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如何会知晓叛军主力藏匿在法轮寺呢?

历史茶坊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邬思道知道叛军主力藏在哪?邬思道:我瞎蒙的!

一、

年羹尧是何许人也?

年羹尧是雍正帝在府邸时的包衣奴才,是雍正帝的铁杆部下之一,也为雍正帝的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他骨子里又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完全在于他的种种表现:

别的人树立威信往往靠个人魅力,比如老十三胤祥,或者是显赫的家世,皇子们都是这个类型,而年羹尧树立威信只有两条,那就是萝卜和大棒。

听我的,给你萝卜吃,不听我的,那就只能大棒伺候,要么站队效忠,要么金钱开路。这也是年羹尧长期以来的为人之道和做事的原则,他打算要主子知道的事情,即使花再多钱,杀再多人,都要让主子知道,他不想让主子知道的事情,即使跪死在院子里,也半个字不吐。

他后来当上大将军以后,开始飞扬跋扈起来,这其实也比较好理解,有一种小人得志的感觉。但凡一个人掌握了一项独有的权力,他往往会把这项权力发挥到极致,年羹尧就是这样一个人。

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要想打赢仗,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并且年羹尧之所以变成这样,雍正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比如他表面是追逃犯,实际上是借报老四胤禛在江夏镇下马之辱的仇,竟然血洗了江夏镇,这跟老四胤禛当年放下的一句话有很大关系:

“以后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

当然,顺便自己也发了一笔小财,但是他只字没提!

比如刚出任大将军后,为树立军威,竟然白白牺牲掉富宁安的几万兵马,连老十三胤祥都看不过去了,结果雍正帝一句话就怼回来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再说了,为了大局,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

甚至因为老九胤禟跟雍正帝不合,年羹尧就敢让他当众下跪……

二、

雍正帝的忧虑:

由于西北战事迟迟没有进展,雍正帝愁的天天烧香拜佛,并多次催促年羹尧速速决战。

要知道,此时的国库已经被掏空;而雍正帝先前的追缴户部欠款也以诺敏案的爆发而失败;好不容易举行一次科举考试,还牵扯出一个科场舞弊案;老八胤禩一伙还通过铸新钱,赚取中间的差价……

为了打赢仗,雍正帝不惜让李卫抄了几名大员的家,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即使这样,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

朝中大臣,尤其是老八胤禩一伙的,就等着雍正帝崩盘呢,一旦崩盘,天下大乱……

年羹尧这边则对叛军主力形成了合围之势,用他们的话讲叫“关门打狗”之势,只是迟迟找不到叛军主力藏在哪!

这时候的年羹尧痛斥手下,说的是:

“你们知道整个大军一天要花多少银子?二十多万,就这样拖下去,就连皇上也坐不稳了。”

也就是表面上年羹尧也替雍正帝着急,甚至下令杀掉那几个没有打探到敌情的士兵,看起来是那样的忧心忡忡。

其实,他完全是装的,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在做样子给别人看,大家仔细看他杀探子兵之前是跟谁说话呢?

正是伊兴阿:

“伊兴阿,派去的探子都回来了吗?”

“回大将军,都回来了,仍然没有叛军的下落。”

“斩!都给我斩了!”

而伊兴阿是谁呢?

是雍正帝安插的眼线啊,之前老九胤禟带去的十名侍卫被年羹尧收买后,也是伊兴阿汇报雍正帝的。后来除掉年羹尧大将军职位的时候,张廷玉也是派人给伊兴阿将军送的密信。

三、

年羹尧为什么迟迟不决战?

年羹尧此时想的却与别人不一样,他要最大限度的巩固自己的大将军位置,尤其是在西北四省的位置。

所以,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跟叛军决战的,说到底他就是在探雍正帝的底,到底能支撑他到什么时候,支撑的越长,他在西北的地位越巩固,况且这时候他的大将军位置并不稳!

他本想让那些西北官员们也簇拥在他的手下,结果就出现了甘肃巡抚范时捷求见,年羹尧听了他的汇报以后让他回去的,结果他一句话惹毛了年羹尧:

“我已将我们甘肃的难处,禀告了岳钟琪将军,请他驻守松潘……”

年羹尧此时的内心是愤怒的,你竟然禀告岳钟琪,难道不知道我才是大将军?你这个巡抚还想不想当了?

于是甘肃巡抚范时捷直接摘了帽子,说不干了,回家伺候老母去了……

然后年羹尧就气得拿刀扎帽子,其实他扎的不是帽子,是自己的位置,因为粮草就要供不上了,而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权力。

果然如此,因为邬思道已经来了,留给年羹尧树立威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邬思道也算跟年羹尧是老交情,俩人寒暄完后,直接就步入正题了,邬思道先问: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年羹尧当然知道啊,再不决战,皇上的位置也不稳了啊。

邬思道又讲了目前朝廷的难处,意思就是告诉年羹尧,是时候该决战了,再不决战,一旦雍正帝崩了,你的大将军生涯也到头了。

随后年羹尧为自己找借口说找不到叛军主力决战啊!

四、

破局者邬思道:

年羹尧辩解一番后,突然就拔出了佩刀抚摸,以此立志,但是邬思道一句话就给他点了题:

“你处处算无遗策,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我军需要庞大的军饷开支,难道叛军就不需要军饷开支?”

我们仔细看年羹尧的表情,他是先斜了邬思道一眼,随后眼珠明显的一转,一副被人识破心机的表情。

被戳破心思的年羹尧眼睛左右转个不停,随后恶狠狠地对邬思道说:

“我要立刻截断内地运往青海的粮道,就是饿死青海的全省人也在所不惜!”

这年羹尧实在是狠,为了辩解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目的很简单,你邬思道说的好啊,到时候青海全省的人都饿死了,别怪我!

最后邬思道实在是没辙了,索性直接表明了态度:

“你为什么不问问我,叛军的主力在哪呢?”

随后俩人看了一张地图,大家仔细看这张地图,总共就没有标注几个地点,顶多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而且法轮寺标注的那么大,年羹尧怎么可能不派人去看呢?

而且法轮寺总共多少人?每个月有多少粮食运过去,他不知道吗?

所以当邬思道指出叛军主力就在法轮寺的时候,年羹尧的眼睛明显的一闪,他知道,到了决战的时候了。

看到年羹尧一脸迷惑的样子,邬思道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就叫灯下黑!”

你以为这是说发现不了叛军吗?当然不是,他其实说的是年羹尧的心思,不要被灯下的黑暗蒙蔽了自己,再拖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而邬思道之所以能指出叛军所在地,一方面他是临时分析的,另一方面则完全是瞎蒙,因为他和年羹尧话说到这个份上,叛军主力在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年羹尧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说的再明白点,叛军的粮草是不是就是年羹尧提供的呢?他是不是在养寇自重呢?这玩意谁说的清?

而叛军真打起来是要命的,年羹尧万不会拿大军开玩笑,所以,即使邬思道没有蒙对,年羹尧也会找到叛军决战的,说到底这俩高手过招,只不过是演了一场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戏而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真相可能会非常残酷甚至有点滑稽。这一出是雍正、邬思道和年羹尧玩的一出双簧戏。事实上,邬思道只是推测叛军主力可能躲在法轮寺,年羹尧年大将军却是能断定。年大将军此前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作为二十三万大军的主帅,常年厮混于四川、陕西、甘肃的年羹尧自然比居于幕府的刑余之人邬思道更懂军事谋略,更懂西北地理,掌握更多叛军情报,那为什么还要等着邬思道来告诉他叛军主力在哪?主要有两点。

一是剧情需要,强行为邬思道加戏。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邬思道半人半神,谋略惊人,如果雍正登基“半隐”后就没什么表现了,就会显得虎头蛇尾。索性借邬思道前往年羹尧大营替东翁、河南巡抚田文镜押送粮草,替年羹尧分析“灯下黑”,指出叛军主力就在清军大营不远的法轮寺。当然,这个原因不是最重要的。

二是,年羹尧早就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却迟迟按兵不动,他在等,也在积蓄力量。年羹尧知道,罗卜藏丹增集团存在一天,他年羹尧就能在大西北做一天“皇帝”,吃饭叫“用膳”,诸多女人“侍寝”,还可以“翻牌子”,比远在紫禁城为供应西北军费缩衣节食的雍正还爽。同时,雍正还可以借此与雍正做利益交换,就是要我为你打仗,你就要无条件支持我,钱粮军费自不必说,我想用的人你也必须提拔,借以培植年氏私人势力。

年羹尧的这点私心和心思,自然躲不过人精如八爷、张廷玉、雍正等,你真以为年羹尧大营里没有粘杆处的秘密特务啊?

年的一举一动都被雍正掌握殆尽。刚开始雍正还配合着戏精上身的年羹尧的演戏,但是,二三十万大军庞大的粮草军费开支雍正逐渐承受不起了!看年羹尧还没杀青的准备,只好让邬思道上来提醒:年大将军啊,差不多了,该玩真的了,叛军主力就在你眼前,再不动手,可能皇帝那边就要对你动手了。所以才有接下来的果断出击,歼灭叛军主力。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邬思道只是喊醒了年羹尧这个装睡的人。你认为我的分析有没道理呢?



司马砸光


因为这个寺庙与众不同,非同小可。法轮寺(原著中是塔尔寺),都是清朝著名的黄教寺庙,其中黄教教主在塔尔寺。

首先邬思道在田文镜对任何事都不闻不问,结果到西北大营,啥都不问,一眼就看出叛军主力的位置,是一个BUG,纯粹就是为了神话邬思道。

【灯下黑】跟我们平时说的“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类似,越是细微容易忽视的地方,反而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这一点在原著中讲的很清楚,原著中指出【灯下黑】的是新到的一个幕僚:汪景祺。

汪景祺这个人可不简单,最初是索额图府中很牛的一个幕僚,在索额图倒台之后,被八阿哥收为己用,用来对付雍正皇帝。

汪景祺到八阿哥这里提出的首要目标就是“控制军权”,因此才千里迢迢赶往青海,欲通过年羹尧找到突破雍正防线的弱点。

汪景祺到了青海之后,分析了局势,一眼就看出年羹尧所施行的“关门打狗”有漏洞,青海的大门是关上了,但是屋子太大,狗仍然能源源不断的有食物供给,就是因为塔尔寺的存在。

塔尔寺是黄教教主所在的寺庙,有权在全国各地买粮,而且朝廷还有调拨,因此罗布藏丹增才可以在此以逸待劳,拖死年羹尧大军。

年羹尧听罢,当即就想血洗了塔尔寺,却遭到了汪景祺的反对,原本派年羹尧大军来青海,就是因为罗布藏丹增串扰青海,但是一旦血洗了塔尔寺,黄教教主所在地,青海立时全省就反了,岂不是本末倒置,让你来平叛避免青海内乱,你直接把青海省弄反了,岂不是等着杀头。

因此在汪景祺的暗示下,年羹尧作出了一条妥善的方案:

1、切断内地往青海的运粮;

2、所有青海的僧庙喇嘛,所需粮食一体从年羹尧大军中调拨;

这样一来,就从关门打狗,变成了逼狼出动,以逸待劳的位置就反了过来,最终获得大胜。


小屏窥人生


年大将军顿兵西北,日耗23万两白银,粮草无数,以致天下困顿!2万担军粮派到了田文镜处,而河南省实在缴不起,作为拿八千两银子一年年薪的邬思道,当然看在眼内,为主分忧了!自动请缨押还粮草也在情理之中。他老人家不穿官服,平民打扮,与微服私访差不多!就是一个化妆侦查的!这样,沿路的叛军看这个平民打扮的外地老人家脸生,而且是残疾人!提防之心当然放下了,以邬思道的道行,扮演平民的叛军当然逃不过他的法眼了!再者,环顾年大将军的防区只有法轮寺具备拥有水、草、粮等作战物资。物资储存在寺庙里谁也发现不了!而且,他们是当地的游牧骑兵,年大将军派出去的侦查兵个个都是熟人!想发现这些物资根本不可能!邬思道指的:灯下黑!就是这种情况。叛军几万人马选择这里就是为了可以随时对年大将军的中军大营发动致命一击!一举击垮清朝在西北的最后军事为量!总之,邬先生来得及时,在叛军动手前,先下手为强一举歼灭!保住了大西北永远留在中国的版图内,为西北停止杀戮创造条件!所以,一进大帐气定神闲,一声:亮工!就真是威镇西北,在大西北敢叫“亮工”的人就是活得不奈烦了!能叫亮工者,整个西北唯有帝师邬思道而尔!但是,在指导老年破敌的同时,也犯了雍正的大忌!以白丁之身,没有请示皇帝,就指挥年军部队,动了雍正军权!后来,雍正趁黄河发大水,秘密到河南,就是为了邬思道,但是聪明人邬先生早已经闻风先遁,隐居而存身去了!


毕生高人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先生仿佛是一位神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文武双全,当然这里不是说无私到会武功,而是说他文能治天下,武能打胜仗。四爷胤祯多次心烦意乱,尤其在大将军王,死鹰事件两次决定嫡位的关键时候,邬思道为胤禛弯道超车作出了重要的决策。
邬思道半隐以后基本上在李卫处,时不时又分担一些忧虑,比如到年羹尧处,到田文镜处。年羹尧在西北平定罗卜藏丹增的时候,正是邬思道的到来引入“灯下黑”,为其指出罗布臧丹增的藏身地点在法轮寺,距离年羹尧不到百里之处。



年羹尧担任西北大将军王,虽然取得一定的战绩,但是对于扫平罗布藏丹增一直是十分头疼。因为罗布臧丹增部队突然消失在了战线上,西北打仗又十分依靠补给,巨大的花销更是给这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年羹尧这种狠角色,为此罢免了许多官员,搞的西北吏治人心惶惶,扬言要饿死青海人。雍正推行新政等一系列政策实施的前提,如果西北取得大胜的话会有更大的信心。在这个节骨眼上,年羹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满朝文武都在看着雍正选用的这个汉人大将军王究竟有什么水平和能力。





邬思道的出现自然要解这个燃眉之急,年羹尧到处找不到叛军的踪迹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想到一点“最危险的地方是最安全”。他将目光放在整个荒原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和周围,这个就叫“灯下黑”(煤油灯自己找不到的地自己的影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邬思道作为局外人纵览大局看的更清楚。



红雨说历史


个人觉得邬思道的那个灯下黑的说法,并不科学,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灯下黑是指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些地方,尤其那些最危险的地方,其实是最安全的地方,那个地方因为距离年羹尧的大营实在太近了。

年羹尧没有想到叛军会藏身在那个地方,所以也只是在搜查外围,没有去找那个地方,所以才会称之为灯下黑,可是距离是离得如此近的地方,如果只是几个人藏身于此,那么还好解释,毕竟几个人实在不好找,也不好抓。

但是叛军可是有十几万人呀,年羹尧的有二十几万人,那么这么几十万人,在一个几十公里的地方,根本做不到完全没有察觉的,更何况年羹尧是经常派侦察兵出去的,不可能没有发现到蛛丝马迹的。

第二,那个地方在怎么说只是一个寺,如何能容纳十几万人呢?我看所有的人肩并肩站着,估计都站不下,而且这十几万的部队的军需,日常的军粮要从哪里来?

难不成寺里存放着足够的粮食给叛军食用?如果没有,那么补给何来,补给如何运至寺中,而不被发现。

第三,年羹尧只有二十几万,而叛军有十几万,请问,这二十几万的部队,能够在大西北围住十几万的部队?而根据史书记载,叛军是趁年羹尧大军未集的时候,突然偷袭的,但被打了个反击战,随后年羹尧分兵多路,扫除叛军的残部。

也有些人说年羹尧其实已经知道叛军所在,只是一直拖着不打,邬思道来了,没办法,只能打了,但这种说法有两个问题。第一,从电视剧上的表现,年羹尧的着急是真的,他也说了,如果不是为了找到叛军主力,也不会没事杀那么多人。

第二,如果年羹尧真的不想打,邬思道来了又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拖。

那为什么电视剧要这样安排呢?是的,毕竟是电视剧,就是为了戏剧效果好看,也为了神化邬思道的神机妙算,那么麻烦的事情,邬思道一来就直接搞定了,雍正王朝电视剧有多个情节也是如此,但就是好看,大家都爱看。

另外,这个情节的设计,也是为了突出年羹尧的残暴与跋扈,另外造成大量的军费消耗,也为后面年羹尧的被杀,埋下伏笔。


历史简单说


邬思道给年羹尧指出来的叛军藏身之处,电视剧里叫法轮寺,原著小说中叫塔尔寺。法轮寺是虚构的地名,但是塔尔寺是真实存在的,距离西宁市区不到五十里。在现在的湟中县城里面,面积相当于半个湟中县城。

历史上,塔尔寺就是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雍正时期,罗卜藏丹津叛乱,当时就有不少青海地区的大喇嘛都参与了叛军,塔尔寺的察罕诺门汗也是叛军之一。正是因为塔尔寺在历史上参与了罗卜藏丹津叛乱,所以原著小说中遵照了历史,将叛军的躲藏之处设定为塔尔寺。(不明白电视剧为什么会把塔尔寺改为法轮寺?)



看地图,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年羹尧为什么会忽略了塔尔寺了。因为塔尔寺确实离清军的西宁大营太近了!二三十公里的距离,相当于北京城到通州的路程。开车只要几十分钟,骑马顶多半天就能杀到。叛军敢躲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就是应了那句老话: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电视剧中邬思道说的法轮寺,原型应该就是塔尔寺。至于邬思道为什么能指出叛军藏在法轮寺,理由就是上面说的那一点——太近了!年羹尧根本没有想到叛军的胆子会那么大。不过实事求是的讲,单凭邬思道讲的灯下黑和太近了就能断定叛军的所在之处,貌似说服力并不够。


毕竟邬思道在河南,离青海有千里之遥。结果刚到西宁,随便聊了几句,在地图上随便看了看,就敢非常肯定的指出叛军就在法轮寺。这恐怕只有《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才有这本事吧?太玄幻了!所以要解释邬思道为什么能清楚叛军的位置,要从原著小说中找答案。其实在原著里面,指出叛军的所在之处的人,根本就不是邬思道,而是汪景祺。

汪景祺这个人在电视剧中没有出现,历史上确有其人。小说里面他原先是索额图的谋士,索额图倒台后又投奔了八阿哥。他之所以要帮助年羹尧找出叛军,是因为他窥探出年羹尧有当叛徒的潜质。他想拉拢年羹尧背叛雍正。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汪景祺他也不确定叛军的位置,他也是猜的。

他对年羹尧说:叛军估计就在离大营只有几十里外的塔尔寺。因为罗布藏丹增虽然是游牧部落,但他们也照样离不开水、草和粮食。如今青海四周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什么他还能支持得住?就是因为塔尔寺里有吃有喝。

那么,为什么塔尔寺有吃有喝呢?


因为塔尔寺是皇帝敕封的黄教总寺,它不但有权在青海筹粮,去内地买粮,还能得到朝廷调拨的粮食。言外之意,罗布藏旦增躲在塔尔寺中,叛军吃的就是年羹尧拨给寺庙的粮食!年羹尧对塔尔寺非常信任,他没想到塔尔寺背叛了朝廷,也参加了叛乱。年羹尧本想立刻就剿灭塔尔寺,但是汪景祺对他说:塔尔寺的丹罗活佛是黄教教主,塔尔寺一旦被剿,青海全省立刻就反。你要是敢血洗塔尔寺,不出一月,朝廷就会把你锁拿进京问罪!

最后年羹尧听从了汪景祺的建议,切断了外界运往塔尔寺的粮食。青海全省的寺庙观宇、喇嘛僧侣们的用粮,一概从军饷中按人头分发。他想逼迫罗布藏旦增离开塔尔寺,然后再在野外剿灭罗布藏旦增的叛军。

简而言之,原著中汪景祺对叛军位置的判断主要有两点依据:

一、喇嘛和尚这些修佛之人也会叛乱,年羹尧却忽略了,导致他没有把搜索的目标放在寺庙里。

二、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年羹尧只盯着远处,却忽略了叛军恰恰就躲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电视剧对小说内容做了改动,删减了第一点依据。把黄教圣地塔尔寺改为普通的法轮寺,突出了邬思道的神机妙算。说实话,这个改动很突兀,说服力不如原著小说。毕竟邬思道是从河南来的,作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随便看一眼地图就能说出叛军在哪离,也未免太玄幻了吧?

原著小说里面,是明知叛军躲在塔尔寺,但是碍于宗教问题无法进剿,所以才切断塔尔寺的粮草来源,逼迫叛军出来决战,利用清军大营的军粮做诱饵,来引诱叛军进入圈套。突出了年羹尧作战的困哪,重点不是叛军难找,而是叛军和当地人相勾结。叛军多是喇嘛和尚,稍有不慎就会把全青海都逼反。



(现在的塔尔寺)

总的来说,《雍正王朝》电视剧对年羹尧平定罗布藏旦丹增叛乱的情节,改编的较为差强人意,不是很好。剧情只是为了凸显邬思道的牛逼之外,其他人都是陪衬,尤其是一代名将年羹尧被黑的最惨。除了杀人就是耍横,完全看不出名将的风采。所以关于平叛这个章节,建议去看原著。电视剧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也只是原著小说的删减版,理由并不充分。

附原著小说的相关内容:


Mer86


先简单分析一下邬思道去西北年羹尧大营的经过。

年羹尧23万大军在西北平叛,由全国各省筹集粮草军饷提供大军费用,由于军队数量庞大,每月消耗粮草巨大,各地供应不上,年羹尧深知西北如果不能速胜,不仅国家经济崩溃,连雍正皇位都坐不稳,他心急如焚,却找不到叛军主力决战,只能不时以斩首押粮官来催粮。

河南省上次已被年羹尧杀了一名押粮官,这次筹粮任务是2万担,可是只筹到5千担,差距巨大,河南巡抚衙门没人敢去押粮,搞得巡抚田文镜一筹莫展。这时候,邬思道出现了,他主动请缨要押粮去西北大营。

邬思道帮助雍正登极成功,却抛弃一身功名漂泊天涯,然而他心怀天下安危。此前刚从李卫处投奔至田文境,虽然西北大营远在青海,但邬思道从年羹尧大军长期滞留西北,几乎掏空全国库存等情况,从而敏锐地觉查出年羹尧一定遇到了难题,所以借此机会赴西北助年一把。

邬思道到来,受到了年羹尧的热情欢迎,也让困境中的年羹尧看到了希望,这就是邬思道赴西北的简单经过。

邬思道向年羹尧详细了解了清朝主力动向和部署,此时年羹尧经过一年多的集结和部署,23万大军基本上堵住了青海的要道关口,主力集中于距法轮寺100多里远的地方。

邬思道认为,几万叛军为什么能在清军围困下长期生存,肯定是有人接济粮草。可年羹尧疑惑,清军派出多路人马侦察却找不到叛军主力,这敌军和粮道在哪儿呢?这一下的邬思道彻底明白了,他用“灯下黑”来形容罗卜藏丹僧和叛军的藏身处,应该距年羹尧的大营不远,再准确说就是法轮寺。

罗卜藏丹僧和叛军虽然离清军很近,但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年羹尧苦苦思索了数月,邬思道几句话就点破了。只有寺庙才能公开地输送粮饷,也更容易麻痹清军。


华哥杂谈


第124期总680期

为什么把“邬思道”刻画成一个神乎其神的人物,无所不能?因为他是一个虚构的人,对于邬思道可以无拘无束的描写,没有人去佐证一个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战场上的战机是瞬息万变,但是在清史上的记载的雍正初年的年羹尧在平叛判匪“罗卜藏丹曾”不曾记载有邬思道这个人物的存在,年羹尧也不是无能之辈。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这是在帮助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出现的最后一次。皇四阿哥胤禛在“九王夺嫡”中有“邬思道”这位神人的暗中帮助得以顺利登基。在这部剧中的邬思道表演的淋漓尽致,把这个故事推向了跌宕起伏高潮。

【邬思道入住雍亲王府】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继续发表个人看法:在这部戏里能把康熙皇帝的心思把握透透的只有邬思道,可是当雍正皇帝登基的当天晚上邬思道侥幸得以逃脱雍亲王府专一办“秘密差事”的死亡游戏。

邬思道的逃脱是因为他向雍正皇帝表明了今后闭口不言承诺,重要的是“半隐”,所谓的“半隐”就是后半生要在雍正皇帝的掌控之中生活,皇上谁是能找到他!

邬思道由于李卫的举荐来到了作为河南巡抚的田文静处,这是经过雍正皇帝允许的并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首肯。原因是田文静在河南推行官员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遇到了强大的阻力,由邬思道来给田文静支着,帮助田文静。

历史资料显示田文静处还真有一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不过这次的邬思道的到来帮了田文静的大忙,那就是去大西北的“年羹尧”处押送由河南负责的军粮。

【邬思道判断叛军的位置】

邬思道与年羹尧是“老熟人”了,因为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差点嫁给了邬思道。另外邬思道来到雍亲王府还是年羹尧送来的,所以没有更多的寒暄就进入话题;那就是判匪罗卜藏丹曾的主力在哪?

年羹尧对于找不到判匪罗卜藏丹曾而烦恼,可邬思道的一句“灯下黑”为年羹尧揭开了谜团!

一介书生的邬思道是如何知道罗卜藏丹曾的藏身之地?又如何让年羹尧恍然大悟的?

这就是邬思道所说的“灯下黑”的又一个“灯下黑”!年羹尧服了!

【膛目结舌的年羹尧】

邬思道的根据是;年羹尧的二十几万大军光一门心思盯着方圆上千公里的战场却忘记了鼻子底下的“法华寺”,狡猾的罗卜藏丹曾是游牧民出身,就是掌握了年羹尧的心思,躲在年羹尧鼻子底下。

查了一下关于西北及西宁的地理位置,还真有一个寺院叫“塔尔寺”,地理位置特殊,非常可能说的就是这里的“塔尔寺”,年羹尧作为一个军事战略指挥家经过邬思道的提醒,年羹尧他也猛醒,认为邬思道说的有道理,进军“法华寺”。



【这就是神人邬思道】

我的分析是:邬思道也只是提醒一下“年大将军”注意“灯下黑”,以年羹尧的智商经过邬思道的一句“灯下黑”必然会做出正确判断。

如果肯定说是邬思道就说判匪罗卜藏丹曾藏在“法华寺”就有些武断。但是又不能否认邬思道提醒的功劳,说邬思道就一定知晓罗卜藏丹曾藏在法华寺也显得大将军年羹尧十分无能又不科学!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日尧居k古史


那是他瞎猜的,你去你也行。

大家肯定不服我这答案,且听我细细道来。

在年羹尧去征战西北时,邬思道是在河南田文静那蹭吃蹭喝的。并没有和年羹尧有书信往来,为什么这么说?雍正没有让年羹尧的妹妹嫁给邬思道而是自己娶了年羹尧的妹妹,这就说明雍正在防止邬思道和年羹尧穿一条裤子。在这一点邬思道心里跟明镜似的,在雍正上位后,邬思道赶紧闪人,要是还和年羹尧玩暧昧,那不是厕所打灯笼(找屎)吗!所以由此断定二人绝对没有联系。


那好,我们继续说,古代不是现在,信息传播慢,邬思道所有的关于西北战况的消息都是来源于田文静那里。他绝对没有头条号、gps、及北斗卫星,所以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是这有限的信息足以使他完成他的目的,因为西北战事的关键不是在于找不到叛军,而是年羹尧想不想找到。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年羹尧长期在川陕地区搞事业,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本身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以说除了老十四,没人比他更适合搞定西北了。这也是为什么雍正放心把他放出来,他有这两把刷子。也就是说年羹尧早就知道叛军所在,他在玩以前人喜欢玩,后面会还有人玩的屡试不爽的养寇自重。



星星还是那个⭐,可年羹尧同学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雍王府里的奴才了,凭着自己圆滑于八爷党势力和尽职于四爷的才干,年羹尧地位一再升迁,自己的权利欲已经极度膨胀。在雍正大力防范八爷党插手兵权,死活不让老十四带兵上,自己终于捡了个大馅饼,挂帅大将军直接在西北那嘎达无限期承包了。

由于雍正绝对的后方支持,一直困扰西北战事的后勤问题已经解决,只要把青海围起来,叛军就跑不了,什么时候打都行,绝对保证胜利。可打完了呢!还得回京城,即使立了大功,顶多在生生级,但见了那些王爷还得低三下四,有意思么。虽然雍正现在当了皇帝,可谁都知道他这个皇帝还不稳固,八爷党的势力盘根错节,不知道哪天会发生啥?提高自己的筹码才是硬道理。所以现在打仗那是副业,主业是啥?培植势力!于是乎什么杀运粮官、杀侦察兵、罢黜地方巡抚、跟蒙古王爷搞联谊会,都是在拉山头、拉帮派。最后造成的局面是,雍正需要西北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遗余力砸锅卖铁支援年羹尧,而年羹尧利用西北战事佣兵自重扩张势力,拿着雍正的养老金吃大餐,消费、挥霍。八爷党则蠢蠢欲动,等着崩盘。这特么就是个死盘。

这时候,邬思道这个老油条啥看不出来,叛军在哪?在年羹尧的红顶子里!但这事还不能挑明,雍正不知道吗?当然知道,西北大军里到处都是雍正的眼线,估计年羹尧内裤啥色,雍正都能一清二楚。但不能明说,说出来年羹尧那就分外眼红了,搞不好年羹尧就会投入老八的怀抱,这是绝对不能发生的。所以说政治其实就是一种妥协,雍正在没有任何办法时只能隐忍等待,当初的这个奴才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邬思道从田文静那里知道,雍正已经拖不起了,国家的血马上就要被年羹尧吸干。这时候只能是自己这个局外人去解开年羹尧那装蒜的袋子(顺便卖雍正人情好保命)。于是乎,请命压粮去西北。到了中军大营你看,年羹尧热情奔放,一是看见老友激动,二是想探探这位顶级智者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没想到几句话一出,来着不善啊!邬思道直接开门见山说,老弟你把老板快弄得破产了,赶紧利索点,搞定完事回总部升职去。可年羹尧还在装,说我也想利索点可对方人找不到啊!得嘞!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你找不到好!我知道,拿个棍瞎指(这里邬思道绝对是做过功课的,他知道年羹尧不敢拿战事胜败开玩笑,绝对是胸有成竹了,才敢搞副业,不然的话一旦败了,不仅副业没了,年羹尧也得变成年肉羹)就在这,完工。年羹尧我啥好话都给你说了,老板已经对你容忍到极限了,在不干事你就该吃大片刀了。叛军在哪?关我屁事,你自己找去。好好自己掂量掂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