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3000年中華地產史,原來古代帝王是這樣做的!簡直裝逼利器!

調控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18年開年以來,樓市調控不斷升級,調控措施出臺上百次,從銷售搖號到三四線城市開始限售,再到提高首付比例,花式調控,手段極其豐富。

政府這麼大費周章的動作,真的僅僅是為了調控房價嗎?

其實,我們老祖宗在這件事上早操碎了心,下面我就帶大家從中國3000年地產史裡面尋找答案!

秦:炒房的開始,不調控的那種

秦朝以前,土地都是國有的,不能買賣。

當時實行的是井田制,國家把一塊田地分成九份,供給百姓種植。

農民拿私田的收成,然後把中間公田的那份收成交公。(如圖)

平時種國家的田,再交稅給國家。

但誰願意給公家白乾活啊。

種著種著,井田上的農民越來越少。

都去開墾井田外沒人管理的荒地了。

原因?

當然是因為開墾荒地就不用交稅啦。

農民是開心了,但國家沒錢了怎麼破?

這個時候,商鞅來了。

土地私有化後,交稅和種哪的田就沒關係了。

種公田種荒田,其實都一樣,誰的土地多,誰交的稅就多。

這樣,秦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逐漸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後來掃平八荒,一統六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六國裡的有錢人,軍功卓著的將士都雲集咸陽,房價一日千里。

因為嫌舊宮吵鬧,始皇在渭河南岸另建阿房宮,覆壓三百餘里直達秦嶺。

話說回來,土地私有化後,確實方便收稅,但是也有弊端。

土地可以自由交易,而自由買賣,並不一定是好事。

尤其,在那個法律不健全的人治年代,更沒有什麼公平可談。

富豪劣紳很容易憑手中的資本、特權巧取豪奪(比如強徵、高利貸等)。

再加上官府有大量的徭役和賦稅(比如長城)。

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

用史書上的話說,“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大家都沒有房子了,於是

大秦就這麼滅了。

漢:強徵房產稅,藏富於民

一眨眼到了西漢。

開始的時候,漢文帝和漢景帝信奉黃老。

講求清靜不擾民,休養生息。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

減賦稅,重商業,重德教,藏富於民。

海內富庶,國力強盛,商業也進一步發展起來,大家有錢了。

到漢武帝登基後北拒匈奴,東並朝鮮,降服西域,開通絲路。

但這四海八荒千古一帝的基業,是需要錢的。

國庫沒有那麼多錢,只能想辦法湊。

武帝想要錢,又不願加重窮苦百姓的負擔。

思來想去,“算緡(mín)令”就推出來了。

通俗解釋一下,就是管有錢人要錢,要求他們自覺交錢。(見圖)

因為商人們的財產多是土地田宅。

所以,這也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房產稅。

商人不幹了,一個個都和皇帝哭窮。

武帝怒了,一到國家用錢的時候就往後縮是吧!

於是,武帝又推出了“告緡(mín)令”。

解釋一下,就是你發現誰有錢不交,他的錢就是你的了!(見圖)

商人徹底沒了脾氣。

事實證明,存量稅這事,也不是不能幹,就看有沒有這個魄力。

一番操作,既改善了財政水平,也控制了貧富差距。

告緡令一直實行了十數年(商人也沒錢了)。

到東漢後期,出於利益的考量,官僚、地主、商人逐漸合流。

這些有錢有權的人一邊放高利貸,一邊開始加劇土地兼併。

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

後來,農民們又沒地方住了,揭竿而起(黃巾起義)。

大漢,也亡了。

宋:賣地限購一起來!

後來的王朝重複著同樣的劇情。

有權有勢者巧取豪奪,兼併窮人的土地。

農民從土地所有者變成佃戶(租地主地的農民),租房,租地幫別人幹活。

豐年還好說。

一旦到了地主家也沒餘糧的災年,農民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各朝都一次次亡於起義內亂。

直到宋朝的出現,才改變了這個劇情。

其實,宋朝冗兵、冗官、冗費嚴重,百姓的賦稅負擔也很高。

但是宋朝卻少有威脅性集中爆發的內部矛盾。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會搞經濟,商品經濟發達,國家有錢。

宋真宗時,搞商業地產。

開始時,把礦冶、酒坊、鹽井這些國有資產,外包給職業經理人來經營。

可以說,這就是古代的萬達模式。

既帶動了經濟,又賺到了真金白銀。

但就像我們知道的,商業地產不好做,來錢慢。

所以宋朝政府就開始賣地,搞土地財政。

賣地的方法,叫“實封投狀”,類似於現在的投標。

在指定期限內,大家寫好自己願意出的價款,放進封口信封上交。

到期時誰出價高,這地塊就是誰的。

這一次,錢來的快了,但也有毛病。

官員的權限太大了。

在充實國庫之前,先富起來了一批官員。

仁宗朝宰相晏殊、徽宗朝宰相何執中、真宗朝宰相丁謂,都本該是國家棟梁。

結果他們一個比一個房產生意做的大,這怎麼行?

為了規避官員在賣地時中飽私囊,政府開始限購。

宋真宗頒佈詔令:現任京朝官除所居外,無得於京師購置產業。

同時還有規定,如果官員外派到A地辦公,不得在A地置業。

事實證明,只要規範,市場的力量是無窮的。

有政府帶動,土地房產開始瘋狂轉手,房價一日千里。

房產中介業成了熱門行業,風靡街巷。

就這樣,一來二去,GDP炒的奇高。

當時宋朝GDP,能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可惜都想著賺錢,蒙古人打過來,毫無抵抗之力。

大宋亡國,只在一瞬之間。

元:門口的野蠻人

之後是元朝。

這是史上最差的一屆選手,基本沒有什麼土地調控智慧可言。

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房地產。

元朝的賜田制度,讓大汗可以隨時把漢人的農田,連帶漢人自己一起賞賜出去。

在元朝,蒙古人可以隨意侵佔漢族人的土地,把漢人從農田趕走。

還有,他們從來不在意田荒。

由此,元朝也創造了最廣範圍農民起義的記錄。

大元速亡。

明:幹掉地產商,造出保障房

一眨眼到了明朝。

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最心疼的是老百姓。

打從一上臺,就凸顯了無產階級追求共同富裕的先進思想。

為了幫窮人解決住宿問題,他讓官員在南京專門修了260間房子給窮人住。

這就是歷史上的保障房。

另一方面,他對開發商下的都是狠手。

《明史》講著名富商沈萬三幫朱元璋修築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還想幫忙犒軍,堪稱愛國,但老朱扭頭就把沈流放雲南去了。

然而,大明亡國的劇情其實還是一樣老套。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土地兼併嚴重,根本經不起天災人禍。

在四川,一個普通的地主就佔有幾十家佃戶。

在浙江和福建,90%的農民都是別人家的佃戶。

再加上瘟疫、天災、人禍,關鍵時候,朝廷還沒錢。

農民活不下去,只能再一次揭竿而起。

隨著崇禎魂歸歪脖樹,

大明就這麼亡了。

民國:漲的錢都歸國家!

到了民國,要聊的就是孫中山先生的故事了。

以史為鑑,他深刻了解房價地價的重要性,也明白其中的運作機制:

社會發展是房價上漲的最大動力,只要開放買賣,房價一定上漲。

所以他想到了一個調控奇招:民生主義。

如果類比到現在,大概意思是現有房價,我們就按銀行評估價來算。

但賣房子多賣的錢歸國家,真實還原房子的居住屬性。

想法是好的,只是這一政策難度太高,一直沒有真正實施。

所以,中國人一有錢就喜歡買房買地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當代:你以為政府調控的是房價?

下來,是當代。

當代,買房已經成為成為一種有效的投資手段。

當你看到房價與日俱增,甚至社會財富的增值主要來自房價的時候,

你就應該明白,“升值和兼併”的困局在當代無法避免。

古人兼併土地,今人掃盤買房。

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逐利邏輯。

覆盤過去,每個朝代興衰幾乎都是一樣的劇情:

社會發展,房價地價上漲。

伴隨著地價上漲的,是大規模的土地兼併。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當社會受不了貧富差距的壓力,就會出現動盪。

對標當代,你還覺得政府調控的是房價?

是國運。

畢竟,房子關係到的,是每個人的生存問題。

(完)

地產君,便是地產營銷總(yingxiaozong),歡迎大家關注。

一個專屬地產營銷人的生活、職場、娛樂、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