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

露馅的红豆包


公元1873年,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发生了一件奇情冤案,也就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也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杨乃武剧照)

一:案件的原委

余杭镇的豆腐店伙计突然暴病身亡,他有个妻子,叫毕秀姑,因为长相甜美漂亮,所以很多人都叫她“小白菜”。

(小白菜剧照)

当时的知县刘锡彤认定是奸情杀人,但是余杭县的秀才杨乃武与刘锡彤意见不一致,杨乃武本就与刘锡彤积怨甚深。

其实还有个问题,杨乃武帮助小白菜,很多人认为小白菜夫妇住在杨乃武家的后屋,二人一直都有来往,所以认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早就有奸情。

刘锡彤借此机会,打击报复,于是将杨乃武和小白菜屈打成招,最后判处斩刑。可是杨乃武家人不服,一直上诉,但是刘锡彤也利用官职权力上下疏通,导致杨乃武家人上诉无门,即使上诉之后,得到的结果还是一样。

(屈打成招)

这起案件引起了京杭人士的极大不满,要求清朝刑部重审,甚至还不断将其事情放大,最后使得朝廷不得不下令重审。

没想到的是这件冤案竟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直接干预,慈禧太后亲自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之后,下令放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整个案件历时三年之久,案情曲折,轰动朝野。

杨乃武出狱后养蚕种桑为生,最后患疮疽不治而死,享年74岁;而小白菜毕秀姑出狱之后,出嫁为尼,享年76岁。

二:那么慈禧为什么又要替杨乃武和小白菜昭雪?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起冤案中隐藏着尖锐的官场权利争斗,为什么这样说?按理来说杨乃武和小白菜无非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重要的是上诉的过程中,官官相护,围绕整个案情,浙江一带的官员,从县到省,甚至京城都有很多支持浙江官员的大官。

(慈禧太后)

而这些官员又都是曾国藩所统帅的湘军军阀的手下,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战功换来的官职。

本就没有多少文化,在处理案件上有些生疏,缺少基本的审判经验,所以会造成冤假错案,然而这些官员面对上诉,却一个个狼狈为奸,最终难以翻案。

慈禧太后早就知道湘军军阀的实力,但是一直没有契机来镇压这股势力,而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正好可以借题发挥,朝廷也借此打压曾国藩湘军的嚣张气焰,直接将一百多名官员的顶戴花翎全部摘掉,并且记录在案,永不录用。


看完这些,是不是不得不佩服慈禧还是有些政治手腕的。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此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有道是:“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鸣冤昭雪是假,阴谋权术是真罢了。

不得不说慈禧确实是一位权谋高手,靠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民间小案,竟一举铲除了湘军百余名将领,其中更是包括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大大削弱了湘军在当时的势力。至于杨乃武的冤案是否真的昭雪了呢?据记载,杨乃武出狱之日,已是一身伤残,几近为废人,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的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

案件的起因

杭州余杭的杨乃武自小聪慧过人,三十三岁时曾考中癸酉科举人。他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因看不惯当地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于是做了一幅讽刺的对联:“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由此和官府结下了梁子。当时余杭镇上有一美女,名叫毕秀姑,也就是此案中的“小白菜”,十七岁时嫁与豆腐店帮工葛品连为妻,次年这夫妻二人租住在杨乃武家,由于老婆太美,葛品也许没有安全感吧,所以老是疑神疑鬼。恰巧杨乃武丧偶鳏居,深居简出,又是一名才子,这让葛品以及其母亲坐不住了,由此传出了毕氏与杨乃武关系暖昧的流言。

原来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早就对俊俏美丽的毕秀姑心动不已,后来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品毒死,这和《九品芝麻官》中的剧情颇为相似。作为老爹的刘锡彤自然不愿意让儿子担罪,加之又与杨乃武有私怨,于是移花接木,将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最后判定其与毕秀姑通奸,协助毕秀姑谋杀亲夫,处以死罪。

案件的发展

这样判决,对于杨家人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杨家人多次上诉,前后几十堂,都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后幸得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当时杨家人求毕秀姑告知实情,为杨乃武作证,毕秀姑也深觉愧疚,当即应允。但是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自己面子,依仗拥兵边疆的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等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仍叛“通奸谋命”。然而这一举动激起了浙江士绅公愤,最后闹到了京城,在慈禧太后的介入下,经过开棺验尸,澄清了案情,杨乃武之冤得雪。

案件的结局

慈禧太后借此案,趁机将涉案的300多名官员进行严打,连左宗棠亦受牵连,其中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湘军势力由此大大受损。至于案件中的杨乃武和小白菜,一个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尼,一个则是终身残废,再无出头之日。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首先应该感谢的不是慈禧,而是夏同善。再是翁同龢、汪树屏、吴以同以及林拱枢等人。

【夏同善塑像】

当时浙江巡抚杨昌濬在三司会审之后,维持了杭州知府陈鲁所做的判决,这个案子到这时按照常理来说其实已经是铁案难翻,但是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坚持要进京告御状。

【杨昌濬】

杨淑英先买通狱卒,让杨乃武写了诉状,再由姚贤瑞作抱告,由杨乃武的妻子詹氏、杨淑英带着杨乃武的儿子杨荣绪去京城告御状,然而第一次告状以失败告终。

当时浙江有个京官叫做夏同善,他和胡雪岩交好,胡雪岩有个西席(也就是老师)叫吴以同,他和杨乃武是同年,又是好友,因此再一次酒席上他便和夏同善谈起了杨乃武的案子,说此案一定有冤情,夏同善于是答应帮帮。

【胡雪岩】

另外杨乃武在杭州也有个同科汪树屏,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也在京做官,杨乃武告诉杨淑英可以去求求他们。杨淑英去找汪树屏时,汪树屏便联合了十八个同科举人,联名向都察院控告,请求提京复审。

杨淑英去见吴以同的时候,吴以同带她去见胡雪岩,胡雪岩表示非常同情,给了杨淑英一百两银子作为路费。

杨淑英第二次去北京见到夏同善,夏同善夫妇便带她去叩见浙江在京城的大小官员三十多人,并让杨淑英将诉状投送给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和都察院。

夏同善多次和翁同龢谈到这件事,并把诉状给翁同龢看,翁同龢表示这当中确实很有冤情,于是他亲自去刑部查阅本案全卷,但是刑部尚书桑春荣却不肯给他看,是林则徐的儿子林拱枢将卷宗调出来,送到翁同龢的府中。

【翁同龢】

翁同龢果然发现不少疑点,让刑部发回重审,但是刑部却不同意,所以翁同龢一天早朝时参了一本,这时候汪树屏的诉状也到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正在都察院任职,也向皇帝请求重审,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慈禧太后才下了一道谕旨,要求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

【慈禧】

杨昌濬没有亲自提审,让湖州知府许瑶光提审,许瑶光知道这件案子案情复杂,但又害怕杨昌濬,于是拖了很长时间,不上报也不结案,杨昌濬也不催他。

浙江京官们没有停止活动,他们说服了慈禧太后。慈禧便拍了御史王昕去浙江私自调查,王昕得知爱仁药店并没有卖过砒霜,便向慈禧奏了一本,提出要朝廷派遣大臣去浙江复审。

慈禧便让浙江学政胡瑞澜就近提审,胡瑞澜受到杨昌濬的威逼利诱,以及余杭知县刘锡彤(冤案的始作俑者)的重金贿赂,对杨乃武大刑伺候,再次屈打成招,维持原判。

不久一些生员以及汪树屏、吴以同、吴玉昆等人又联名向都察院和刑部控告,御史边保泉也上奏请求提京复审,但是慈禧太后却以提京复审太麻烦没有批准,还是提交刑部让胡瑞澜再审。

胡瑞澜再审之时,因为上谕特别说明不许严刑逼供,杨乃武咬死不肯承认,于是草草审了两次,胡瑞澜便以案情复杂为由,请求朝廷另派人来审。

这时夏同善和张家骧等人又在慈禧面前多次表示,请求提京复审,除他们之外,还有许多人上本请求,慈禧是在这多方面的环请之下,这才下旨提京复审,杨昌濬虽然不满,但不得不将人犯押解到京城刑部复审,在这次复审之后,冤情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因此并不是慈禧想要给他们平反,而是一些正义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集体请求的结果。


浔阳咸鱼


首先要说的是,一个26岁的寡妇能够掌控4.5亿人口的清帝国将近五十年,而且大部分还是汉人汉臣的情况下,就足以证明慈禧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她有过昏昧的为政举措,但是也有她身为明君的一面。功与过分开来讨论的话,慈禧并不傻,不笨,而且是个能人。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事她不知道则已,让她知道以她的智商肯定能够知晓里面的原委与经过,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处置此事可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收买民心,二可趁机揪出不听话官员,何乐而不为。

我们看看慈禧智商高情商不简单的一面!踏平太平天国。为何搞不定太平天国还让太平天国从广西打到江苏呢?本质上就是英法两国在搞鬼。所以,慈禧直接找英国人谈判,想要什么开口谈,别背后捅刀子。所以,谈完了,太平天国也完了。

第二点,开展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新军。我们在责备清政府落后并且顽固不化的时候,可曾想近代科学其实全部起于慈禧之手,虽然后来北洋水师战败甲午,可是那是将领指挥的问题,慈禧可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基本上她份内能做的事她都做了。

本文不是为了给慈禧翻案,慈禧导致清国灭亡罪责难辞其咎,但是她做的功劳,她的能力确实是女中豪杰。她也尽自己最大努力想要守住江山与领土。


优己




答:慈禧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乃是极其高明的一项政治举措,其不动声色,毫无征兆地消祸患于无形,顺利为清廷续命数十年。

这么说吧,原本,“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一桩冤案。

案情很简单:外号为“小白菜”的毕秀姑是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人,嫁给了卖豆腐的老大粗葛品连为妻。两口子租了举人杨乃武家的一间屋子开豆腐作坊。两下向来相安无事,但葛品连突然暴毙。余杭知县刘锡彤与杨乃武有积怨,就给杨乃武、小白菜、葛品连三人分别贴上了西门庆、潘金莲、武大的标签,将小白菜和杨乃武锁拿回县署审问,日夜用刑。小白菜和杨乃武抵不过,迫屈打成招。杨乃武的胞姐杨淑英和杨乃武妻詹彩凤不服,上京控告。

此案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一直折腾到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十二月,整整三年。最终惊动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非常奇怪,慈禧太后对这件普通刑事案毙件非常上心,以狮子搏兔的精神,要求刑部彻底根查。

慈禧太后这一插手,该案顿时名声大噪,后来成为了与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齐名“晚清四大奇案”。

也因为慈禧太后这一插手,案情迅速告破:葛品连纯属暴病身亡,杨乃武和小白菜并无私情,也未合谋下毒。

杨乃武出狱后,万念俱灰,以养蚕种桑为生;小白菜则削发为尼,遁入了空门。

慈禧太后并未就此收手,而是问责,穷根究底式的问责,先革去刘锡彤余杭县知县职务,发往黑龙江赎罪。尔后,一撸到底,把杭州知府、宁波知府、嘉兴知县、候补知县、侍郎胡瑞澜、杨昌睿等大大小小三百多名官员或革职、或流刑。动作之大,打击范围之广,让人目瞪口呆。

慈禧为何要对一个普通的刑事案如此大动干戈呢?这都不是她惯常的处事风格啊?

原来,同治光绪年间,太平天国、捻军都已经平定,但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湘军已呈尾大不掉之势。

则怎么削弱和剪除湘系势力就成为了她最为头痛的事。

如果明目张胆地对湘军下手,势必会触发强大的反弹,而以清廷当时的处境看,很可能会玩火自焚。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的出现,正好给了慈禧太后一个不动声色的下手机会。

当时湘系势力分布在浙江最盛,从整顿浙江吏治做起,湘系势力无疑会元气大伤。

最妙的是,杨乃武和小白菜的确有冤情,借此下手,不但不会让人产生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警觉,反而会赢得掌声,收买到民心,一举两得。

事情的最终处理结果也真收到了预期目的:三百多名官员的被惩,湘系势力元气大伤,湘军领袖人物曾国藩见势不好,生怕朝廷对他动刀,丑表其忠,主动奏请裁军归乡,以证清白。

可以这样说,慈禧太后借处理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以打击湘系势力,一不显山、二不露水,消祸患于无形,为清廷续命数十年,实在是高明至极。


覃仕勇说史


清朝末年官场腐败、冤案横生,“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件。因为各种文艺作品的渲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结局给人一种贪官被惩处,好人沉冤昭雪的感觉,但现实永远没有那么美好。“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最终闹到轰动天下,不是因为有冤情,而是因为满清统治者慈禧太后将这件案件当成了对付湘军势力的棋子,最终慈禧太后达到了目的,自然也就不会在乎棋子的死活,杨乃武和小白菜结局很惨。

要理清“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脉络,就要先讲讲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政治形式。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严重打击清廷统治,东南半壁江山摇摇欲坠,而清朝原有的八旗绿营不堪大用,清朝统治者不得不下放兵权,让地方自行组建团练作战。在这过程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武装“湘军”飞速壮大,到1864年7月攻破天京城覆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湘军已经发展成为水陆军齐备、装备洋枪洋炮、兵马十多万的强大力量,湘军领袖曾国藩更是总览东南事物、权势熏天,对清廷形成威胁。

1864年8月,经过多方面考虑,曾国藩主动请求裁撤湘军,表明湘军忠于清廷;作为交换,清廷任命湘军各级将领担任地方要员,苏、皖、浙、赣等省的官场几乎被湘军垄断。而“湘军”武装名义上被裁撤,但是数万士卒并没有解甲归田,反而在湘军官员的庇护下成为黑势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1868年,慈禧太后终于借着“天津教案”的机会将曾国藩调离东南老巢,让与湘军无关的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马新贻是带着慈禧交办的任务去的两江,首先要确保湘军武装被完全裁撤,其次查清太平天国的财宝去向,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1870年,上任仅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在官署门前,也就是著名的“刺马案”。慈禧太后震怒派出多批钦差要彻查此案,但是最终草率结案,不得不将曾国藩又调回了两江,自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被湘军把持,对于湘军官员的各种行为也是无人敢管。

“刺马案”中,慈禧太后为了朝廷稳定不得不向湘军妥协,但是她从未放弃对付湘军,扶植清流势力制衡湘军是主要手段之一,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出现给了慈禧再次出手的借口。“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本身是一件简单的风化案,小白菜的丈夫突然暴毙,再加上邻居传闲话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因此当地余杭知县刘锡彤就认为是两人合谋杀人,最终屈打成招,判决“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

要说清末官场腐败,冤案很多,慈禧怎么就重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了呢?因为案件牵扯的都不是普通人,余杭知县刘锡彤是湘军的人,而杨乃武余杭县的乡绅、举人。案件结果出来后,杨乃武的家人就上下奔走联系杨乃武的同学以及浙江籍官员鸣冤,这帮浙江籍官员一方面是觉得杨乃武确实冤枉,另一方面也是看不惯多年来湘军垄断浙江官场,胡作非为,因此共同使劲最后将案子捅到了当时的清流领袖、军机大臣翁同龢手里,最终一件小小的风化案变成了湘军势力和清流势力的政治斗争,牵扯进来的官员越来越多,因为多方博弈,案件审理时间长达四年,杨乃武与小白菜饱受摧残。

1876年(光绪二年),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主审,由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开棺验尸确认小白菜的丈夫就是病死的,终于让案件真相大白。慈禧太后趁机连发谕旨,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等一百多位官员被革职永不续用,这些人大都是湘军官员,湘军实力大损。

慈禧太后凭借一起风化案将权倾东南的湘军势力压回了两江地区,最重要的是打破了湘军对于东南地区官场的垄断,甚至于在此后两江总督的位置都不在独由湘军把持,不得不说收获巨大。而杨乃武与小白菜这对蒙冤者也没得好,虽然走出了监狱却留下一身伤残,杨乃武丢了功名最终病死乡间,小白菜出家为尼孤独终老。


当狗容易做人难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同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并称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自然是以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为当事人的案件,那么这二人又是何许人也?

杨乃武生于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是浙江余杭县的乡绅,于同治12年(1873年)考中举人。据说此人平时好打抱不平,曾联合士子上书检举揭发余杭知县刘锡彤滥收钱粮敛赃贪墨的行为,因此深为刘锡彤记恨。当时有个叫葛品连的人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这个葛品连娶了名叫毕秀姑的女子为妻。由于毕秀姑长相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绰号小白菜。平日里杨乃武和小白菜过从甚密:杨乃武常教小白菜读书认字,这一来二去四邻街坊中就出现了所谓“羊(杨)吃白菜”的说法。

同治12年的10月份杨乃武去岳母家办事,一连几天就住在岳母家。十月初九这天一大清早租住在杨家房间里的葛品连就害了病,起初以为是上火,于是也就没太当回事,可病情渐渐沉重,到后来吃药也不见好,到了当天下午申时(三到五点)葛品连就撒手人寰了,临死之际全身呈青黑色。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突然暴病而亡,死状又如此蹊跷诡异,这就引起了葛品连家人的怀疑。葛品连的母亲在料理儿子的丧事时从街坊四邻口中听到了“羊(杨)吃白菜”的说法,本就心存疑虑的她断定就是杨乃武和小白菜通奸并合谋杀人,于是她来到余杭县衙告状。余杭知县刘锡同得到报案后就带着仵作前去杨家验尸,结果仵作在验尸报告中认定葛品连系中毒身亡。

刘锡同也听说了“羊(杨)吃白菜”的说法,如今又得到这样一份验尸报告,于是认定葛品连之死系杨乃武和小白菜通奸后合谋毒杀的结果。刘锡同随即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审问,小白菜并不承认自己有谋杀亲夫的行为,于是刘锡同就采用严刑逼供的方式试图令其认罪。一些野史小说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在这一过程中刘锡同使用的各种花样百出的逼供酷刑,不管刘锡同究竟具体使用了哪些手段,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案件的审问过程中的确使用了严刑逼供的方式并且在这种方式下小白菜承认是自己和杨乃武合谋毒杀了葛品连。刘锡同在得到小白菜的供词后立即传讯了杨乃武,杨乃武则声称十月初九自己压根不在余杭县,根本没有任何作案时间。这时刘锡同就打算用对待小白菜同样的方式逼杨乃武认罪,然而当时的刑律中有一条规定:不得对有科举功名的人用刑,于是刘锡同就向杭州府呈报了请求解除杨乃武的举人功名的公文。可就在他派出向杭州府呈送公文的衙役刚走当晚刘锡同就连夜对杨乃武进行了严刑拷打,可无论他怎么打杨乃武就是不招供。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锡同将自己认定的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合谋杀人的审讯结果上报杭州府并请求定案。

杭州知府陈鲁在接到刘锡同呈报的公文后做出了维持原判的决定,随即又将此案上报浙江巡抚杨昌濬,杨昌濬同样维持了原判决并将其上报刑部请求核准死刑判决。至此案件似乎已成定局,然而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和妻子詹氏始终对判决不服并坚持上诉,此后两年间各级官府层层袒护——根本没启动重审程序就宣布维持原判。换了其他人可能也就放弃了,可杨乃武应该感谢他的姐姐,尽管一再碰壁却没令杨淑英放弃为弟弟的案件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杨淑英得到了当年和杨乃武一起检举揭发刘锡同的同年好友们的帮助,尽管这些人在政治上无权无势,但毕竟有科举功名在身,在当地多属大户人家,面对整个大清官场官官相护的局面他们也广泛发动自己的关系网制造舆论,终于有一个大人物被他们纳入到这个关系网中——因协助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被授予官爵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家中有一个名叫吴以同的西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家庭教师),此人正是和杨乃武一同考取举人功名者,他对杨淑英矢志不渝的精神大为感动,于是就和胡雪岩谈了这个案子。胡雪岩尽管尽管是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人物,可他毕竟是一个商人,虽被授予了官爵,但更多只是一种荣誉象征,对案件本身他是无法加以干预的。不过胡雪岩好交朋友,事实上他能从一个小伙计一步步成为红顶商人离不开身边一群朋友的帮助,这时胡雪岩的朋友中不乏在京身居高官者,而在这其中就有一位叫夏同善的时任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司法部副部长)。夏同善在和胡雪岩就案件进行交流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杨乃武的妻子詹氏因上告失败反而获罪被拘,杨乃武的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夏同善认为:无论杨乃武一案真相如何,詹氏不过是替自己的丈夫上诉,即使杨乃武有罪也与她无干,当地官府如此急迫想要定案莫非真是想掩盖什么。夏同善考虑一番后驳回了浙江巡抚呈报的判决公文,随后请得了命浙江三大宪会审的谕旨。

很显然夏同善的介入将对案件走向造成重大影响——首先他作为相当于国家副部级的高官级别足够高,其次他任职刑部正好管着这案子,毕竟现官不如现管嘛。在得知弟弟的案件被发回重审之后杨淑英怀抱侄儿去省城探视毕秀姑(也就是小白菜),这次探视后毕秀姑随即翻供,这时从浙江巡抚杨昌浚以下的各级官吏为保护自己的颜面和顶戴下令用刑,试图以此阻止毕秀姑翻供,这一行为引起了在旁观审的浙江士绅的众怒,他们群起反对用刑,在这样的压力下杨昌浚不得不暂缓用刑。杨淑英甚至在会审现场杨昌浚迫于众怒难犯而暂缓用刑,可只要毕秀姑一押回牢房少不得又是一顿严刑拷打,未必不会屈打成招,这样下去自己好不容易让毕秀姑翻供的全部努力将前功尽弃。杨淑英赶紧去找杨乃武的同科举人们想办法,这时当初帮杨乃武的妻子詹氏伸冤的汪士屏联合了十八个同科举人联名向都察院控告,请求提京复审。与此同时吴以同则将杨淑英引荐给胡雪岩,胡雪岩当即给了杨淑英一百两银子让她进京告御状。来到京城的杨淑英前去拜访了夏同善,夏同善带着她一一叩见了在京当官的三十多名浙江籍官员,请他们出手相助。在夏同善的建议下杨淑英把自己的诉状分别投给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和都察院等多个衙门,以尽可能扩大案件影响力。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经过这番波折已拖了数年,此时同治皇帝已然驾崩,在慈禧的运作下光绪皇帝得以继承大统,而这时夏同善正是光绪皇帝的师傅,他很快找到了对我们而言可能更为熟悉的光绪皇帝的另一位师傅翁同龢和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二人在了解案情后认为其中确有冤情,翁同龢随即跑到刑部衙门要求调阅案件卷宗。时任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部长)的桑春荣却不肯给他看,林则徐第三子林拱枢时任刑部坐办、主事、员外郎,他冒着得罪顶头上司的风险将卷宗调出来送到翁同龢的府中。翁同龢在查看卷宗后于次日早朝时请求两宫皇太后将案件责令刑部重审,尽管夏同善时任刑部侍郎,又是皇帝的老师,影响力巨大,可刑部的一把手毕竟是时任刑部尚书的桑春荣,他当场拒绝了翁同龢要求重审的建议。这时杨淑英投递在步军统领衙门和都察院的诉状发挥作用了——汪士屏的哥哥汪树棠正在都察院任职,于是他出面也建议重审此案。当时光绪皇帝年幼,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两宫皇太后手中,而在两宫皇太后中慈禧则相对较为强势,那么当她面对这两派人马的纷争时又如何处置呢?

事实上慈禧压根不关系杨乃武和小白菜这样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她所在意的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势力几乎控制了作为朝廷财赋重地的整个江南地区,尽管湘军在名义上也是清王朝的军队,出于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对其加以安抚,然而清政府对这股地方势力的做大始终保持着警惕。1868年慈禧以委派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之名将其从江南调离,委任与湘军无关的马新贻为两江总督,然而在1870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张汶祥刺马案:身为清王朝一品大员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居然被张汶祥当街刺杀。当时有人猜测此案与湘军势力脱不了干系,在此我们不去过多探讨刺马案的真相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刺马案后朝廷裁撤湘军在江南地区的势力的工作只能暂时放缓。尽管放缓了削弱湘军势力的工作,不过放缓并不等于放弃——慈禧一眼就瞧出那些在京的浙江籍官员们对此案如此上心的原因其实就是看不惯把持浙江官场的湘军系官员,以她的老谋深算自然知道这是维持两派势力均衡以强化自己的权力的天赐良机,于是她发布谕旨要求重审此案。

光绪二年(1876年)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由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主审,由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开棺验尸确认小白菜的丈夫就是病死的,至此案件告破。慈禧太后趁机将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等一百多位湘军系官员革职查办,成功将江南官场从湘军手中收回。而杨乃武与小白菜在此之后则失去了利用价值:小白菜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尼;杨乃武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乎成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其实案子本身并不复杂。而事情却搞的如此之大,一方面是顺应民心,伸张正义;另一方面也是借机将曾国藩在江南的势力进一步铲除。

这个案子影响巨大,清洗了整个浙江官场,300余名官员卷入,30多名官员被判刑和流放,150多名六品以上官员被撤职。就如同明朝蓝玉案一样,牵连甚广,政治意图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