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如果有怀念,不过是因为,那时,最爱的人还在身边

1、梧桐和秋天

7号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包子一起读这首《立秋》的诗。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它的作者是宋朝刘翰。

记得第一次给包子读这首诗的时候,包子三岁半,叽叽喳喳地问我,什么是“乳鸦”,什么是“玉屏”,好不容易解释清楚了,又问我为什么“乳鸦”要“啼散”,为什么“玉屏”要“空”。

我觉得自己好像掉进了她环环相扣的的大洞里,里面有数不清的问题。

今年给包子读,包子五岁半。

我还没读完,她就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说呀, 秋天来啦,天气凉快了,乌鸦宝宝们觉得很舒服,所以不再叽叽喳喳乱叫了,飞到别的地方玩儿了,就剩下屋里的玉屏风静静地立在那里。

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觉得很凉快。早晨起来,看到满院子里都是掉落的梧桐叶。”

顿觉孩子的童言稚语与那些穿透时光的诗句,不能更配。

正如诗句“满阶梧桐月明中”所说,秋天一到,梧桐叶便开始掉落。

梧桐是种神奇的树。

对它第一次有印象,是在丰子恺的《梧桐树》一文中。

老先生对梧桐的描写可谓力透纸背,我最喜欢他写叶子的那一段: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

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梧桐确实活得坦白,有性格。

它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

你说它坚强吧,它耐寒性不强,所以发叶较晚,秋天又落叶很早,而且积水容易烂根,受涝五天即可致死;

说它娇气吧,它偏偏生长又很快,寿命很长,能活百年以上。

许是人很难做到像它这么通透自由吧,所以,早早地便被它吸引——

它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

最早可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这便是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直到现在,几千年过去了,梧桐对于中国人,始终是美好、高洁、祥瑞的象征。

所以,那一年宋美龄喜欢法国梧桐,蒋介石便将法国梧桐种满了整个南京城。

而梧桐对于立秋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宋代的时候,每逢立秋这一天,人们便要将种植在盆内的梧桐树搬入大殿,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启奏:“秋来了”,梧桐应声落叶,以寓意报秋。

还由此引申出一个成语,叫"落叶知秋",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见到落地的黄叶,便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2、秋老虎和热死的老黄牛

给小包子讲到这里的时候,包子说,“秋天到了,可是我怎么还没有看到落叶呢?也没有觉得凉快,还是觉得好热好热好热啊。”

的确。尽管《逸周书.时训解》上有记载,“立秋之日凉风至”,可济南没有凉风,倒是闷热之后依然是闷热。

我告诉她,立秋后,依然会有一段很热的时间,大概十来天吧,俗称秋老虎。

而且,秋天本身就是一个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此外,我们古人还有一句谚语,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下午立了秋,热死老丫头;晚上立了秋,热死老黄牛”

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一年立秋的时间是在早上,那么这个秋天就比较凉快,如果立秋是在晚上,那这一年的秋天就热得很厉害了。

今年立秋是在晚上九点半,所以看样子啊,是要热一阵子了。

3、“好吃”的秋天

包子说,她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我问为什么?

包子说,秋天有好吃好吃的啊。

想想看,好像确实是。

秋天,大地从五颜六色被染成了金黄。

我们国家的许多大秋作物,比如高粱啊、玉米啊、谷子之类的,都进入了重要生长发育期。

枣子、柿子、葡萄,都在街头巷尾渐渐熟坠,一点点感受收成的喜悦。

所以,秋天,还真是一个享用美食的季节。

而且因为夏天酷暑难耐,人们胃口不好,到了秋天,天气凉下来,人们胃口大开,便要多吃点好吃的,来补充夏天消耗的精力,这就叫“贴秋膘”。

包子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般拍了拍大腿——

原来,昨晚我写稿时,爸爸给他讲故事讲着讲着就不见了。

她下床去寻,竟发现爸爸钻在厨房里偷吃牛肉呢。

“我说爸爸怎么刷了牙还偷吃东西,原来是在贴秋膘啊!”

看着她一脸认真,我忍不住笑起来,想起汪曾祺写过的一篇文章:

“吃烤肉,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着,一屋子人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

的确,比起诗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论季节更替,都要用吃来感受这一切。

或许对有些人来说,秋天的味道,就是烤肉香。

除了“贴秋膘”,其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西瓜或者香瓜,俗称“咬秋”。

人们想着,终于熬过了夏日的酷暑,秋天到了,赶紧把它咬住。

4立秋三候

立秋,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呢,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包子问我,北风为什么会凉?

呃,小孩子总是问这种我们想当然的问题。

因为是北方所以凉啊,哪里还有什么为什么?

但小孩子才不听这个,她偏要你老老实实给她解释——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北风一般都是从西伯利亚吹来的,由于西伯利亚靠近北极,气温很低,所以那里吹来的风,会带着寒意”才行。

因为北风来了,晚上凉了下来,于是早晚有了一定的温差,这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尜尜天[(gá ga )。

什么是尜尜?

尜尜,原本就是一种两头尖,中间大的玩具。在这里是指气温早晚凉爽,中午比较高的天气。

立秋,二候白露降

尜尜天不仅名字好玩,它还送给我们一个特别神奇美丽的礼物,因为晚上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便会在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存在的时间很短。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需要起得很早。

立秋三候,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卖力地鸣叫着。

不过这是它们最后的鸣叫了,等过些天,天气转凉了,便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叫声。

所以以前的诗人们,总是会从中听出一些悲凉来,然后用它来表达离别的感伤。

比如宋代词人柳永就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也由此引申出一个成语,叫“噤若寒蝉”,就说一个人,遇事不敢讲话,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

包子说,她不喜欢寒蝉,喜欢夏至的蝉。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夏至的蝉像小喇叭一样每天快乐的唱歌,还生小宝宝。

我这才明白,原来,她说的是“夏至二候,蝉始鸣”

确实是,蝉与寒蝉,一个代表着热闹与新生,一个好像已“近黄昏”,不禁感叹,孩子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领悟,很多时候都超越了我们这些大人。

5立秋,思念

立秋,一年的时间已过大半。

伸出手,阳光从指缝间漏出。

仍然记得郁达夫对秋天的描写,他说: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以前读到这里,只感觉到秋意缱绻的浪漫。

可现在,竟渐渐品出了离别的落寞,总觉得惆怅,好像扫帚的细纹都要划在心上。

就像昨天晚上的那个梦,午后,奶奶家的小院儿里,小黑猫儿懒洋洋趴在窗台上打盹儿,奶奶用一根木棒噼噼啪啪拍打着棉花被子。

我抱着课本,在梧桐树下,大声朗诵着:“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然后,奶奶看着我,露出慈祥的笑,悄声提醒,风起了,快翻到下一页。

我终于明白,如果有怀念,那不过是因为,那个时候,最爱的人还在身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