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太热,如何保护脆弱人群?

连日来,高温天气话题刷爆网络。“酷热难耐”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多地出现温度居高不下的情况。对于出现的高温热浪,敏感人群需要注意采取环境健康防护措施。高温热浪对人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暑。

关注脆弱人群

高温热浪期间,任何人都可能因高温而患病,但有一些人群患病或死亡的风险更大。在高温天气,应更加注意个人防护的脆弱人群包括:老人、婴幼儿、孕妇、肥胖人士和行动受限的人以及某些特殊工作人员,如运动员、农民、建筑工人和快递员等。

婴幼儿

儿童和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差,家长要尽量减少孩子在阳光强烈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必须注意防晒。可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倍的防晒乳液外。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开电扇或冷气。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适当补充水分,最好饮用一些淡盐水。

孕妇

孕妇应选择凉爽、宽大、棉质的衣服。不要贪凉,避免感冒,保证睡眠。孕产妇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散步或购物时应避开高温时段。避免乘坐拥挤的公共汽车。短时间外出也要戴上帽子或打遮阳伞。

老年人

老年人体质虚弱,是中暑的高发人群。因此,天气炎热时,老人应减少室外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

感觉到热时,一定要借助自然风和地上晒水或电风扇、空调等来降温。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的睡眠。调整饮食、保护脾胃,少吃辛辣食品。每天至少补充2500毫升的水分。

室外劳动者

应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并且应备有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感到头晕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高温下,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空调运作时,尽量避免送风口冷风直接吹着头部或长时间对着身体某一部位吹。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认识中暑类型

根据病情程度不同,中暑通常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不同类型中暑的症状和急救措施有所差别。

1.热痉挛

症状:肌肉疼痛,多发于腿部、胳膊或腹部,常在结束持续性运动时发生。对应急救措施:立即到凉爽的地方休息,多喝水或电解质饮料,舒展肌肉并轻轻按摩,如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需就医。

2.热衰竭

症状:面色苍白、流汗,心率加快,虚弱,肌痉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但精神状态正常。对应急救措施: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脱去外衣,用湿毛巾或喷水降温,并需请专业医生进行处置。

3.热射病

症状:有与热衰竭相似的症状,此外,皮肤干燥无汗,精神状态改变,抽动性头痛,恶心,头晕或眩晕,体温可达41℃或更高,严重者可失去意识。对应急救措施:立即叫救护车,同时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脱去外衣,持续用湿毛巾或喷水降低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