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支持转型有机种植近万亩,平台销售小农生态农产品营业额过千万

本文阅读时间预计5

分钟

郝冠辉,江湖人称“小郝”,低调到连个完整的影像资料都很难找到,然而但凡在生态农业圈,没人不知道他或他创立的“沃土工坊”。

从团购一包稻鸭米,到帮助几十位返乡青年解决生态农产品销售的难题,支持转型有机种植的土地近万亩,他负责的沃土工坊是国内最大的小农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之一。

从0成本的口碑营销,到营业额突破一千万,他让上万名消费者的食物安全找到了出口。

而现在,他想带动国内农业的系统性升级,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机构“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更打算建一座农耕学校,培养更多综合性的新农人。


小农卖不出去,那就帮忙“包销”


大学毕业后,郝冠辉在一个推动农村社区和生态发展的机构工作。在那三年的实习期间,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类似的机构做着相似的工作,也有从事生态农业的小农涌现出来。那时的机构主要工作是给农户推广生态技术有多好,结果真的有人用生态方式种出来,却卖不掉。


▲ 郝冠辉2017年在泽正农场做农业实践


于是郝冠辉加入了沃土工坊,并把它变成帮助农友“活下去”的第一站。在他的定义里,沃土工坊是连接消费者与生态小农的中介,他们一边帮助生态小农改善种植方式,一边想办法把他们的收成与其背后的意义推广出去


沃土工坊要做的是农民的朋友而不是农民的老板,郝冠辉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小农户种出来东西卖不掉,我们就想办法帮他们卖。”

▲ 沃土工坊部分生产者


沃土工坊会对同一个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做一个评估计划,只有当一个生产者的产品都能卖得掉,才会和新的生产者下订单。就这样,刚开始的两年,沃土工坊用了70平米的仓库只帮农户卖生态米,而现在沃土工坊和上百位满足“沃土生态种植5原则”的生产者签订了采购协议,这其中不乏有已经成为生态圈中流砥柱的农人。

▲ 沃土工坊生态种植5原则

郝冠辉还设立了一个沃土基金,作为物息贷款给农户提供小额资金购买相关设备,工作人员可以申请小额资金作为学习研究的相关经费,还会捐助给其他更加需要的团体。

劝消费者别买,却攒了一大票死忠

在2000年初食安危机的时候,几乎所有消费者选择生态农产品的出发点都是出于健康的考虑,于是也就自然而然的找到了售卖安心产品的沃土工坊。

刚开始沃土工坊销售的小农产品品质很差、包装也土。郝冠辉却傲娇地只卖给“有缘人”。沃土工坊的客服会劝消费者说不要买他们的产品,产品外观很差,购买方式也很复杂,只有当消费者真的很认同沃土的理念,拦着也要自己开车来,才会卖给他们。

就这样大家口碑相传,沃土工坊就做了一个

消费者邮件列表,以电子邮件发送产品和农人故事,并寄送生态产品给这个长长的名单。后来微信出来了,郝冠辉觉得“适合一些有理念的人构建一个社区的概念”,所以沃土工坊就开通了微信,结束了长达4年多的电子邮件寄送服务。

▲ 沃土工坊社区店


十余年的时间,沃土工坊从一群志愿者已经发展成40人的专业团队,产品多达300多种,营业额也突破千万大关。现在的沃土工坊日常工作主要是推文-客服-打包-发货,和常规电商看似没有差别。


▲ 沃土产品

但最大的不同是,沃土工坊的每一篇微信推文,都会不遗余力地想消费者介绍食物的名称、营养价值,农夫故事,让消费者了解选择的食物产自何处、以何种方式种植。郝冠辉说“我们的客户不是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我们的客户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机构员工。”


顺风顺水后的下一站


在看似良性循环的背后,郝冠辉却看到了危机重重:小农和返乡青年普遍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的现状,导致生产的产品价格和品质不能够匹配,难以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如果不能够解决技术的问题,生态农业的推广将面临很大的瓶颈。


▲ 2015年沃土第二届返乡青年交流会


2015年,郝冠辉发起成立了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以推广和传播适于小农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为使命。2014-2017年,他还组织过四次全国返乡青年交流会,召集了数百位返乡青年。此外,他的团队举办了四期生态技术工作坊,推动在广州、四川、云南成立了三个农民田间学校,出版了四期可持续农业杂志,帮助生产者系统性地提高农业技术。


▲ 沃土《可持续农业》期刊

生态农业最缺乏的是综合全面性的人才,“授之以渔”才是真正的解决之路。郝冠辉决定建设一所农耕学校、培养综合性的生态新农人。


▲ 2017年第四届返乡青年交流会


群力群策,他召集了圈内好友,30天众筹了100多万元。就在今年,他将学校确定在距离北京市区1小时车程的昌平,一个200多亩的果园农场,他的蓝图里有教室、图书馆、实验田、餐厅、宿舍和禅修室。农耕学校提供针对性的短期专题课程

系统性的长期培训,计划今年3月正式招收第一批学员。

他说一直想去日本转转,大地守护协会和亚洲农村学院是他最想去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