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心恒定事成


问题:《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下面到改为临合平仄,学为模仿,似为本色,学改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开则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临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

........

一、这首诗火不火与“到改为了临”无关

白日不到处, 是律诗中的大拗体,五连仄。但是第二句没有救拗,青春恰自来,恰如果是平声的话,就是格律诗的对句救拗。

题主这首诗改了两个字,第一句,到,改为了临。改了以后叫做半拗体,可以不用救拗了。这样整首诗成为没有瑕疵的格律诗。

二、这首诗火不火与“学改为似”也无关

学,是一个常用的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只不过今天的普通话念做平声,不用说袁枚了,民国读私塾的人也都知道。


把“也学牡丹开”改为“也似牡丹开”,从格律上说是完全一样的。

至于意境上,哪个好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以为学,是拟人化的动词,更生动一些。

三、这首诗火不火与格律无关

绝句本来就有古绝句与律绝句之分,七言的古绝句非常少,但是五言的古绝句比比皆是。千古流传的佳作如李白静夜思,贾岛寻隐者不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不是严格的格律诗。

所以袁枚的这首小诗火不火与格律当然没有什么关系。

四、《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直沉寂到明朝,杜甫在盛唐时的诗坛上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陶渊明也是如此,默默无闻于当世。西方的大画家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而今天一幅画就价值几千万美金。

程千帆先生在研究《春江花月夜害》时,有这样一句话: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袁枚的小诗《苔》一夜爆红,好多人连《随园诗话》都不知道,却不妨碍大家一起吟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结语

一夜爆红是偶然性的际遇巧合,沉寂的金子终于等来了发光的时刻,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优秀诗词还没有等到这种机会。

金子总会发光的,只不过,梵高发光在死后,李白发光在生前。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一首诗我也是最近才读到发现这首诗挺火的,很多人都说他是励志的诗,我越读越觉得这怎么会是励志的诗,这是一首谦卑的诗。


我查了一下,别人的解释是: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歌,苔多寄生于阴暗潮湿处,可他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恶劣而丧失了勇气。诗人能够看到这个,并且歌颂。

但是我想说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强不息。这完全是一首很谦卑的诗。为什么这么说呢?

苔就是很谦卑的,这个跟其他人通俗的解释都一样。点睛的是最后一句,叫做也学牡丹开。什么叫做也学,就是说跟着学,有一点嘲笑,有一点自不量力。苔鲜跟牡丹是完全两个不同级别的,所以用了个学。也就是把自己摆在下位。



我们常常这样说,你没有金刚钻也学别人揽瓷器活?所以也学本来就是一种自嘲,或者说是被轻视的感觉。这里面怎么能读的出是自强不息和励志呢?我非常不解。


所以整首诗越读越感觉就是很谦卑的,作者把自己放得很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在民间,然后我有些自不量力,我的水平很低,所以我也学着像牡丹一样的盛开,让你们见笑了。这感觉是像对着一个大人物在说,我觉得这才是他想表达的意思。

因为具体的背景我没查过,你们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解答我的疑惑。谢谢。


知常容


敬邀!《苔》这首诗沉寂了几百年,没有被传颂, 这不是很正常吗!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在我看来,就当今有的人写的诗词要比这个《苔》,更有意义的多,那么为什么没被传颂,甚至是已被埋没,一首诗词是多重性的,给了一个你想象的空间,你看到的是马,而我看到的是驴,各人的感觉,领悟、遐想不一样而已,没有设定的那么邪乎。我想,历数这样的诗词有的是,都依然还在沉睡,那是没被人倡导,如果哪一天,有一首诗,正契合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有人提倡,再给它增添点儿什么什么色彩?照样火!而今天一下子就火了的《苔》,我看的是平淡无奇,把它分析的如此完美,如此深奥,如此有魅力,如此有价值,我看大可不必,它为什么火?首先得让我们感谢挖掘它的人,就是领诵的那个老师吧!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个老师让《苔》火起来的,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一首好诗,(注历代那些有名望的大诗人除外,)大多作品都是读者给它注入的灵魂,让它神奇起来的!所以这个《苔》沉寂了几百年实属正常。我的回答完毕!谢题主!(出乎意料,我的回答没有臆想赞美之词,不合乎常理,😃😃😃😃!如果有人阅读,我在这里真诚的给你鞠躬啦!🙏🙏🙏🙏🙏🤝🤝!),(图片来自网络)



转运中的幸福


其实一直没有沉寂啊

只是不像其他的脍炙人口的那些古诗口口相传而已,并非是平仄的问题。同时,我个人认为,“也学牡丹开”和您说的“也似牡丹开”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境,至少,在咏苔花这里,应该是想说明苔花虽然知道自己渺小,但也坚持学习牡丹,要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芳华。

另外这首诗之前没有火暴,是因为没有一个触发火暴的机会,

譬如说:元好问的《雁丘词》,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大陆火暴也大概是因为琼瑶《梅花三弄》小说而起吧?至少,在他小说之前,还真没怎么听人说到这段词。

同理,这次梁老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山村幼龄孩子来演绎了这首小诗,触动了多数人的心弦,于是就火了


酒是诗精神


无名小诗《苔》是掩埋的沙金,它被淘金者发现,其闪光点也证明了自身:《苔》不是牡丹,胜似牡丹,也能开放出一片靓丽的天地。

诗中倔强的“苔花”,就如当今以“草根”命名,芸芸众生里的普通平民,他们如低级植物苔藓般生长在底层社会,但因其倔强的努力与打拼,终于赢来了一朝绽放的灿烂,在人生舞台上展现出,丝毫也不逊色于牡丹花开的风范,从而也能够一举成名天下知。

成名好诗《苔》确实在“天下无人不识君”之前,一直默默无名,也是在被“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草根老师慧眼相识后,才显示了自身蕴含的价值。

在《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和大多数著名清诗版本中,《苔》诗都未见有过收录。说“沉寂了几百年”,在诗歌界未被传诵,一点都不夸张。诗作者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一的首个标题就是《英雄未遇无大志》。大意是说“古时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好像都得遇见明主后,才始于励志施展抱负。

其实,英雄如诸葛亮者,即使胸怀抱负,在未遇刘备前,也只是“苔花如米小”的一介书生而已。所以说,这首诗被一穷乡僻壤的老师编词谱曲,并带领一群孩子唱响央视舞台后,突然感动天下,就显示出了小诗蕴藏有惊人的爆发力,一举绽放出甚至比牡丹(那些个大歌和大歌星)还要绚丽的风采。

这也恰恰应了那句人人心中都期待喊出的励志警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之歌

》——————

万物拥有阳光,苔藓没有太阳。

出生背阴角落,寄居丑石生长。

无人重视探望,青春自抱梦想。

苔花渺小如米,终似牡丹开放。


默金cc


春华女士对袁枚的《苔》作诗《致自己》

煦风随春至,细雨恰自来。

此生无所求,甘做石上苔。

苔花小如米,并立牡丹开。

花王多娇艳,苔米自傲然。

编者语:

今年的春晚火了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作者把苔和牡丹放到一起,春天来了,苔和牡丹一样迎春开放。一首小诗表达的确是深奥的哲理,就如人生,不尽如人意时不要放弃,只要坚持自我,一样可以迎来美丽如画的春天。 “春华”的《致自己》依《苔》意而写,自喻为“苔”,甘愿平淡、简单,确品高心静,意境深远。不嫉羡牡丹美,不与牡丹比艳,“并立”而开,“平等,和平”相处,形成和谐的自然风光。

其实,这就是人的一生,有些人长成了“牡丹”,在百花园中傲然而立,更多的人成为匍匐在地“青苔”。这里面有努力的因素,更多的是身处自然、社会的差异。 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假如“苔”在“羡慕嫉妒恨”中度过一生,那真是浪费了“人间时光”。积极的态度,就是顺势而为,平和健康。 无异,作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不卑不亢,不妒忌牡丹,不自贬自弃,从平凡中寻找到快乐和幸福。“无所求”可能是无奈,“并立”和“傲然”就是品行和格局了。

我第一次读袁枚的《苔》,还是有些想法的,什么“也学牡丹开”,作践了自己(苔及苔自喻的人)。为什么要学?牡丹很好吗?学了就有意义吗?能够学到吗?学了就像吗?待到秋风瑟瑟,天寒地冻,牡丹和苔又在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做“牡丹”还是“苔”,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境和品行,可以“傲然”地与“牡丹”并立于自然。做不起眼的“苔”,一样沫春风,亲夏雨,开花结果,快乐幸福。

2018年2月22日


远景之窗


《苔》这首诗因为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朴实无华的咏唱,让更多人被他们感动的同时,也让它在一夜之间爆红,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有这样被埋没了的一首好诗,这可能是我们大多人心中的想法。



其实这个是相对的,对于爱好诗词的人来说,《苔》这首诗肯定是“广为人知”的;平时较少关注诗词的人来说,肯定是小众且偏冷门的。当我们喜欢一样东西并为之着迷的话,我们肯定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的去研究它,与之相关的所有东西我们都如数家珍,反之则是停于表面的理解,诗词也是如此。可能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更多的时间都被手机占据,成了一个个“低头族”,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很少有人花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两首诗词,所以像《苔》这样的诗词才不会被更多人熟知。


毕丹丹的贝店733807


最近我看到这句话就纳闷,怎么就沉寂了300年呢?

沉寂是相对于那些不读诗、不看报、不看电视的。

早在百家讲坛刘心武讲《红楼梦》时,他就引用过这首诗了。那时他的意思是,自己虽然不是正统的红学专家,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但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着来研究一下红学,是一个自谦之词。

另外很多报纸、幼儿启蒙读物也都引用过。

此诗作者袁枚的《随园诗话》是很有名的,《子不语》更是大大有名,他评论诗词有一套,写怪力乱神有一套,但他作的诗确实不怎样,就这句被引用得比较多而已,其它都藉藉无名,有的甚至是白话诗、口水诗。

比如他写的一首《鸡》: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与鸡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主人用鸡食喂鸡,目的就是为了吃它。这个计策虽妙,但不能让鸡知道.....好吧,还是挺幽默的。

袁枚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坊间传他好色,因为他收的女弟子很多,至于有没有上下其手,这就不得而知了,赵翼因此还曾损他男女通吃,大约隐隐有不平之意,哈哈。

不过此老还是挺豁达的,活到82岁,挺好的。

清代有意思的人非常之多,一时意犹未尽,又让我想到了钱谦益,没错,他的老婆就是大大有名的“柳如是”,他们两人相差三四十岁,据说有一次两人温存完,老钱对小柳说,“唉呀,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挽了挽凌乱的作案现场——头发,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当时看了不禁大笑!

钱老这人也很有意思。

——

有清一代,个人觉得还是纳兰性德的词足可观,另外曹雪芹的诗也不错,他的诗在《红楼梦》里已有体现了。

赵翼、龚自珍、郑板桥的也偶有神来之笔。


万亩福田


绝不能改学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类似的有一张漫画,猫咪照镜子,里面却是一头狮子,猫小志气高啊!


记得刘心武老师的揭秘红楼梦里面的【说在前头】里面有引用这首诗里面的两句:我在讲座里还引用了袁枚的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常用这两句诗鼓励自己。我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没有能受到正规的学术训练,先天不足,弱点自知,但是我从青春挫折期就勉励自己,要自学成才,要自强不息。我为自己高兴,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成为了一个作家,除了能发表小说、随笔,我还能写建筑评论,能涉足足球文化,并且,经过十多年努力,还在《红楼梦》研究中创建了秦学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样开放。我们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励自己,也把这样的信念告诉年轻人,特别是有这样那样明显弱点和缺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要清醒地知道,相对于永恒的宇宙,我们确实非常渺小,应该有谦卑之心;但是跟别的任何生命相比,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可能一性一,是一样的;就算人家确实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也应该灿烂地绽放,把自己涨圆,并且自豪地仰望苍天,说:“我也能!”

这是刘心武先生自谦的表现,但是由此可见,袁枚的这首诗并非名不见经传,袁枚的另一首诗在我们的课本上出现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名【所见】,意境深远!美不胜收!仿佛躺在一棵巨大的树下,夏日绿草茵茵!带着耳机听着那首深情密码!

不要惊讶为何他才火起来,袁枚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帅哥,并且还是个吃货,而且他和红楼也确实有渊源,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买之后,加以整治,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想法去装修装修,他并不大肆重金造景,而是顺势而为,尽量让圆子保持原有的状态,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日日在园里吟诗喝酒,吃尽所有美食,其中最喜醉鱼,一种用酒腌制出来下酒的小白鱼,每次桌上必不可少,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便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在我的心目中,袁枚即是个大诗人,又是一个大吃货,还是个懂生活的人。


齐开颜


你所说的“沉寂”应该是不常被人朗诵或引用而已。

为什么不常被人朗诵或引用呢?

这与当今一部分社会人的浮躁心态有关!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所描写的是“苔藓”不畏环境恶劣,勇敢地展现生命精彩的一首诗,其寓意非常深刻。而当今有一部分社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时时处处以“老大”自居!并且,活得滋滋润润,风风光光。同时,也根本没有意识到也许有一天自己有可能会和“苔藓”一样“缩在”阴暗的社会“角落”里去重新“渴望”与“渴求!”

《苔》,写的很美,很有有意境,也很富有哲理性。所以,这首诗不会“沉寂”,并且,随着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首诗还会“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