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人死后会在嘴里含“玉蝉”?

包包237526197


中国古代,给死去的人嘴里放上东西是一种传统,古人事死如事生,给嘴里放东西,是为了不使死者空口,因为人有九窍,在葬仪中,九窍都应塞上玉器,嘴里的这件尤其重要。早前有往嘴里放米、贝、珍珠之类,讲究一些的,则放玉,因为古人相信,玉能保护尸体不化,这就是玉琀。

在商代贵族墓葬中,玉琀非常常见,种类也很多,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为各小动物。曾侯乙墓曾侯乙的头骨内,就发现了21件圆雕玉器,包括6只牛、4只羊、3只猪、3只鸭、3条鱼和2只狗,其中有6件是赛鼻、眼、耳的,其余17件应该都是放嘴里的,雕刻得非常细小,应该也是保佑曾侯乙地下有的吃,估计他生前也是个吃货国君。

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之所以放嘴里,估计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到了汉代,死者嘴里放玉蝉就更为普遍了,其寓意显然不是为了让死者有的吃,而是还有一层羽化升仙的寓意在里面。在汉代人的精神世界中,神鬼谶纬非常盛行,在当时的人看来,蝉由地下洞里出生,爬上树后蜕皮,然后长出翅膀,飞上云霄,这一过程,跟他们所期望的人死后抛弃遗蜕,羽化登仙是一样一样的,所以人们给死者嘴里放玉蝉,目的就是期待死者能想蝉一样,羽化登仙,重获新生。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玉蝉


现代人知道,所谓死后羽化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已经没有谁在死者嘴里放玉蝉了。现代人喜欢玉器,也常常雕刻玉蝉,还戴在身上,当然这个寓意就跟羽化登仙没什么关系了,现代人主要是通过蝉附会了一些吉祥话,比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甚至还有人将汉代玉蝉打眼穿绳戴在身上,但这个死人用过东西,看见了还是挺膈应的。


作家桑妮


大家对玉都很了解,但对葬玉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当然,听名字的话,容易理解,即是用于陪葬的玉器。不过,提到葬玉文化,或许就有些陌生了。其实,在古代葬玉文化中,玉蝉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类。要解释“为什么有些古人死后会在嘴里含‘玉蝉’”,还得从丧葬文化谈起。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出现了敛葬行为。当古人有意识地将人的尸体进行处理和掩埋时,便出现了原始的丧葬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随葬行为的出现。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埋葬发现于山顶洞遗址中。在在尸骨周围放置有兽牙、石珠等物品,表明当时已经产生了随葬器物的习俗。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多,因而随葬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陶器、石器、纺轮、贝壳等等,均曾用于随葬。这一时期是丧葬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葬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制作也日益精美,,并用于随葬,成为古代陪葬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时,葬玉文化也开始孕育和发展。在用于随葬的玉器中,有一类专门置于死者口中,称之为玉琀,亦称含玉。

玉琀出现的时代很早,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

据先秦典籍《周礼》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称“琀,送死口中玉也。”由此可见,“琀”,是含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最初的玉琀形制比较多样,差异很大。比如在上海青浦县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曾出土有圆饼形、鸡心形和环壁形的玉琀,其玉料和规制也不尽相同。


↑玉琀·玉狗

【其实,玉琀是口琀的一种,或者说,尽管早期的口琀便有玉器,但玉琀却是从口琀中发展而来的。当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在此暂时不予详论了。

商代时,还流行过以贝为琀的葬俗。不过,但入周以后,玉琀彻底取代贝琀,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葬玉之一。

两周时期的玉琀形式多样,有龙形、鱼形和蚕形,还有做成牛、羊、猪、狗、鸭、鱼等形状的。直至汉代以前,“琀”的形制和材质都不是很固定,既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有时代发展上的变化。这是早期玉琀的一大特点。

玉琀在汉代实现了一个发展高峰,并常雕刻成蝉形,故又称为玉蝉。汉代的玉蝉,是当时敛葬文化的重要内容。

↑玉蝉

汉代盛行厚葬,一随葬品种使用大量玉器。包括金缕玉衣、玉枕、玉握和玉塞等等,都是汉代高级墓葬中的随葬玉器。当然,其中就饱含着问题中的“玉蝉”。

在汉代葬玉习俗中,其玉琀基本雕成蝉形,故有称为玉蝉。两汉时期,玉蝉称为主要的口含,且形制基本稳定下来,在造型和表现技法上均出现了极大的进步。这是汉代敛葬风俗的一大特点。

↑玉蝉

玉蝉的起源与发现情况。

玉蝉在汉代最为兴盛,制作也非常精美,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收藏前景。但必须指出的是,其实玉蝉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史前时期,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玉蝉,已有50余件。而尽管商代出土玉琀较少,但也出土有一些玉蝉,其中藁城台西遗址中的玉蝉已雕刻的十分形象。由此可见,玉蝉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玉蝉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陕西关中和江淮两地是汉代玉蝉出土较多的地区。另外,在河北与河南两省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土。如果按照制作的精细程度来区分,玉蝉基本可分为精美、普通和简略三种情况,而且主要为雕刻精美的圆雕玉蝉。

↑玉蝉

汉代的玉蝉多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质温润且富有光泽。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汉代玉蝉在制作上多不穿孔,即为单纯用于敛葬中的口含,不做生前佩戴之用。

与前代的玉蝉相比,汉代玉蝉讲究对称,刀工遒劲,常能带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一般来讲,汉代玉蝉的体型较小,多为扁平状,中间稍厚,两边略薄,呈流线型,十分舒畅,是古代玉琀中的集大成者。

↑玉蝉

墓主口中放置玉蝉,其实是一种丧葬文化。

理解了口琀的发展源流及玉蝉的制作,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墓主口中会放置‘玉蝉’”了。玉蝉用于敛葬,是一种丧葬风俗。主要有两点原因,即有具有“灵魂不灭”和“蜕变重生”之义:

将玉琀雕成蝉形,显然是与“蝉”的生活习性相关的。因为蝉的一生历经几次变化,从土壤中爬出以后,蜕壳重生,颇有“羽化升仙”的感觉。古人便在墓主口中放置玉蝉,也主要是基于这种原因。在葬玉文化中,使用玉蝉,是希望死者能够像蝉一样蜕化重生。

希望通过以上的解释,能对大家理解“玉蝉”有所帮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古玩市场上所见的“玉蝉”,若非赝品,即为盗墓所得,爱好者敬请注意。


碣石樵子


玉器在中国古代随葬物品中占有极大的地位。古代逝者亦会在嘴里含玉器。玉器的形状不一,有贝形、鱼的、蝉形等等。而这蝉形在汉代最为流行,那么为什么古代逝者会在嘴里含玉蝉呢?

蝉这种动物大家都不陌生,蛰伏几个寒暑只换来短暂的欢歌。幼蝉破土而出之后就会爬入土中,以土取暖,以树根的汁液为食,历经几个寒暑后,再蜕壳成为能飞翔高歌的成蝉。蝉的入土生存、出土羽化本是生存进化所需,在古人看来却是蝉能超越死亡、复活再生的证据。

蝉以露水、植物汁液为食,“饮而不食”同样给了古人一种神异的感觉,神仙就是不食人间五谷杂粮的。而很多古人都有长生之梦,他们将玉蝉放入逝者嘴中希望逝者能像蝉一样重生。含着玉蝉的逝者在人们心中并没有真正的死去,只是等待蜕化而已。

蝉特殊的饮食习惯带给人的另一个感觉就是高洁——不食五谷杂粮就没有杂气产生。玉性质温和,蝉又具高洁之意。死者的亲属给死者嘴里放置玉蝉也是希望玉蝉能够保护死者的躯体能够不受邪气侵扰甚至是能够得到净化永不腐朽。

死者含玉蝉也可能是由于死者生前就喜欢蝉,有佩戴蝉饰品的习惯,古人“视死如生”,人即便是死了还是要享受生前的待遇。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有悬挂蝉饰品的习惯,只不过早期雕刻技术还不够发达精细。到了汉代,蝉已经可以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它的翅膀尖锐得可以刺进人的肌肤。蝉饰还出现在汉代的官帽上,蝉冠成了显贵的象征。人们生前爱佩戴蝉饰,死后以蝉饰随葬也不奇怪。

李湘涛:《蝉和蝉文化》

张泽莹:《玉琀与含蝉辨析》

陈小芒:《蝉诗与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