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罗玉波


1908年11月15日17时,慈禧太后在仪鸾殿病逝。慈禧死了,大清的顶梁柱倒了!整个朝廷陷入了慌乱与茫然之中。一方面担心国事,一方面又要考虑国葬。还不是一个人的国葬,而是两个人的,因为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

慈禧临终遗言不许后宫干政,不许太监干政。然而慈禧却留下了侄女太后隆裕太后高于摄政王载沣的体制。载沣对于慈禧又感恩又郁闷,感恩的是自己的儿子溥仪成为皇帝,自己还被立为摄政王,郁闷的是摄政王名不副实,而且自己的哥哥(不同母)光绪皇帝当得很憋屈和窝囊,死得很蹊跷。光绪是嫡母生,而载沣却是庶母生的,他很担忧自己的未来。不过,当然最大的是事就是安葬慈禧。

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

慈禧生前骄奢淫逸,大讲排场,死后也要大肆操办。早在她生前就给自己建造陵墓了,然而慈禧死的突然,陵墓并没建造好。这都需要时间。

另外载沣的大肆操办,也是为了感恩慈禧,更是为了掩盖自己对未来的担忧。用大肆操办来塑造新朝新气象,塑造清廷的威严,从而震慑同情革命党的民众。

厚葬就需要准备各种老佛爷生前喜爱的各种宝贝,有的甚至需要从全国各地来寻找。

还有一点就是下葬需要黄道吉日,选黄道吉日的目的除了心理得以安慰外。也是为清朝能长治久安,以期得到列祖列宗甚至上天的保佑。

历经将近一年的准备工作和挑选日子,才在1909年11月9日,大张旗鼓地安葬了慈禧。

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福垊需要说明的是这臭气熏天,并不是尸臭。原因有三:

第一、慈禧死于痢疾并且是下午五点,这就导致其肠胃基本排空,不存在腹内食物的腐烂。

第二,慈禧死于冬天,天寒地冻更让尸体保存更久。

第三、清朝成熟的尸体防腐技术,要知道尸体防腐技术早在两三千年都有,到了清朝这种技术就更加成熟了。

第四、慈禧的棺木为最珍贵的金丝楠木,封闭性非常好,莫说是水就是空气都进不去。

而且福垊有证据的,在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盗窃东陵时,打开慈禧的棺椁,慈禧竟然栩栩如生,犹如活着一样。以至于传出了士兵甚至孙殿英给慈禧来个了生死之交传说的。

那送葬队伍怎么会臭气熏天呢?

第一、人数众多、路途太远、棺椁过重、葬品很多,会导致送葬队伍过于劳累。虽然是冬天,但也难免有大量的汗臭味或其他体味弥漫。

第二、还是因为陪葬品过多,就使用大量的牲口拉运。牲口也累得出汗,更何况牲口可是会随地大小便的。还有就是送葬队伍,也会在荒郊野外解手的。

第三、隆裕太后为慈禧送葬准备的满汉全席的及大量的祭品,在遥远的路途上会变质,其气味也会掺杂其中。

其实要福垊说,臭气熏天倒不至于,因为毕竟这些气味在路途中会散开,之所以说臭气熏天还是因为大家对慈禧的深恶痛绝!于是心理上也就有了慈禧遗臭万年的心态。

耐人寻味的是,陪葬慈禧的新军纸扎为慈禧下葬增添了一点儿现在特色,但最终成为大清朝掘墓人的也正是纸扎的真人——新军!两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朝灭亡!


福垊


1908年,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留下“女人不干政,太监不擅权”的两条遗言,病逝,享年74岁。


然1909年,慈禧才被葬在河北省遵化市的定东陵。莫名其妙,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之内,恶臭不断,简直熏天。

是慈禧的尸臭,还是其他?

慈禧尸体倒是没发臭,那时正处于11月份,北京气温低,加上放置于金丝楠木之内,完善密封。20年后,孙殿英重启时,看到慈禧面容栩栩如生。


值得一说,慈禧死于痢疾疾病,死前很长时间都在拉肚子。不停地腹泻,早已把肚子里的食物残渣和一些水分排空。

种种因素叠加,慈禧尸首未腐,也未臭。所以,尸臭不是臭味来源。而这来源于庞大的队伍以及贡品。

慈禧的葬礼是豪华的,从出殡起,连连轰动全国,外国佬见了,叹为观止,很给清政府涨了脸。

从紫禁城到定东陵,足足走了五天,送葬队伍人数万人以上,被征调的马车、牛车等几千辆。走在最前面的是引幡队,他们带领的是由纸扎成的纸人兵马,宛如真的,渗人。其中还有扛着枪的外国佬,雄赳赳。


走在之后的是护卫队,有几千人,他们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气昂昂。然后才是抬棺队伍,几百人轮流换,最后是文武大臣。

为满足外国友邦的好奇心,特地搭建观礼台,途中设有简篷,配备专门的翻译官,现场直播,当场讲解。

量世界之物力,结吾阴世欢心,无疑,轰轰烈烈……

总结起来,人多、牲畜多、路长、规模大,所以,走到哪里,哪里臭气熏天。牛屎、马屎、骡子屎,遍地开花。

据说,为弥补庚子国难慈禧狼狈西逃亡,特地为此准备上满汉全席,放在庞大的娇子内,供老太太品尝。时间久了,自然有味儿!

葬礼热闹,但陪葬品也不弱,各种奇珍异宝,什么翡翠西瓜、白菜,什么玉石,什么珊瑚树,什么珍珠。价值约是三年的财政收入!堪称世界之最!


慈禧的葬礼规模大,陪葬品丰厚,自然需要时间准备,还需要选择黄道吉日,修筑人流大的道路,要让老太太安稳上路,不是吗?

另外,慈禧遗旨:隆裕太后和载沣掌控朝政大权。但这两个主事人做事畏手畏脚,一时半会没个好点的主张。

所以,慈禧太后时隔一年才出殡下葬。


非常茴香豆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1909年10月慈禧下葬,这中间相隔了一年,这一年当中慈禧的尸体会不会腐烂甚至臭气熏天呢?答案是否定的,慈禧的尸体不会在这一年腐烂,所以出殡当天臭气熏天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首先我们来倒推,1928年7月,此时距离慈禧下葬将近20年了,驻军在马伸桥附近的孙殿英打起了慈禧陵墓的主意,后来孙殿英假借和盗墓的另一支部队开战的理由,封锁清东陵进行盗掘,他们炸开了慈禧的墓室,得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孙殿英一伙人打开慈禧的陵墓之后,慈禧的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光泽如初,甚至等到孙殿英等人撤退之后,清朝旧贵族来墓室重新收尸的时候,发现慈禧身上才出现一些青色的区域,生长出一些白毛,下身穿着裤子,最外面的裤子是金丝制成已经被盗取了,上身裸露。

从这件事可以得出结论,慈禧下葬的时候,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保存的很好,但是所谓的臭气熏天也是有出处的,比如,民间特别痛恨慈禧,所以得知她死后一年才下葬,就传出她臭气熏天的消息,以此解心头之恨,再加上民国初年街头艺人的加工,各种各样的版本就流传开来了。

中国古代对于尸体的保存是很有一套的,而近些年出土的古代陵墓,有很多尸体下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是完好如初,更何况穷奢极欲的慈禧呢?最早的时候,人们对尸体的保存,多是制作成干尸,像木乃伊一样,很容易保存,后来有了更好的条件,比如,在下葬之前,用大量冰块进行保存尸体,慈禧的尸体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方法,而下葬之后,就有更多的方法进行尸体的保存了。

那么,为什么慈禧在死了一年之后才被下葬呢?这就和当时的情况分不开了,慈禧在死之前,提前结束了光绪皇帝的性命,然后指认溥仪作为新的大清皇帝,但是溥仪只有三岁,这时候掌权的实际上是摄政王载沣,但是清朝已经内忧外患,又遇到皇帝和实际掌权者去世,继位者年幼,所以更加风雨飘摇,慈禧的葬礼也就一直往后拖。

除了这些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慈禧生前的遗嘱,慈禧在去世之前就预定好了自己的葬礼,要求十分豪华和奢侈,对于此时的清朝,一时之间无法拿出这么多的钱,而且也需要筹划,需要准备的时间,所以才拖了一年之久。

看一下,这张图就是荣寿固伦公主。

后来由于荣寿公主的催促,摄政王载沣才火急火燎的下葬慈禧,荣寿固伦公主是恭亲王奕欣的长女,深得慈禧的宠爱,不过她能够得到慈禧的喜欢肯定不是因为长相,不信看看图片就知道了,经过荣寿公主的催促,慈禧的葬礼开始隆重的举行。

葬礼那天,街上人山人海,几百个人穿着特制的衣服轮流为慈禧抬棺材,还有专门修筑的看台,供外国人观赏,光出殡这一项,就持续了好几天,为了准备棺椁,一年之内在云南砍伐了大片森林,遴选合适的木材,并且耗费巨大运到北京,其次,加上喷漆等等程序,耗费达120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几十号人才能抬动的陪葬品,其奢侈程度如此,尸体的防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慈禧生前祸国殃民,死后也要带走大量珍宝,还耗费人力物力举行奢侈的葬礼,虽然出殡当天没有臭气熏天,但是她的名声在后世一直都是臭气熏天。


无笔史官


东陵大盗孙殿英当年盗掘慈禧墓时一边扒慈禧的裤子一边说着不可描述的语言,甚至之后的很多记载说慈禧虽然已经死了20年,但样貌依旧栩栩如生,那时候虽没有福尔马林这样的防腐液,但慈禧的棺材是“水不能侵入,蚁不能穴”的金丝楠木做的。

虽然无法考证当年慈禧墓被盗掘时,慈禧样貌是否栩栩如生,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材的确有防腐的作用。

既然有防腐的作用,那慈禧下葬之时,大街上弥漫的臭味就不应该慈禧遗体散发出来的,并且,即便慈禧误国误民,那也不至于一个尸体腐烂能让整个送葬队伍变成臭气熏天的。

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以后,第二天,嚣张不可一世的慈禧也随着去世,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近代的考古学家在检查完光绪的尸骨以后,确认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慈禧的死却是正常死亡,但死后将近一年之后才下葬,这是为何?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慈禧生前就是穷凶极奢的代表人物,是晚晴最会享受的女人,据史料记载,在1897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就用掉了十几万个苹果,平均每天400多个,按她的说法,苹果的香气既能附着于身上,又能对皮肤好。

在1894年,慈禧60大寿的这一天,她为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加起来耗费了国库三千万两白银,这让本来国库空虚的清朝更是赤字累累,因为这毕竟不是小数字,乾隆时期整个收入也就五千万两白银。

慈禧为了满足自己办生日庆典的愿望,甚至在朝堂上提出预算方案,让边防开支减少四百万、刑部拿出五十万、户部拿出五百万、内务府拿出五百万、减少宫廷开支、增加税收,反正是凑足了算。

当时朝中大臣纷纷提出异议,认为这些费用都是保障清朝正常运转的费用,不能随便挪用,以防战时不备,而慈禧一怒之下说出:“谁让我生日一天不高兴,我让他以后天天不高兴”。

最终,庆典的筹备计划在军机大臣、礼部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筹备,从皇宫到颐和园的沿途几十里布置的气派无比,戏楼、景观台的夹道都装饰一番,非常隆重。

然而就在慈禧的庆典有条不紊的筹备过程中,北洋舰队突遭袭击,而慈禧修建的颐和园所需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是挪用了海军经费,最终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战争搅乱了慈禧的庆寿计划,后来慈禧没脸面再大肆举办了,就下令取消了原来的沿途景点工程,最终的庆寿计划在宁寿宫黯然度过。

慈禧过庆寿时,感觉很委屈,认为战争打乱了她的计划,有一阵子总是闷闷不乐。

由此可见,慈禧活着的时候,对于传统礼节很是重视,在她看来,凡是古人留下的礼制都要重点操办,对于皇室最注重的葬礼,那绝对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虽然古代的皇帝在登基时就开始建造陵寝,但对于生前就十分讲究排场的慈禧来说,显然时间还是不够用,1908年慈禧去世,直到1909年11月9号才举行葬礼,这中间间隔一年时间,主要就是为慈禧的葬礼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下葬当天送葬队伍臭气熏天的原因,其实不难解释,慈禧的葬礼搞的声势浩大,再加上路途遥远,肯定需要马匹或者其他牲畜来帮忙托运,牲口可不管下葬的是谁,从皇宫到定东陵,基本上是一路的粪便,那味道……与慈禧“遗臭万年”的味道很相似。


小小嬴政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可是合在一起说,有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恶心。

慈禧为什么时候一年才下葬,为什么送葬当天臭气熏天?听着好像是慈禧尸体臭的不能闻了,慈禧刚死一年没下葬就已经遗臭万年了。


事实上,慈禧的尸体没有在下葬前腐烂。证据有三:

1,慈禧下葬后的20多年后,孙殿英带领部队炸开慈禧坟墓,把她从墓穴中拖出来。据士兵们回忆,慈禧的尸体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当然,尸体的栩栩如生和壁画的栩栩如生不是一回事,尸体的栩栩如生,仅限于有个人样而已!

2,慈禧的死因是感染痢疾杆菌导致严重炎症,继而引发心肺衰竭。这种死法的特点是,身体水分大量排出体外,对尸体防腐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防腐貌似不算太难。

3,知事曾参观过慈禧住过的避暑山庄,据说慈禧的老公精尽而亡后就挺尸在楠木宫殿之中,一个多月居然没有腐烂,于是慈禧可以从容的处理八大臣的“谋逆”案件,发动“祺祥政变”。而慈禧,也享受到了类似待遇,长期装殓在楠木棺材中,防腐效果杠杠的!

(防腐效果超好的楠木棺材)

巧的是,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载淳,死的那叫一个惨,还活着就烂的没有人样了。没办法,虽让管不住自己下半身呢!八大胡同是你这样的皇帝能去的吗?你以为你是老百姓啊!

更巧的是,慈禧的嗣子光绪帝载湉,时候很多年被挖出来一点都没烂。原因很简单,在他的身体里发现了大量的砷元素,真惨啊,砒霜当饭吃,能不死吗?

慈禧的下葬推迟了接近一年,这不是特例,这是普遍现象。

作为清王朝最尊贵的女人,慈禧的功绩,丝毫不亚于乾隆和康熙。我们一直说康雍乾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是清王朝最辉煌的一刻。但仔细分析发现,慈禧的功绩一点都不比他们差。康熙做到了平三藩、收台湾、打击俄罗斯、压制噶尔丹;乾隆做到了平定大小金川、攻击缅甸、平定喀尔喀入侵西藏。慈禧的战绩貌似更辉煌——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起义、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击败法国侵略者、回绝意大利侵略企图,这些妥妥的民族英雄啊!

慈禧在1860年清王朝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清朝,挽救了满洲贵族,功劳大大的有。因此葬礼规格不能低,所以这让侄女隆裕太后和侄儿摄政王载沣很纠结。如果葬礼水平高,是不是要比康雍乾更高?如果低一点,能不能低于慈安等一般后宫女人的标准。一旦有争议,那就可能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类似的是,辅佐两代帝王的孝庄太后,康熙愣是让她在外停灵37年之久。慈禧才停灵不到一年,已经很够意思了。

慈禧送葬队伍的臭味,从何而来?

慈禧的送葬队伍,是一支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中间还有数千头骡马作为动力源,这中间不可避免的有很浓重的汗臭味和屎尿味,这个队伍还要行进300里,一路上那是走到哪里就臭到哪里。

如果我穿越到那个时代,我愿意做一个环保督察员,一枚烟头罚款10元,一次小便罚款100,一次大便罚款1000,你算算我能赚多少钱?


历史知事


最近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慈禧死后近一年才下葬,到出殡时尸身严重腐烂,送葬队伍所及之处尽皆恶臭熏天。

然而与之矛盾的一种说法则表示,慈禧安葬多年后,孙殿英盗掘皇陵时扯出了慈禧的尸体,见其尸身完好,光彩依旧,并行了不轨之举。

对照两种说法,显然是极为矛盾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前后两种说法均为谣传,但却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大家太恨慈禧了!

尽管慈禧已经故去一个世纪,但她的声名却早已狼藉,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在大家心中,无论是慈禧尸体腐烂不堪,还是遭受军阀凌辱,都是罪有应得,恨不得拍手称快。于是,很多人没有兴趣辨别真伪,在屏幕前暗自叫好便是了。

不过,抛开个人情感不谈,还是得好好分析下事情的真相。毕竟,即便是叫号,也得弄个明白不是。

慈禧去世于1908年11月中旬,那是北京的气温已经不算高,收敛入棺后,倒也不易腐烂。加之棺椁较为严实,封闭性较好,其尸体倒也不至于迅速腐烂。这一点,在孙殿英盗掘慈禧陵墓时的情况中便可证实。

不过,传闻中慈禧尸体丝毫未腐烂,出棺时栩栩如生,那就是有些夸大了。在停尸期间,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依然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慈禧的尸体搁置了长达近一年的时间,从几乎跨越了四个季节,肯定是具有腐烂变质的问题。

不过,尽管尸臭是存在的,由于棺椁的封闭性很好,也人们在外面所受的影响不会很大。那么,送葬队伍又为何发臭呢?

其实,这是网络上的一种夸大。按照当时的卫生条件,送葬的队伍从北京到清东陵,一路上风尘仆仆,众多役夫聚在一起,身上的汗臭便已经够人忍受的了。另外,由于心理因素,总会觉得搁置了一年的尸体会发臭难闻。

至于慈禧死后近一年才安葬,主要是因为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清廷着实自顾不暇,十分慌乱。又加之皇家丧礼繁缛,需要准备各项陪葬品及筹办各种事务,慈禧晚于光绪下葬,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夕阳下的晚枫


慈禧太后驾崩于1908年11月15日,下葬日期是1909年11月9日,停棺时间近一年之久!为什么慈禧太后要停棺一年之久呢?主要原因有四:其一、准备殉葬品;其二、修筑通往定东陵的道路;其三、选择黄道吉日;其四、朝廷没有坚强的主事人。至于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那只能说太后下葬时队伍太庞大了,征用的马、牛、骡子太多,牲畜的粪便太多了。

慈禧太后生前就十分奢侈,过着穷奢极欲的帝王生活,死后的葬礼自然也要十分隆重,陪葬的珠宝也要堆积成山才行。要准备堆积如山的珠宝,那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全部准备起全的,这需要时间来搜刮。根据孙殿英的盗墓数据,慈禧太后的棺材里陪葬品为: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

慈禧太后的尸体上有陪葬品: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经被上还缀有820粒珍珠;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有一颗如鸡蛋大小的珍珠,重4两;口内含夜明珠一粒,百步之内可照亮;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在其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李莲英记载当宝物殓葬完毕后,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

据说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价值约为大清国三年的财政收入,总价值在一亿两白银以上!要收集如此多的奇珍异宝,自然是要消耗许多的时间。另外北京皇城至定东陵的距离约为300里,送葬队伍多达万人,这路自然是要重新整修。慈禧太后死后,清朝的大权在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手中,两人都不是杀伐果断之辈,做事畏手畏脚,只想着将慈禧太后的葬礼办隆重,因此拖诞的时间久了。如果隆裕太后有慈禧一半的强势,慈禧早就下葬了。

慈禧太后的葬礼仅仅是送葬的队伍就多达万人以上,征调的牛车、马车、骡子车数千辆,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走在最前面的是引幡队,还有数千纸糊的新军,接着是数千皇家护卫队,刀枪如林、旌旗蔽日。接着是抬棺的队伍,约有数百人,最后面是数千文武大臣。正是因为队伍庞大,牲畜太多,路又太长,所以牲畜的粪便到处都是,弄得臭气熏天,彰显了慈禧太后将会遗臭万年!


大秦铁鹰剑士


众所周知,慈禧去世后并没有马上下葬,而是在时隔一年后,才缓缓地入葬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当然,慈禧出殡时,一路上送葬队伍确实是臭气熏天,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并非空穴来风。

(慈禧)

实际上,慈禧虽然陈尸一年,然而因为特殊的保护手段,加上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椁,慈禧的尸臭还不是引起送葬队伍恶臭盈天的主要原因。

(清东陵)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从北京走路到河北遵化是需要走至少一个礼拜的,长时间的跋涉就带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消耗。慈禧的送葬队伍可不是一般规模,据史料记载,光人力就出动了一万多人,参加过农村土葬的人肯定知道,在送葬的时候按照传统礼俗,是会准备许多吃食的,慈禧的送葬队伍,那山珍海味是只多不少的。这么多食物带在路上走那么久。再加上几百匹马哥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卫生问题很难完美彻底地解决。

(清东陵)

一路上那么长的时间的发酵,自然就会产生令人作呕的气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送葬队伍会臭气熏天,甚至太监都拿手绢捂住口鼻的最大的原因了。

(慈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两位帝国的掌权者同时离世,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失去了主心骨,加上新帝年幼,大清上下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之中。

慈禧太后生前活着奢侈生活,死了仍然希望如此。尽管大清已经负债累累,她仍然命人为自己修建了浩大的陵墓,陵墓修建工作花了十三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让大清帝国雪上加霜。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死后一年才下葬?那是因为慈禧太后奢侈无度,她的安葬同样也是如此,文武百官需要很长的时间做准备。就拿慈禧太后安葬穿着的金丝礼服来说,衣服是匠人用金丝一针一线缝制而成,上面还绣满了珍珠宝石,这件衣服缝制花费了大半年时间。



送葬队伍为何会臭气熏天呢?一是因为慈禧太后尸体发臭,不过由于棺材紧闭,所以味道不是特别重。臭气的主要来源是牲畜的粪便和那些慈禧太后生前喜欢食用的食物。陵墓在河北,从紫禁城到陵墓需要很长的时间,食物就会变味发臭。


麦地传奇


根据史料明确记载:老佛爷慈禧死后一年才下葬确是事实。但说什么出殡当天送葬队伍臭气熏天,这根本就是毫无历史常识的无稽之谈。

史载:慈禧老佛爷是于1908年11月15日傍晚17时许驾崩于中南海仪鸾殿。享年74岁。

整整一年之后,也即是公元1909年10月,才由载沣主事择吉日吉时厚葬于东陵。

据清史确凿记载,慈禧未下葬的这一年时间里,其尸体用大量冰块防腐放于地宫之内,严密呵护,所以到下葬之时,都是维护得很到位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说什么下葬时送殡队伍传来熏天臭气是不是无稽之谈?!

再者,20年后的1928年,孙殿英率部炸盗东陵,据描述:老佛爷尸身如生者无异,神态安祥,栩栩如生。口含夜明珠,撬开金丝楠木棺材后,毫无腐味。从这个史实来看,说慈禧下葬送殡时己腐败发臭是不是更站不住脚的民间谣传。

我相信,这种民间传闻寄托了民众对慈禧大后“臭名远扬,遗臭万年”的厌恶和诅咒。

但史实才是事实,不容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