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孙美斯


郭松龄倒戈反奉,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之举。张学良曾说过:“郭思想新派,矢志革新”。郭松龄军校毕业,一直身怀不凡抱负,主张“强军救国”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他目睹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国家长期四分五裂,边防不稳,强邻虎视眈眈,因而非常反感打内战,再也不愿成为军阀争抢地盘的工具和炮灰。

郭松龄以及冯玉祥国民军的代表韩复渠、程希贤等人应邀赴日本参观“秋操”期间,忽闻驻扎江南的奉军被孙传芳击败,损失了3个师的兵力,新晋升的江苏督军杨宇霆仓惶北逃、张作霖遣使来日签订“日张密约”的消息,郭松龄悲愤不已。

在此期间,郭松龄已经在着手举兵反奉的各项准备工作。回国后,郭接到张作霖的急电,命令他直接到天津做战前部署,准备对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开战。

到天津后,郭松龄几次对心腹表达了对张作霖、杨宇霆的不满,同时暗示了自己的反奉决心。同时,他也加紧了与冯玉祥国民军的联络,冯玉祥也信誓旦旦地明确表示愿意与郭松龄精诚合作。

东北军名将何柱国曾经回忆道:“......冯玉祥对东北早有野心,而郭松龄也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两个有野心的人一拍即合,这次事变就发动了” 。

之后,郭松龄挥兵倒戈反奉之战正式打响。最后,郭松龄部在奉张军以及日本关东军的联合围剿下失败。郭松龄和夫人韩淑秀被处决。郭军兵败,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占据河北的李景林虽然参与了郭、冯密谋,但郭举兵杀向关外时他又反悔观望,且按兵不动。刚开始时,冯玉祥按约派国民军第一军由多伦进攻热河,以吸引奉军的注意力,分散其攻势,但郭松龄部并没有得到冯的直接援助与支持,所以出关后还得留魏益三部留守山海关,以防李景林背盟抄后路。

其次,郭松龄心胸狭隘,容不下奉军老臣,他竟下令将很有威望的姜登选枪杀,激起奉军高层的集体反对,同时将自己彻底孤立。郭松龄求胜心切,他认为自己掌握了十几万奉军精锐以及全部炮兵,而且大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感觉已稳操胜券,攻入奉天(沈阳)是早晚之事。不料,他率军打到锦州时,日本关东军公然出兵干涉并发出通牒,明确表示支持张作霖,并调集军队替奉军把守关隘,以武力震慑郭军,阻止其进攻奉天。

到决战时,双方表面上打得热火朝天,但总共只伤亡了千把人。原来双方都认为是自家人,不愿同室操戈、自相残杀。郭松龄倒戈反奉,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失败早已注定。

郭松龄兵败身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冯玉祥背约,坐视郭军被张作霖的嫡系分割、肢解,冯玉祥果然滑头。郭松龄败死后,他的国民军进入热河,扩充了一大片地盘。究其原因,冯玉祥为了一己之私,公然背信弃义,撕毁盟约,最终背叛并抛弃了孤军深入的郭松龄。

冯玉祥国民军趁郭松龄倒戈之际,突然翻脸毁约,不仅不支援郭军,还派兵驱逐了李景林,攻占了天津,他还扣押了段祺瑞的首席幕僚曾毓樵,并将段的爱将徐树铮枪杀,北京、天津、直隶都成了冯玉祥国民军的禁脔。一时间,冯系国民军势焰熏天。郭松龄举兵反奉,最大的受益者竟是 狡黠善变的冯玉祥。

不久,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捐弃前嫌,结成了反冯联合阵线,直奉大军联手围攻冯部国民军在京畿以及冀、豫两省的地盘。转瞬间,冯玉祥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面临严重危机的他被迫通电下野,出洋到俄国考察、游历去也。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宁可信鬼话,千万别信倒戈将军冯玉祥的话,他就是一个像《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一样的伪君子。信他的话,你就受伤了,这一次郭松龄竟然信了老冯的话,郭松龄就悲剧了,要怪只能怪郭松龄“有眼无珠”,找错了盟友,最后被盟友给坑死了。

冯玉祥与郭松龄联合反奉,心怀鬼胎,并非真正联合反奉。当时,冯玉祥赶走了直系军阀,占领了北京,张作霖对其虎视眈眈。由于他老冯缺衣少粮,并没有在北京站稳脚步,面对张作霖的威胁,冯玉祥想到了奉军中的郭松龄,打算里应外合,联合反奉。他再一次利用自己炉火纯青的鬼话,成功地忽悠了郭松龄,信誓旦旦地结盟反奉军。说实话,如果没有冯玉祥这个盟友,郭松龄还真不敢贸然出兵。

郭松龄反奉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最后遭遇滑铁卢,他的盟友何在?郭松龄的奉军,一路势如破竹,眼见就要胜利了。此时张作霖决定联合日本人,准备与郭松龄决一死战。后来,在张学良的攻心战和日军的配合下,郭松龄众叛亲离,遭遇滑铁卢。各位,肯定会问在这关键时刻,郭松龄的盟友冯玉祥何在?

冯玉祥见利忘义,背弃盟约,趁机抢占地盘。1925年12月初,郭松龄面临绝境的时候,恰恰需要冯玉祥的援救,然而冯玉祥不仅见死不救,而且干起了抢占地盘的勾当。冯玉祥为了扩展地盘,先抢占了郭松龄另一个盟友李景林直隶的地盘,控制了天津的出海后,导致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他又趁机抢占了热河。他忙着抢地盘,哪里有时间管郭松龄的死活。

这场冯玉祥引起的内讧,导致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最后战败身亡。这场郭松龄倒伐的事件中,冯玉祥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了这场大战最大的赢家。而可怜的郭松龄被人当枪使,成为最大的输家。日本人也被张作霖坑了一顿,也没有得到好处。他老张家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没有好到哪里去,更是因为坑了日本人,给张作霖带来了杀身之祸。

总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冯玉祥就是这样的一个货色,


密探零零发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大军阀,手下有30万西北军。冯玉祥这个军阀占据西北搜刮民败还嫌不够,想着控制国家政权。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被奉系张作霖打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冯玉祥趁张作霖还没控制北平,他迅速带领西北军进入北平。不仅如此,他还废除清朝皇室优待条约,直接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将清朝皇室的财产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


冯玉祥这一招“渔翁得利”可是彻底惹怒了张作霖大帅,他兵率三十万不断南下,给冯玉祥造成了很大压力。虽然西北军也有三十万,可是他知道东北军战斗力要比西北军强多了,光装备上就在一个曾次,东北军可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三军齐全的军队。

冯玉祥于是就想着拉拢郭松龄,在冯玉祥的诱导下,郭松龄决定铤而走险反奉。郭松龄,冯玉祥和李景林三人组成军事同盟,郭松龄率领七万奉军精锐率先发起进攻,打得张学良与张作霖措手不及。张作霖为了保全东北,只能请求日本人的协助,作为条件与日本人签订一系列协议,但是后来均未实现这也导致了日本人对张作霖起了杀心。



冯玉祥这场反奉战争中,没有调一兵一卒支援郭松龄与李景林,不仅没有支援,他还在队友后面捅刀子。他命人控制天津出海,接着又占领李景林的地盘热河,这直接导致了李与冯的战争,李与冯的反目导致了郭松龄孤立无援。


麦地传奇


冯玉祥并不是对郭松龄见死不救,而是要逼死郭松龄啊!

很多人肯定会说,冯玉祥原来是国民军,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脱离直系自立山头成立国民军,和奉系的郭松龄更是八百杆子也打不到一下子,为何会涉及到冯玉祥对郭松龄见死不救的问题呢?

郭松龄为什么会反奉?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纵横先简单总结一下,郭松龄在奉系中用我们东北话来说原来其实是个“粑粑”,后来在东北讲武堂搭上了张学良这个顺风车,扶摇直上,成为奉系中的大咖。

郭松龄有没有能耐呢?看不出来,因为奉系的军事活动并不多,军阀之间的战争也不讲什么战略战术,完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枪炮多的就是硬。但是,很得张学良器重,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地位也是直线飞升,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是三八旅张学良的副手,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也是六路军中的一路,担任张学良的助手。

实际上,郭松龄的权力和军功全部来自于张学良,当然,作为奉系大太子,掌握的都是奉系的精锐,打仗的时候谁也不会让太子以身犯险,所以,只要一打仗不管胜败,张学良就是晋升。

然而,郭松龄还是不满足,所以最后反奉,在他看来,他立的功劳太大,整个东北都应该封给他,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就像刘备在曹操账下,不是曹操不想容下刘备,是刘备想要整个天下,你又怎么容得下。

郭松龄反奉和冯玉祥又有什么关系?

以郭松龄的能力,是绝对没有勇气反奉的,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就是在冯玉祥的怂恿下,当时奉军击败直系,马饮长江水,虽然后来被孙传芳打了回来,但是占领整个山东、直隶、东北的奉系给国民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所以,想要解除这种压力,冯玉祥必须摆平奉系,艺高人胆大的冯玉祥抓住郭松龄的心理,对其进行怂恿,两人一拍即合。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除此之外,郭松龄还拉拢了李景林一起反奉,按照郭松龄的构想,反奉成功后,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他自己独掌东北军政。

所以,在郭松龄反奉的过程中,冯玉祥起到了很重的作用,冯玉祥和李景林和郭松龄形成了铁三角同盟关系。

塑料兄弟情之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恩怨情仇

要说铁三角,估计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形成的铁三角是军阀时期最脆弱的,在三方签订条约后,郭松龄雄赳赳气昂昂出关反奉,由于事先毫无防备,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看来,最不肯能反的人,竟然反了,这是什么世道!

郭松龄七万大军势如破竹,由于措手不及,张作霖带好细软准备开溜了,后来在日本的帮助下,才没有迅速溃败,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转折。

冯玉祥在关内开始图谋李景林的地盘,李景林也不甘示弱,就和冯玉祥干了起来,但是李景林生气啊!你郭鬼子拉进来的合伙人,没等怎样,就开始向自己人下手。

再加上张氏父子的拉拢,李景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扣押了郭松龄部队的给养和丹药,尤其是扣押了郭松龄部的六万冬装,导致局势陷入紧张,逆转直下。

其实,说到底,郭松龄的失败根本就是败冯玉祥所赐,尽管冯玉祥后来将责任都推到李景林和手下身上,其实他本人才是罪魁祸首。


史论纵横


冯焕章见死不救的多了,阎锡山也经常见死不救,军阀乱世、大争之世,死道友不死贫道,功成必须自我是当时的常态。

1、见死不救

冯玉祥在郭松龄起兵后,直接发兵攻击天津李景林,对郭松龄的落难毫无关注。在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冯派韩复榘率兵在武胜关观望。

其实阎锡山也是如此,在蒋冯战争中,自己居于中立状态,等待分到最大的利益。

在北伐战争时期,张作霖拒绝对孙传芳、吴佩孚拒绝援救,坐等他们实力瓦解后,才发兵南下。

可以说见死不救是常态。

(二次北伐)

2、落井下石

在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不仅发动北京政变,而且配合奉军在天津前后夹击吴佩孚,吴佩孚自此一蹶不振。

(二次直奉战争)

在唐生智发动反蒋战争后,阎锡山一改支持的态度,坚决拥蒋,直接发兵南下,阎在郑州指挥平唐作战。

蒋介石在任命孙殿英为青海屯垦督办后,西北四马反对。之后蒋坐山观虎斗,在孙形势不利后,果断放弃孙。

总结: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在乱世就是常态,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都是如此。大争之世,通过这些才能确保自身上位。也是礼崩乐坏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没有别的,两个字“利益”。

  民国各路军阀的联合、翻脸,无不是因为利字当头。

  郭松龄之所以反张作霖虽有欲一展其经纶抱负之心,但利益因素也概莫能外。郭去东北投靠张时孑然一身,后受到张氏父子尤其张学良重用,入关作战功劳不小(张早期军功实为郭所建,一二次直奉战争中只有张学良郭松龄部屡建大功),但却总被别人摘果子(当时拟以郭出任安徽督军,但被姜登选获得)。

  另外郭松龄与张作霖想法不同,张作霖后期欲凭借奉军势力取得日本人支持武力统一全国,而郭松龄则主张退出关内,保境安民,自然不为张作霖所喜。而张作霖信任的杨宇霆等又对“少主”的老师兼智囊及少壮派首领郭松龄极尽排挤为能事,郭反张之心遂慢慢形成。

  而冯玉祥赶走直系控制北京后缺粮缺饷,自身难支,对奉系张作霖是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秘密挖墙角联络系奉系中对张作霖不满的少壮派如郭松龄等联合反奉。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郭松龄起兵,事先是与冯玉祥及李景林有约定,以两人为外援。反张成功后,以直隶归冯玉祥,以热河归李景林,郭独掌东北军政。可惜共事者非人。冯之狡猾自不必说,李也是老江湖。论打仗可能两人不及郭,但论江湖伎俩,两人却是胜郭数筹。

  郭起事后,一开始势如破竹,张作霖都准备跑路。关键时候日本人参与进来,导致郭功败垂成。但此时两位盟友不是出兵相助,却自己开始了内讧。冯想图谋李景林的地盘,李景林自然不是吃素的,两人开战。李景林不仅对冯愤怒,又迁怒于郭,认为郭找的人不靠谱。张作霖趁机对其拉拢,李景林倒向张,并直接扣押郭部的给养和丹药及冬装,给郭雪上加霜。

  老冯一贯是见风使舵,看事不谐,遂坐视郭的国民革命军覆灭,而郭部被消灭后,冯的势力趁机进入热河,可见冯为一己利益最终放弃了郭。

  说郭之失败拜冯所赐也不为过,但老冯后来却将责任推到李景林身上,也是其一贯伎俩。值得一提的是,老冯一生倒戈N次,视信诺为无物,其部下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尽出些倒戈叛变之徒。


赵燕云


冯玉祥见死不救的目的就是坐收渔翁之利。冯玉祥什么人,出了名的倒戈将军。他的一生人所共知的就有八次变节。



第一次,滦州起义是叛清。第二次,护国运动时叛袁。第三次,护法运动是叛段。第四次,直奉大战时叛曹。第五次,郭松龄反奉时叛张。第六次,北伐战争时出卖北洋政府。第七次,离开中共后投靠了国民党。第八次,蒋阎大战时又叛蒋。

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没有定数的人,居然郭松龄会跟他联盟,不倒霉才怪呢。所以后来中共领导人看不起这个盟友冯玉祥,认定他就是一个伪君子。


其实冯玉祥当时找到郭松龄合作,无疑就是想利用郭松龄反奉,来对付日渐壮大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试图在适当的时机干掉奉军。但是他做梦野没想到张作霖又起死回生了。于是冯玉祥改变战术,居然抛弃了之前的盟友郭松龄,导致郭鬼子孤兵无援惨死的下场。

郭鬼子虽然反奉差一点成功,但是就在张作霖危在旦夕,甚至都想到了逃跑的时候,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援,加上吴俊升援军的到来,奉军里应外合,张作霖才反败为胜。保住了东北军的实力。



郭松龄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这个盟友冯玉祥按兵不动,不仅没有协助他对抗奉军,反而还与之前的另外一个盟友热河的李景林掐起来啦!冯玉祥想趁着这个战乱的时机占领热河,但是李景林也不是善茬直接与冯玉祥打了起来。这两人干起来啦,郭松龄那边就没有救兵支援啦,冯玉祥没有派一兵一卒。原定的三人盟约计划就此了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郭松龄反奉的失败。


郭松龄失败后,与夫人韩淑秀乔装改扮逃到了新民县的一户农家。在菜窖里被奉军给逮个正着。后来郭松龄夫妇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就地正法,郭松龄和夫人被枪毙后,张作霖命令将他们的尸体暴尸三天,以警示后人。

可怜郭鬼子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玩了一辈子枪杆子,到头来却被冯大脑袋给算计啦,不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任驰赢天下


冯玉祥见死不救太正常不过了。

冯玉祥当时什么口碑郭松龄不会不知道。

郭松龄跟冯玉祥一丘之貉,只不过玩的更低级。

首先说一说郭松龄

这人有才能没有?有一定才能。但是他过于高估自己的才能。

军校毕业之后在南方混了若干年没什么起色,于是回到东北。得亏遇到个思想启蒙的张学良,年轻人最容易犯得毛病张学良基本都犯了。张学良觉得他和郭互相欣赏,不如说郭觉得张学良更容易被自己引导和利用。张作霖其实早就看到郭的野心,但是为了培养儿子,也就听之任之。

话说,郭松龄最辉煌的时刻是张家给的,他能施展才能也是张家给的。俗话说,你觉得我给的少,你可以另起炉灶,但是你不能拿我的家产还来抢我的老婆吧?这就是人品问题。

不但人品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人除了有点儿军事才能,其他都可以用无脑形容。

第一,你带着张家的人打张家,你吃里扒外,不代表所有人都吃里扒外,你的士兵大多数亲属都在东北,你不怕,其他人也不怕?

第二,你选谁合作不行,你选冯玉祥,这个货色拉来给你站台可以,说几句话可以,你叫他的那一刻,他大概率要背后捅你刀子,这点分析能力也没有吗?

第三,你打着让张作霖下台,让张学良上台的口号打奉军,这就是个小聪明,你以为张学良是李世民,张作霖是李源?事实恰恰相反。

第四,你好好辅佐张学良,未来张家天下早晚是你的,你就算是有天大的所谓正义的抱负,等你真正掌握了东北军再说,急得一时吗?

我相信郭松龄反奉一定是认为自己胜面很大,天衣无缝,他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一定会失败,谁也不会去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情。很显然,这货的情商过于低,大大高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这货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自大狂妄,心胸狭隘,且无隐忍之性。也就千古大奇葩张学良能用这种人。

在我看,张学良之后的境遇跟郭松龄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东北易帜看似为了统一,张学良做出了牺牲。但其实这就是个投机行为,张家还是那个张家,南方军队不会再进攻了,自己还得了个海陆空军副司令,仅次于蒋介石,换谁谁不易。

轮到真正需要抗日的时候,直接放弃抵抗,保存实力,退出关外,你说这是什么做派。

然后发动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首先蒋介石对你小张不错,其次连我党都不同意囚禁蒋介石,老蒋人家怎么就不抗日了,老蒋要真的是那种投机的人,你把他放了,他照样可以不抗日。老蒋这人性格就是优柔寡断,但是民族气节绝对杠杠的。

你把人家放了你就好好呆着呗,你非要送人家回去了,又想混个大仁大义的虚名,结果被囚禁了一辈子。


Damonshui


郭松龄作为当时接受过进步思想的人,可以说是奉军中少有的孙中山崇拜者,郭松龄反奉也是出于对革命的考虑,而且挣扎了不少年,也准备了不少年。张学良同郭松龄关系十分不错,郭松龄把张学良当兄弟处着,但是郭松龄却看不了军阀做派的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郭松龄便感觉到了危机感,欣慰此时的东北军已经强大到足以统一北方。而事实上张作霖也开始了秣马厉兵,准备做一番大事业,张作霖也可谓是雄才大略的主。郭松龄一看形势紧急,赶紧同民国吕布冯玉祥接触,冯玉祥立刻表达出来了自己对国民革命军的支持(事实上北伐开始后冯玉祥就投靠了北伐军)。


得到了冯玉祥的响应,郭松龄毅然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是“反父不反子”,顾及了同张学良的情分。郭松龄一路进展顺利,直接打进了沈阳,正当郭松龄犹豫下一步该怎么办时,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张作霖取得了日本人的支持,带着大军杀了回来。而此时冯玉祥却高高兴兴的同东北军开始了交涉。

就这样郭松龄反奉失败,冯玉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并且还使得日本势力开始渗透到东北,这也是几年后张作霖被刺杀的原因,因为张作霖答应的条件一件都没有履行。北伐战争开始之后,东北军实力大不如从前,不过张作霖选择了同北伐军交涉。而冯玉祥更厉害,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北国民革命军。


小司马迁论史


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东北奉军是挥师入关,并且势力延伸到了东南沿海地区,一时间奉军成为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最大实力派,其中帮助奉军给予直系首领曹锟反戈一击的便是冯玉祥,他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使得当时在外作战的吴佩孚后院失火,结果直军大败,而冯玉祥也尝到了倒戈的甜头。



没过多久,奉系大将郭松龄不满东北王张作霖的统治,随即发动事变,号称国民革命军,因为郭松龄统帅了当时奉军精锐中的精锐,所以一开始给予了张作霖极大的震惊,张作霖本来都准备跑路,结果事情出现了转机,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谈,事先答应和郭松龄结盟的冯玉祥又一次食言,坐视郭松龄的国民革命军被肢解,最终被害,冯玉祥确实够狡猾,结果在郭松龄被消灭后,冯玉祥的势力步入热河,究其原因,还是冯玉祥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最终抛弃了郭松龄。



而冯玉祥这个人呢,怎么说呢,一生倒戈如影随形,共有九次,而且比老蒋还在乎地盘权力,更可笑的是他在下野后还公开指骂老蒋独裁,自己光杆司令一个确实可以随便发表声明,但这种事情也只有冯玉祥能干的出来。尤其在抗战胜利后拿着老蒋的旅游费用还在国外大放厥词,这种人物的失败确实理所应当,靠着倒戈和不断的收编扩充了四十万人马,最终在中原大战中输的一干二净,连底都没有了,而阎老西好歹在山西还有一群死忠,而他的心腹韩复渠却反叛了他的恩公冯玉祥,所以不得不说冯玉祥这个倒戈将军教育出了一群倒戈将领。



所以说郭松龄输的不怨,把自己的后背置于像冯玉祥这种人手里,也算是他郭鬼子的一时糊涂。而在冯玉祥成为光杆司令后,又跑到老蒋面前企图混上一官半职,毕竟资历在哪放着,当个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还是可以的,但在抗战时期,被老蒋派到那里都不受待见,这就是他人品的问题了,先是在第三战区干不下去了,又跑到第六战区去了,结果他的好多老部下也不搭理他,人混到这种程度也是绝了。

而郭松龄的反奉事件,虽然对于冯玉祥来说只是一次可有可无的兵变,但对于郭松龄以及东北士兵来说却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来影响到当时中国的统一步伐,而冯玉祥的坐视,无疑又给他多了一次倒戈将军的称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