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满朝大臣皆反对,为何只有李勣支持?

程万慧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斗得两败俱伤,合适的嫡子只剩李治,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李治的主要支持者长孙无忌是他的娘舅,又是老师。太宗生病时预感时日无多,为了让李治施恩李勣,便贬谪李勣为叠州刺史,李勣二话不说,家也不回就直接上任。649年李治即位,立即召李勣入朝拜为洛州刺史,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授宰相之职。


高宗李治想学习父亲唐太宗的施政方法,不久发现阅历水平大为不如,虽有进贤纳谏心态,效果却大打折扣,朝政大事须依赖长孙元忌等老臣决夺,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借653年发生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事件,大力清除对手,诬杀贤王李恪,逐渐垄断朝政国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后宫则有李治正妻王皇后呼应。


655年,李治以在后宫行厌胜等事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召重臣商议,受到长孙无忌、褚遂良、来济、韩瑗的强烈反对,李治便询问借故不赴会的李勣,李勣回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化国事为家事,支持废后,李勣是三朝元老,两任司空,本姓徐,赐姓李,原是瓦岗降将,多年来南征北讨,在军中有极高威望。在他的支持下,武则天顺利上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斗争,是那些已掌权的想保持政治现状维护既得利益的人,和一些把拥立武则天作为自己升迁途径的人的斗争。李勣虽有战功,但在朝中属于关陇外的一派,倒王就是倒长孙一系,此消彼长,自然支持。另有李世民曾把李治托孤给李勣,“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支持李治,也算不负托孤。


始料莫及的是,后来武则天当政,李勣孙子徐敬业造反,仅三月即被平定,武则天余怒未息,下令“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死了十五年的李勣徐茂功被破棺戮尸。


南方鹏


因为李勣不是关陇贵族。

隋唐的统治集团都来自关陇贵族集团。隋文帝家族是,李世民家族是,长孙无忌家族也是。这是一个很大的利益集团。好处是抱团,坏处也是抱团。这个贵族集团牢牢掌握政权,一方面是政权会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是其他人就没了上升的通道。李勣来自农民起义军,不属于这个集团。虽然军功很高,但也受到这个集团的排斥。

唐太宗晚年太子废立问题是他最糟心的一件事。嫡长子李承乾被废后,李治并不是他最满意的太子人选,但却受到关陇集团的拥立,作为皇帝也无可奈何。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为什么要拥立李治?吴王李恪不是他的亲外甥他不支持可以理解,但他为什么不支持李世民很中意的魏王李泰呢?他也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啊?!他被舍弃无非是表现过火,说了那句特别激进的话:如果自己被立了,将来杀了自己的儿子而立弟弟李治为储君。对于舅舅来说,两个外甥远近都一样,为什么抓住这句话一定要舍弃这个外甥呢?无非就是这个外甥表现出的能力让舅舅忌惮,将来没有专权的机会了。看着弱弱的李治,是很好的傀儡。

李世民那么聪明,难道不知道长孙无忌热衷于专权,难道对于李治被傀儡化不担心?他是很顾及的。所以,他一方面不得不依靠关陇集团巩固李治的统治,一方面也布局防止长孙无忌的擅权。他安排李勣作为军方代表的托孤重臣。史书上记载:唐太宗曾经请李勣喝酒,明确告诉他说:“我把儿子托付给你,满朝大臣当中,再找不到更合适的人。过去你对李密尽忠尽义,我相信你也不会辜负了我。”

李勣,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然全力支持新皇帝;还有,李治做晋王的时候,李勣就是他的下属,这两个人是老上下级的关系,自然也比别人更近些;长孙无忌集团对于李勣历来的忌惮和排斥,李勣也不会倾向关陇集团;李勣出身军方,也是那个时期所剩不多的军事杰出人才,别人自然会忌惮他几分,而军队对于他会比较忠诚,所以他也敢说话和有份量;支持新君可以得到利益最大化。

李勣所说的:这是陛下家事,不必问外臣。表明的是,皇帝你要自己做主说了算。

李治继位的前些年,是舅舅当家。李治虽然弱,但不傻。哪个做皇帝的希望大权旁落。所以,从舅舅手中把权力夺回来是他最想做的。通过自己的“家事”,废王立武,皇帝夺权成功。同时,也基本结束了关陇集团对于权力的控制,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得到上升的空间。这在历史上的正面意义很大。

李治绝对不是一个庸懦之人。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先看看李勣的经历。

李勣,原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十七岁时投奔翟让,又一起成为李密的部下。唐初,跟随李密归唐,唐高祖赐姓李。

后来,李密因为谋反被杀,李勣为他收葬哀悼,很讲义气。以后他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避讳,他把名字中间的“世”字省掉。

李勣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食邑九百户。晋王李治做皇太子以后,李世民任命李勣做了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负责东宫事务,辅助皇太子。

唐太宗曾经请他喝酒,明确告诉他说:“我把儿子托付给你,满朝大臣当中,再找不到更合适的人。过去你对李密尽忠尽义,我相信你也不会辜负了我。”

一番知心话,说得李勣泪流满面,当场咬破手指,等于是对着唐太宗立下了誓言。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勣已经无条件效忠皇太子了。

皇太子即位,就是唐高宗,把李勣进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永徽元年,以开府仪同三司参知政事。又特许他骑乘小马出入东、西台,每天有专门的官员迎送。

如此等等,显示李勣与唐高宗之间的特殊关系。

但是,唐高宗身边,位高权重的还有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他们是前朝的重臣,当初帮助唐太宗夺得皇位,在确定皇太子的决策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唐高宗在他们面前很难找到帝王的感觉。

尤其是在选立皇后的问题上,唐高宗遇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唐高宗想要废掉王皇后,选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理由是王皇后没有生下儿子,而武则天生有儿子。

唐高宗召集李勣、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几位重臣商量此事,李勣装病,没有到场。结果于志宁没有表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明确表态反对,而他们二人是唐太宗临终时托孤的重臣,地位比李勣更高。

唐高宗把希望寄托在李勣身上,秘密登门拜访,说自己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位顾命大臣坚决反对,所以这事只好搁置。

李勣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

态度很明确,就是支持唐高宗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唐高宗因此有了底气,废王后,立武后。而前去宣读诏书的,正是李勣和于志宁二人。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李勣为什么支持唐高宗?

简单地说,没有理由。

当初唐太宗对李勣说:“我把儿子托付给你”,李勣咬破了手指,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无条件地站在李治的一边,无论他做出什么决策,他都会坚决支持。这是他对唐太宗的承诺。

唐高宗召集大家商议的时候,李勣装病,是非常高明的。第一,他要先看看别人怎么表态。第二,如果他公开说此事是皇帝的家事,不需要询问别人,必定引起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当场反驳,性格柔弱的唐高宗可能会被二人的强势所震慑,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

只是,李勣这种无条件的忠诚,给了武则天一个上位的机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迫害。


于左


先简单介绍下。李绩,原名徐世绩,太宗李世民因其功劳,赐姓李,和李靖,李神通称为三李。因徐世绩为避李世民的讳,又改名李绩。


李世民知道李绩此人,有恩必大报,为了给儿子留一个好的大臣,李世民就把李绩贬到外地,等李治登基后,在为李绩平反,就这样李绩对李治就像对李世民一样。

所以李绩就支持李治。

同时,李绩此人,知道功成身退,知道过多干预皇帝之事,后必有殃祸。看看那些上官仪,长孙无忌,许逐良这样人下场都不好。

所以李绩也有明哲保身的想法。同时他告诉李治,皇帝立皇后就是立夫人,是属于夫妻父子家事。大臣外人不便说。

就这样。李治听了,更加坚定自己立武为后的想法。


中孚鉴


李治为什么立武则天为后?

我们先看历史背景,唐初还是贵族政治,而朝政被辅政的权臣把持,以长孙无忌为首,和其他贵族共享权利,皇权实际跟衰弱的,李治跟傀儡没区别,

李治需要夺权,但他是皇帝,很多事不能做,就需要皇权代言人,来代为行使皇权,这个代言人可以是太监,可以是内庭,可以是后妃,这些人都是依附皇权的,消灭了权臣,也很难威胁皇权。

而李治选择了武则天代行皇权,跟权臣斗争。

武则天的皇后能否成功,实际就是皇帝跟权臣们的较劲,李绩当然看得出来,也知道一定会成功的,所以这个时候支持武则天和皇帝,也是为自己的后路某打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李绩是寒门出身,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朝臣,都是豪门大族。而武则天等党羽也都是寒门。李绩需要武则天等打压豪门贵族的势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并非只有李绩支持哦,还有许敬宗支持的!许敬宗也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资格跟长孙无忌差不多,李世民曾夸奖他满朝大臣中最贤,唯独人缘不好,经常受长孙无忌嘲笑,没有重用。

武则天能当皇后,许敬宗出力最大,李义府等人都是他召集起来的,所以高宗朝,许敬宗终于咸鱼翻身了,获得的富贵远远超过了当年同掌瓦岗文书的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