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光埋头临帖不行,还需要悟,那么到底要怎么悟?悟什么?

不玩手机难啊


学习书法是需要悟性的,我现在理解的悟性其实就是理解能力,读于书法笔法、墨法、章法和机构的理解能力,悟性好的人学起书法来进步就非常的快,写出的字体也显得更有灵性。

悟性的高低影响书法的最终成就吗?

悟性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书法的成就的高低,悟性是可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而提高的,一些看起来愚笨的人开悟以后,他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会飞速的提高。

另外,悟性也会随着不断的学习而不断的提高的,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可能理解能力比较差,但是只要坚持不断的学习,量变积累多了就会发生质变,理解能力也会提高,最后可能比那些一开始悟性比价好的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去悟?

其实不仅仅学习书法,学习其他的东西也需要学习者去多想多悟,很多东西老师上课也讲了,自己好像也听明白了,可是这个明白并不是真的懂了,直到有一天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其实这个就是悟了,悟就是真正的理解和懂得这个道理。

学习书法,就要多去临帖、读帖,多写多看自然就能悟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了。


不二斋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悟性对于学书法很重要,人人都会说,可是很少人解释得清楚。记得小时候麓风轩写不好,老师说你这悟性可能差了一点。别的孩子听了也就听了,我偏钻牛角尖地问:“老师,你说的悟性具体是啥呢?”老师支支吾吾,憋了半天,最后还是丢下一句很牛逼的话:“悟性是什么?悟性,悟性......还需要我多说,你这孩子怎么悟性那么差呢?!”


后来我钻研这个“悟性”,发现必须多看、多练、多想、多动脑,先有眼识、修炼,而后才会有“悟”。比如说,我长期临写一个碑帖,熟悉一个碑帖,不是一遍一遍地简单抄写,而是要善于用心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最后可能会似有所悟!

举例说明:

我在临写王珣《伯远帖》的时候,就在不断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发现《伯远帖》在结体上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有所“悟”:


(“远”字疏朗宽博)

一、结字疏朗宽博

如“远”字、“从”字、“永”字、“临”字等,形态上取横势,左右两边舒展,结体疏朗宽博。像“永”字等一些独体字,也被赋予了宽博的造型。

(“从”字疏朗宽博)

二、结构减省凝练

用笔减省、解字凝练,是晋人的一大风格。《伯远帖》中如“顿”、“首”、“以”、“分”、“永”等字,多用草书写法,用笔简练,有意到笔不到的效果。

(“永”字减省凝练)

三、疏密对比明显

疏朗者如“伯”字、“如”字等,紧密者如“获”字、“羸”字、“峤”字等等,疏密处理十分明显,所谓“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是也。

(“获”字结构紧密)

有了这些初步领悟,我又查看了一些经典解读文字,发现前人也对《伯远帖》有类似的看法,这就得到了应证——然后我就总结成简单的文字,形成了心得体会,我想这就是“悟”的结果。


(“伯”字结构疏朗)


悟性有高有低,所悟也有浅有深。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可以悟出笔法奥秘,颜真卿观屋漏痕能悟出笔法玄机。

我辈道行没有那么深,只能在写书法过程中总结出来一些简单的心得体会,我觉得就是我的领悟了,若能举一反三,则所悟又有了新的价值。欢迎朋友们指正。


本讲先到这里,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学习书法,除了埋头临帖,还须抬头多“观”。通过这些积累量变后,才能产生“悟”的通达。

观与悟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观为悟之基础,悟为观之升华。

通过观,我们可以提高眼界,眼界提高了,自然能取舍、参合、通变。。。最终达到“悟”的境界。

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现实世界中人情物理所激发而产生的。

禅宗中慧能主张“顿悟”,意为突然觉悟;神秀主张渐悟,也就是要重功力,长期的修炼。

神秀传教在北方,后人管他渐修一派叫“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教,后人管他”顿悟”一派叫“南宗”。

实际上无论顿悟或渐悟是不可分离的,顿悟无渐修之基础,也是难以产生的。书法的顿悟也一样,离开了长期的书法实践,也就悟不出什么名堂了。

悟性的高低,除了天赋外还与自身的文化修养高低关系密切,要提高悟性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梁同书曾说:学书无他道,在静坐以收其心、读书以养其气,窗明几净以和神;遇古人碑版墨迹,则心领而契之,落笔自有所会悟。”

悟还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所谓直接之悟,就是从书法实践与书法批评中领悟出东西;所谓间接之悟,就是在书法活动之外领悟到与书法有关的东西。古人说:张长史见夫争道、公孙舞剑而书大进;黄鲁直观荡浆拔棹而得势,怀素览夏云随风而悟草之变者等等。。。

由此可知,书法有书理,万物也有各自之理,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的。当书理与其他之理相契合时,就能引起顿悟,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间接之悟是比直接之悟更高层次的悟,是真正的悟。。。




临池管窥


其实书法最终就是一个道字,琴棋书画到最后都离不开道。光临帖自然不行,那样临的再像顶多是个书匠,书法到最后是讲一个“心”字的。王羲之兰亭序的洒脱不是王羲之光靠临帖临出来的,是他那时候心中达到了无我,接近了道的境界,天人合一才发挥自如的。王羲之字的潇洒是他心的潇洒,赵孟頫字的潇洒也是他心的潇洒,在看弘一法师晚年的字,是心的返璞归真,所以要书法最后有所成就于修心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