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rtDeco建筑风格

本文篇幅较长,全文大约11800字,前半部分主要为文字解说,后半部分配有图文解说,建议倒杯水,摆好姿势,慢慢来读。

在网上偶尔会看到ArtDeco建筑风格,尤其是做设计的小伙伴,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What is the ArtDeco.

揭秘ArtDeco建筑风格

有开发商让设计师考察其楼盘,谓其楼盘建筑为“时髦的ArtDeco”。该楼盘还没有脱外装,但看到其建筑模型上却是新古典主义建筑。不禁偷笑:只知套用概念,却不明究里。说也难怪,你无论是在相关专著里查询,还是在网络上搜索,所能找到的关于ArtDeco建筑的论述不少,但能够真正形象的总结,旗帜鲜明的论述却几乎见不到,给人总有一种不得要领的神秘之感。今天就以大众所熟知的上海为例,对ArtDeco建筑风格给以阐述。

装饰艺术风格应用广泛

ArtDeco风格,又被译作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摩登风格等。

ArtDeco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于全球的一种装饰艺术设计风格,以严明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新材料的运用为其特点。

由于ArtDeco风格在造型艺术中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线条硬朗;大胆采用钢铁、玻璃等新材料,运用豪华的装饰来提升设计品味;色彩构成上强调强烈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系,彰显时代的特征。因此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艺术,其在各类讲究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流行于建筑、家具、珠宝等产品的设计中。

在除建筑的其他产品领域中,许多知名品牌的手表都有ArtDeco系列,如:康士丹顿、DIOR、浪琴表等。在汽车设计、装饰、家具设计上更是经常应用ArtDeco艺术装饰。2005年时装界曾有一种“ArtDeco装饰主义”的时尚,成为回归女性及贵族风格、重视服装细节装饰性的一种幽雅而实用的情调设计。

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期”,20年代美国的ArtDeco风格建筑象征美国本土现代建筑的自由与独立。当时的爵士乐摇摆的节奏、炫目的光影与俱乐部、酒吧建筑内的曲折线条装饰相映成趣,形成20年代多姿多彩的都会生活剪影。故ArtDeco风格建筑也被称为“爵士现代主义建筑”。

起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发展于上海的ArtDeco建筑

ArtDeco建筑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ArtDeco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

ArtDeco建筑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当时的语义是“最豪华”。法国博览会临时展示馆的看似传统又具创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让象征着资本主义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法国博览会向人们展示的ArtDeco建筑风格,在思想与形式上反对“新艺术”运动的矫饰,鲜明地反对古典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主张机械之美的现代设计,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显现时代特征。

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为都市发展的主角。但是夸张失调的柱式、笨重繁复的线条,在高耸的建筑上显得矫揉造作。相反,ArtDeco适应变化,易于应用,其峻郎的形象,高耸的造型,一时成为美国最流行的建筑风格,遍及公寓、办公楼、车站、工厂、剧院、博物馆,甚至教堂、纪念碑、桥梁等几乎每一种类型的建筑。在纽约,摩天大楼视作财富象征和炫耀实力的手段,20世纪30年代纽约的摩天楼代表着ArtDeco的顶峰,使其成为世界ArtDeco艺术的中心。

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出现了建筑业的繁荣时期,上海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老建筑,绝大多数建造于该时期。而ArtDeco建筑占据了这一建筑高潮时期的主导地位。

上海最早的ArtDeco建筑可追溯到汇丰银行大楼的内饰,1925年诺曼底公寓更是ArtDeco的惊艳登场。上世纪30年代,上海刮起了一股ArtDeco风,从国际饭店、福州大楼、上海大厦,到国泰电影院、百乐门、美琪大戏院,以及衡山路附近的一些高级公寓,涉及多种功能的建筑形态,并成为继纽约之后ArtDeco风格建筑最多的城市。

这些建筑不同于其他的古典建筑风格,呈现出现代简洁的街屋面貌,构成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一大要素。

今天,ArtDeco以新的表现形态、新的科技手段,重新出现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这一轮ArtDeco建筑风潮的热度甚至有超过上世纪30年代的趋势。上海ArtDeco建筑的最新代表是高科技派的金茂大厦,融合高科技与装饰风味于一体;最具特色的便是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内的中庭,一个从56层起共33层楼100多米的高镂空的中庭。其外,外滩的光明大厦、浦东CBD的浦发大厦、新天地的翠湖天地二期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Artdeco建筑问世,使上海仅次于纽约,成为现存ArtDeco建筑总量第二位的城市,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ArtDeco建筑的“圣地”之一。

源于经典,但并非新古典主义

曾经看到一家著名的香港建筑设计公司的一个项目方案设计文本,将ArtDeco建筑与新古典主义建筑混为一类建筑形式,向开发商建议。

事实上,ArtDeco是从新古典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既有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子,又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要素——工业化建筑的表现形式。

ArtDeco建筑在整体布局上讲究古典秩序感,如强调对称、追求宏大的气魄,横三段纵三段的立面构图等。古典秩序感使ArtDeco风格持续了新古典主义中宏伟与庄严的特点。

ArtDeco建筑也有来自古典主义的造型元素。如其在拱券、柱式、雕塑等在立面设计上的运用,源自古典主义的装饰题材和图案。但是ArtDeco的雕塑和浅浮雕比起新古典主义更加样式化,趋于几何和简化,更具现代感,并且往往被赋予全新的题材。

ArtDeco建筑通过变形、简化、几何化处理,将古典装饰转变成了摩登装饰。因此ArtDeco不能等同于新古典主义。

多元文化的ArtDeco

ArtDeco是一种包容艺术,并在其装饰艺术中有所创新。ArtDeco从许多流派运动和文化中吸取灵感,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立体主义。它既强调摩登、革新以及与机器生产的结合,同时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因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ArtDec的难以述说性,也源于其多样化的包容性。

ArtDeco思想来源于多元文化,如新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等等。

ArtDeco文化具有综合性,其既有从欧洲古代文明中继承的传统形式如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又引入其他文明如古埃及、古代中国、古代日本、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美洲玛雅文化、古巴比伦等。如:意大利未来主义表达的对新世界的向往、对新生活充满热情,体现在ArtDeco的装饰要素上有太阳的光芒,闪电的纹样等;俄国构成主义将结构当成是设计的起点;立体主义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革命,体现在ArtDeco上主要是强调几何图形和多点透视。洛杉矶萨蒙轮胎橡胶公司大楼采用了古巴比伦的造型形式;好莱坞中国剧院借鉴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形式。

ArtDeco表现内容颇具灵活性,ArtDeco风格的装饰内容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灵活变换,从而为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服务。这种包容性使其具有很好的弹性,可容纳看起来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将其统一于ArtDeco范畴中,从而遍及全球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风格。

有学者发表了《ArtDeco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指出虽然ArtDeco是从欧美输入的建筑风格,但传入中国不久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小木作装修、局部装饰、简化元素等方面加以运用,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笔者在上海重庆大厦的装饰上,明显地步看到中国装饰元素。

外形庄重,挺拔峻朗的ArtDeco建筑

ArtDeco是高层建筑出现后的建筑风格,其特点在于通过外立面的纵向线条,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技术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

ArtDeco建筑的经典手法,强调了建筑的高耸感,夸大并拔高了建筑形象。作为上海大都会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过去上海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仅为22层(加地下2层共24层),但其雄居上海半个世纪的建筑形象深入人心;浦东CBD的金茂大厦,也以其精致的建筑形象,成为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至此 您已阅读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一,受累了。

对称、几何型的经典建筑

对称美,是最朴素的传统美,也可称为经典美。

ArtDeco风格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延伸和发展,完成了从曲线向直线、趋于几何的转变。ArtDeco造型上的全新现代内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从建筑立面到室内空间,ArtDeco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几何化的造型。常见的有阳光放射形、阶梯状折线形、V字形或倒V字形、金字塔形、扇形、圆形、弧形、拱形等等。这些形状反复出现,无论是摩天大楼还是低矮住宅,都可具有这些相似的基本造型要素。这些独特的建筑形式语言成为ArtDeco的重要特点。

考察上海现有的几乎所有的ArtDeco建筑,基本均为中心对称的建筑,其成为经典建筑有其传统美学的基础。既然属于经典美学,人们将易于接受,并乐于观赏。经典,可以穿越时空,得以永恒。

竖向线条、中心收分的高耸建筑

哥特式建筑向上升腾的动势,于神秘莫测中充满浪漫的想象,这种特点被ArtDeco摩天大楼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的特有形式是尖拱、肋骨拱、飞扶壁、束柱等。这些哥特元素具有非常强烈的高耸感,对ArtDeco建筑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启迪,成为ArtDeco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垂直线条的强调,竖向的窗带,竖向的装饰线条,阶梯状向上收缩的造型等,大大强化了建筑的高耸感。

竖向线条、阶梯状、主立面中心收分的造型,已然成为Art Deco的共同特征。ArtDeco在以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为代表的纽约众多摩天大楼的高度竞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ArtDeco建筑体量有多大,也无论ArtDeco建筑有多高,ArtDeco建筑的建筑线条都是竖向的,这明显地区别于新古典建筑的三段式。建筑的竖向线条可以强调现代建筑的高耸感,也有助于现代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形象要求。洛克菲勒中心出于视觉效果的阶梯状收分即是ArtDeco典型的代表作。

ArtDeco建筑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强调机械美、功能美、主张简洁、实用性,否定建筑装饰的作用,把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对立起来。现代主义设计把装饰与结构同化,创造出了“无装饰的装饰”,“少即是多”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面旗帜。但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在消灭了建筑装饰的同时,也缺失了人性化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设计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反对设计中的国际主义、极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历史装饰符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取的折衷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

ArtDeco建筑体现的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与形式,在肯定现代主义设计的实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

ArtDeco建筑风格出现不足百年,虽然其表现出传统的经典美与精致美,但由于其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并强调建筑工程的工艺性,积极采用最新材料与技术,强调建筑夜间的灯光视觉效果,其所有设计手法,不失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外型单色系、细部丰富的庄严建筑

ArtDeco建筑的外立面,经常采用单色,或单色系的面砖或者石材,且非常重视整体的装饰性,并尝试各种新鲜元素的使用,追求建筑的整体性及独特个性。

作为经典建筑,其起源是外墙石材面,因此ArtDeco建筑色彩多采用单系列色彩(单色,或同色系色彩)。这些材料色彩,大多接近天然石材的色彩,如:黄灰色、米黄色、灰白色、驼灰色等等。

ArtDeco建筑的外墙材料以干挂石材为佳(浦发大厦、新世界大厦)。但随着建筑形象的需要及建造成本的控制,可以有玻璃幕墙(金茂大厦),也可以有真石漆(翠湖天地二期);可以有粗砂浆面+涂料(洛阳中央花园、中凯城市之光)、亚光铀面瓷砖(海上名门、帝景苑)等外墙材料,也可以用仿砖面砖等材料(国泰电影院、重庆公寓)。如上可见,ArtDeco建筑外墙材料取材之广,几乎遍及至今的所有建筑外墙材料。但其色彩,却一定是模仿天然与自然材料的色彩,而拒绝人工的高饱和度色彩。

由于强调装饰艺术,ArtDeco建筑的建筑语言,建筑细部极为丰富,表现出一种高贵建筑的精致感。

ArtDeco建筑做到了形象与装饰的统一,其既能远望,形象一致;又能近观,细节精致。

ArtDeco建筑并非完全为单系列色彩建筑,也有例外,淮海中路茂名路口的国泰电影院与重庆南路的重庆公寓,其深红砖色与灰白色(或米黄色)的搭配,与英式工业时代的建筑风格,即曼砌斯特等工业城市的建筑较为接近。

外形公建化的ArtDeco建筑

ArtDeco建筑以其简洁的建筑立面,适宜都市街道两旁的公共建筑造型。

即便是住宅建筑,如果采用ArtDeco建筑风格,则其没有外飘阳台的端庄形象,亦适宜设计高档住宅建筑。

从一定形式及意义上说,ArtDeco建筑风格最适宜在城市综合体这类融合了酒店、写字楼、商业、公寓、住宅等多功能建筑的综合形象中采用。

应用广泛的高层建筑风格

由于建筑形象峻朗挺拔,ArtDeco适宜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国际饭店,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外滩的光明大厦,淮海中路的香港新世界大厦等。

由于建筑形象庄重,ArtDeco适宜于政府机关与政法部门的办公建筑,如上海浦东新区的办公建筑,陆家嘴CBD的浦发大厦等。

由于建筑外型公建化,ArtDeco适宜于城市的沿街建筑,如上海新旧各个时期的沿街办公、居住ArtDeco建筑,如徐家汇的帝景苑、瑞金路的中凯城市之光等。

由于功能的包容性强,ArtDeco适宜于城市综合体,如上海新天地周围的办公、住宅建筑,淮海中路的香港新世界大厦等。

由于其建筑端庄且有细部,ArtDeco适宜于高档住宅(俗称“豪宅”),如上海新天地的翠湖天地二期,洛阳的中央花园等。

如上可见,对于高层建筑来说,ArtDeco建筑风格几乎适用于城市的各类高层建筑。也可以说ArtDeco建筑风格是一种包容性最强、应用最广的高层建筑风格。

个性鲜明的ArtDeco

由于ArtDeco建筑的文化包容性很强,因此对ArtDeco建筑的界定可以泛一些。

但作为一种以高耸挺拔著称的建筑风格,其建筑形象的界定是鲜明的:竖向线条。顶部或以退台收分。

ArtDeco建筑的装饰符号也是明确的:简明的直线(折线)符号(现代工业化的工艺特征)。立面上甚少圆形及弧型。即可以有装饰,但必须是简化的装饰,必须是适宜工业化生产的装饰。

就建筑装饰来说,ArtDeco建筑装饰与新古典主义装饰有鲜明的分野:工业化与手工艺的区别。

上海经典的建筑历史文脉

上海的老建筑大多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设,时为抗战之前,全国歌舞升平,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筑时代”,其时上海为半殖民地的前沿,世界各国列强纷纷入侵,在建筑上形成“万国博览会”的格局。顺应美国ArtDeco建筑运动的兴盛,独树一帜的ArtDeco建筑在上海应运而生,并风靡一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最高建筑国际饭店,外滩的上海大厦,淮海中路的老锦江宾馆都是经典的ArtDeco建筑。ArtDeco建筑成了老上海的主流建筑。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建筑时代”,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上海也不例外。在新的“建筑时代”,有见识有思想的上海建筑师首先从上海的经典建筑中取寻找上海的建筑历史文脉,于是,上海ArtDeco风又一次掀起。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建筑,都诞生了一批能够成为新时代上海ArtDeco建筑代表的优秀建筑,如陆家嘴的浦发大厦,新天地翠湖天地二期等建筑,都很好地传承了ArtDeco建筑的风格。

上海城市中心住宅大盘中凯城市之光、帝景苑,高档公寓复地雅园、兰馨公寓,区域中心绿地爱仕大厦、海上名门,郊外大盘浦东金桥的碧云国际社区晓园、昆山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东一号新城,都采用了ArtDeco建筑风格,而成为当地高档精品住宅的代表。

如今,上海的建筑设计师对ArtDeco艺术已经掌握得已经炉火纯青,无论是主体建筑,还是室内设计;无论是建筑裙楼,还是入口门楼;无论是建筑形象,还是建筑符号,甚至围墙立柱,ArtDeco形象被刻画地惟妙惟肖,你如果有所领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来。而今天的上海ArtDeco建筑,又巧妙地在建筑中融入东方神韵,形成了中西合璧、东情西韵的独特的ArtDeco风格。

现在ArtDeco风也被上海浙江开发商、建筑师带到了全国各地,并在各地树立了当地城市中心的豪宅形象,如洛阳的中央花园,天津的天津公馆,成都的新里.派克公馆,杭州的梧桐公寓,淮安的绿地世纪城等。ArtDeco建筑正方兴未艾,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及城市升级进程的发展,ArtDeco经典建筑形象或将在全国风行。

至此 您已阅读了整篇文章的二分之一,不要停,就剩一半了。

ArtDeco之风将进深圳

除了ArtDeco的大本营上海之外,ARTDECO之风早已刮到了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也刮到了省会城市武汉、长沙、成都、太原、西安、长春、南昌、福州、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更直接波及华东的苏州、常州、南通、合肥、无锡、宁波等三线城市,还吹到各地的株洲、大连、烟台等三线城市。

但在曾经号称“中国地产样板房”的深圳,ArtDeco却姗姗来迟。

是深圳的市场不接受ArtDeco?还是深圳的开发商不熟悉ArtDeco?

从网上看到,招商、华侨城地产在上海、中航地产在南昌打造ArtDeco风格楼盘。

而在深圳本土,仅在去年5月,观澜湖09年新品纯独“栋圣堤湾”推出了ArtDeco样板房;今年3月,深物业·深港1号的豪华小区大门据说采用了ArtDeco风格。

据说,今年深圳推出的东方银座公馆、合正·中央原著、鼎太风华·奥斯卡的建筑风格,将是ArtDeco。

ArtDeco之风,终于不可阻挡地刮到了一线城市的深圳,似乎含着一丝讽刺,抑或无奈的意味。

由此,2010年将可称为深圳地产的ArtDeco元年。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20世纪“远东第一高楼”—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开业于1934年,具有七十年历史的国际饭店,由当时的四大银行共同投资兴建,是中国人自己筹资建造的第一幢摩天大楼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当时,饭店前方正对跑马厅,旁边的黄河路当时叫“派克路”,故名“PARK HOTEL”。饭店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全部建筑工程。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居高上海之最五十年,曾经保持“远东第一高楼”记录近三十年。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和得天独厚的“零”点位置之外,在上海近代饭店史上,国际饭店还创下数个中国“之最”:

※最早采用酒店管理国际标准

※最早使用消防自动喷淋装置和报警系统

※最早拥有客房呼叫系统

※最早使用信号控制的自动电梯

※最早开通中美长途电话

※最早拥有金库,且为目前唯一拥有正在使用的金库的酒店

※最早开办员工培训所,使用“侍应生”的名词概念

※最早拥有球队、乐队、合唱团和彩色印刷间

社会名流与国际饭店:

※1935年2月18日,上海各界人士在二楼举行欢送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宴会,到会的有苏联大使馆代办、政界要人以及外交界、影剧界、金融界人士。

※1936年3月9日,喜剧大师卓别林来到上海。当晚,梅兰芳、胡蝶等文艺界名人在二楼设宴款待。

※1937年5月19日,中美长途电话通话典礼在国际饭店举行,宋美龄、宋蔼龄参加典礼并在15楼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通电话。

※1945年6月初,美国空军少将陈纳德和陈香梅女士曾入住国际饭店919房和920房。

※1947年8月30日,钱学森和蒋英于国际饭店14楼摩天厅举行婚礼。

※1947年冬,美国空军少将陈纳德与陈香梅女士于国际饭店14楼摩天厅举行订婚仪式。

※1949年6月初,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国际饭店召集解放上海部队团以上干部,几乎请来了所有解放大上海的功臣名将,举行解放上海的庆功宴。

※1959年2月16日,著名学者郭沫若登上国际饭店顶楼,欣然题诗两首。

※蒋经国先生曾数次入住国际饭店1203号房。

远东第一楼荣耀

20世纪10—20年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上海作为中国开埠口岸、经济中心,以南京路为标志,大商厦、大公司、大银行、大饭店相继崛起,勾勒着江海通津、国际都会大上海城廓……国际饭店在此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展示迷人的风姿。

国际饭店是1931年由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联合所办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兴建。当年要使这样—座大楼拔地而起,难度很大。首先是地基较窄,仅1176平方米地坪,建造地下2层,地上22层,高83.8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大厦,工期仅22个月,而建筑材料和各项设备就重约8万吨。在热闹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附近行人密集的道路上,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打桩者是丹麦人办的康益公司,大部分建筑材料和设备皆从德国等进口。施工有7家中外营造厂投标,投资方开始打算给洋商承包,因为在租界工部局控制下,外国人办事可省不少麻烦。

然而中国人开设的馥记营造厂老板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提出让他承包建筑。但他所开价是最高的一家。他说,正是由于他按实际情况开的价,并不是为了夺标而压价,到后来,就在工料上降低质量。投资方觉得他言之有理,又因馥记营造厂担任施工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二期工程以及正在兴建的大新公司,都得到建筑界的好评。于是馥记营造厂得以70万银元承包了此项工程。

大楼于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业。时为“远东第一楼”,雄姿拔地而起,气势非凡,被视为中国“摩天大楼”,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就国际饭店创建、发展而言,同样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不妨略述若干:1934年国际饭店以83.8米当之无愧地坐上“远东第一高楼”交椅时,一位年轻人在国际饭店一侧黄河路经过,看到这一摩天大楼的雄姿,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立下了学习建筑的志向,这位年轻人就是当今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国际饭店建成后,安装了时速达每分钟600英尺的电梯,除了纽约有两部这样高速的电梯外,国际饭店为世界第 三,可惜在改造中淘汰了,但保留了两部特殊电梯,一部能装进载重汽车的“巨型”电梯,一部只有不足一平方米的迷你电梯。如今高楼大厦装上自动喷啉消防设备不足为奇,而国际饭店在70多年前的建筑中就装了自动喷啉设备,遥遥领先其他大楼。尤值得“泄密”一笔的是,上海中心原点就藏在国际饭店。人民广 场是上海“0”公里起始处,这是一个交通概念,原点却是测绘术语,因为国际饭店地处市中心区域,具有中心方位特点,其建筑高度等为上海地区之最,酒店又享誉海内外,因此1950年11月,为了统一上海市的平面坐标,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三角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为平面坐标,而确定了上海的“零”位置……如今在底层大堂竖起一米高的标志柱,作为旅游景点,向人们诉说这一有价值的历史。

引领时代之先Art Deco风格

国际饭店采用的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她在造型设计中采用的塔楼式的退台,那刚柔并济的横竖线条及对称构图,那流畅的圆形舷窗、圆弧形转角和丰富的浮雕装饰手法,她强调材料的高贵质感与光泽,从而在色彩设计中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她追求强烈、华美的印象,像巴黎的马泰尔别墅、纽约的帝国大厦、克赖斯勒大厦……深谙国际饭店建筑价值的同济大学伍江教授评价道:“国际饭店不仅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以及支撑其高度的先进建造技术,更处处流露出一股强烈的引领时代之先的气势。”

藏有鲜为人知的上海最老金库

尽管有着如此的绝代风华,国际饭店却始终保持低调。即便是在如今的上海,国际饭店地下藏有上海最老的金库一事也依然鲜为人知。这座位于国际饭店地下室的金库前身是四行储蓄会国际保管箱库,曾经是远东第一大库,1934年12月1日随着国际饭店的开张而投入使用,现在仍对公众开放。它创造了两个“第一”,她在1934年投入运营,比1937年开业的外滩金库还早3年;它是上海滩唯一一个饭店拥有的金库,拥有3433个保险箱,90%以上是私人客户。历经70多年的沧桑,有无数奇珍异宝在这里辗转停驻。

除此以外,在上海近代饭店史上,该饭店还创下数个中国“之最”:最早使用消防自动喷淋装置和报警系统;最早拥有客房呼叫系统;最早使用信号控制的自动电梯;最早细分电梯功能;最早拥有金库的饭店;最早开办员工培训所;最早拥有球队、乐队、合唱团和彩色印刷间。

国际饭店又名四行储蓄会大楼、派克饭店,高22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物。从15层以上层层收缩呈阶梯状,强调垂直线条的高耸感,它被人为“几乎是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美国装饰艺术派风格的高层摩天楼在中国的翻版”。

至此 您已阅读了整篇文章的约四分之三,辛苦了,接下来将进入图文并茂区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上海大厦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上海大厦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于上海北苏州路20号,东临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南临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三座早期高层建筑之一。

上海大厦地上21层,高77米。建于1930年—1934年,英资业广地产公司投资,总造价500万两。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建筑风格为艺术装饰主义。初期作为公寓使用。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将该楼卖给日资恒产株式会社。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改名上海大厦。1980年代成为对外开放的宾馆。

上海大厦建成之时为上海建筑面积最大的高层建筑。平面呈X型,中央部分最高,两侧逐步跌落,具有典型的折线形ARTDECO特点。上海大厦外立面简洁、现代,只在入口处和顶部有卷蜗状几何化装饰。大面积的墙面不做附加装饰,仅通过变化面砖砌法略作处理。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锦江饭店

锦江饭店中楼过去的外文译音名曾为格罗斯凡纳公寓,格林文纳公寓,中文名曾为峻岭寄庐、峻岭公寓,高纳公寓,解放后曾为茂名公寓,现为锦江饭店中楼。

锦江饭店中楼建成于1934年,是上海优秀近代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3985平方米。大楼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主楼高21层,楼高78米。东西二部从十三层开始逐渐收进,显得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象山岳一样厚实端庄。主立面以垂直线条作为分割,外形仿当时流行的美国近代式摩天大楼,为典型的ArtDeco(“装饰艺术”)风格。墙面贴褐色面砖,重点突出中部,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纹饰。门口入口处部分置大理石装饰。

公寓底层全部为技击室,供公寓住客锻炼之用(目前为储藏室)。二层以上为公寓式房间共77套,最小的套间为3室、最大的为7室一套。各层房间朝南,阳光空气充足,屋顶有花园和阳台,可极目观望全市景色,垂直交通备有高速电梯直至寓所。值得一提的是公寓内设一总锅炉房,有锅炉4只,用热水管道通往各处。全部电气设置经变压器室(方棚间),再从地底转接各处(暗线),使室内无从瞥见电线。该公寓由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公和洋行设计,承建者是营造界著名的新荪记营造厂及友联建筑公司。

锦江饭店外形采用突出中部主体,两侧逐步跌落的阶梯状造型手法,建筑正立面中央及两端用竖向窗带进行组织,强调高度的垂直感,其余部分的窗间墙则处理成水平横线条,只在入口、檐部等重点部位进行细部装饰,装饰主体为几何型图案。

从锦江饭店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古典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而来自国际式的影响则不断增强了。具体表现为装饰减少,区域简洁,以及水平窗带的运用。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国泰电影院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坐落在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870号(茂名南路口),紧邻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3号出口。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解放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

国泰电影院面向街口转角处,采用阶梯状层层跌落的造型处理,主入口顶端的高出部分上标有影院名称。贯通上下的竖向长条窗与褐色面砖的墙相间,强调竖向线条,与美国同时代的某电影院造型如出一辙。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第一百货商店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重庆公寓

老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淮海中路公寓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金茂大厦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新天地大厦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光明大厦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一号公馆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顶级会所:壹号公馆

壹号公馆坐落于上海繁华地段淮海中路壹号,是一家顶级奢华的精品会所俱乐部,定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客户群。奢华、高雅、时尚是壹号公馆的独有特色。“让全世界最奢华、全中国最挑剔、最富有的人来上海没有第二个选择”是壹号公馆的目标和宗旨。

壹号公馆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具有五星级的装潢和设备,共设33间包房,其中16间为豪华包房(70-120平方/间);每间豪华包房均设三角钢琴、酒吧台及独立卫生间,其中VIP豪华包房还设有DJ台,桌球及室内高尔夫。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翠湖天地二期

翠湖天地规划建筑面积约534,000平方米,位于太平桥人工湖南侧,与上海新天地仅举步之遥,毗邻淮海中路商业区及黄陂南路地铁站。

第一期:翠湖天地雅苑位于济南路168号,建筑面积约46,000平方米。项目设计融入了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建筑特色。项目包括10幢小高层住宅大楼、2幢高层住宅大楼﹑6幢联体别墅及1幢别墅,共284套,单位面积从105至66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四成,康乐设施包括住客会所及室内恒温泳池。

第二期: 翠湖天地御苑位于顺昌路168号,建筑面积约130,000平方米。项目设计采用artdeco风格。项目包括17幢小高层和高层住宅大楼,共645套。一房至五房单位面积从93至660多平方米,并设有近7,000平方米的豪华住客会所,为业主打造高品质的生活。

第三期: 翠湖天地嘉苑位于黄陂南路506号,建筑面积约98,000平方米。项目设计采用现代简约风格。项目包括11座住宅大楼,提供474套。一房至四房单位面积从89至430平方米,并设有3,000平方米的豪华会所、时装品牌旗舰中心等配套。

翠湖天地由于是大盘,据说共有9期之多。由于前三期分为三块地(有市政道路相隔),三期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翠湖天地2期位置最好,处于楼盘的中轴线,北面直接面对太平桥人工湖,景观最为理想,可作为整个翠湖天地的楼王单位。因此,翠湖天地2期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风格ArtDeco。

翠湖天地各期建筑师:

第一期:日建设计(Nikken Sekkei International)

第二期、第三期:巴马丹拿建筑师及工程师有限公司 (为外滩多幢历史建筑的建筑顾问)

翠湖天地各期竣工日期:

第一期:2003年

第二期:2006年

第三期:2009年

新上海的ArtDeco建筑:中凯城市之光

新上海的ArtDeco建筑:海上名门

新上海的ArtDeco建筑:兰馨公寓

新上海的ArtDeco建筑:帝景苑

新上海经典的ArtDeco建筑:淮海中路的标志性建筑:香港新世界大厦

香港新世界大厦位于淮海中路商业街(淮海中路300号),主楼高262.5米,60层,总建筑面积137336平方米。60个层面的甲级办公楼,每层约300-2010平方米。 

香港新世界大厦为上海市中心卢湾区最高的写字楼,即淮海中路的标志性城市综合体。项目临近中西合璧的时尚卖点“新天地”和人工湖的大片绿地。

大厦由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内设办公楼、商场、会议、餐饮、娱乐设施及停车场。该大厦的智能化设计及管理化系统在上海的写字楼中首屈一指,拥有现代化的优质通讯系统。

当你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要真诚的给你点个赞,扎心了,谢谢你一路读下来。

谢谢阅读,我是设计师周沫zhoumo,对室内设计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关注或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