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稻场晚风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真相,甚至很多还写进了教科书。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过程中,一次次颠覆了这些认知!(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1、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几乎人尽皆知。


指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示警的烽火台,将急匆匆、浩浩荡荡赶来救驾的八方诸侯,给戏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弯了杨柳细腰。


后来犬戎真的来了,周幽王再点烽火没人信了,诸侯以为周天子又在玩“过家家”,没一人前来勤王救驾,犬戎大军攻破周王都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在整理一批战国竹简时,该竹简却明确记载:周幽王因为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组成联军,打败了周王,西周因而灭亡。而且竹简上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任何记载,那就更不会仅因为一美女而亡国了。


由此看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纯属一个乌龙。

2、上古“禅让制”


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上古时期,帝位传承是“禅让制”,即一个君主会将帝位禅让给德行好的人。



尧和舜之间非亲非故,因为舜的德行极好,而尧传位舜,是为禅让制,是一种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会,古人在赞美人时经常会说一句话:“足下有古君子之风”。


而后来,从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简纪年》记载:舜是篡夺了尧的帝位。尧晚年丧失德行,舜反叛,把尧囚禁,为了得到帝位还把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


《竹简纪年》原文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战国时期的书简,比后来的西汉司马迁《史记》要早很多年,那个时代更接近上古时期。


何况竹简刻字有限,颇为珍贵,比后来纸诞生后用纸写字要费劲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为一代君王身份尊贵,不至于把“造假的竹简”视为珍宝,连死也要带进墓中。

3、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


长期以来,历史界曾普遍有一种认知倾向:认为孙膑和孙武可能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只是同书异名。



因为都说孙膑多么牛逼,可却一直从未见过有孙膑的兵法著作流传于世,所以认为孙膑并不存在,或者孙膑就是孙武。


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的竹简出土,居然同时惊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著作,证实了孙武和孙膑并非同一人,而是两个人,两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说,孙膑本来就是苏武的后裔啊,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简出土以后,后来人们才弄清楚了二人关系。

4、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抗


据《史记》记载: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张仪是苏秦的师弟,两人以“连横、合纵”相对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学,以天下为棋盘,斗智斗勇,左右天下格局。(关注:峰子奇观,后续更多趣历史!)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时友时敌,谁也不相信谁,各自打着对方领土的歪主意。


苏秦主张“合纵之策”,即主张六国合纵,六国抱团则势力远远大于秦,则可以从各个方向压缩强秦的扩张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六国皆存。


而张仪则站在秦国一边,主张“连横之策”,即主张做强秦的盟友,受秦国保护,既能让别国不敢再攻打你国,还可带着盟友国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会跟着大。否则,秦老大揍你勿怪。


战国七雄局势图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


苏秦的年辈比张仪要晚,张仪在秦国混到相国时,苏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坛。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张仪死了之后。


既然张仪都死了,又何来两人“合纵连横”同场对抗一说呢?


暂时先讲四个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下期不错过,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观


1.对中国古代城市遗址的布局经过多年的考古积累,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中国古代乡村的面貌,由于不易留存、考古发现的结果很少,所以一直以来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现代乡村布局来猜测。

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汉代的“农村”应该是:多处院落毗邻相连,相近者构成“邻居”关系,共同构成为“里聚—村落”社会;每“里”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有“里门”的存在,以其开阖状态决定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否;在村落的外面则有大片的土地可供耕种。农夫入居在里,出耕在田,斯为常态。——孙家洲·《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2.但是,内黄三杨庄遗址的发掘,使人们能够认知到汉代乡村生活的一个实例。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黄河故道地下淤沙土内,是汉代一处乡村的建筑遗址。初步的发掘发现了十四个由瓦房组成的院落,其中仔细发掘的四个院落的大致结构是这样的——两进院,坐北朝南,由西门房、东厢房、西厢房、主房(堂屋)组成,庭院周围或水沟环绕,或毗邻池塘,庭院一周绿树荫翳,树外即是田畴,前有水井,后有厕所。但是这两个院落却并不相邻,前后左右相距的距离有远有近,最近的相距为25米,远的可超过500米,相互之间均被农田相隔。每家庭院南门外均有通向田间大道(一般宽约5米,有的地方宽约7米)的独家小道(一般宽约3米),每家的庭院均在自己的田中。

3.所以,这一发现告诉我们,至少记载汉代社会生活史料中所述的汉代乡村不仅仅只有类似于大部分现代农村比邻而居的“里聚”一种模式,至少还有内黄三杨庄遗址这样的独居形态。


螺旋真理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在进行市纺织厂的基建时发现了三国时东吴名将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国时代似乎存在感并没有那么高,但他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也算是东吴的的大人物了 。

经考古鉴定,朱然墓是迄当时为止长江中下游区域已发掘的300多座东吴墓葬中最能反映东吴最高统治集团墓葬特点的一座大墓。墓室虽早年被盗,但许多随葬的精美漆器幸免劫难。在140余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还被列为国家一级珍品。


看上去是不是并没有太厉害?

朱然墓中发掘的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的文物却不仅震动了中国考古界,并且震动了日本全国。

我们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视作传统文化中的国粹,舆论一直以来都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却发现了一对漆木屐,和当代木屐样子差不多,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证明了木屐不是日本发明的,二十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在朱然墓发现了这种木屐后,日本方面还多次请求将其运到日本展览,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国出土的木屐后,都纷纷表示诧异,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尴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这对木屐,就没那么容易,必须到中国来了。这对木屐在2002年,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国宝。


张明扬不说话


来说一个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吧。大伙儿看看怎么回事?是不是考古人员又在打陈胜、吴广的耳光。

我们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读过、背过一篇文章吧,叫《史记·陈涉世家》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熟悉吧。里面说到,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失期”,失期就要被宰,所以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但是!

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出土的亲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

而恰巧,秦律里面有关于“失期”惩罚的记载。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什么意思勒?就是说征召不去的,要罚款价值2套铠甲的钱,预期3-5天的要斥责,迟到6天的要罚价值一个盾的钱,失期超过十天的,要罚价值1套铠甲的钱。但是如果因为下雨天气等原因失期的,免除处罚。(个别字可能翻译不是很准确)

大伙儿看出毛病没有?

《史记·陈涉世家》里面记载,下雨天,失期了,就要被宰杀,而出土的秦律里面却说下雨天失期是免除责罚的,甚至最高责罚也是罚款,与课本记载的完全相反。

这算不算打脸?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漏洞的,到底是秦律出错还是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实际并未执行,还是陈胜吴广故意扭曲法律,为鼓动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徭役迟到的惩罚,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

虽然这次出土的考古文物,不能就这么推翻《史记》的记载,但是里面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瞎想的空间


笑尝历史百态


1.《孙膑兵法》的出土

除了史书记载以外,也没有看到孙膑的任何著作。甚至有人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原来史学界一直有观点认为孙膑和孙子可能是同一个人。《孙膑兵法》出土后,基本确定了两人、两书是完全分别存在的。

2.睡虎地秦简的出土

记载范睢被判死刑,不像司马迁说的那样跑路了。

根据这批秦简里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被发配渔阳,在大泽乡因雨被阻,是不应该被砍头的,最多也就是鞭笞而已。

3.殷商时期青铜器可能来自于古埃及

殷商时期青铜器的Pb同位素组成高度放射性,国内唯一与之Pb同位素组成吻合的铜矿峪铜矿的Pb、Sn含量与殷商青铜器十分不吻合,表明国内的铜矿都不可能的殷商青铜器的产源。殷商青铜器的Pb等时线年龄约为20~25亿年,表明来源于太古宙克拉通地区,存在可以制造青铜器古文明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区仅有北非地区,即古埃及。这表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铜的原料产地为古埃及。

4.金缕玉衣的出土

1968年,西汉刘胜和窦绾夫妇墓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缕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察,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两件。我看了一个纪录片,清楚记得里面说在此之前,金缕玉衣是传说中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完整的是什么样的

历史是什么


谈不上颠覆,只能说是戳穿了一些谎言。

1《史记》里有记载,黄帝部落来自西北。

2通过考古得知黄帝时期对应为仰韶文化遗址,而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为,陕西2040处,河南1000处,甘肃1000处,山西1000处,陕西为仰韶文化的核心。

3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用最科学的dna检测,得出以下结论,陕西为华夏,河南土著只有东夷+荆蛮。陕西的华夏族征服河南后,河南才有了华夏文明。



谢强的母亲是井盖


1.《道德经》或改称《德道经》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传世的《道德经》一书,前半部分论“道”,后半部分论“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两个版本的《老子》,但均是前半部分论“德”,后半部分论“道”,与传世版本上下两部分刚好相反。研究者认为出土的帛书是西汉初年抄写的,其版本早于传世《道德经》,更接近古书原貌。如此一来,《道德经》或许应该称《德道经》了。

2. 张仪时代早于苏秦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一组和传世《战国策》类似的竹简,经整理成书后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本古书有很多内容与传世《战国策》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记载与传世史籍不同。研究者认为,根据这本古书,张仪生活的时代要比苏秦早。传统说法认为,苏秦与张仪是同一时期活动的人物,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这是后世的误传。

3.胡亥或许并未篡改诏书

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整理后其中有一篇名为《赵正书》,研究者认为成书年代可能为西汉早期。书中记载,秦始皇临终前,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主动上奏请求立胡亥为储君,并非如《史记》记载的是篡改了诏书。书中还记载,赵高是被秦将章邯所杀,而不是《史记》说的被秦王子婴所杀。

4.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只是想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其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开始兴建阿旁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故,此时阿旁宫并未建成。胡亥即位后继续修建阿旁宫,李斯、冯去疾等人因进谏停止修阿旁宫被下狱而死。关于阿旁宫的规模,唐代杜牧的《阿旁宫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称,从对遗址发掘来看,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更没有被项羽焚烧的痕迹。千古名篇《阿旁宫赋》中对阿旁宫的描写,只是文学想象。

5.蔡伦是不是纸的发明者?

《后汉书》记载:蔡伦发明了“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造纸术,从此大家都开始用这种方法造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称“蔡侯纸”。近年来在陕西省和甘肃省多地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根据它们的发现地分别被命名为灞桥纸、中颜纸、放马滩纸、悬泉纸、金关纸。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认为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认知。有研究者认为,西汉时期的造纸法是“浇纸法”,蔡伦发明的造纸法是“抄纸法”,这是两种不同的造纸方法。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西汉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如果这些“西汉纸”是纸的话,埃及的“莎草纸”也是纸,那么“莎草纸”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甘肃放马滩西汉地图

埃及莎草纸

6.孙武、孙膑究竟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虽然汉代及其以前的史籍对孙武、孙膑二人均有所记载,但传世仅有一本《孙子兵法》。从宋代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无孙武其人;有人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后世之人伪托“孙武”之名而作的;有人认为有孙武和孙膑这两个人,但现存的《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确定了《史记》等早期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孙武和孙膑各有其人,他们都写了“兵书”,传世《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做。

暂时先写这么多吧,其实还有一些。


饕餮的盛宴


根据看到的一些资料,被考古发现颠覆的人们以前认知的历史事件主要有下几个。

一、孙武和孙膑、《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这是因为孙膑没有著作流传于世,所以无孙膑其人,同时也就认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是同书而异名。《史记》虽有关于孙膑的记载,但不足为据。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说明孙武和孙膑并非一人,而是两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并非同书而异名,是两本不同的兵法。这就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二、关于“七损八益”。“七损八益”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七损八益”是对药理或对病理的解释。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里记载,“七损八益”讲的是“房中术”,与药理和病理毫无瓜葛。

三、关于“烽火戏诸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西周的灭亡,是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的,这个说法流传极为广泛,甚至被选入了历史课本。考古发现的竹简记载,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申侯便联络戎族打败了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没有提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事件,“烽火戏诸侯”纯属子虚乌有。

四、关于尧舜禅让。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这个也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根据《竹书记年》记载,事情并非如此,是舜篡尧位而不是禅让。《竹书记年》上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可见尧舜帝位的更替,并非禅让。舜与禹是否禅让,现在不得而知,说是禅让,估妄信之。

五、关于陈胜、吳广起义。根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吳广押解徭役因遇大雨误期惧斩而揭竿起义。《史记•陈涉世家》里说:“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吳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记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也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其中秦《徭律》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意思是说,征发徭役,如果怠慢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到五日,斥责;迟到六到十日,罚一盾;超过十日罚一甲。如果遇到发大水下大雨,可免除本次征发。根据这样的秦律,陈胜、吳广怎么能仅仅因为大雨误期而起义呢?看来《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有误。

以上这五件事就是被考古发现所颠覆的认知。仅共参考。


王宝山10


河南安阳殷墟中同时发现了黑人和白人。商朝其是一个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多种族并存的时代。这个答案显然让人匪夷所思,但考古的确已经证实的这一点,下面具体介绍。

殷墟出土黑人和白人人骨

中国考古学之父与安阳殷墟主要发掘者李济先生,在殷墟发掘结束之后将依据考古发现,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安阳》。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还有高加索人的头骨,但是这些人的头骨都是在殉葬坑里出土的,头骨的主人都被残酷的处决了,这说明河南本来是有黑种人和白种人的,最后只剩下黄种人,至于黑种人和白种人后来为什么在中原地区消失了,这又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依据这些发现,黑人来到中国的历史将从明确记载和考古证实的唐代往前拉两千年到夏商时期,下面是《安阳》一书的部分截图。




依据这一事实,结合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夏商时期一定是一个类似今日美国多种族共存的国家,并且黄种人居于统治地位,黄种部落、白种人部落和黑人部落是相互征伐的

现代部分中国人一定保留有白种人与黑种人的母系基因,因为在繁衍艰难的夏商,肯定杀死父系,留下母系来繁殖后代。


黑人和白人被逐出中原地带。中国古代某些边缘地区政权极有可能是白种人或者黑种人,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可能是秦人,六国对西部的秦人称为秦戎,并且按照地图来看,秦的西部紧靠义渠戎和大月氏,而大月氏和义渠都是白种人,那么秦人种肯定有部分白种人,并且不排除是一个白种人为主的国家。下面贴出秦代地图。

炎黄二帝是白种人的传说究竟真假

坊间一直有文章说炎帝皇帝是白种人,大部分读者都是不屑一顾,认为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混淆视听,但是历史研究嘛,不妨试图推测一下。众所周知,蚩尤被炎黄合力击败后,蚩尤一族向湖南湖北贵州一带迁徙。苗族是蚩尤后代毋庸置疑,其至今仍有蚩尤崇拜,修建有大量的蚩尤庙。苗族的人种属性为黄种人。那么这样反推是不是可以说明,黄帝和炎帝部落中的白种人和黑种人胜利了。秦人是化外的西戎,很有可能和邻居大月氏同类都是白种人,那么做个大胆的假设,秦朝贵族是白人政权。



推翻秦的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楚国向来被称为南蛮,而南蛮就是南迁的蚩尤后代。楚人代秦,是不是有可能是黄种的蚩尤后代击败了秦朝白人贵族。当然这一切都是个人假设,没有得到过求证,但是秦人中部分是白人这一点得到了历史学家的证实。并且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以前没有文献,文献方面无法证实秦人是黄种人,也无法说明秦人是白种人。下图为某博士论文的截图片段。


匈奴人是白人,并且商代带已经进入中原

匈奴人大都是白种人,这已经被考古及文献证实,区别与传统人们眼中对匈奴在长城以北蒙古草原的事实,匈奴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河南地区,这让人诧异,是不是匈奴本身就是从河南迁到了草原,这存在极大可能性。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这样记载匈奴的来源: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后裔也

按照史记记载,匈奴的确源自炎黄部落。


2017年在殷墟墓葬中居然也发现了匈奴人。你想想,在距内蒙古数千里的河南安阳出现了匈奴人,这意味着什么。


广谏院


传说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晶头骨里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和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

根据传说,人们必须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头骨。那一天是已经循环了5126年的玛雅历法的终结。除非13个头骨聚集在一起并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否则地球将飞离轴心。只有那样做,头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是,科学家在对已经发现的水晶头骨进行深入的研究时,却发现水晶头骨具有人类不为人知的功能,或者说是秘密!

科学家们曾把水晶头骨和真正的人类头骨作了比较,发现除了眼部特征稍稍偏于人类的正常范围以外,其他参数都与真正的人类头骨相差无几.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十七世纪,而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十八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个水晶头颅却是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是怎样掌握这些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的呢?水晶头骨都是用高纯度透明水晶制成,上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工具切割迹象,它们在制作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水晶的自然轴,这在现今的科学技术也很难办到。如果将激光射入水晶头骨的鼻腔时,头骨就会发出光芒,表面出头骨的棱镜作用。

传说水晶头骨共有13个,并且13个神秘水晶头骨在世界各地散布着,其中最着名的一颗水晶头骨就是“末日头骨”。1924年,这颗水晶头骨被安娜-米切尔-海吉斯(Anna Mitchell-Hedges)持有,她是从养父——英国探险作家F.A-米切尔-海吉斯(F.A. Mitchell-Hedges)那里继承的。据安娜称,这颗水晶头骨的历史可追溯至3600年前,头骨的眼睛可以释放出蓝色光芒,当它摆放在计算机旁时,曾多次导致计算机硬盘“崩溃”。目前,这颗水晶头骨从未接受任何实验检测,原因是现持有人并不允许这样做。为什么呢?

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晶头骨里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和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根据传说,人们必须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头骨。那一天是已经循环了5126年的玛雅历法的终结。除非13个头骨聚集在一起并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否则地球将飞离轴心。只有那样做,头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

此外,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水晶当作信息的存储介质,用激光把一些信息写进去,一段时间后又用指令将它恢复,里面的数据完好无损。实验证明,如果在数千年、数万年前有人把数据写进水晶头骨的话,它依然可以保存到今天。如果水晶头骨真的是一个信息存储器,那么,数千年前的古代玛雅人是怎样将信息储存进去的呢,他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现代人还没有掌握的科学技术呢?人们又该如何将信息提取出来呢?科学家们对此束手无策。小伙伴们,你有何感想呢?

欢迎关注自媒体【读闻世界】,更多所读所闻的未解之谜,人文见解等你来分享。总有一篇富有建设性的新主张能够令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