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鸿伟:行者的长度

写下这几个字,事实上,我的脑海中很突兀地蹦出的是“行者无疆”。行走,是解构常识、结构心灵的生命体验;行者,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丈量脚步。那么,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行者究竟是如何完成行走的长度,抑或用什么话语体系承载心中的长度的。

日记体《那就走吧》是董华先生和儿子董蓝天从甘肃陇西到沈阳师大的骑行记录,如果说生命本身就是一次远足的话,父子俩历经27天、横跨7省市、行程2600多公里的长途之旅,恰恰是对生命历程的一次浓缩与再现,是一次心灵之旅、是一次生命约定,其中蕴含着对内心的拷问和对生活的真诚思考。

抚卷,在进行一次次的图文并茂的对话时,不禁想起了和董华先生的交往点滴——

也是机缘,我在乡下中学从教10年的时候,被县电视台列为选调对象考察。也就在考察那天,认识了时任县广电局副局长的董华,当时的印象是清瘦、干练,声音浑厚而不失磁性(后来才知道他是电视台主播),交流时言简意赅、直接而不失真诚。

后来,我调入县电视台工作,成为董华的下属。工作过程中,我们互相间逐渐熟稔,才知道他不仅是主播,基本上是个全才,其他诸如采写、编辑、制作等广播电视方面的一应工作都得心应手:摄像机有故障需排除时得找他;制作软件有故障需维护时得找他;稿子的采写角度吃不准或采访深度不够需帮助时还得找他……所有要解决的问题他总是照单全收,依然是干练、直接的给予帮助,从不拖泥带水,总是能及时给予大家所需,无论是工作的安排和布局上,还是同事的培养和关爱上,都是不遗余力的。

在一次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中,我因一时疏忽了主席台窗口的背光,拍摄的画面出现了严重失误,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广播电视编播事故。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挑战着我的承受极限。董华知道后专门找到我所在部室,对正在发呆且惶惑无着的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发什么傻!新闻人要有担当,摄像机扛在肩上,扛起的就是责任,做广播电视工作要具备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好好反思错误并改正就行。”紧接着,他的另外一句话却让我更加惶恐:“准备并检查设备,采访拍摄另一个重大活动。”天啦,这又是一次全县性的重大报道,还没缓过神来的我怎能胜任?“我……我……您还是派别人吧!”我嗫嚅着。“不行,这个活动你必须参加拍摄,而且你的机位就是主席台!”口气不容商量。我都忘记了那次拍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只记得大脑时而空白,全身时而冒汗。后来才知道是董华承担了那次事故的所有责任,并让我随即投身重大题材报道的原因是为了去除我当时心中的阴影。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新闻人的理性和担当,以兄长般的关怀传递给我新闻人的爱与责任。自那时起,我们的工作关系多了一份亲密的友谊,不论后来岗位和单位如何变化,这份友谊一直如影随形,提振着工作的沮丧、温暖着生活的忐忑。

2012年,他们父子俩完成了一次生理极限和锤炼意志的考量——从家乡陇西骑行沈阳。当时我俩已不在同一单位,我从QQ空间上知道时,他们已经在路上了。如此勇敢大胆的举动使我一时陷入失语状态,既没在网上跟帖,也没有打个电话、发个信息什么的,只是每天打开QQ空间看他们的行程,遥远且默默地随行,以至于父子俩整个行程结束后,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震撼的状态中都没回过神来,很长时间后,还有人将信将疑:“听说董华父子骑自行车到沈阳,这可是真的?”人们的内心深处只有两个字在訇响:壮举!

是啊,如此壮举也只有像董华这样的行者丈量它的长度。

又经一年有余,父子俩在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对这次远行进行了思考,用文字记录下了骑行过程中的点滴,并结集取名《那就走吧》。用脚步记录前行、用文字记忆体验、用心灵记载梦想,行者就是如此,行走在大地上,探索未知的时空、探求前行的真谛。正因为有了不断的行走,生命才有了长度,才有了行者无疆的气概和仰视苍穹的距离;只因为有了行走的长度,生命才有了温度,才有了平凡日子的坚守和且行且远的力量。当人们被浮躁与麻木砥砺的内心逐渐粗糙、生命的激情与敏感逐渐隐匿时,行者,行走在特立独行的梦想的长度……

轻轻合上最后一页,经历《那就走吧》的经历、回忆《那就走吧》的回忆,我的脑海浮现出了两部单车、两人继续前行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