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坐禪,渾象萬物,日本枯山水的終極美學

有溫度的知識最真實

枯山水源於日本。

鎌倉時代稱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

枯山水顧名思義並沒有水,是乾枯的庭院山水景觀。

其主要特點,用山石和白砂為主體,用以象徵自然界的各種景觀。

真正的枯山水是起源於鎌倉時代,並在室町時代達到了極至,著名的京都龍安寺庭園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室町時代是一個武士階層快速崛起、天皇成為傀儡,動盪不安,連年戰火的時代。

連續幾百年的戰爭使人們消極避世,渴望寧靜生活。

此種情況下,由中國傳入的禪宗思想在日本大興。

此時的禪宗主要分為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個主要派別。

曹洞宗認為,只要沉思默想就足夠,主張“漸悟”,或者說“默照禪”。

臨濟宗認為還要藉助其他技巧來集中精神,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無解謎語”。

大多數有名的枯山水庭院,都位於臨濟宗的禪寺內。

統治階級的變化以及禪宗思想的普及,使整個社會的審美風格逐漸傾向於節儉質樸。

日本因為文明初期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加上頻繁的戰爭還有泛神宗教式的崇拜,產生了新的禪宗美學意識。

而禪宗美學是來源於悲觀主義的佛教幻論美學,因此面對現實世界是一種消極的、虛妄的反映。

再加上日本已久的物哀美學後,在美學中表現的枯與寂的意念,是對永恆的膜拜。

在永恆面前,任何事物美醜都是虛妄的幻象,都是輪迴中的一瞬。

要想擺脫這種輪迴之苦,惟有枯與寂,和擺脫人世慾念羈絆的境界——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