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执行检察微故事」回家的路

【刑事执行检察微故事】第35期

回家的路

“当车子停靠在路边,透过车窗,我看到焦急等待的父母、门口挂好的大红灯笼和新贴的春联。我无法想到的是,刘检察官牵着我的女儿站在车外,她笑着对我说,欢迎回家!”对赵进(化名)而言,能够在2017年春节的前两天回到家中,和家人过一个团圆的春节,曾是遥不可及的梦,而这个梦,因为平利县检察院诉讼监督部刘检察官照进了现实。

2016年的一天,刘检察官像往常一样在看守所巡视。这时,一个腼腆文静、大约30多岁、躲在监室小声抽泣的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刘检察官抬眼一看,这不是赵进吗,涉嫌非法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罪,平时表现不错,但情绪一直不太稳定,为此自己也专门和他谈过几次话,这又是出啥状况了?

来不及多想,刘检察官决定找民警小张一探究竟……

“小张,赵进怎么了?”刘检察官问道。

小张看了看窗外,叹了口气,“刘姐,我刚和他谈完话,赵进是得了心病,想家了!这不都腊月了吗,以往都和女儿一块守岁过年,今年恐怕……”

“他没给家里写封信?”刘检察官追问道。

小张摇了摇头,“写是写了三四封,就是不见回信。”

刘检察官心想,临近过年,看守所的安全重于泰山,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她告诉小张,“赵进要重点关注,多找他聊聊,既然他得了心病,我们就要想办法帮助他。一会儿,我再去法院把案卷调出来,研究研究。”

小张和刘检察官打交道多年,听这么一说,猜到刘检察官肯定有好主意,连忙答道,“刘姐,这事儿可拜托你了,你可是我们县上出了名的办案能手。”

小张说刘检察官在县里出名,这并不是吹嘘。作为刑事执行检察的一名老兵,刘检察官是全县、全市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她探索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经验被市检察院转发推广,办理的一件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更是被评为全国“精品”案件,这对于陕南山区小县城的一名检察官来说,实属不易。

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刘检察官,要想治好一个人的心病,先要打开他的心门。刘检察官决定到赵进家去看看。这是在县城农贸市场边租住的一个小平房,房子不大,摆设简单,但打理的很干净,墙壁上贴有“三好学生”“、“天才小画家”等奖状。通过与赵进父母交谈,刘检察官得知,赵进出事后,妻子就外出打工了,现在老两口在家带小孙女,因为没人辅导功课,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的很快……

回去的路上,刘检察官心想,“和赵进的女儿一样,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缺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父母的关爱。现在单位女干警多,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做点事情该多好。”刘检察官的想法得到了检察长的肯定。没多久,县检察院工会组织8名女干警来到赵进女儿所在学校,开展了“检察官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而刘检察官牵手的正是赵进的女儿。之后的日子,刘检察官成了赵进家的“常客”,辅导功课、收拾房间、送去一些日用品,几乎成了每次见面的惯例……突然一天,赵进的女儿告诉刘检察官,她写了一封信,请刘检察官转交给她的爸爸。

刘检察官拿着信,来到看守所转交给赵进,转达了女儿对他的思念。赵进接过信,缓缓地打开,只见一张巴掌大的田字格作业纸上,工工整整的写着略显稚嫩的一行字:爸爸,你不在的时候刘阿姨对我可好了,你要好好听话,我们等你回家……捧着回信的赵进失声痛哭,他说,“谢谢你,刘检察官。为了女儿,我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家。”

就这样,女儿的回信治好了赵进的心病。在审阅赵进案卷中,刘检察官发现赵进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无前科且本次涉案情节较轻,具有判处较短刑期的可能,应属于不适宜继续羁押情况。基于此,刘检察官对赵进案件进行了羁押必要性审查,依程序向平利县人民法院作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

2017年1月25日,法院对赵进作出取保候审决定。这天正好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日。万家灯火时,赵进走出看守所,回到家人身边一起守岁过年,他从内心深处感恩检察机关,感恩检察干警,更感恩羁押必要性审查这项好机制。取保候审期间,赵进严格遵守规定,保证了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后经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这也正好与赵进在看守所羁押期限相等。

在对赵进的跟踪回访中,刘检察官还惊喜的发现,他两次主动到当地社区矫正中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心感触给社区矫正人员讲课。赵进告诉我们,回家的感觉真好,自己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安安稳稳过好每一天。

2018年春节期间,999名罪犯离监探亲的感人画面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引发社会热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张军检察长(时任司法部长)在今年全国“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监狱不是动物园,离监探亲的做法将会更加常态化,治本安全观将更加深入人心。”我想,刘检察官办理的这起案件,不正是羁押必要性审查对治本安全观的生动诠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