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吗?

赵晓


不管明成祖朱棣怎样摸黑,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无法抹掉的,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最大的错误是忽视他爷爷的能力,朱元璋已经为他能当稳皇帝做足了工作,可以说朱允炆只要什么不动,他的皇位就稳如泰山。无奈熊孩子自以为高明,偏要把朱元璋苦心布的局全盘推翻,背道而驰自己胡搞瞎搞,如果不输才叫没天理。具体方面除了削藩,朱允炆另一个大错是激烈变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勋臣,以至多数地方武臣对这场皇族内斗持冷眼观望态度。所以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

因为朱棣杀进皇宫,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这个故事主要来源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我一直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不过最近一则消息,让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说成为热搜。楚天都市报7月18日讯(记者徐颖 通讯员范志毅 实习生龙代思刘艺)7月18日,湖北省图书馆书香四溢,座无虚席。备受各地谱牒文化爱好者关注的湖北省第十届晒谱节,在湖北省图书馆隆重举行。在这次晒谱里,其中,十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是分别修于1981年和2012年的两部《让氏家谱》。明建文帝,即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在燕王朱棣叛乱后的失踪之谜,在这两部家谱之中得到了解答。据谱中记载,让氏始祖让銮,实际上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其在燕王朱棣叛乱之时,自地道逃出,匿居民间,以“让”、“銮”二字喻义逊位,改名易姓。建文帝云游四海,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晚年定居湖北,在此留下一支后人,即让氏一脉。曾任中央图书馆特藏组主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处长、副院长的著名图书文献学专家昌彼得先生,为1981年编修的《让氏家谱》作序。在序中,他充分论述了让氏始祖即建文帝朱允炆的理由,并对本谱做出了“一般家谱中所仅见者”的高度评价。

如果这部家谱是真的,那么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说就为建文帝下落找到铁定证据,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有个明史爱好者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说不定在建文帝逃跑过程中曾经结过婚,还是希望朱家大房血脉在自己手里丢了,因为爷爷教给国家已经不可能再夺回,所以做一点传宗接代时期还是理所当然。

不过民间谣传更神乎,故事杜撰活灵活现。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不过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因为老朱对自己四儿子朱棣的凶神恶煞是知道,给自己孙子一天活路,也是他老人家考虑周到。不过,明史没有记载,只能是后来清人一种杜撰而已。

不过,朱棣赶走侄子,他上台的永乐时期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流产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

这刚好与让氏家谱关联了起来,让我们看看这部家谱留给我们的一些证据:

湖北武昌让氏家谱

姓氏由来:

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宫时逃亡而出。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逊者,让也,让之肇姓,实取义于此。

昭穆:

老字派,「文斯有凝兴宗庆」;

新字派,「德可延世泽勤必振家声」。

郡望堂号:江夏郡

姓氏家谱:让氏家谱

历史名人:让銮, 让廉

如果这部家谱是真的,那么建文帝下落就十分清楚了。宜昌往事群欧阳老师一直坚定认为,家谱是正史以外可信度最高资料。去年他倾其所有花了十万购买大量家谱。值得我们后生学习,不仅仅要从正史里找历史,还有在家谱中挖掘历史真相。这也是治史一种重要的方法!


宋朝茶楼一伙计


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死?当然死了。只不过是不是死在靖难之役中,野史和民间传说都众说纷纭。

(影视作品中的朱允炆)

按照正史记载,朱棣破城的时候,朱允炆伤心欲绝,就把周围的人都赶走了,然后把宫门一关,放了一把火。朱棣一看,哎呦喂,咋烧起来了?快快快,都救火去!

但是跑到地方已经晚了,都烧的面目全非了。从灰烬中扒拉出一具尸体,这就是朱允炆,太可怜,用天子之礼埋了他吧。

那朱允炆到底是不是烧死了?不知道,朱棣不会把事儿说这么明白的。不过简单推测一下,朱允炆从靖难之役中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是朱棣不可能放过他。

朱棣虽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实际上想干嘛大家都明白。要想当上大老板,就必须保证原来的老板彻底挂掉。

这是第一目标,也肯定是朱棣心心念着的事情。当时的真实情况虽然我们不知道了,但朱棣一定做了周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秘密安排一支“斩首小队”,就是为了取朱允炆的命。

那万一如传言所说的,朱允炆幸运的逃了出去呢?

虽然那时候没有天网摄像头啥的,但是人口流动性是很差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原住地过上一辈子。当地的捕快们上街溜一圈,就知道谁是老住户,谁是新来的。

(传言“红崖天书”也是朱允炆留下的)

如果朱允炆没死,朱棣必然会大规模的搜捕,只要有一点线索,他都必死无疑。

那传说中的当和尚呢?和尚不是普通人,目标更大!不是说剃个光头就是和尚了,那必须要是合法的,官府认可的。

朱棣只要派人在各地寺庙一查,谁是新来的,很快就能查出来。所以只能是做个云游和尚,还只能是走山间小路才行。但是,人是需要吃喝的,再回到大规模搜查这个前提,只要你出现在了陌生的地方,很快就会被举报的。

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朱允炆去了海外,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他……这个太扯了。去海外其实目标更大,真要想去找,郑和没有必要跑这么多趟,一次就够了,毕竟那时候想在海外生存下去,目标也是蛮大的。

根据很大网友和学者的推测,朱允炆就算不是被烧死了,也可能是被乱兵砍死。朱棣必须要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但是呢,又不能明着说自己把皇上给咔嚓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外宣称朱允炆自杀了,为了处理那些流言蜚语,还装模作样的大规模搜寻一下,就是要给天下人看:我找了啊,这么多年了,没找着啊!

有人说后来胡濙找到了朱允炆,但是朱允炆表示自己只想做个老百姓,不会找麻烦的。于是胡濙回来告诉朱棣,他们还密谈了很久,朱棣最终不再寻找朱允炆了。

(朱棣)

就算真的朱允炆只想做老百姓,朱棣就能放过他?太理想化了。朱允炆就是一面旗子,他说自己以后就躺在地上了,没人看见他。但是你能保证不会有别的人扛着这面旗造反?

朱棣再笨都会明白,朱允炆的身份太敏感,绝不能活着。

不过朱允炆穿越时空的说法,还是蛮有意思的……


七追风


14世纪末,燕王朱棣发动军事叛乱,打着“清君侧”名义起兵,史称“靖难之役”。自此之后,建文帝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斗争。

在战争初期,燕王在兵力上没有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而建文帝却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随着战争时间的继续,朝廷指挥不当等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使许多将领投靠了燕王。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到达南京城下,后来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皇宫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他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但建文帝的下落始终不能确定。当时官方的记载也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建文帝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有传言说,建文帝逃离京城后,千方百计躲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地区。诚心修佛,度过余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当年建文帝是如何辗转流亡到了贵州的,已经难以查起。据说,今天贵阳市区内的“太慈桥”,原名叫“太子桥”。传说建文帝逃亡到了今天的省会贵阳过城南小车河时,见当地百姓正在修建石桥,因河水湍急,几次都没能成功,于是建文帝参与出谋划策,终于将石桥修建起来。事后老百姓得知他就是建文帝,故将石桥命名为“太子桥”,再后来为他隐瞒行踪,又改称“太慈桥”。如今在贵州长顺县白云山一带,当地民众已经有传统风俗,即每年春季,所有人上山,聚集到白云寺,烧香祭祀。祭祀的正是“建文老祖”。

倘若这一切是真的,则可以猜测,当年朱允炆正是从这太子桥过河南下,到花溪,经青岩,再到惠水,最后转到长顺白云山之寺庙里出家而终老的。


参考文献: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明实录》,民国29年影印版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周文博


季我努学社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吗?现在问任何一个人包括所谓的《明史》专家,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明史》当中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根据《明史》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史》当中用了九个字来说建文帝,“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当时朱棣的燕兵进攻南京,建文帝的叔叔谷王和将军李景隆叛变,把城门打开,放燕兵进来。当时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燕王朱棣只在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皇后的尸体,然后厚葬。

不过《明史》还有记载,说建文帝从地道逃走,公元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有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建文帝。也就是说,建文帝很可能从宫中的地道逃走,然后流落民间做了和尚。

从朱棣继位以后,包括郑和七次下西洋都与寻找建文帝有关。至于建文帝到底有没有死,谁也不知道。不过大多人倾向于建文帝逃走了,反正不是穿越到了现代。而我个人也倾向于逃出了宫中,应该是在民间藏了起来,安然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他真的死了,朱棣可能不会迁都,也不会大张旗鼓的让郑和下西洋,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正因为建文帝没死,朱棣做上皇帝的位置,让他寝食难安,总想办法把建文帝找出来杀掉。万一某天,建文帝活着,回来夺位就麻烦了。但是,直到朱棣去世也没有找到建文帝,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他可能死了,所以找不到。

就算建文帝当时没死,也不可能再起兵造反。燕王都已经占领了京城,建文帝没有兵权,造反也就死路一条,所以不如隐姓埋名,安享晚年,何乐而不为。


孟子说史


朱棣起兵造反,从北平打到南京,建文帝被迫逃走,流落在云贵川的深山庙宇当了和尚。因死者替身的手指上有戒子致朱棣起了疑心,派出郑和等人在国内外到处寻访,名为追查张三峰下落,实则追捕他的侄子朱允紋。至今很多庙宇都传言有过建文帝的足迹,没有被烧死而逃走应该是真的。明英宗正统时有一和尚自称是建文帝,正说明朱允紋没有死!?


在九九


实际上建文帝死还是没死真的没那么重要,关键是朱棣他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朱棣已经扫平了余孽巩固了皇位,那么建文帝最好是死了。如果朱棣没有巩固或者还有朱棣不知道的余孽,那么引蛇出洞的做法就是建文帝没死,最后来个一网打尽。讲真的建文帝真死还是假死真的没有什么,只要他消失在皇宫中,那么他就不再是皇帝,只是一个叫朱允文的人或者鬼,无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