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笔下发白


题主所说的近代指的是近代史的第二个阶段,即1919年到1949年的时间段。福垊说实话,这个阶段陕西走出的将军不太多,数量上比不过江西、湖南的将军。那么为什么陕西(其实应该说中国)在近代走出的将军多呢?福垊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黄埔军校。

孙中山于陈炯明炮轰一年后的纪念日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将领,为国民党北伐、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共产党的抗日和解放的胜利做了贡献。像题主所提这四位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一期和四期,黄埔军校中一期和四期是最牛的存在。

第二、日本侵华。

如果说北伐只是国民党小试身手的话,那么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则是锤炼了大量的将军。有句话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军校毕业生得到了历练,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泥腿子也锤炼成了战无不胜的将军。比如影视剧里的李云龙,现实中的彭德怀。像楼主提到的这四位将军都是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

第三、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陕西涌现出了63名将军,其中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55位。而这还不包括早年英勇牺牲的刘志丹将军。

下面福垊就简要介绍下题主所说的四名将军。

陕西冷娃关麟征

关麟征,鄠县真花硙村,黄埔一期,出身农家。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连长,长大却成为了将军。他最大的亮点就是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他利用火攻夜战之术,对日军进行了扰敌、疲敌、歼敌。其打仗勇猛而又多变,时人敬称台儿庄战役的两位指挥员孙连仲、关麟征为“孙钢头”、“关铁拳”。日军曾称他为“最强劲之敌”。

抗日帅哥张灵甫

张灵甫,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黄埔四期,跟林彪、刘志丹、胡琏、李弥是同学。有点美总不足的是他曾杀妻,不过在抗战上绝对是一名好汉,尤其是在上高会战中打得最为精彩。大战日军11日,从此获得了铁军称号。就连何应钦评价这场战役都说:“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金门王胡琏

胡琏,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人,黄埔四期。他就是那个“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金门王胡琏。在抗日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在解放战争中,正是他指挥打赢了金门战役,但导致至今我们没能解决台海问题。生前遗言是,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了澎湖列岛海域。

杜聿明

杜聿(yù)明,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人,黄埔一期。杜聿明的女婿就是杨振宁。阿杜也是在抗日中大放异彩。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他和白崇禧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当然战争打得异常艰苦,非常惨烈,以伤亡14000人的代价导致了敌军15000人的伤亡,并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福垊


都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出名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古人云“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自古以来陕西就将星璀璨,名将如云,并且不是一般的将领,都是实打实、含金量非常高的。

比如古代的白起、王翦、司马错、李靖、郭子仪、韩世忠等,近代的也有很多知名将军,比如国军的关麟征、胡琏、张灵甫、杜聿明、杨虎城,我军的李达、张宗逊、阎红彦、阎揆要、崔田民等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陕西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中华文化发祥地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人才济济,雄君明主,军事将领更是各领风骚,这和陕西的文化发展有关,陕西可以说是帝王建都之地,现如今留下的帝王陵墓高达79座,从这里便可以看出,陕西在古代一直以来都算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的思想也相对开阔,见识广,这是很多其他地方不具备的。

既然是政府所在地,那自然是要屯兵设防,如此便需要将领,久而久之,陕西出军事将领也就不足为奇。

陕西人的性格

大家对将军的印象大多都是粗狂暴躁,性格直爽,确实,这种性格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受到陕西历来的风气所影响,陕西人说保守也不保守、吃苦耐劳,性格豪爽,说起话来也是铿锵有力,快人快语,从不拐弯抹角,和南方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方人言语委婉。

张灵甫

而陕西的汉子也是黄土造就的,更是秦岭造就的,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豪感,也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保家卫国陕西人从不含糊,说干就干,不是有句话叫“自古秦兵耐苦战”,陕西人应该是很好的继承了这点。

胡琏

革命的摇篮

陕西是中国现代革命圣地,尤其是毛主席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在这里宣传革命,留下了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经验以及革命精神。都说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红军长征就到达陕北吴起镇,之后在这里培育出众多的人才和军事将领,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也并非就说陕西才出军事将领,其实湖南、四川也同样人才辈出。


羽评郡主


鲜为人知的是,黄埔一期的陕西籍考生差点“全军覆灭”,这批未来的国共两党名将是在北京结识的,包括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志超、马励武、马师恭等,还有后来的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阎揆要共11人,结伴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一艘英国轮船出海南下。然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穷困缭倒(路费花光)赶到广州时,黄埔一期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且招生官员也不肯通融。



(黄埔一期阎揆要将军)

无奈之下,由杜聿明领衔这批陕西籍青年找到了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这位老先生提笔写了“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一副对子,嘱咐他们拿去送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果然面子很大,蒋介石随即特批了他们的报考申请,最终这11人全部被录取为黄埔一期生。

其实陕西籍的黄埔生数量并不很多,但是产生出来的民国名将却很是不少,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乡党”情结,需要注意的是包括刘玉章等在内的陕西籍黄埔名将,要么是黄埔一期(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等),要么就是黄埔四期(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第11师的团长胡琏)

1924年黄埔军校初建时,陕西还处于“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军阀混战地,国共两党都不可能公开进行招生,所以杜聿明等人是在北京出发的。到了黄埔四期招生的1926年,控制陕西地区的已经是加入国民革命军的冯玉祥所部,政治气候容许大批有志青年公开投考黄埔军校,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是,所以黄埔四期的学员比前三期猛增数倍,毕业生达到2634名,超过前三期的总和。

黄埔前三期基本是“速成班”性质,都是直接分成几个学员队进行单纯的军事集训和军事基础教学,但到了黄埔四期的时候,首次将学生分成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实际上也是在深入教学,对于提升学员的专业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基数大了成才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不仅仅是陕西籍的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脱颖而出,林彪、刘志丹、伍中豪、唐天际等我军高级将领也出自此期。

(蒋介石和关麟征)

从历史上看,三秦大地久历战事民风彪悍,“关中冷娃”这个词绝不是浪得虚名,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最好的杂牌军就是陕军孙蔚如部,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而一旦孙部第4集团军调离,中条山立刻成了豆腐渣防线,让日军轻松击破。由此,基本素质良好的陕西青年辅以专业的军事和政治教育,便具备了名将基础,抛开政治立场,黄埔一期和四期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的确实很少。

1938年初徐庭瑶卸任新编11军军长时(后来的第五军),蒋介石对副军长杜聿明还不甚了解,属意的军长人选是第52军军长关麟征,而关麟征却推荐了张耀明,虽然未获首肯,但充分说明陕西籍的黄埔生比较善于“抱团取暖”。此间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关麟征起了很大作用,在他的基本部队第2师、第52军的部队中,陕西籍黄埔军官吃香都是出了名的,当然,“乡党情结”也是把双刃剑,这叫任人唯亲。

(光头将军刘玉章)

杜聿明和关麟征答友们比较了解,不多介绍了,最后说说黄埔一期的陕西“三马”:

马励武:陆军中将,抗战时期的第13军副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的整编第26师师长。

马志超:陆军中将,西安事变时的西安警察局长,抗战时期“忠义救国军”总指挥。

马师恭:陆军中将,抗战时期第五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整编第88师师长。

(胡琏任营长时合影)


度度狼gg


确切说,是西安在近代走出如此多的反动将领吧?

一、不难发现,关麟征、张灵甫、胡琏、杜聿明,均非我军将领。

而且均是反动到底,拒不起义的将领。

二、众所周知,西安有“捉蒋亭”,名气非常大,然而现在已经没有了。

西安古城墙,是八十年代日本出钱按照明城墙大致位置建的文物。同时期建设的,还有西安给日本人安倍仲麻侣立了纪念碑。

西安可不是和平解放的。

三、历史角度,我国哪个省给秦桧建庙,了解一下。

西安关中被犬戎吐蕃攻破,是由洛阳出力收复西安;洛阳被金兵蒙古攻破,西安关中举手投降,如入无人之境。

四、班超、马援都是东汉人,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

个人认为,西安关中人只有在河南人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出战斗力。

五、众所周知,秦皇、刘邦、李渊父子,故乡均与陕西无关。

唯一的陕西人朝代,隋朝又是怎么样呢?

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说明文化上认同自己为胡人,那么就更应该是胡人政权。

隋文帝杨坚,是北周将军,属于篡位朝代,得国不正,也不符合汉人传统文化。

因此隋朝才会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时间中,人心尽失而亡国。

六、有人拿秦白起举例,实属贼喊捉贼。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七、还有其他朝代:

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唐朝,西安(长安)关中地区被吐蕃攻破,“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从未攻占拉萨,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长安)关中地区。

(那么就需要和亲。)


用户67724358697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北狼”的名号是谁打出来的???告诉你们,是成百上千的三秦汉子,血染的风采!“关中冷娃”保家卫国绝不含糊!不信你问问张又侠将军!


哲别(老刀)


这个问题有意思了。

盘点一下陕西近代有哪些名将吧。

1,关麟征。

关麟征是陕西鄠县人,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毕业后一支随着蒋介石打天下。何应钦联合汪精卫逼蒋介石下野时,蒋介石对关麟征说,何应钦要反我,你们就反何应钦,结果关麟征真的就联合黄埔同学去了。后来关麟征带领52军和25师作战,十分勇敢。其中25师被赋予了“千里驹师”美誉,关麟征和孙连仲在台儿庄大展神威,并称为“关铁拳”和“孙钢头”。

关麟征是国民党山西籍将领的领军人物,他手下出来的将领有杜聿明、郑洞国、张耀明等都是当世名将。

2,杜聿明。

杜聿明是陕西省米脂县人,俗话说得好,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都是好样的,300年前李自成从米脂走处,开创了属于陕西人的辉煌。杜聿明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把第五军带成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尤其是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第五师团。

3,胡琏。

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的国军名将,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抗日战争中担任第十八军11师坚守石牌,重创日军。淮海战役中,胡琏因为黄维抢了兵团司令职位,长期不在任,导致大败,但仍能逃出。于是人们对胡琏有了“猛如虎狡如狐”的评价。胡琏在金门战役中重创我军,长期担任金门地区守卫工作,人称“金门王”。

4,张灵甫。

张灵甫,西安古城人,黄埔四期毕业,是蒋介石的头号悍将,抗日战争中他在万家岭大捷中立下大功,因此成为国军抗日的偶像,因为抗战中腿部受伤,又有“张瘸子”“猛张飞”的雅号。张灵甫解放战争中担任整编74师师长,五大主力之首,人称御林军。但是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指挥不当导致3.3万精锐被全歼,留下遗憾。

5,刘玉章。

刘玉章,陕西兴平人,黄埔四期毕业,作为关麟征的老部下,他最终接管了52军。52军号称为国民党第六大主力。刘玉章最厉害的是,他两次率领第52军成建制从辽沈战场和上海战场上逃出,在五大主力全部被歼灭的大背景下,刘玉章这个逃跑功夫绝对登峰造极。52军,主体就是擅长长途奔袭的25师。

6,刘志丹。

刘志丹,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黄埔四期毕业,刘志丹最大的贡献是创建红26军,创建陕北根据地。周总理评价刘志丹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1936年,红军东征时,刘志丹同志在柳林县三交镇的黄河边牺牲,如果你去柳林三交黄河风景区旅游,会见到刘志丹的牺牲地。

7,谢子长。

谢子长,生于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是刘志丹创建红26军的主要助手,大革命失败后,谢子长长期在西北大地做兵运工作,九死一生,受伤多次,1935年病逝。

8,杨虎城。

杨虎城是陕西刀客出身的军阀,经典战役二虎守长安,雪夜袭击唐生智。1936年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带领西北军和东北军发动西安事变,开启了国共团结抗日的新篇章。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虎城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反而被囚禁12年。解放前夕,蒋介石派人杀死了杨虎城及其秘书一家,连未成年的孩子也不放过。

9,孙蔚如。

杨虎城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暗算,长期跟随杨虎城的孙蔚如接管了17路军,任陕西省主席兼38军长,后来先后担任过31军团和第四集团军,孙任军团长和总司令,兼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在中条山战役中,孙蔚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孙蔚如一调走,国民党嫡系卫立煌遭遇惨败。解放前夕,孙蔚如成功摆脱特务监视,参加了新中国建设,曾担任陕西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位。

10,张宗逊。

张宗逊是陕西省渭南人,黄埔6期毕业,后参加秋收起义、曾任红军师长、军长、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解放战争中,张宗逊担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一纵司令,协助彭德怀将军以弱胜强,保卫延安,进而解放了整个大西北。1955年,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

为什么陕西能成为近代名将的策源地?原因可能存在于陕西人的文化基因之中。

陕西人,从古至今就有一种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在清末以来的动荡中,陕西人从不畏惧战争,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陕西当地的“刀客文化”其实就是这种乱世之下的真实写照。

更重要的是,杨虎城、冯玉祥、于右任等进步势力在陕西的宣传活动,让关中平原的人思想开放,勇于创新。在黄埔军校开办之时,陕西人抱团参加,在国民党军队中,陕西人也互相提携,形成一种“陕西楞娃”的特殊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陕西名将,快来说说吧!


历史知事


陕西在近代走出的军事将领其实并不怎么多,这是现实!

陕西近代军事将领为何比较少?

以题干中所说关麟征、杜聿明、张灵甫、胡琏等人都是黄埔生,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纵横说句实话,这几个人虽然很厉害,但是远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跟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根本没有可比性。

当然陕西籍的军事将领也并非只有国民革命军序列中才有,往前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杨虎城将军,杨虎城在西安抵挡刘镇华镇嵩军的围城中一战成名,后来更是联合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名震天下!

这就要说到,为什么陕西籍的军事将领比较少的原因了,在杨虎城打败镇嵩军之前,陕西一直被控制在河南人刘镇华手上,从1917年刘镇华担任陕西省省长后,前后主政八年之久。

镇嵩军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土匪组成的军阀,这支军阀在统治陕西期间,给陕西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最让陕西人无法接受的是,刘镇华因为地域观念,大量启用河南籍官员,可以说,在刘镇华的治理下,陕西是备受压迫。好不容易出来个杨虎城,却还并未将陕西独立出来,而是成为冯玉祥西北军的一个派系,在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中,基本也没有陕西人。

假如这个标题要是换成下面这个,我感觉会更好一点!

被蒋介石重用的陕西籍黄埔学员

我们知道,在黄埔军校中能够得到重要的,大部分都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以胡宗南为例,能力其实不怎么样,就因为是蒋介石的老乡就受到重用。

然而,在黄埔军中,除了浙江籍,最受老蒋重视的应该就是陕西籍的了。

对于陕西的军人来说,想要走出去何其艰难,所谓有危也有机,在陕西熬不出头的陕西青年,开始寻求另一条路,也就是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3月,陕西籍青年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开始走上了黄埔从军之路,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黄埔军校中的饺饺者。

以关麟征来说,带兵打仗的就不说了,1947年蒋介石辞去军校校长后,关麟征接替蒋介石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是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也是黄埔生升任校长的第一人,后来更是出任陆军总司令。

以杜聿明来说,绝对是真实版的天子门生第一人,国民党五大主力掌管第五军,并且能够调动廖耀湘的新1军和新6军,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都是杜聿明在支撑,是黄埔生中唯一指挥过百万军队的将领。

除了关麟征、杜聿明之外,陕西籍的张灵甫最后担任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师长,胡琏担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十一师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从这方面来说,陕西籍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为蒋介石军队的中流砥柱了。

为什么陕西籍的黄埔生能够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蒋介石重用陕西籍的黄埔生原因也不是很复杂,首先这些陕西籍的学生都是同盟会元老于右任介绍过来的,如果没有于右任的秘密介绍信,可能第一批陕西籍的黄埔生都入不了学。

于右任是国民党里面真正的大咖,而且又是陕西人,所以疯狂为陕西籍的学生打call,于右任不像汪精卫这些人争名夺利,因此蒋介石极为信任这个高逼格的革命元老。

其次,黄埔一期招生的时候,陕西还处在刘镇华治下,蒋介石也知道这些陕西籍的学生是不可能回到陕西的,只有踏实跟着他的,他才会重用。

像阎锡山派来的学员,毕业后大部分都会回到山西,比如《亮剑》中楚云飞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也不是凭空捏造的,阎锡山只重用山西人,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山西籍学员回到山西发展的可能会更好,像川军派过去的学员,毕业后肯定还是要回川军的,粤军来的学员肯定要到粤军中发展的,老蒋可不会傻到给他们做嫁衣。

只有陕西籍的学员干净,背后没有军阀背景,支持他们的于右任也不是争权夺利的人,并不会形成派系,再加上这些学员也确实能力很强,你像浙江籍的很多黄埔一期生,虽然受老蒋重用,但很多都是扶不起的阿斗,烂泥扶不上墙。


史论纵横


近代,烽火起狼烟,陕西也是将星闪耀的地方,8年抗战打出了陕西人的气势,抗日主力摇篮黄埔军校除了第一期校长为蒋介石外,第二期,第三期校长均为陕西人,国军五大主力有三个人都是陕西人。八年抗战,正所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蒋介石曾对人夸奖说:“陕人是龙不是虫。”

关麟征,陕西户县人 ,原名关志道,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 ,黄埔军校第二任校长,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抗日名将,血战台儿庄,重创日寇,人称“关铁拳”。

胡 琏, 陕西华县人 ,字伯玉,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国军五大主力之一,18军军长,12兵团司令, 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抗日名将。淞沪会战、枣宜会战、重创日寇,人称“金门王”

张耀明 ,陕西临潼人 ,陆军中将,关麟征嫡系,黄埔军校四期毕业,52军军长, 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国军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 抗日名将,台儿庄、徐州会战,重创日军,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

张灵甫 ,陕西长安县人 ,字钟麟,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国军五大主力之首74军军长 号称“蒋军王牌悍将” 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从此留下残疾,被称为“跛腿将军”。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

杜聿明, 陕西米脂人,字光亭, 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第五军军长, 抗日名将,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过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中国远征军悍将,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历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国军装甲兵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杨虎城, 陕西蒲城人,刀客出身,陆军二级上将,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民族英雄 ,因要求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遭蒋介石杀害,小西北军创始人。

孙蔚如, 陕西西安人 ,陆军上将 ,陕西省主席兼38军长,杨虎城嫡系,抗日名将,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赴河北、山西等地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保定、忻口、旧关等战役,战功卓著,日本军部的作战报告声称“守备中条山之支那部队虽属杂牌,但其战斗力颇强,不可轻敌”。在抗战期间任第六战区总司令 ,日本投降时,孙蔚如出任武汉区受降司令,积极负责,解除日军武装20余万人。

赵寿山 ,陕西户县人 ,原名赵生龄,孙蔚如嫡系,陆军中将 ,国军第38军军长,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任陆军第十七师师长,率部万余人,由三原誓师,到河北石家庄以东待命。8月下旬抵保定。9月20日,日军向保定地区发动进攻,赵身先士卒抗击来犯之敌,继之安全转移。10月下旬,日军又向娘子关进犯,第十七师参加阻击,在井陉雪花山、乏驴岭一带与日军血战13昼夜,赵亲率一个团袭击敌后,直捣井陉南关和火车站,与日军白刃血战,迫使日寇逃窜,三十八军作为河防军之一,坚守中条山,固守黄河铁桥南端邙山头桥头堡阵地两年多,一直坚持抗战,人称“中条铁柱”

刘玉章 ,陕西兴平人 ,字鳞生,陆军一级上将,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国军五十军军长 ,陆军副总司令,被号称国军悍将“光头将军”,抗日名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

董 钊 ,陕西长安县人 ,字介生,陆军中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陕西省主席,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台儿庄战役时,董率部奉命在山东郯城地区,阻击由青岛登陆西进之敌。与日寇坂垣师团山田联队遭遇。全师官兵英勇杀敌,打退山田联队,缴获大量战利品。1945年初,董钊升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马师恭 ,陕西绥德人 ,字子敬,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军伞兵司令部司令 ,抗日名将,在他建议下,以江南湘、桂、宁战场为目标,用短期成功训练 伞兵部队空降广东罗定南江口、湖南衡阳台元寺以及广西丹竹 机场,在对日作战中,均取得辉煌战绩,荣获嘉勉。

仵德厚, 陕西三原人 ,陆军少将 ,国军三十军二十七师师长 抗日名将,血战台儿庄敢死队长。台儿庄大捷后,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亲自来到台儿庄城外,为仵德厚授予金质"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宝鼎二等勋章。

王劲哉, 陕西渭南人 ,陆军中将, 国军中央陆军128师师长 号称“王老虎” 民族英雄,抗日名将,西北军骁将,"西安事变"的主要参与人,逮捕山东王韩复榘的执行人,鄂中六年抗战的旗帜、领袖,参与国军抗日战役最多、战功最卓著的抗日名将之一,台儿庄大战,王劲哉得到了一枚特别颁授的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大勋章。

何文鼎, 陕西周至人 ,字靖周,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中将, 国军第七兵团副司令, 号称“抗日义勇军”。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任西安警备司令。1938年任陕西抗日义勇军司令。率部进晋南芮城抗日与日军川东守备队对峙多次击败日寇。1940年,何部开赴内蒙伊克昭盟桃力民一带,坚守数年,寸土未失,在黄河后套西山咀抗敌有功,于1943年升任陆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孔从洲 ,陕西西安人 ,毛主席亲家,杨虎城嫡系,陆军中将 ,国军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爆发时,孔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二旅旅长,率部在超邑一带固守河防,夺取河道要镇大庆关。6月渡黄河,8月与日军血战永济8昼夜,歼敌千余人。1938年,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第四十六旅,孔任旅长,隶属第三十八军,参加了中条山保卫战,经历张村、“三二九”、“六六”、“四一七”等战役,其所在集团军共歼日寇两万余人。

马励武, 陕西华县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期间任新编第三十四师师长, 29军军长,抗日名将,日寇酒井旅团,从北京西山向进攻。战斗开始时,马励武率领的第10旅第20团在东大岭山峪里阻击,即遭到日寇机枪火力的封锁,以致伤亡殆尽。日军分两路进攻湖北枣阳、随县,两地一度失守。中国军队组织兵力,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反攻,收回失地,并予敌以重创;马励武部参加此战,在桐柏山区阻击日军。

魏炳文, 陕西长安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十六军副军长,抗日名将,与日寇在多地鏖战,战后任国民党第18绥靖区副司令官。

高吉人, 陕西靖边人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陆军中将 ,国军第5军军长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政部第一装甲兵团补充营营长,陆军第二00师一一五二团上校团长,新编第十一军第五九八团团长。1940年冬任第二00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5月升任第二00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会战、随枣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昆仑关战役和远征印缅抗战。

邓含光, 陕西咸阳人 ,陆军少将, 抗日名将。抗日战争开始,邓任第二十八师招募处处长。1937年冬,驻守潼关、黄河一带。1938年春,开赴台儿庄,防守东部北老沟一线。台儿庄战役以后,随部转移苏北、苏东。同年秋,开赴汉口,住房信阳,参加罗山战役。

马继武 ,陕西彬县人 ,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期间,马在河南周家口一带抗击日寇。一次,部队受到日军三面包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带头跳入黄河。当时,国人以为马壮烈殉国。然而,他跳入黄河后,与一班人与波浪搏斗,重返河岸,又与敌人战斗,一度成为传奇式人物。他曾身负重伤,回西安在广仁医院治疗。治愈后,他别离妻子,重上杀敌前线。

高桂滋 ,陕西定边人 ,陆军中将 ,国军陆军84师师长 ,抗日战争期间,高桂滋部队中,除少数河北、山西籍人士外,大部都是陕西籍的子弟兵。第十七军还是“西安事变”前唯一一支与日军交战的陕军。其所部与日寇作战,英勇顽强,不惜牺牲,功绩卓著。

王 竣, 陕西蒲城人 ,陆军中将 ,国军第80军新27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竣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率部参加抗击日寇。11040年11月,王竣率领新编二十七师,经漯河、渭河出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中条山抗击前线,师部驻平陆县东北的黄家庄,坚守中条山六个月,与日寇激战数十次,给敌以重大杀伤,壮烈殉国。

梁希贤, 陕西铜川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 陆军少将 ,国军第80军新27师副师长,1941年在晋南中条山 区与10万日本华北方面军的血战中,5月9日,在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壮烈殉国后,率余部继续坚持台寨村阵地,官兵伤亡殆尽,梁希贤跳黄河自杀,慷慨殉国。

庞泰峰 ,陕西西安人, 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中,忻口、太原会战中奉令于河北宁晋阻敌。1937年10月12日,任原国民党陆军第63军91师22旅少将副旅长的庞泰峰与敌肉搏时负伤自戕殉国。

吴国樟 ,陕西延安人 ,陆军中将, 1937年与日军在浙江湖州激战三日,作战殉职。

张少舫, 陕西咸阳人, 陆军少将 ,1943年在山东与日军作战多处负伤,殉职

马志超 ,陕西华阴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少将 国军新编三十四师 师长, 抗日名将,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新编三十四师师长。1943年到皖南任"敌后忠 义救国军"总指挥。

柳彦彪 ,陕西合阳人 ,字子俊,陆军少将, 国军98军副军长兼石家庄城防司令, 抗日名将,七七事变后,与武士敏率部开赴华北前线,参加保定战役和娘子关战役,曾一度担任石家庄城防司令、豫北师管区司令,转战于滹沱河、晋西和豫北等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张坤生, 陕西三原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少将, 国军第一军副军长 抗日名将。

王廷柱, 陕西洛南人 ,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初期,先后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大队长、 一八五师五四五旅副旅长兼109团上校团长、武汉警备团少将团长、武汉警备旅少将旅长。国军新编第八军军长。

邓毓玫 ,陕西咸阳人 ,字含光,陆军中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国军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抗日名将,抗战开始,先后参加徐州会战、忻口会战和罗山战役。

史仲鱼 ,陕西华县人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杨虎城系,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仲鱼任陕西省关中野战工事工程处处长,陕西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负责修筑陕西野战工事,以御日寇入侵。

刘鸿勋, 陕西城固人 ,陆军少将, 国军第一九六师副师长,抗日战争开始的1938年12月,刘任第一九六师副师长,率部驻守潼关黄河沿岸,阻击日寇偷渡。1940年,率第一九六师驻守河南灵宝等地,多次击退日寇进犯。

刘孟廉 ,陕西华县人 ,黄埔军校五期毕业,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军7军军长, 抗日名将。


睁眼看西安


陕西自古就在中华民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倚仗肥沃的800里秦川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虽然近几百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劣,陕西在中央王朝的地位不如之前,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使得陕西走出了无数历史名人,仅在民国时期,陕西就走出了难以数计的忠臣良将。


且不说以陕北为主的陕甘宁边区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地位,仅国民政府一边,出身陕西的名将就灿若星辰。例如发动西安事变的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死守陕西门户的孙蔚如,以身殉国的梁希贤。

最牛的是,常凯申赖以起家的根本,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除了第一任校长常凯申之外,第二任校长关麟征,第三任校长张耀明,都是陕西人。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赫赫有名的五大王牌主力中,有三支王牌军的军长是陕西籍。他们分别是整编第74师(74军)师长张灵甫,第18军军长胡琏和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地处西北,远离沿海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陕西,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风云人物呢?

第一,陕西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辛亥革命时,陕西就成为北方最先起义响应的省份。因此陕西一直有极为优良的革命传统,也涌现出了无数革命志士。在这些人的带领之下,陕西成为近代革命的摇篮,因此在黄埔军校成立之处,就有大批有志青年不远千里来到广东参加黄埔军校。


第二,杜聿明等陕西将领赶上了黄埔军校这个民国最大的“风口”。很多人都说,中国从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伯乐和机会,而显然,黄埔军校就是民国最大的机会。最著名也是成就最高的国民党陕西籍将领,大部分都是出身黄埔军校。如黄埔一期的关麟征、杜聿明、马励武,黄埔四期的张灵甫、胡琏、刘玉章等等。

第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陕西,民风彪悍。仅仅是杜聿明,张灵甫,胡连这些出身,国民党嫡系的王牌军将领。同样出身陕西的杂牌军,如陕军孙蔚如部,王劲哉部等,都曾凭借简陋的武器与日寇浴血奋战。如此尚武之风,自然能涌现出大量名将。


鸢飞九天2018


陕西不光是近代,自古名将辈出,将星璀璨!据我了解除了清朝,历朝历代皆有陕西名将的身影!

武王灭商之前的时期就不用说了,武王灭商已经说明了实力!从先秦的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到两汉时期的马援、耿弇、班超、窦固,三国时期的马超,两晋南北朝时期杜预、韦孝宽等等。隋唐时期杨素、侯君集、李靖、郭子仪到两宋种世衡、韩世忠、明末李定国、李来亨数不胜数!


陕西近代更是涌现出众多声明赫赫的将领。民国早期西北军的井勿幕、井岳秀、杨虎城等到民国中期及抗战时期的杜聿明、胡链、张灵甫、关麟征、王劲哉、张耀明、刘玉章、董钊、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等等陕籍将领统领的中央军及陕西本土的三十八军、九十六军个个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独挡一面。

其中杜聿明、胡链、张灵甫位居抗日十大名将之列,还有一说有“关铁拳”之称的关麟征!国军十大主力陕西将领独领其三。

还有我党我军的著名将领李达、张宗逊等等。
陕西近代为何这么多名将,究其原因:


其一陕西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全国第二个,北方第一个响应推翻清朝统一起义的省份,并迅速形成自己的军事武装,推翻清朝政府后,陕军迅速扩大到周边的河南、甘肃等地,打打杀杀,时代造英雄自不必说。

其二,同时辛亥革起义还有民国早期,受陕西革命党人及同盟会等影响,陕西革命思想活跃。为何陕西近代出现众多黄埔将领,这在北方实属罕见,因为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影响及介绍加入黄埔军校的陕籍子弟较多。
其三,陕西自古以来的爱国守信的优良传统所决定。国家危亡时刻,纠纠老秦,共赴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