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在崇左土地上迅猛发展

——崇左市建市十五周年农业发展综述

□ 本报记者 刘华恋

2017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2.54万亩、粮食总产量51.16万吨,其中推广水稻良种98.58万亩(超级稻48.6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39%。推广玉米良种53.79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9.01%。水稻、玉米良种率分别比2003年提高26.64%和84.87%;

2017年,全市蔬菜(含瓜类)种植面积达88.9万亩、总产量达99万吨,比2003年分别增加23.1万亩和24.6万吨;

2017年,全市中药材年末实有面积8.99万亩,当年种植1.42万亩,总产量7.65万吨,总产值13741.4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及东南亚各国;

2014-2017年,我市累计建设“双高”基地128.2万亩,完成时序进度任务的101%,占自治区下达201万亩总任务的63.8%;

……

一组组闪光的数据,见证了我市多年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建市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土地确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进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等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业经济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44.3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4.62亿元,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927元增加到2017年的10860元,年均增长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步较晚,底子薄,但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发展,特别是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我市家庭农场从2014年的35个发展到现在的300个,农民合作社从2014年的685个发展到现在的3676个。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龙州县八角乡果林家庭农场于2012年9月成立,2013年6月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我市第一个成立的家庭农场。

近年来,我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出台了《崇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崇政办发〔2016〕45号)、《崇左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崇政办发〔2016〕46号),有力推动了家庭农场发展。目前,全市有家庭农场300个,其中市级示范农场23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家庭农场1个。

在发展合作社方面,我市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出台扶持奖励政策、选派技术人员指导、举办培训班、开展品牌认证等方式,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全市共培育各类示范社18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8个、市级63个、县级109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民合作社有4个。目前,全市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有3676个,合作社社员88249人,带动农户16.95万户。

此外,我市以糖料蔗、水果、中草药、坚果等为特色产业,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扶持、政策优惠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截至目前,全市有农业企业2031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57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的46个、500万元以下的16个,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0个,从业人数5万人,带动农户41万户。

我市还坚持品牌培育,注重各类质量体系认证,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公司1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公司7个。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

龙州县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扶绥县“甜蜜之光”甘蔗产业(核心)示范区、凭祥市宝岛美人椒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一个个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创建,为崇左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近年来,崇左市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借助边境地区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大力培植甘蔗、坚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实现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自2014年以来,崇左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创建示范区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严格遵循创建标准,统筹各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2016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崇左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2016-2017年)行动方案》,对示范区各阶段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明确把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各地年度绩效考评内容。

为加快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崇左市各级各部门通过向项目倾斜、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2014年以来,示范区共整合涉农资金11.96亿元,完成示范区交通道路建设1085.46公里、水利渠道632.39公里、电力线路404.18公里,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员321人,引进新品种269个,推广新技术196项,科技示范能力增强。

同时,示范区建设还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吸收小额扶贫信贷2657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3170个,辐射带动8816户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委托经营、参与生产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年增收4000元以上。

此外,崇左市还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核心示范区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启动创建示范区(园、点)424个,其中:自治区级18个、市级4个、县级38个、乡级99个、村级265个,涵盖了甘蔗、水稻、果蔬、坚果、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特色产业类型,涉及核心区面积约29万亩。

全力推进甘蔗“双高”基地建设

2014年以来,乘着自治区实施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的东风,崇左市坚持把推进全市201万亩“双高”基地建设任务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开启了蔗糖产业“二次创业”的进程,全面实施“双高”基地建设“二三四五”工程,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四化”高度衔接、全面融合,高质量推进“双高”基地建设,实现糖料蔗生产降本增效。

我市始终坚定糖业支柱地位不动摇,把“双高”基地建设作为全市糖业“二次创业”的三大主战场之一。在推进“双高”基地建设中,我市紧紧围绕“降本增效”这个核心,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扎实推进“四化”联动发展,实现“四化”高度衔接、全面融合。

我市把经营规模化与农村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使项目区与“四化”标准相匹配,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升经营规模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和“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小块土地整合连成一大片,另一方面,按照“有利益、能盈利”原则,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激发形成多方主体参与建设的良好格局。

严格把好繁育推广关,着力提升种植良种化水平。我市推广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的优良品种,同时全力做好优质品种的扩种、新品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全面提升种植良种化水平。

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着力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我市严格制订“双高”水利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项目建设程序、资金申报及验收等具体要求,使项目区田间水利工程建设适应农艺和全程机械化需要,便于监督和把控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围绕水利现代化要求,结合我市水源、地形地貌等实际,着重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化建设,做到精准施肥用水,推动水利化提档升级。

紧抓耕种管收生产环节,着力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我市积极推广信息化技术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相结合,实现“耕种管收”各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2017年,我市“双高”基地甘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4%,甘蔗生产降本增效约400元/亩。

2014年—2017年,我市累计建设“双高”基地128.2万亩,完成时序进度任务的101%,占自治区下达201万亩总任务的63。 8%。2018年,我市“双高”基地建设任务为64万亩,截至目前已落实建设面积73.1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14.2%。

“双高”基地的加快建设,有力推动全市糖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榨蔗量和产糖量连续14个榨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7/2018年榨季,截止3月5日,全市共榨蔗量1404万吨,总混合产糖量162万吨,均占全区总量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