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是药神》说说电影

近日,我的微信被一部电影刷屏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我不是药神》。电影由宁浩、徐峥共同监制,徐峥、王传君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程勇,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收获了无数点赞,演员王传君因为演技炸裂更是被誉为是当代最敬业、最耿直的演员之一。人们之前还在抨击他为何辞演《爱情公寓大电影》,现在却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为他点了一个大大的赞。至此,王传君彻底将“关谷神奇”这顶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没过多久,网上渐渐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有问题。这部电影将国内抗癌及抗击白血病药物居高不下的原因归结于外国药企的私心,却忽略了真正的原因,那就是为何同样的药品在中国最贵。也许主创人员也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但可惜,如果真那样拍,这部电影肯定是无法上映的。

前几年,某位冯姓大导演为了证明自己也能拍文艺片,同时某位范姓大明星也急于甩掉自己身上的花瓶人设,两人一拍即合,硬生生扯出了一部《我不是潘金莲》。结果观众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怎么这么眼熟?欸?这不就是90年代的那个《秋菊打官司》么?另外,为何这里面的机关大领导都是正面人物,而很多基层干部却是反面人物?难道人物的道德水平和职位高低成正比?……呵呵呵,我劝大家还是别太较真了,依着这位大导演的品性,能够拍出直面农村的题材已经实属不易,咱就别指望人家能够发出为民请命的呐喊了。

话说回来,其实中国电影的起步并不算晚,诞生之初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想当初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圈更是成为了这座号称“东方巴黎”城市的标志。可渐渐的,“东方巴黎”的头衔被二战后快速复兴的东京抢走了。由于政治原因,1949年前后上海的优秀电影人纷纷南下香港,从此“港片”的繁荣时代开始了。但“港片”的繁荣只持续了不到50年,而且只是在华语圈发展,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后,“港片”也开始没落了。

如果你是一个“80后”,那毫无疑问是“港片”的拥趸,可以说是看着“港片”长大的。记得我上小学时,班里一个小混混开始学抽烟,有时见他用一张报纸缓缓点燃了烟卷,然后潇洒的吸了起来,有时又见他举着一个煤油打火机,不停的打火、合上、打火、合上……并配合以轻蔑的眼神看向我。一开始我没看懂,以为他得了吴老二的脑血栓了,长大后才明白,他这是中了周润发《英雄本色》以及郑伊健《古惑仔》的毒了。

可惜了,“港片”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有一次我打开电脑,突然看到一条网络游戏的弹窗广告,只见张家辉全副武装挥动着大刀用蹩脚的普通话说道:“大家好,我是渣渣辉,欢迎来玩贪玩蓝月……”,我差点哭了,银幕中的“警界英豪”竟然沦落为“游戏玩偶”,这不是张家辉的悲哀,他代言游戏广告比拍戏赚的更多、更省事儿,这是“港片”的悲哀,是“港片”没落了。

前些年,徐峥拍了一部《港囧》,说实话,拍的比他的《泰囧》差多了。但是银幕里充满了向旧式“港片”致敬的元素,像是给“港片”做了一个终身回顾,我很受感动。曾经纵横天下的“港片”竟然需要一个内地新晋导演来树碑立传,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即便是在“港片”最火的年代,他的体系依旧是单薄的,基本局限在了武侠片和警匪片之间,对于真正体现艺术水准的电影还是太少。没办法,市场为王嘛。

当年作为香港“香江四大才子”的知名制片人蔡澜曾经向自己的老板进言:“咱们已经拍了这么多赚钱的商业片了,最后拍一部不赚钱的艺术片怎样?”

结果老板说:“最好最后这部片子也赚钱,那就更好了……”

蔡澜最后不但没有拍成艺术片,由于“港片”的没落,蔡澜为了保证公司的利润甚至开始拍三级片,唐唐的“香江四大才子”……不提了。

蔡澜一生喜好美食美色,他还开通了一档美食节目,很火。他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喜欢美食美色,嚷嚷的全天下都知道才罢休。高调的纵情于江湖声色,恐怕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无声反抗的唯一方式了吧。

看看人家韩国,蕞尔小邦,可却是影视业大国,电影拍不过人家就算了,连综艺节目都得拷贝人家吃剩的。唐唐大国之邦,悲哀啊。

矬子里面拔将军,徐峥已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喜剧演员,接着就只剩开心麻花团队了,至于某些贺岁片大导演的电影就只能呵呵了。我为什么喜欢这二者,因为真正的喜剧不是让人们看完了以后想笑,而是笑完了以后想哭。喜剧的真正内核向来都是悲剧,而他们真的做到了。

真正的电影人,一定要秉持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对世界万物的悲悯情怀,这样才能拍出好电影。而我们的电影从业者,什么都不缺,连保姆车都是最好的,恰恰就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