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孔子最後聞的那個道使得他不覺得夕死可矣,會如何?

心大壓爛肺


提問者真是太實誠了。

這就好比聽到李白說:“白髮三千丈”,提問者一定會問:三千丈的頭髮,他怎麼挽起來?

或是聽到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古希臘的詩指的是戲劇),提問者一定也會問:《俄狄浦斯王》裡有一個斯芬克斯怪獸,看來歷史上一定出現過這個怪獸了啊!

……等等,不再舉例,只是說,提問者對這句話的理解,完全沒有進入到其語境中。邏輯也不通:夕死可矣強調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其實,對這句話的理解,古代確實是有完全不同的兩種解釋,但都不是說孔子現在還沒有聞道,也不是說他聞道了就要去死。

我們考察漢晉時期的註疏,會發現,漢晉時人把“道”,解釋為“有道”,也就是“公平正義”的意思,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孔子說:(現在天下暴虐無道,如果)早上能看到天下重歸有道,那麼晚上就死了我也死而無憾啊!

所以,這句話就變成了一種孔子對所處時代不滿的憤激的吶喊。

當然,現代人肯定覺得這句話的解釋太奇葩了,但沒辦法,當時的古人就是這麼理解的。你要想理解漢晉時期的古人,就得跟著他們去這麼理解,才能進入到他們的精神和歷史世界。至於對錯,那是另一碼事兒。

等到了宋朝,估計朱熹也覺得漢晉人士的理解挺奇葩的,就提出了一個解釋,當然,朱熹不是第一個這麼說的,但他的解釋和今天我們通行的解釋是相似的:

孔子說:道,就是事物的絕對的規律、天理。如果能夠領會這個道理,那麼我就算接著就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所以,這句話強調的是,只要聞道了,就沒有遺憾了。

這是一個比較樸素的解釋,在今天也比較通行。

綜上,這兩種解釋都不是說:朝聞道,夕必須死,而是強調“夕死可矣”。

這是強調沒有遺憾,而不是必然、必須去死,不死不行。哈哈。


danyboy


這句話反應了晚年孔子對悟道的渴望,也反應了他對生死的困惑。這裡的“道”不是道理,而是常道、大道,即宇宙第一因。很顯然,孔子最終未通大道,他的學問只侷限於“人倫之道”,沒有達到老子、莊子那樣的高度。

如果孔子理解了大道、常道,對於生死的認知就不同了, 他就不會再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樣的話了。因為道化天地,天地化萬物,人的生死不過是遵循天命罷了,一切從虛無中來,又回到虛無中去,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生死之感是無足輕重的,由生到死反而是一種自然之感,人並不會感到困惑。


丁哥說道


蠢貨,畜生都知道樂生惡死,何況是人?以孔夫子之聖,怎麼會說出這麼SB的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聞了道就得死,有病啊?我不聞道好好活著不行啊?孔夫子這是比喻,比喻朝聞道,昨日種種死,聞道之後,昨日的我以死,今日的我重生。如此而已,1+1=?如果你覺得是2,你就別了解傳統文化了,舉一反三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的技能。。。


我是壞蛋001


會抬槓唄,孔子自己與自己抬槓玩。

玩完了,再去死。

這下你能滿意不?

孔子的意思,我早上有一個好想法,即使往上死了我也很滿足。

你非要說,我早上得到一個想法是我不想死,這與你晚上能不能死有什麼關係。

你算什麼東西,說不想死就一定不死?

世事無常啊。


在路上61281823


實話說,孔子的虛心求學,渴慕聞道的思想、行為是可取的,但孔子到死也未得老子所傳的道,孔子只追求了魂裡的東西,靈裡的沒得到。而叫人活著的乃是靈,是人最高層次的東西,所以孔子只能當個老師,不是個先知。道是靈,是宇宙的創造者,天得清,地得寧,人得生。


風華正茂135672356


哎,朽木不可雕也。😂

你都理解的啥?

“知道一個道理或者理清楚了一種規律;就算是明天出意外死了也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