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满天星斗6276274


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特别是预防血栓形成。许多中老年人在服用。看来阿司匹林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保健药物。但毕竟,阿司匹林是一种药物,它被用来治疗疾病,不像保健品可以被每个人服用。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明确诊断为冠心病、脑梗、支架置入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级预防是指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一级预防来说,不适合每个人。在2017年心血管疾病年会上,专家们为阿司匹林用于初级预防制定了新的指导方针,并提出了由健康干预措施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质量与时间的综合指标,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患者10年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于等于10%,且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等因素,而不应强制与盲目使用。

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人有哪些人?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合并下面3项或更多危险因素的患者:①血脂异常;②吸烟;③肥胖;④年龄>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或者搭桥手术术后的患者。这些患者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需要终身口服阿司匹林。因为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最关键的环节是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如果斑块破裂后没有血栓形成也不会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等恶性事件。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就成了冠心病患者需要预防的头等大事。阿司匹林就是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所以阿司匹林也被称之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

某些糖尿病患者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考虑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外周动脉也会发生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上常常看到外周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后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无力等临床表现。一般来说外周血管性疾病患者也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

某些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同时具备以下情况:①年龄>50岁;②有靶器官损害;③糖尿病;可以考虑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也都需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给大脑供血的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如果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就可能堵塞脑动脉从而发生脑血管疾病。与冠心病患者一样,脑血管疾病的这个群体同样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但请遵照医生的建议。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但我还是想强调心脑血管疾病不但有栓塞还有出血症状。比如脑溢血。在这种情况下,阿司匹林的抗凝血机理反而会加重出血的情况。所以请一定在了解自己情况下服用或者遵医嘱。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点击右上角“关注”后,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平安好医生官方号


阿司匹林是一个好药,下面就给大家说说,什么人适合吃,什么人必须吃,什么人不能吃。


那么什么人适合吃呢?

我国的专家共识上是这样规定的:

一、符合下列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服用:

男性超过 50 岁或女性绝经后;

高血压;

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

吸烟者。

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三、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不全。

四、经医生评估 10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大于 20%。


什么人必须吃?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


什么人不能吃?

近期要做手术、消化道溃疡、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溃疡等等。所以吃阿司匹林的人,都要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如果出现问题,就要即使调整药量,不然可能会出现出血的危险。

最后说一句,阿司匹林不能吃吃停停。如果中间停用,血液的聚集性有可能反弹的更高从而带来恶性不良事件。



医学江湖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抗炎药(非甾体),多量短期用此药能去热止痛,一般用在发热、疼痛等病症。小量长久使用可抗血小板凝聚,一般用来医治动脉粥样硬化。

须长期服用此药的人群有:

心脑血管方面疾病人群

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栓塞、动脉斑块等病人,需常服此药。

心脏支架病人

有心脏支架、搭桥的病人,可按病人情况来使用此药进行辅助预防。

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人群,至少存在一个心血管方面高风险情况的,如抽烟、高血压、男性大于五十岁,女性大于六十岁,按实际情况使用此药来防止。

使用此药需注意到这几方面事项:

凝血障碍者不要长久用药

存在凝血障碍、紊乱病人,就算患心血管病,也最好不要长时间服此药作预防,内出血可能不比血栓低,临床表示,长时间服此药造成胃、脑及肺部出血情况常有发生。

有出血倾向人群不宜长期服此药

存在内出血可能,如胃溃疡创面等,不可长时间使用此药,它的抗凝功效可加大内出血可能。

其他不宜长期服用此药人群

对此药过敏人群,存在哮喘史、肝功能不全人群都不宜长期用此药。


光线医生


首先经常感觉到心慌、头晕、头痛、四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胸闷、心口压榨憋闷样疼痛、气短等被诊断为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的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其次,一些特殊体质的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比如凝血功能较强的人,由于有些人体质特殊,凝血功能比较亢进,身体的凝血系统比较活跃,凝血机制反应过于灵敏,一但遇到外来的异物(比如炎症因子、白三烯、白介素、组胺等)入侵血管,就会导致血液凝血系统启动,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就会聚集将外来异物包围,导致血管里血栓的形成,进而导致血管完全或者不完全被堵塞,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及脏器缺血缺氧,而每日口服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等凝血物质聚集,进而减少或者减慢血管里血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血液凝聚的作用!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哪些人适宜服用阿司匹林?利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但是,由于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不宜在所有患者使用。一般应根据以下原则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使用

1.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等,如果没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且没有溃疡病、胃肠道出血史,均应当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常用剂量为100毫克/日。

2.急性心肌梗死做急诊冠脉支架(急诊PCI)的患者,应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除了阿司匹林外,还需要联合另一种作用机制(ADP途径)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而且首剂剂量增加至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以尽早并更充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急诊PCI的患者,放置药物涂层支架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持续半年至1年,以防止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后改为阿司匹林100毫克/日长期维持。

3.急性心肌梗死未做急诊PCI者,入院后也应加强抗血小板力度,包括双联抗血小板和首剂强化,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阿司匹林100毫克/日维持。

4.冠心病患者择期做冠脉支架术(PCI)者,特别是选择药物涂层支架患者,为了防止支架内血栓栓塞,也应当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既往未用过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还需要首剂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半年至1年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日长期维持。

阿司匹林作为冠心病一级预防使用

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复习有关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出了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使用阿司匹林(75~100 毫克 / 日)进行一级预防。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毫米汞柱),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患有2型糖尿病,40 岁以上,同时有以下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

3.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分,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 吸烟;③肥胖;④≥50 岁;⑤早发CVD(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55 岁、女性﹤65 岁发病史)。

但是,对于只有单个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病危险评分属于低危或中危患者,考虑到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的风险,可以不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的常用剂量是多少?

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是500~1000毫克;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常用剂量是75~150毫克/日,临床上我们常用100毫克/日的肠溶阿司匹林片。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更低的剂量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不如75~150毫克的效果好;而更高的剂量并不能提高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还有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PCI时,为了尽快发挥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需要首剂给予300毫克,嚼服。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不可逆的,血小板接触阿司匹林后便丧失了聚集功能。由于血小板的平均寿命是7天左右,停用阿司匹林后,待新生的血小板足够多后,才能恢复聚集功能。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需外科手术,应停用阿司匹林5~7天,以免手术中出血过多。

——追随您的心声 提供专业回答——


中老年保健杂志


((受邀回答嘉宾: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平原医院临床药学室 高丽丽))

阿司匹林,临床实践证明其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325mg/d)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的预防与治疗。那么,什么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呢?

下列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

①高脂血症患者,TC≥7.2mmol/L或LDL-C≥4.9mmol/L,年龄≥55岁。

②10年ASCVD发病风险≥10%。

③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5.2mmol/L或LDL-C≥3.4mmol/L或HDL-C<1.04mmol/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

④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mmHg),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2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1.04mmol/L)。

⑤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率过滤(eGFR)30-45ml/(min·1.73m2)。

⑥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血脂异常。

下列人群适宜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的二级预防

①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

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③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④非心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⑤心源性卒中;

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⑦外周动脉疾病(PAD)。

参考文献:

1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68-75

2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解读[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4


医患家


如果现在世界上仅有一种『神药』,那么非阿司匹林莫属。阿司匹林发明之处仅把它当做一种常规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然而随着对阿司匹林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阿司匹林还有许多其他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降血糖(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和预防)、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抗癌(降低肝癌、胃癌及大多数与消化器官相关的癌症发病率)等等。

其中,最受科学家和公众关注的药理作用就是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从目前众多知名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来看,长期低剂量(81mg/天)服用阿司匹林的确有积极的抗癌作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副作用也非常小。

据科学家根据统计数据预测,如果1000个五十岁的中年人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十年,即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那么这1000人在六十岁到七十岁的这十年里,死于癌症的人数将减少16个人,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将减少1人,但会增加2人死于内出血。总体来说阿司匹林能每千人减少15个人的死亡,这其实是非常可观的数据了,考虑到阿司匹林的价格如此之低。

上图:长期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多种癌症的死亡率

阿司匹林可谓是『平民神药』,科学家建议五十岁后的中年人都可以开始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但如果之前或是服用过程中出现胃出血或内出血的症状就应该停止。因此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不适应证的情况外,五十岁以后都可以开始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过无论如何,记住服药前要咨询医生的意见。


和风


阿司匹林,从解热镇痛,到预防血栓,应用百年,是临床使用的经典药物之一;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小于100mg/天)抑制了血栓烷A2,最终抑制血小板生成;中等剂量(小于300mg/天)可以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于氧化修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大剂量(650mg/天)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主要发挥止痛、退热和抗炎作用。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往往是中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提到了,以下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人群:

1.高脂血症患者,TC≥7.2mmol/L或LDL-C≥4.9mmol/L,年龄≥55岁;

2.高血压合并血脂偏高的患者;

3.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5.2mmol/L或LDL-C≥3.4mmol/L或HDL-C<1.04mmol/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mmHg),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2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1.04mmol/L)。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率过滤(eGFR)30-45ml/(min•1.73m2)。

6.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血脂异常。

二、已经得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止疾病进展的患者: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非心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患者:

6.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


药事健康


阿斯匹林具有百年历史,经济、有效,目前已经广泛被应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然而同很多西药一样,虽然能够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但是如果不恰当的服用,可能会带来一些我们并不像遇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要服用阿司匹林的就服用;必须要服用的,但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药物代替;而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就不要服用。

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阿司匹林有着强大的地位,我们医生将其称之为一级预防。说白了,也就是这个人没有患心血管系统疾病,使用药物只是来预防疾病发生。而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准确地把握适应症。一般来说只有在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危的患人群当中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比如说,大于50岁的高血压男性患者和大于60岁的女性高血压患者,如果合并一项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该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如果一个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则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阿司匹林同样地位卓越,我们将其称之为二级预防。说白了,也就是这个人已经患上心血管系统疾病,比如说冠心病等等。这个时候,使用阿司匹林是预防该疾病的再次发生,降低心血管事件率等作用。

总而言之,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不要私自乱用。


惠大夫在江湖


大医惠众APP的专家组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声明:阿司匹林是药,不是食品,只有病征符合的人才能“每日服用”,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剂量服用。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看身体指标的结果来定是否仍然需要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疗法 保心护脑

现在流行于国内外,用于预防脑卒中、冠心病的保健疗法———“阿司匹林疗法”,即心脑血管病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据报道可以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以及死亡的风险。但不少患者担心长期服用是否安全,大医惠众APP的专家组认为,在医生指导下,这个办法是有效安全的。

为什么要吃阿司匹林?

无论是心梗还是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这是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共同途径,所以,预防的措施就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无血栓,无事件”。

如何抑制血小板聚集呢?

在临床上医生们发现,阿司匹林抗血栓效果好,同时还能保护血管,而其价格更是比白菜还便宜。所以,历经百年,它依然是风靡全球的预防心脑血管病基础药物。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全世界上百项的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减少1/3,脑梗死减少1/3,心脑血管病死亡减少1/6。

怎样吃阿司匹林安全高效?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但是它的副作用也在不断被揭示出来:胃出血、过敏反应、肝损害……很多人一边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心脑血管的疾病,一边又提心吊胆,害怕长期吃下去会有副作用。

对此,大医惠众APP的专家指出,“是药三分毒”,但患者要权衡利弊,看看是药物给自己的益处大还是副作用大?“从患者的反映来看,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如果患者胃功能不好,那么可按小剂量服用,同时,应在早餐后服用,尽量选择肠溶剂型,肠溶片能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消化道的副作用。必要时可以加服保护剂。”

由于阿司匹林有抗凝血作用,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哮喘、痛风、胃溃疡等患者应慎用。由于个体差异,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必须咨询专科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

哪些人需要吃阿司匹林?

专家表示,在戒烟、健康饮食、控制体重以及规律适量运动的基础上,建议下列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1、患有高血压病,年龄50岁以上或有眼底视网膜、肾脏受损者;

2、糖尿病患者,年龄40岁以上或有合并高血压、肥胖、白蛋白尿和血脂异常之一者。

以下人群则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再次发生——

有慢性稳定性心血管疾病;

有心肌梗死病史;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有颈动脉狭窄等外周血管疾病;

曾有非心源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贴士:中成药代替不了阿司匹林

有些患者来就诊的时候,医生问,都吃了什么药。结果患者拿出四五种中成药,但最基本的阿司匹林却没有吃。西医不反对患者使用中成药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不能以中成药代替像阿司匹林、他汀类等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的核心基础药物。

即便是吃中成药,也不能同时服用四五种,这些药物多具有相同成分,很容易造成药物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