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文史」知青年代的“春运”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运成了春节期间的一道“大菜”,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炒得热热闹闹,色香味俱全。

我的家人、周围的亲朋,既没有回家过年的,也没有过年回家的,可我总是很用心地关注着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报道,感受着旅途中人的辛苦,分享着游子还乡的喜悦。因为四十多年前,我们知青也是风雪兼程回家过年的赶路人。

记得当年离家告别的那一刻,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老泪难掩地嘱咐我一句话:“孩子,记着回来过年!”从落户异乡的那一天开始,春节回家就成了知青们一年煎熬中最直接最迫切的祈盼和目标。平日想家,自知无望,尚可抑制,年关愈近,思亲愈烈,一到行期确定,立马归心似箭,半夜收拾行李,日夜兼程,那真是一分钟都不耽误。那时没有拉杆箱,没有双肩背,只有那种人造革的印着“天津”或“上海”风景的大号手提包,塞满了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几乎挣破拉链,全凭手提肩扛——那时候咱们知青有力气!几千里的回家路,大多没有座位,尤其从农村返津,没有食品饮料,几乎是不吃不喝,一站十几个小时,冷呀、累呀、饿呀,都感受不到了,满心满身都是鼓鼓的激奋!

为了回家过年,真是可以不顾一切,曾听知青朋友说,遇到过一个衣着单薄的天津男知青,蜷缩在长途车无遮无挡的车厢里,两只耳朵冻得又大又薄,像透明的一样。东北高寒地区,没有皮帽子大衣,是不许乘敞篷车的,但任凭别人怎样劝说,他都不为所动,坚决不下车。看着他随着汽车远去,人们叹气:这种天气,这身衣服,这小伙子真不要命了,最起码这俩耳朵保不住。

那时,没有高铁,没有城际,只有绿皮车,绿皮车把我们从父母身边带走,又把我们送回生养过的故土,绿皮车承载着我们太多太多的情感!

直至今天,我依然对绿皮车情有独钟,只要有条件,出门还是喜欢坐绿皮车,尽管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我喜欢坐在简单陈旧的硬席座上,看着窗外的田园阡陌不慌不忙地向后闪过,听着脚下的车轮铁轨不紧不慢地依次拥抱,脑海里就会再现知青年代来来回回的一时、一事、一瞬……

不论怎样磨难、怎样失意、甚至贫困潦倒,只要能回家过年,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人就是幸福的人。

祝福那些行走在回家路上的人,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