吞噬我们的精神,还会吞噬我们的身体,产生各种痛苦,甚至会导致一种我们称之为“癌症”的疾病。生命中常常会有些不公平,不如意,甚至有些人会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亲人,此时又对他感到无能为力,会有一股强烈的愤怒和痛苦,冲入我们的身体,化为仇恨,占领我们的一部分心灵而无法化解,它并不安稳,常常会唤起,会泛滥,会痛苦,甚至会伤害我们自己。

牡蛎在沙粒的伤害下一层一层地积累方解石,最后变成美丽的珍珠,同样道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积存情绪伤害自己,就像在自己心理一遍又一遍地放映着同样的电影,如果我们要自由,要摆脱这些情绪,就请超越它们。

一、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方式释放。面对仇恨的积存,常常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愤怒,而不是释放它,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是我们自己抓住它不放,和其他人无关。释放愤怒的最好办法是,直接和使你受到伤害的人坦诚相谈,把情绪释放出来,你可以说:“我很愤怒,你伤害了我,因为。。。。。。”当我们指着谁大骂时,说明已经积蓄很久了。可有时我们不能这样直接和别人说,那么,另一种方法是,对着镜子里的人说,看着自己的眼睛,看着自己和伤害你的人,回想你的仇恨,告诉镜子里的人,你为什么仇恨,表现你所有有愤怒、痛苦,你可以说“我受到了伤害,因为你。。。。。。”,“我很愤怒,因为你。。。。。。”。我们还可以对着枕头大叫,踢打被子和沙袋,写信然后把它烧掉,登山并找合适的地方大喊,踢球,跑步。。。。。。请释放你的感觉,不用害怕,不必觉得羞耻或有犯罪的感觉,请记住,我们的感觉反映了我们的思想,感觉是由我们的思想引起的,我们何时释放感觉,何时就能为美好的事物腾出空间,释放之后,你更愿意看到和谐,会更理智,更有创造性。

二、我们可以改变对往事的态度。过去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再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往事的看法。因为以前有人伤害了我们,而在现在惩罚我们自己,这是多么愚蠢!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化解自己的仇恨,因为现在还不迟,千万不要等到快要被医生开刀的时候。要想化解仇恨心,先要消除恐惧心,因为我们恐惧的时候,很难把心中的意念集中。凡事从容,才能够产生力量帮助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加以改变,只是一味地以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受害者,一切事情不会再有希望,那么,我们便会被自己的想法所害,更加一落千丈。相反,如果我们痛改前非,化恐惧和仇恨为奋斗的动力,有正确的思想看法,就会更加容易获得支持的力量,增加转败为胜的机会。

三、我们愿意宽恕他人,也愿意宽恕自己。只有宽恕,才能把不快的往事化解。我们可能不知道怎样去宽恕别人和宽恕自己,甚至根本不希望有宽恕,或不知道可以宽恕。事实上,宽恕他人,宽恕自己,都是可以的。人谁无错?连圣人都有错,何况普通人?宽恕就是给别人机会,给自己机会,“化干戈为玉帛”是世界上所有好事之一,非常重要。在知道宽恕的重要后,我们便要能够去实行,我们可以下定决心,对一个害过我们的人说:“我将宽恕你,虽然你过去对不起我,但我决心宽恕你,不再记恨,让你自由自在。”这句话很有分量,你不单是解放了他人,更是解放了自己,不会再被仇恨所困。

只要我们掌握了使自己成长的方法,最悲惨的事最后也会变成好事。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明志君


暖心理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如此的苦大仇深那?

情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表现,有好的表现,也有坏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的表现。当遇到气愤或者不开心的事儿时,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得亢奋、低落。这时我们可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对事情进行分析和思考。

如何让自己不安的情绪平静下来那? 可通过转移的方式,如睡觉,或者与别人沟通,听相声等,总之让自己先不去想这些让你招烦的事儿和人。其实睡觉是简单又有效的方式,当你情绪高涨时,你不妨美美地睡上一觉,当你再次醒来时你会发现心情会变得平静许多,至少不像刚才那么激动了。

其次就是沟通,最好找个比较了解你脾气秉性的朋友,你俩暂且先不要聊关于招你烦的事和人。只是聊些开心的事情,等到你的情绪平静后在帮你分析原由。

然后就是听相声,或许这招对有些人不太起作用。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效的。我觉得相声的最大魅力就是让我开心,只要让我乐得合不上嘴的相声就算是成功的相声。

如果以上几招对你都无效的话,那只能用上我的杀手锏了。那就是做你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情。比如你玩游戏厉害,那就玩游戏。比如你跑步厉害,那就跑步等....因为当人们做最喜欢的事情时,会对此百分之百投入,你所有的精力都会放在喜欢的事情上,所以就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去想别的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哪有那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对方又不是你的杀父仇人。所谓的仇恨也只是一时的,也是自己的内心在作祟。自己没想明白而已。

俗话说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多做做换位思考,场景互换。几年后,几十年后你在回忆回忆对他还有那么仇恨吗?


北京医生网

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如果伤害较小,就谈不上仇恨;但是伤害较大影响较久,就可能演变为对对方的仇恨。那么,我们在仇恨对方的时候自己真的很舒服很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仇恨,是在帮助对方继续着对自己的伤害,每次想起那个伤害,就会被重新伤害一次。所以,我们需要放下仇恨,以避免被继续伤害。

缓解仇恨,我自己也有着亲身的经验。当初刚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领导,在我的印象里他还是给了我正直和善的第一印象。但是,随着工作的进行,因为我在不断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造成了他对我的不满,认为我好高骛远、不务正业,甚至在一次公开课失败后,竟然武断的觉得我是在糊弄工作、糊弄学生。最后可能还把我的事情上报到更高级的领导,给我造成了很大的被动,甚至把我弄得心不宁静,连房子都没买而错过了放假较低的机会。此事对我影响好多年,我从那时候开始,对他是充满了仇恨,伺机想报复。

后来,我感觉反正已经暴露,不再躲躲藏藏,光明正大的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没过两年,学校被我的执着打动,竟然安排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后来在我出去进修期间,还专门给我保留待遇。经过此事,我想通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好好地利用每一次的“伤害”,就会做到利益最大化。

我已不再恨!


希朴羊

如何看待明显仇恨社会言论?

回答如下:“明显仇恨(仇视)社会言论”?吾以为,言为“心”声。首先应注意分析当事人出现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一是气恼冲动缺失了理智”呢还是“比较稳定的一种近似‘习惯性’的行为反映”。

如果是前者,倘若没有及时且强有力的规导和教育,很容易形成“习惯”发展成后者;如果成了后者,那就几乎可以归入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范畴里了。

譬如当今世界出现的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分子”及其行径,就是如此。

当下社会,随着社会人群中为数相当不少一些人的生活心理预期忒高,但实现这些心理预期的自我实际能力和条件却又忒弱忒差,巨大的“欲望实现反差”会引起其完全缺失了“理性”的怨愤和不满……的确要警惕一些“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存在。

因为从病态心理学剖析去看,这种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明显拥有7大心理特征:

无社会责任感;无道德观念;无恐惧心理;无罪恶感;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无真实或真正感情;无悔改之心。

一旦不慎与这样的人有了瓜葛,其后果的严重,明显就不是什么“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么客气简单了——整个等于是让自己陷入了“危险”和“危机”之中!

在心理学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心理,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

据有关资料公布的统计,这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4.3-9.4%;而在我国的台湾地区约为0.3% 。

由于这种病态心理障碍者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压根儿就缺乏罪恶感和羞惭感,其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带有很强的“不适应(甚至反感)社会”特色,因此对社会对他人拥有高度的攻击性。

“放纵冲动”“不负责任”“不计后果”“敌意暴力”“不可理喻”“无廉耻(良知)之心”——等等这些行为特点,使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犯罪型人格障碍。

当然也要注意,不该也不能将冲动性人格障碍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互划等号相提并论。它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冲动过后常常后悔不已并具有“阵发性”(非长期稳定并“习惯性”)特点;平时在社会交往中不时也会有相当良好的人际关系。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的思维行为通常都带有如下几大特色——

※行为违背社会常情,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相悖,且习以为常。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大脑中只有自己而无视他人,从不关心他人痛痒。

※明知故犯,敌视他人,任性冲动,明显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常常失控,难以与人保持深刻的人际关系,毫无内疚心理。


拙笔淡静

当你站到一定高度,就会看到今天你之所以能成就,多亏了你的“敌人”。如果不是你的“敌人”整天盯着你、磨你,你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尽管人性中有贪婪的一面,但是每个人都渴望将自己高尚、美好的一面发挥出来,以心胸宽广、慈悲、博爱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可是由于我们的心灵从来没有得到过真爱与慈悲的滋润,我们表现出来的慈悲与博爱,包括情和爱,总是畸形的。

一个人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一定不是一个真正渴望进步,真正想改变自己的人。

作为一个灵修人士,必须学会感恩。哪怕是装,装个三年五载,也会自然而然地感恩。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一个痛苦的人,一个心灵贫瘠的人。小孩子刚上幼儿园,不会说“老师好”“老师再见”,需要大人教,然后跟着模仿。刚开始会忘记,但只要老师耐心地教下去,孩子总有一天会养成习惯,形成本能,到学校的时候会自然地叫一声“老师好”。我们的慈悲与博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

至于深入三摩地、明心见性、证悟本来、慈悲与博爱突然迸发出来,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并不多,突然的顿悟很难。所以我们还是先做一些简单的、容易做到的。一个人不能把心中的情和爱变成慈悲,在灵修这条路上是无法迈步的。

即便你的禅定功夫很好,可以入定七天七夜,对于了生死、成佛还是不够。一个成了佛、了了生死的人,在他身上一定会体现出慈悲与博爱。当然也会有神通,但是佛法的成就是以慈悲与智慧来衡量,而不是神通。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也就在于此。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每个宗教的立足点都不同,成就的方式也不同,佛教的体现方式就是慈悲、智慧与出离心。

有些修行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神通。一个有神通的人如果不具备慈悲和智慧,大家说结果会如何?会成为魔!所以作为修行人,慈悲和智慧必须同时兼修,缺一不可。尽管我们现在还体现不出慈悲和智慧,但是必须明确修行的方向——唯有慈悲和智慧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方向。

再大的困难、再深的冤仇,遇到智慧与慈悲的力量,都能化解。所以当我们抱怨自己遇到逆缘时,只能说明我们慈悲的力量不够。当你站到一定高度,就会看到今天你之所以能成就,多亏了你的“敌人”。如果不是你的“敌人”整天盯着你、磨你,你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佛菩萨有千百亿化身,不会总以一种面孔——慈眉善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候也会展现金刚怒目相。而我们作为灵修导师,也应该体现出“千百亿化身”——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展现不同的面孔。无论用哪一副面孔,出发点都是慈悲。没有慈悲,即是魔的再现。

可是有时候我们心里也会抱怨: 我好心对你,你不领情,还怨我、骂我! 是不是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我们的慈悲心不够,总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果真是好心对待他人,就不要奢望他人的理解,不要在意他人以什么方式回馈我们。如果有奢望,说明我们的慈悲还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我执。

为什么我们会用我执来表现慈悲呢?《金刚经》上讲,凡夫有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中最难破的就是我相,也就是我执,我相若破了,后面三相不攻自破。凡夫的慈悲也好,博爱也好,都带着我执。既然带着我执,就会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希望对方回馈以好的言语、态度和面孔。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慈悲是带着我执的,而不是出于无我之心,我们就不会烦恼了,而会反观、内省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有无我的人散发出来的慈悲和博爱,才是真正的慈悲和博爱。凡夫常常发心,但从不长久。圣人从不发心,但有长久心。

什么是圣人的长久心呢?就是无我之心。以无我之心做事,怎么会有烦恼呢?所有的事都不是为我而做,都不求回报,当然也就没有烦恼。如果能以无我之心行慈悲之道,所有的冤亲债主都会被感化。

带着我执行慈悲之道,能行多久呢?碰到一点逆缘就退失菩提心了。虽然我们天天喊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我们又度了几个众生?断了多少烦恼?

好多人整天生病,有气无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表里不一,做事用的是两股力量,而不是一股;所谓的慈悲、博爱都是有目的的,情和爱都不是无我的。例如一个爱说谎的人,说一句假话,就要想十句假话来圆谎。一个常说假话的人,眼神都是惊恐的,气都是虚的。一个人长期表里不一,心灵的力量就分散了,无法集中起来。说的假话越多,力量越分散。所以有气无力,颠三倒四。

一个人身心不完整,他的力量也不完整。当他给予别人慈悲、博爱的时候,他的力量也是极其有限的;当他为人处事、谈情说爱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的。因为他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给予的情和爱也是四分五裂的。根不全然,所生的果自然也不全然。

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说假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们做任何事,心灵上都会留下痕迹。你爱他,就说你爱他;你恨他,就说你恨他;你想他,就说你想他。只有当你变成一个全然的人,你做事才会有全然的力量,也就是完整而没有缺陷的力量。只有当你带着全然的心谈情说爱时,对方才能感受到,才会超越。

只有当我们的心是完整的、全然的,我们的复印件才是完整的、全然的;只有当我们付出的是全然的力量,回馈回来的才是全然的力量。所以,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投射到别人身上,别人也是以同样的心投射到你身上。

什么是信仰?我刚才讲的这番话就是信仰,信仰就由此开始!如果你连这些都不信,我问你:你信的是什么?

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791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东华禅寺

为自己活着,不要在无聊的人和事情上浪费时间,爹妈生养我们不是为了伺候谁,更不为受谁气。

有一种性格叫癌症性格,不管接下来的每一条有没有中枪,都要在健健康康的时候,懂得好好关照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改掉倒霉的癌症性格。

一,一点小事就焦虑,什么小事都较真,遇事喜欢憋在心里,表面上很少流露出负面情绪。

二,习惯克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在生闷气。

三,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打击,总觉得孤独无助,活得很累。

四,如此种种,肿瘤发病率比一般人高三倍以上。

所以,想开点这三个字不只是他人的客套之言,而是明示暗示自己,尽量向这个目标靠近,直到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

心宽体胖是有依据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也听取家人的意见,内心宽容,才能更好的关照自己身体。

💪💪


指尖小调

伤害换种角度来看就是爱,是苍天对我们另一种慈悲的爱!没有深深的伤害就不知珍惜拥有,就没有深深的爱。一切的伤害都是为了让我们醒来,只有真正醒来才可以远离一切的伤害!

你自己想要得到的,必须先让别人得到,这样自己希望的东西才会最终回到我们身上。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为别人付出,其实一切还是为了自己,所以,要想自己一切好起来,请热爱这个世界!


妙法虚空行

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如果是社会公平了!还有贪得无厌的站出来反对!要想公平就要按创造价值,领取劳动金,一个扫马路的工人!每天都干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又脏又累,甚至没有休息日!上满30天工作日!工资就开2000元钱,可是一个检查员,骑着电动车这比手划脚,那比手划脚,每个月还有8天的休息日!每个月的工资开五六千元钱,各种各样的福利照样拿,这样公平吗?这样仇恨社会的言论,是过错吗?


张建军170653270

仇恨是情绪积压后固化形成的痛苦

人生在世不称意事十之八九,当经历了太多不顺心的事,忍受了太多的伤痛,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疗愈,那么我们的后半生会持续这种状态,我们就会被卡在那里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生命旅程,这也是需要疗愈与自我疗愈的原因,处于负面情绪当中的时候,小我会条件反射般保护,身体会呈现不自然的僵化状态,五蕴会选择自行闭塞,感觉知觉嗅觉听觉视觉也会降低敏锐度,当负面情绪一直积压就会在心底固化升级为痛苦。

仇恨自未被满足的欲望中升起

痛苦是升级固化了的情绪,长期处于未被满足状态中的“小我”决定出手报复,在持续不断的头脑故事里,仇恨自未被满足的欲望中升起,问题在于大部分时候我们不会承认或认可这些感受,我们每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仇恨心怀仇恨的人,但这种处于潜意识里的自我的否认会让我们将这种仇恨的力量投射到周边的事物上,而与此同时,我们又感觉并坚信这个世界对我们的仇恨,那么这样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地狱的实相。

心怀仇恨的人是处于无觉知状态

心怀仇恨的人必定是麻木的冷酷的,身体的感知系统全部自行关闭,任何未被满足的欲望就成为导火索,心中的仇恨必然会付诸行动,在无意识之下做出违背社会良知的事情来,不可否认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各种各样的仇恨,这些都是长久以来我们未被满足的欲望,我们无时无刻都用我们的痛苦加以喂养,直到爆发的那一天,只是大部分人都处在未显化的压抑状态,我们不觉知而已。

《了凡心疗愈》处理仇恨的方法

去感知你的仇恨

当仇恨升腾而起的时候,人体会自然做出防御或者进攻的状态,人体的感知系统自动关闭,它会掩盖情绪的流露,所以我们也就无法从情绪上找到它的突破口,当仇恨从我们的内心升起的时候,那就让自己充满仇恨吧,我们要承认这种感觉,我们要臣服于这种不好的感觉,进到仇恨的世界去感知它去拥有它去表达它,但是千万记住不要去相信它,借助意识的觉知我们可以放下责怪放下期待和怨恨,要为自己未被满足的欲望承担一定的重任。慢慢的仇恨会在我们的内心消解,怒气和怨恨就会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

去接纳你的仇恨

接纳并不意味着放任,放任自己的小我,就往往使人狂放自大,过度收敛小我又会归入枯寂,只有善于把持自己身心的人,控制的开关在自己的手中,才可以收放自如,从而取得平衡,由我们来把握和主宰事物,成功时不会欣喜,失败了也没有忧愁,没有羁绊和牵挂的做人,若让欲望来控制奴役我,那么不顺利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多的仇恨,愤世嫉俗,顺利时又会张狂自大,一点细如牛毛的事就能把自己死死的卡住而动弹不得,接纳就是当我们感知到我们的仇恨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表达它,耳朵听声音就像是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用净心表达你的仇恨

如果有觉知的并负责任的让情绪表达出来,就是净心,也就是通的过程,这与安静的坐着关照呼吸的净心方法是一样的重要,如果我们携带者大量的压抑了的情绪,我们可以每天做一次净心至少连续做一个月, 在此之后我们可以只在需要的时候去做,净心应该至少持续五分钟左右,而且最好单独在房间里进行,这样就不会打扰到别人。

我现在非常的生气

情绪的净心是允许压抑在我们内在的情绪彻底表达出来,有一个类似咒语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整个净心的过程,即:“我现在非常的生气”让自己的情绪去表达把话大声的说出来,一旦开始,我们就不要停下来,找个让我们生气的人或事情,然后让情绪流动,这就是“通”的过程,如果我们骂不出话来,就回到那个咒语上去,要一直重复这个句子,知道下一波情绪升起,重要的是,要大声把话说出来,以便让自己听到情绪在说什么,这样做有助于在情绪通过我们表达它自己的时候,我们跟情绪所携带的故事拉开距离而保持合一的状态。

注意过犹不及

在《传习录》之《黄省直录》里就有人问王阳明:喜悦平和跟慈悲是心体的属性,如果遇到大变故而痛哭的时候,这种本体快乐还会存在吗?先生说:这就必须大哭一场后才能快乐,如果不哭就不会快乐了,即便在哭,只要自己内心得以安慰,也是一种快乐,快乐的本体还是没有变化的。

在《传习录》之《陆澄录》也有一个案例,有人曾在鸿胪寺暂住,突然家中来信说儿子病危,心里非常忧闷难以忍受,阳明先生说:这种时候正是用功的时候,如果放过这时,平时的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呢?人就是要在这种时候去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本是人世间最真切的情感,人在这种境遇下,一般人认为按照天理就应该忧愁,于是就一直忧苦下去而不可自拔,就成了“有所忧虑,不得其正”了,就像是父母逝世,作为儿女难道不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但是天理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过分,人只要懂得心体,不能增减一分一毫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恢复情绪的表达权

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在做心理宣泄,我们并没有试图除掉情绪,而是在恢复情绪的存在权和表达权,使之在没有形成痛苦之前显化出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身体与我们感知到的情绪处在同一频率,找到表达情绪的完美面部表情,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紧握双拳,甚至在处理怒气这种极端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安全的范围内摔打椅垫等。

夸大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怒气是不讲道理的,它要诅咒它要谩骂它要责怪,它要杀戮,要在此时此刻允许它这样做,比如我们可以夸大把让我们受到侮辱的人用炸弹炸飞,让他五马分尸,发挥我们最大的想象力去报复吧!

净心是对情绪的一种欢庆

可以说净心是对情绪的一种欢庆,如果过了一会我们开始笑了,那么我们就很完美的让情绪流通起来了,而不是持续积压了,这些情绪是没有逻辑的是荒谬无理的,我们不应该太过严肃的看待它,只需要从“通”的角度来表达它享受它,以有趣的方式与之共存,这不是发泄,等我们净心之后,这种情绪其实还在,只是我们已经觉知了它的存在。

同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以负责任的方式去做,在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不要牵扯任何人,我们面对的对象只是情绪,仅此而已,而实际上,那些触发我们极端负面情绪的人是我们的朋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释放一些压抑的情绪,我们甚至应该感谢他们,这其实就跟王阳明先生提倡的“事上磨”一个道理。

净心也就是自我感受情绪的过程,感受就像是一条河流,它本来就是要在我们的体内自由流动的,但是小我出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压抑或者否认自己的感受,我们就已经在河中筑堤截流了,我们也就堵塞了自己要不带思考的去体验这些负面情绪的感受,不要回避它要直视它,并允许它们在我们之内被彻底表达,允许感受流经我们,经由这条河,情绪也就不会积压!

很多人会问当我仇恨来的时候,我自己都感知不到仇恨怎么办?这是你意识比较薄弱被情绪牵制的结果,如何变得觉知,你首先得提升你的意识,《了凡心疗愈》就是在介绍一种自我情绪调节(意识—觉知—观照)方法!让大家认清情绪的本质,预防情绪带来的伤害!获得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