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

忘忧清乐阁主


这个问题不妨用《封神》原著来答一答。封神虽然是后人加工的神话故事,但如果与正史(比如《史记》)相参照,多少还是能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答案。

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亲疏有别

周公是谁?武王的亲弟弟!姜太公是谁?姜子牙,外姓人,尽管是伐纣之战中功劳最大的功臣,但的确是外姓人。

《封神》第100回,列侯分封国号名讳:

文王第四子姬公旦,佐文、武、成三王,有大勋劳于天下,成王时为大宰。武王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号为“鲁”。

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文、武两朝帝师,号为师尚父,辅佐武王平定天下,有大功,封国营丘,为齐侯。

2、年纪有差

按封神原著,姜子牙九十八岁封完神后功成身退。武王向来都称姜子牙为“相父”,这一年42岁(或51岁),可见姬发都没姜尚大,更别说周公了。可见,在两人年纪对比上,周公春秋鼎盛,而姜尚已经是个快要入土的老人,除非脑袋被门夹了,否则武王就不会用姜尚辅政。

3、折腾不起

武王伐纣功成于公元前1046年,克殷三年之后,前1043年,姬发就驾崩了。此时姜子牙已就封国。我在一篇文章中想像过,姜尚的这条路充满了艰辛:本身他年纪已大,加之林深难行,视野所及,尽是狼虫虎豹与原始森林。西岐(今宝鸡岐山县)到营丘(今山东临淄)有多远,地图可以查到。因此姜尚的赴国之路,最快得半年左右,最慢得一至两年。而且就算姜子牙半年就到了营丘,他还要马上面临三个问题:一是莱人争国;二是修缮城池;三是送子就国。这一番折腾下来后,差不多也得两三年光阴。

现在听说天子驾崩,姜尚又得花小半年工夫赶回西岐去,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还没奔着丧,就先把自己奔没了。

4、武王驾崩甚速

大人物都没想过“上天之子”的自己也会死。惟其如此,才不会过早安排身后之事;而等到他想安排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武王一直觉得自己还能活几十年,孰料他竟然会走到“相父”的前面?

在武王弥留之际,恐怕他的心里嫉妒姜尚活得更长占了上风。

5、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辅政,教化四民,政通人和。即使恐惧流言,仍能平二监之乱。贾谊评价他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用铁一般的执政才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知子莫若父,知弟莫若兄。兄弟两人毕竟在一起相处了40余年光阴,周公已经用无数次机会充分证明了自己。

姬发又怎么可能有这么好一弟弟而弃之不用!


王事情


首先,姜子牙辅助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子牙的封地是齐国,周公的封地是鲁国。

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时,姜子牙的年龄已经很大,周武王认为他年老,不想让她过于操劳,所以就让姜子牙去封地安享晚年。

其次,姜子牙很用用兵,当时姜子牙的封地齐国,齐国位置很重要,当时那里还有商朝的属国,让姜子牙镇守那里,可以安定周朝的东方。

最后,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也是立下很大功劳,他和姜子牙一个太公、一个周公,都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

周公旦不仅能力强,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年龄上也要比姜子牙小,同时周武王在灭商数年后就离开了人世,而当时周公旦不仅是他的弟弟,而且一直在周朝都城辅助周武王。

所以,周武王驾崩后,主要是周公辅政。

而姜子牙被称为太公,在周武王执政时,又称他为“师尚父”,可见当时姜子牙的地位之尊贵。同时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最高之官,有参政主军的权利。

姜子牙虽然不是周武王去世后主要的辅政大臣,但姜子牙封齐建国后,多数时间是在周都做太师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同时他的儿子齐丁公也没有在齐国而是留在周都统领王宫内军队。

周成王时期发生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这时的姜子牙辅助周公旦,有时坐镇周都、运筹帷幄,有时带兵征讨,姜子牙又为周朝立下大功。

后来周成王去世,周成王又把太子托孤于姜子牙父子,姜子牙之后和大臣们一起尊太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在周康王六年时,姜子牙在周都去世,他的儿子齐丁公继续辅助周康王。


其实周成王是姜子牙的外孙,而周康王就是姜子牙的重外孙,所以姜子牙和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不仅有君臣关系,而且还是有亲戚关系的。


中孚鉴


姜尚虽为军事统帅,但政治地位远没有周公高,且非姬姓,

周武王灭商的第二天,就确立其四弟周公旦为西周的“二号人物”,“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钺”是商周重要的礼器,象征权力。

而且,周武王曾有传位周公旦的意图,跟据《逸周书·度邑》记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而周公“恐,泣涕其手”,表示不能接受。

由此可知,摄政者必然是周公,不可能是姜尚。

周公摄政后,其弟管叔和蔡叔不服,认为周公要篡位,毕竟商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深入人心,“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早已不为人所认同。由此爆发“三监之乱”。

最后,关于周公还政成王究竟是被迫还是自愿,则不得人知。


五味社


武王伐纣,周公辅政是中国历史上被千古传诵的美谈。相传殷商末年,商纣王帝辛暴虐残忍,残害忠良,戕害百姓,引来天怒人怨。西陲小国周国,经历十几代人用心经营,文王武王父子相继东征,积累了深厚的实力一举灭商。灭商第二年,周武王积劳成疾,溘然长逝,遗命弟弟周公旦辅佐儿子诵,史称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灭商离不开重臣姜太公吕望的出谋划策,精心筹划,而牧野之战,一日灭商,更是离不开吕望的身先士卒,临阵冲杀,那么武王去世前为什么要任命弟弟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呢?

姜太公钓鱼图


姜太公吕望和周公旦两个人的身份有很大的不同,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因为封邑在周邑因而被尊称为“周公”,姜太公姓姜,吕氏,名望,被周武王称为“师尚父”。


历史学家认为,周族的核心姬姓一族原本起源于黄土高原,因为气候变化才迁徙到渭河流域,和当地的土著居民姜姓融合,武王发和周公旦都娶了姜太公的女儿,这就是两族融合的表现。由此来看,姜太公属于外戚,是既要拉拢信任也要提防的人物,相比起亲弟弟周公来讲要疏远一些。


周武王为了筹划灭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伟大事业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在灭商之前周武王一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出现了多次的失眠和恶梦,这个时候一直都是弟弟周公旦陪在他身边,对他进行开导。在武王灭商后,武王又一次失眠恶梦,周公前往慰问,武王便交给他一个重大的任务,那就是在新都城修建明堂祭祀祖先,这实际上就是有传位给周公的意思。

周公像


周族历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常有例外,如文王的父亲季历为第三子,故而武王传位周公虽然不合宗法制度,却也是政局不稳之下的英明举措,但周公为了维护宗法制度断然拒绝了,而是选择辅佐武王的幼子成王,自己摄政,“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所以,武王的本意是传位给周公,周公辅政其实是周公自己的选择。

周成王


事实证明武王选择周公是正确而英明的。周一日灭商,是因为精锐部队在牧野之战中迅速击垮了商朝大军,商纣王自焚身亡,而商朝残余势力仍然强大,尤其是东夷部族,完全不认同周朝的统治。周公摄政后,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怀不满,煽动商朝残余势力和东夷部族造反,周公大举东征三年才彻底平息了局面,周灭商的大业才算是彻底完成,周公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尚书》

《逸周书》

杨宽:《西周史》


历史研习社


周武王为什么选择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佐成王了?

在选择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从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主要关心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可靠性。

历代帝王选择辅佐幼帝的大臣首先考虑的是其忠诚度,可靠性。选择自家兄弟自然要比外人更为可靠,即便做最坏的打算,就算周公有不臣之心,取代成王,江山也还在自家人手里。姜太公虽然也对周王室忠心耿耿,但毕竟是外姓之人。可靠性自然大打折扣。如果各地分封的王公大臣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作乱

局面难以收拾,后代的国家治理很多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导致国家大乱。并且辅佐幼帝,不仅要管国事,也还要处理家事,

周公显然是更好的人选。另外作为两个肱骨大臣,一外一内也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二是才能威望。

周姜二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姜太公的的特点更多的是在军事上,姜子牙一直以来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军师,擅长具体的军事谋略,战役指挥。从我们现代的军事理论上来讲的话,既是帅才,也是将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他所编著的军事著作《六韬》为后世的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诸葛亮所学习和借鉴。在国家治理上,姜太公在其封地上也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这种治理只是地区性的治理。在全局及整个周国宏观治理上,则需要更强的思想,理论,及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

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十来个嫡出儿子中最聪明能干,德才兼备的两个儿子。在周文王时代作为他的左膀右臂辅佐他治理

封地,并发展壮大,最终到可以与殷商一绝雌雄。在一起长大的兄弟自然是非常了解自己弟弟的人品和才华。在周武王时期,周公

劝武王要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可以说是合纵连横的高手。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云集,可见周王朝在天下人中的威望之高。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在周王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在他的带领下,周朝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政治中心,在周公的辅佐下,周王朝从开始建国的立足未稳,危机四伏。到周公还政时,江山稳固,从上到下井井有条。周公继承损益前代制度所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井田制,礼乐制度,分封制,使得国家井然有序,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极之别,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别;在经济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为周王朝800年的基业,以及后世

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所以周公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能力以及威望要高于姜太公。可见选择以周公为主,姜子牙等其它大臣为辅来辅佐成王是一个成功的选择,体现了周武王的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




漫谈春秋


周武王灭商后,新政权百废待举,按照“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因此,武王伐纣后,最要紧的事莫过于外平内治,对外要保护好政权,扩大领土;对内要治理好国家。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战功卓著,是征战的统帅,把他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主要是要稳定东方。由于周起自于西,当时对周不服的东夷是周最大的隐患。所以,姜太公一就国,就面临着很大的战事压力,特别是莱国等地方土著部落。通过齐国一系列战争,南征北战,才使齐国成为东方大国,与鲁国共同拱卫东方,后来周朝出了三藩之乱,又是姜太公亲自带兵联合周公两面夹击,才平息叛乱。所以说,姜太公和周公,实际上是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将主外,相主内,让姜太公这个大将去就藩国,实际上就是去征讨边境。


南歌子1314


这个东西,首先年纪是一个问题。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的时候,那个时候都已经算是高寿了,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替周灭了商,这其中耗费的时间以及心血都是不可估量的,姜太公等到周武王继位以后,这个时候他年纪太大了,这当然年纪一大,很多东西就已经处理不了了,尤其是政事,你比如说周恩来周总理,很多情况之下,他的病,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清楚,都是因为劳累所致,就是因为处理全国大大小小各种的事宜,这个东西最好还是交给年轻人,由老年人来处理这个东西,那真的是要了老命。

姜太公这个人更多的体现是在他的军事能力上的体现,在了之后面临周王朝内部的叛乱的时候,姜太公也是稳坐钓鱼台,在周的都城负责遥控指挥各项事宜,从这一点上来讲,周武王是明白姜太公的地位和能力的,所以特意给了她一个适合他的工作。

另外,姜太公这个人当时忙着处理他的封地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姜太公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创始人,正是由于他的封地在这块儿地区创建了齐国,所以我们去看齐桓公等等一系列齐国国君的名字的时候,都是姓姜,直到后来,田氏代齐,所以在周武王大封诸侯的时候,姜太公事实上还在自己封地内不保证自己的封地安全和权力。

加上周武王死的太过于突然,谁能想到,年纪轻轻的周武王一点儿不像他老子周文王一样活那么久,直接就死了。姜太公当时也在自己封地内部,刚刚得到这个消息,以古代的那一种通信条件和交通条件,从齐国到周最起码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天下刚刚平定一片大乱,那此时此刻,如果说权利中心发生混乱,那么对于周王朝来讲,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赶紧任命代理人,还有继承人是周武王姬发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能再等到姜太公从千里迢迢的齐国,花了几个月时间赶过来最后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周公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我们去看商朝的统治,它是维系在一种神权,还有血族这样一种权力的结合上,什么意思?商王朝的君王依靠的并不是血亲之间的关系纽带,还有就是跟上天沟通的权力,也牢牢掌握在商王的手里,举个例子,(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王后妇好,也就是商王武丁的皇后,杀了神庙里面的祭司,将上天的权利交给了商王武丁,成为了一段佳话,商王武丁开始所有的王都掌握着跟上天沟通的权利。这个时候王才是真正的天子。

但是我们很惊讶的发现到了周以后跟上天之间的沟通变得不再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周黎,周礼成为了人们另外一种信仰体系。人们对于这件东西的信仰达到什么程度大思想家孔子都对他深信不疑!这已经不是能够用礼仪来概括了,这是一种神话,这是一种信仰。

是谁打造了这么有才的周礼呢?就是周公!也可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周公的能力毋庸置疑,并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谁都听过。

最后一条选人的时候总不可能把权力交给其他的外人吧?那当然,姜太公也就被排除到了最高权力以外的位置。


漩涡鸣人yy


四点原因:

1. 姜子牙的能力被后人夸大了,被神化了。

2.姜子牙在武王托孤之时,年纪已经非常大了,而且已经被封为诸侯。诸侯必须去封地就职。托孤之时,姜子牙不在朝中。

3. 周公是武王的亲弟弟,而姜子牙只是一个外臣。在古代这种家族门阀制度里,肯定是同一族人更信得过。

4. 姜子牙在伐商时已经立有大功,如若再行托孤重任,很可能功高震主,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十一在上海


姜子牙到底有没有都不一定吧!那个年月那么长命的人基本也就是象征意义了吧…


冬85482856


可能姜太公已经死了,怎样请他出山时就八十多了武王死时那还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