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后的老人还需要坚持口服阿司匹林吗?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首先,可以肯定的回答:不!

阿司匹林,从解热镇痛,到预防血栓,应用百年,是临床使用的经典药物之一;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小于100mg/天)抑制了血栓烷A2,最终抑制血小板生成;中等剂量(小于300mg/天)可以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于氧化修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大剂量(650mg/天)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主要发挥止痛、退热和抗炎作用。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往往是中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阿司匹林是否可以应用,与年龄无关,只与适应症有关

!只与适应症有关!只与适应症有关!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提到了,以下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人群:

1.高脂血症患者,TC≥7.2mmol/L或LDL-C≥4.9mmol/L,年龄≥55岁;

2.10年ASCVD发病风险≥10%的患者;

3.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5.2mmol/L或LDL-C≥3.4mmol/L或HDL-C<1.04mmol/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mmHg),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2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1.04mmol/L)。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率过滤(eGFR)30-45ml/(min•1.73m2)。

6.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血脂异常。

二、已经得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止疾病进展的患者: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所有无禁忌证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天;不能耐受者用氯吡格雷75mg/天;

择期支架植入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负荷量100~300mg,其后100mg/天维持。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阿司匹林负荷量100~300mg,其后100mg/天维持;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300~600mg负荷量,75mg/天维持;

早期保守治疗者:入院后迅速开始阿司匹林及抗凝治疗,并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后每日维持量),至少1个月,最好12个月;低危患者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支架患者:①置入金属裸支架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最好1年;

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6个月;高出血风险者可考虑缩短,但应不少于1~3个月;缺血高危、出血低危的患者,最好超过12个月。

搭桥术后患者:

①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者,术后6h内开始口服,100~300mg/天,此后长期口服;有禁忌证者,可用氯吡咯雷或替格瑞洛替代;

②非体外循环的搭桥患者:阿司匹林75~150mg/天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1年;

③体外循环的搭桥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1年;

3.急性心肌梗死:

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继以75~150mg/天长期维持;之后根据治疗策略选择加用其他抗板药。

4.非心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50~325mg/天或氯吡格雷75mg/天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最佳剂量为75~150mg/天。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者,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天;急性期后50~325mg/天;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后24h开始使用。

6.外周动脉疾病:

有症状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或无症状但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的患者长期用阿司匹林 75~300mg/天。

参考文献:

1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68-75



药事健康


70岁以后的老人还需要吃阿司匹林吗?这个问题提出的很好,其实这个问题也的确是临床上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也是很多高龄老人不断向医生们提出的问题。今天,张大夫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应该给大家声明的问题是,如果您是一个70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被明确诊断了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同时您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绝对禁忌症。要是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建议您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而不是因为高龄,惧怕副作用就不吃阿司匹林了。

其次,对于那些70岁以上同时具有出血高风险、阿司匹林哮喘等禁忌症的老年人,我们建议综合评价患者风险,仔细权衡获益-风险比,必要时请其他科室协助会诊后,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总之,关于7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要相对更加谨慎,即使服用阿司匹林也要特别注意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而且有效。

关注张之瀛大夫,让您的医学知识蹭蹭往上涨!


张之瀛大夫


一、70岁不是决定老人要不要吃阿司匹林的标准!

是不是年龄大就需要吃阿司匹林呢?当然不是,阿司匹林吃不吃,不是单纯的依靠年龄来决定的,而是要根据很多综合因素来决定的,比如是否罹患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否有吸烟等高危因素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疾病,也没有心脑血管或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标准,那么别说70,80,90也不用吃!


二、口服阿司匹林要平衡出血和获益风险比!

阿司匹林确实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口服阿司匹林带来的一系列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阿司匹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风险、消化道疾患患病率、阿司匹林哮喘等!如果口服阿司匹林的风险大于获益,那么就不能口服阿司匹林,而如果口服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风险,那么就需要口服阿司匹林了!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边口服治疗消化道疾患的药物,一方面口服阿司匹林,就是因为此时口服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风险的!


三、口服阿司匹林,多数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一旦有口服阿司匹林的指正,那么阿司匹林的口服在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是需要长期使用的!此时的阿司匹林口服,如果没有禁忌症,是需要坚持不懈下来的!除非口服药物期间出现了严重的不能继续口服下去的因素,否则,阿司匹林是不能随便停用的!


阿司匹林,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阿司匹林,不是你想停,想停就能停!


心健康


正如问题所述,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口服阿司匹林。

众所周知,阿司匹林有着对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不恰当的服用阿司匹林,则可能导致出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大出血,脑出血等。

在临床应用方面,阿司匹林主要应用于两大类人群。其中之一是已经罹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比如冠心病、脑梗塞等这部分患者,一般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每天一百毫克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如果出现阿司匹林不耐受的现象,如严重的消化道不适症状,可以考虑转换为其它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代表药物有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属于二级预防,也就是治疗那些已经罹患疾病的患者。

另外应用的一大类人群是一级预防,也就是没有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时候作为预防的用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为阿司匹林在不恰当的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领域来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简单列举如下:

对于高血压的患者来说,男性大于50岁,女性大于60岁,如果合并至少一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靶器官的损伤,或者有临床伴发症者,则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比如,55岁的男性,肥胖,有颈动脉斑块,则需要口服阿司匹林。

从专业角度来讲,需要经过详细的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评分,对于中高危的患者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切莫擅自服用。


惠大夫在江湖


阿司匹林是药,不是保健品,当然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

但是该不该服药不是看年龄的,而是要看病情。

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目的

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主要的作用是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梗塞这样的疾病发生。

对于已经发现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高血脂、吸烟等情况的患者,他们都是出现冠心病、心梗、脑梗的高风险人群,都是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的。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100多年,副作用已经被了解得非常充分,是很安全的药物。其主要的副作用是对胃有一定刺激(所以改良为肠溶片),消化系统有溃疡和有胃出血的患者要慎用。其次是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诱发哮喘。


如果阿司匹林不能够耐受,还可以选用同样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比如氯吡格雷。


诚然,使用阿司匹林也有一定诱发出血的风险。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评估,脑梗/心梗的风险和其副作用的风险哪个大,哪个最能让患者获益。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关注郑医生百磕,关于常见病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郑医生百嗑


这个问题非常好,是很多关注阿司匹林的人应当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凝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使用阿司匹林时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是针对具有发生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人群,而且是否存在发生风险,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具有下列三个以上因素的人才需要服用,

男性年龄在50以上,女性处于绝经期

血脂异常者

糖尿病患者

高血压患者

吸烟者

肥胖者

直系亲属中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二级预防 是指已经明确诊断患有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表明其血管已经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为防止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应当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而无关乎年龄。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在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同时,还存在引起出血性疾病发生的可能,这种可能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中:

年龄小于50岁未患有心脑血管病或10年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小于5%,并不能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反而因为长期服用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的大幅增加

年龄大于70岁时存在上述同样的风险,获益可能要小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年龄小于50岁大于70岁的老年人,是否需要服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要经充分评估后再做决定,一定要知道阿司匹林不是保健品,不是人人都可服用。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王医生,我老伴72岁了,你说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王医生问:“为什么这样问?”

不是说阿司匹林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吗?

王医生说:“即便阿司匹林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但也不能随便服用阿司匹林,弄不好会出血的。”


王医生今天说说阿司匹林与年龄的关系。

其实吃阿司匹林和年龄没有直接关系,非要说有关系,那么也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提高,那么高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要不年轻人多一些。

但不能拿年龄来衡量是否服用阿司匹林。

在临床有人九十岁也无需吃,有人二十岁就开始吃。

吃不吃阿司匹林是看必要性,必要性主要看获益风险比。也就是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吃阿司匹林,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又有多少风险。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目的就是预防心脑血管及全身血管事件。

目前抗血小板指南指出: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朋友必须吃。

具体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搭桥术后,脑梗死,脑缺血,四肢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等等血管斑块或狭窄或闭塞的情况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其目的就是预防这些病变进一步加重。

这些人群,吃肯定比不吃好,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举一个例子,如果心肌梗死的人停用阿司匹林,死亡率明显增高。

而对于一级预防服用阿司匹林,也就是说还没有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只是有高危因素而去预防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方案,过于复杂。

需要具体评估,王医生只能简单说50岁以下,70岁以上如果没有高危饮因素,或准确说评分后不属于高危人群,目前没有证据证明阿司匹林有好处或坏处,肯定不建议一级预防。也就是说70岁以上,危险分层不高,那么就没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



而50-70岁的朋友,您需要去医院找个心内科医生算算,评估一下,看有没有必要吃阿司匹林。

下图是我国服用阿司匹林的建议,需要根据年龄,吸烟,血脂,血压,血糖水平来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建议吃不吃。


这个也比较复杂,大家大概了解一下,具体需要医生评估。

何况阿司匹林最主要副作用,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有时候会给服用者带来很大麻烦,甚至是致命性的,所以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观察是否有出血,尤其大便有没有变黑,早发现出血,早治疗。

对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指正的朋友,一定不能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一定要空腹吃,减少对胃的刺激。

所以70岁以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不是年龄决定的,是疾病和高危因素决定的。


心血管王医生


阿司匹林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它的年龄超过了目前绝大部分人类(大于110岁)。并与青霉素、安定并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从最开始的解热镇痛作用开始,上世纪七八年代科学家发现了阿司匹林能降低脑梗、心梗的发病率,因此近30年来,服用阿司匹林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此后的多项研究在证实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同时,也发现了阿司匹林增加了服用者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胃黏膜损伤的概率。

而70岁以上老年人很多有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更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因此70岁以上老人如果服用阿司匹林仅仅为了了预防脑梗死可能弊大于利,而对于有过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史的患者,以及明确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没有异议。至于如何评估使用风险,只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记切记,网络求医问药不能作为最终依据)



医家兄弟


关注李博士和你谈健康,带给你更多更实用的健康知识!

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究竟70岁以上还要不要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来自于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近期推出的最新版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病和结肠癌一级预防的指南。

这个指南提出:

50-69岁,未来10年心脑血管病风险≥10%,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分别是B级和C级证据;

而小于50岁和大于等于70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证据不足。

仔细阅读这两段内容,有两点要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这个指南仅仅说的是一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是指从来没有得过心脑血管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这些问题都没有过,为了预防这些问题而服用。

第二、这个指南只是说用于50岁以下、70岁以上一级预防心脑血管病证据不足,而不是说完全不可以用。


仔细解读一下提问者提出的问题:70岁以上的老人还需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吗?

“坚持”二字应该是指之前一直服用,已经70岁了要不要继续服用。

既然,以前一直在服用阿司匹林,那就说明是有服用阿司匹林的适应征,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李博士一再和粉丝朋友们强调: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一定要权衡利弊。也就是说,要权衡是发生心脑血管病风险大还是出血风险大。

既然您是适合服用阿司匹林的,那么即使70岁了,也建议您继续服用。

如果您是服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就是有过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再发),只要没有禁忌症,年龄≥70岁也建议服用。

如果以前没有任何心脑血管病也没有口服过阿司匹林,现在已经70岁了,那么不建议您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毕竟已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阿司匹林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大。

不过,李博士还是强调:究竟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还是要权衡利弊!利大于弊就服,弊大于利就不要服。


李博士和你谈健康


70岁以上的老人,到底还要不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当然要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在问题下方,题主还提出,50~70岁的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的问题,其实这个概念也是不对的,年龄只是评估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一个风险因素之一,如果没有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或者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即使年龄符合,也不用或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说一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适应症

中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主要是两种情况:

1.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即已有心血管问题,对于发生血栓的预防性服用。主要包括以下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非ST升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情况,非心源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心源性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都应给予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具体是否需要应用阿司匹林,服用多少剂量,是否要长期服用,应由临床医生确定。有些心脑血管情况,如脑出血等,是不需要也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来做二级预防的。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医嘱需要长期服药,就需要一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血栓的预防,不管年龄是否超过70岁。

2.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即尚未发作心血管疾病,对于有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未来十年内心血管发病几率超过10%风险的,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心血管风险主要考虑:高血脂、控制良好的高血压(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慢性肾病、年龄、肥胖、吸烟、心脑血管家族病史等方面。经过综合评估,如果确需服用,可以考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的预防。

对于一级预防的情况,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充分评估老年人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和阿司匹林引发出血的风险,如风险大于身体健康的获益,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举2个例子:

1. 68岁,男性,血脂略高,血压正常,吸烟,身材正常,无心脑血管家族病史,有糖尿病,有溃疡及内出血史,虽然也有血栓的风险,但不应该服用阿司匹林来作为一级预防的。

2. 70岁,女性,血脂高,有慢性肾病,血压控制良好,不吸烟,有家族心血管病史,消化道无溃疡史,无家族性消化道出血史,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阳性,身材肥胖,可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最后总结一下: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当经过临床医生的综合评估后,在无禁忌症,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服用,年龄只是综合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不是独立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