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素高的手机“画质”不如像素低的相机?摄影大师经常说的“画质”是什么意思?

柳侍墨


相机画质到底好在哪儿?到底如何在朋友中成为众人眼中的摄影器材巨师?或许你需要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画质上手指南。如何更高效地通过评测了解一款相机的画质到底好坏,本文,我们就来好好科普下。相机画质的好坏到底有哪些重要因素。

把照片拍清楚:分辨率是首要

对相机画质而言,首要影响因素就是照片清晰与否,这主要就是分辨率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分辨率(照片的清晰程度)基本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像素高低。在画幅相同的前提下,像素越高,有效分辨率往往越高。看到的照片画面更清晰,能看到的细节更多。

更高的有效分辨率,带来了更清晰的照片和更丰富的画面细节

如今的高像素机型,已经达到了4-5000万像素级,出色的细节描绘能力是这类机型的特色

如今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从最早的6-800万像素,已经飙升到4-5000万像素。更高的像素,是最简单有效的提升分辨率和清晰度的办法。正因如此,相机的画质进步,一直是伴随着像素的不断提升。

在同一有效像素数级别上,不同画幅,不同技术时代,不同传感器工艺,也会带来有效分辨率的天差地别

而影响分辨率的不只是像素数的高低,同样还有像素本身的质量。在有效像素数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不同机型的画质仍然是天差地别。传感器画幅的尺寸不同,技术时代不同,传感器工艺不同,相近有效像素数的情况下仍然会有分辨率的巨大区别。

因此,在相同像素级下,放大到100%时就能看出哪款机型的实际有效分辨率更高或更低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测评时为大家展示的是100%放大后的对比区域。这样也更能直观地了解到相机实际分辨率的高低。

在更多环境中把照片拍清楚:高感画质

解决了照片清晰度,接下来就得看怎么才能在各种环境下都把照片拍清晰。这时高感这个概念开始走入我们眼前。高感是指高感光度下的画质。这里我们通常是指高感光度下的控噪和分辨率。详细来说就是感光度提升后相机有效分辨率的下降幅度,以及随着感光度提升画面噪声的增长幅度。这些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高感画质表现。

高感画质,我们关注的是细节保留能力和噪点控制能力

通俗来说,高感表现就是感光度提升后画面清晰度和细节保留能力,此外高感下的画面纯净度也是一大重要表现。高感更好的相机,可以在更高的ISO数值下,更好地保持画面清晰度,并有效抑制画面噪声。也就是画面足够清晰,且不会出现明显的画面颗粒从而展现良好的纯净度。

相机的标称最高感光度数值,和相机的可用感光度范围是不一样的,标称最高感光度下的画质往往是失去实用价值的

从数值上来说,高感的评判标准就是保持足够的画面清晰度下可用ISO的最高值。因此,可用ISO数值更高的相机,自然也就是高感画质表现更好的相机。当然,可用值并非相机的标称极限值。相机参数中标称的最高值往往是缺乏实用性的,有和可用还是不同的概念。

不只是在天黑时才需要使用高感,暗光和高速拍摄场景都需要高感光度的支持

高感如今成为一个在重要性上甚至超越分辨率的画质表现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感的实用价值正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不只是有等到天黑才开始用高感光度。屋内,朝阳和夕阳下的拍摄,高速移动的捕捉……这些不同的场景和题材都需要用到高感。使用环境的增加,不只是专业用户的需求,大众相机用户同样需要更好的相机高感。

涂抹后的“纯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感好,在纯净度和细节间去的平衡才是高感的要义

很多机型如今在高ISO拍摄时,会用到降噪处理。降噪处理的原理之一就是将画面中的颗粒感“涂抹”掉,这会造成画面的涂抹感。简单来说,就是画面虽然看似干净,但实际上大量的画面细节是丢失的。因此,涂抹的明显并不是高感好的象征。有效保留细节的同时“抹掉”颗粒感,才是更好的高感控噪表现。因此,高感评价不只是干净,还要清晰,满足两项条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感出色。

火起来的新元素:宽容度

宽容度作为一个画质衡量标准,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用户关注的一个性能点。宽容度对画质的影响很独特,不同于分辨率和高感在前期拍摄时直接呈现在画面上影响照片。宽容度的表现更多体现在后期处理后。

宽容度的价值在后期处理照片时会体现出来

宽容度的概念,接近于动态范围。它的意义在于后期处理时,照片可以还原多少画面暗部和亮部的细节。而在数码相机时代,对于宽容度的好坏,我们基本可以理解为相机对画面的暗部(或欠曝画面)的还原能力。

宽容度的价值,通常需要通过RAW格式文件才能体现出来

现代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特性,可以更好地还原欠曝画面的细节。这就为后期带来了更多的空间。而现在评判数码相机的宽容度表现好坏,也更多地集中在RAW格式照片在更高的欠曝状态下的还原能力。还原画面细节越多,画面颗粒感越少,色彩越稳定,宽容地自然是越好的。

宽容度,是一种依靠后期处理实现的画质表现力

而宽容度表现,主要是两大表现:最低原生感光度下的最佳宽容度,感光度提升后宽容度的下降幅度。这两大因素是作为评判相机宽容度性能的最重要指标。

暗部和高光细节的表现能力 ,凸显了宽容度的价值,如今单张拍摄可以完成之前多张照片合成才能实现的效果

从数值上来说。宽容度的好坏,更多是在欠曝多少档(EV值)曝光后还原画面的可用性高低。能够在更多的欠曝下还原出有效画面的的相机,自然是宽容度表现更好的。

随着如今相机用户的后期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家在后期中逐渐摸索出了现在的宽容度对数码相机的重要性。宽容度越出色,相机的后期可处理空间就越多。或者说,照片本身可以承受的后期处理就更多。自然,宽容度对最终成像的影响就越大。在未来,作为画质表现中的重要元素,宽容度的地位这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色彩:不再必要,但仍重要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色彩问题呢?色彩问题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直出白平衡稳定性以及直出色彩倾向性(直出,直出,直出划重点)。不同相机品牌,在色彩倾向性上是有完全不同的表现的。但因为RAW格式的存在,现代数码相机的色彩或多或少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达到理想的效果,区别在于达到目标色彩的难易程度。因此,单纯就画质而言,色彩不再是衡量画质的因素了。

数码相机时代,后期色彩处理的丰富性让相机本身的色彩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为何我们还要谈及色彩问题呢?很简单,色彩处理需要相应的照片后期能力。虽然如今数码相机都能或多或少实现想要的色彩,但也分为简单后期实现和复杂后期处理实现两种不同的使用难度。因此,虽然从画质角度上讲色彩不再重要。但对于更多入门玩家而言,色彩直出能力,仍然直接影响着照片的直接观感。

对于入门相机用户而言,更好的白平衡和更符合人眼视角感官的直出色彩仍然重要(例图为同场景不同品牌拍摄的夕阳草原色彩)

因此,照片直出色彩的准确性(主要是白平衡是否准确,不要出现金黄色的夕阳变成青绿色的傍晚),色彩艳丽度,色彩的直观观感等等这些就显得很重要了。

相机色彩表达很重要的一点,肤色表达,这对于不少用户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后期虽然可以解决直出色彩的不足,但繁琐的后期流程并不适用于所有用户

色彩不仅仅是对入门用户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对于拥有后期处理能力的用户而言,色彩表现同样尤其意义。后期处理也分容易和复杂,更好的色彩准确性可以大幅度降低后期的处理难度,否则会带来复杂而繁琐的后期色彩处理过程。因此,数码时代虽然色彩不再是衡量画质的重要元素,但色彩对最终照片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谈及相机画质时最核心的部分。对于现代数码相机而言,分辨率,高感和宽容度可以说是构成了画质最重要的三大元素。这也是我们测试相机并进行评分时的基础。

随着人们对相机使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相机画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实际上,相机画质的评定也随着数码相机技术和需求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最早人们希望能(在日光环境下)把照片拍清楚,而后开始需求能在晚上或是暗光环境能拍清楚。进而到如今我们不满足于只把照片拍清楚,还要把照片拍好看。相机性能需求的不断升级,也造就了如今我们对相机画质评判标准的变化。

分辨率,高感,宽容度,这基本是如今相机画质表现最重要的三大因素

而随着相机用户对相机画质要求的变化。几项参数的重要性也开始逐渐变化。比如曾经我们更关注分辨率(像素数)的高低,高感(高ISO)的性能。如今,宽容度开始成为更为重要的参数项。相机的画质表现,也开始逐渐从前期拍摄开始向后期处理输出偏移。不只是拍出照片的画质,用户开始更多的追求通过后期处理后最终成像的效果表现。

这次的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了我们评分中的前两项,其他分项的我们以后再慢慢道来

因此,我们如今的相机画质评分也以此为基础。近期以来我们的相机评测项目都增加了评分项。其中的画质部分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了解到这些,相信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到我们对不同相机在画质评分上的理念。相机画质好坏与否,现在你该知道如何去更专业和理性地评判了吧~


中关村在线


手机是一件通讯设备,他的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通讯,高像素和摄像头等都是现在的手机厂商为了提高竞争力,而制造的一个卖点。而相机不同,从它的出现到现在,它的功能还是没有变化,都是为了拍摄而生。

体积比较大的相机,只是用来拍摄而小巧的手机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只比拍照的话,一下就高下立见。

一般拍摄的主要部件之一就是传感器,一般全画幅相机的尺寸是36x24mm,而手机的就是指甲盖大小,差别大的多。摄影里有一句话叫底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这个意思。传感器大小严重影响着拍摄出照片的质量。

手机的镜头有限,模块化手机也没有发展起来。在镜头的使用上就没有相机有优势。相机可以更换无数镜头,而且两者的变焦方式也不同。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两者在变化焦距上,差别也是比不了的。


纵横视觉ZoneFoto


为什么高像素手机不如低像素单反相机图片效果好?这问题,不少手机摄影爱好者度都感到有些困惑。其实,只要明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疑惑就不难解开了:

一是好看图片怎样判定。人们常说这张照片不错,好看!到底什么是好照片?单从艺术标准来评判,就比较复杂,不同的裁判由于个人的摄影经历不一样,得出结论可能差别很大,人文摄影师去评判风景照片,可能就不是自己的长处就。通俗简单地讲,人们说的好照片,可以说成是图片成像清晰,看起来顺眼,越看越有看头。


从使用价值方面讲,好的照片或者作品,必须有一定艺术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若干年后,仍然百看不厌;可以作为个人收藏,可以用于新闻出版,也可以放大兼作商业广告,即使扩放数倍,图像清晰度也比较高。

二是优质图片拍摄要求。要拍摄出好照片,仅仅有高像素还远远不够,除了构图等摄影技术之外,镜头通光性要好,感光元件存储的影像信息要多,对色彩的还原度要准确等等。



高像素的手机由于CCD、CMOS等感光元件尺寸偏小,都在1英寸以下,而相机则要大数倍。这就像在扑克牌上画一千条线,另外在A4纸上画一千条线一样,大面积的A4纸上留存的笔墨更多,大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机,记录的影像信息更多,尤其是光线不足等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照片,在放大后欣赏和使用,也没有多少噪点,相机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三是手机相机主要差别。手机能够拍照录像,是一种衍生功能,是在时代的进步中逐渐产生的,其携便性是最重要的优势所在,走到哪里就可以拍摄到哪里。但因受自身体积容量和造价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像单反、微单和黑卡等相机一样,把标配的大囗径镜头片,把改善测光、曝光、防抖等专业电子元件植入其中。

现在的智能手机的CPU运行速度都比较快,远超早期的台式电脑,但仍然无法与构造复杂的专业单反、微单来抗衡。同时,相机也没有停止进步,也在不断地提高智能手机具有的有关性能,手机照相功能要完全取代相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性不大。

当然,高像素智能手机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与相机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成像质量也会越来越高。作为普通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照片发发朋友圈,晒晒自拍美景,完全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如果有一天变成了摄影发烧友,想拍摄图质更加符合专业要求的图片时,再买一台专业相机搞创作,也还不算迟。总之,术有专攻,扬长避短,物尽其用!(昌斌视觉/图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私自转载)


昌斌视觉


为什么像素高的手机“画质”不如像素低的相机?摄影大师经常说的“画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像素高的手机“画质”不如像素低的相机?

为什么像素高的手机“画质”不如像素低的相机,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因为画质不完全是由像素高低来决定的,像素的多少只是画质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决定的方面,所以不能说像素越高就等于画质越好。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面墙,用空心砖砌成的,和用实心砖砌成的,承重肯定不一样,空心砖的数量再多也不是承重墙。

这样是不是一下子就理解了,画质更多的是由每个像素的成像质量决定的,而不是数量决定的。

手机的感光芯片远远小于相机,所以每个像素成像质量不如相机,只有数量没有意义。


摄影大师经常说的“画质”是什么意思?

我不是摄影大师,只说说个人理解的画质是什么意思。画质从字面看就是画面的质量,或是说照片的质量,直观的从外在表现来看就是锐度,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细节解析度。从内在看就是像素多少,像素质量,噪点多少等等。



头条号:紫枫摄影后期教学,专注于摄影及后期教学二十年,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讲透原理,突出可操作性,欢迎关注,查看大量系统实用的教程!

关注后发私信,写 学习 两个字,系统自动回复加入紫枫粉丝群方法,可以下载大量的摄影后期软件,插件滤镜,素材资源,在线交流,辅导答疑,完全免费!


紫枫摄影后期教学


无论是手机的摄像头还是专业的数码相机,它们在原理上都是一致的。就是把“目标”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记录起来。所以手机摄像头、数码相机都可以视为一个“光电转换”的盒子。

而相机、手机的每一个像素点,就好比是一个个小小的“光电池”。

为什么会出现像素高的相机(手机),画质反而不如像素低的产品呢?

这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手机的像素尺寸远比相机的像素尺寸小很多。以目前的主流手机为例,像素的对角线长度一般只有1um~1.5um,而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像素单元的对角线普遍可以达到4~7um。

所以,打个简单比喻,手机就好像是6英寸的披萨切成12片,跟12英寸的披萨切8片比,当然不够吃。在专业的领域,这种情况就叫“单像素信噪比”偏低。

所以,无论相机也好,手机也好,像素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平衡点的。这个平衡点是依据镜头的分辨率、相机的工作环境、连拍数据输出各个方面综合制定的。所以,索尼有了4200万像素的a7R3,还要做2400万像素的a7M3、a9,1200万像素的a7S2。而佳能有了5060万像素的5Ds,还要做3000万像素的5D4、2600万像素的6D2。

至于手机圈,为什么像素都偏高?

原因就在于手机用户绝大部分都是懵懂无知的小白,厂家、商家把产品的某个参数做得很高,很有噱头,可以忽悠一些小白掏钱包。

例如下图就是华为4000万像素的P20pro与2400万像素的80D对比,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手机的像素虽然很高,但图像放大之后,却是模糊的,细节反而不如低像素的相机,而且ISO稍微打高一点,手机的色彩、层次感、噪点劣化就非常厉害。


从耗子胖成猪


手机的像数是越来越好了,4000千万甚至有出到8000万,像数看上去是很高,这些都只是数字而已。关键的是感光元件的CMOS大小,手机的CMOS小的可怜,只有1/2.3,这么小的光器要布满这么多的像素点,你看能好到哪里去。所以说手机的和相机是不在一个级别的产品,各自都有自己的专业服务领域。关于画质的好与坏,我们知道数码相片是有无数的像数点组成的,其画质就是指画面的像数点的多少。画质不好也就是噪点过大画面不清楚!


摄影佬郑建文


像素可以分为物理像素和逻辑像素,我先说说物理像素。

一、物理像素的形象概念

我们去商场购买手机时,都会看到此款电视机支持1920*1080的分辨率,此时就涉及到了物理像素的概念。不管是手机屏幕还是电视机的屏幕,屏幕上都有一个个很小的发光器件。

如果一款智能电视机屏幕是1920*1080的分辨率,那么在水平方向上有1920个发光器件,垂直方向上有1080个发光器件,凭你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不过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带一个放大镜去商场,估计就能看清这一个个的细小的发光器件了。当在屏幕上展示一副图片时,此时每一个发光器件都会发光(这是一句废话),然后这个图片就显示出来了。

所以我们在谈论手机、智能电视机的分辨率时,都是在谈论它们的屏幕而已。

二、逻辑像素的形象理解

我们也经常会说“这张图片的分辨率是1920*1080的”这样的话,那么图片的分辨率又是个什么意思呢?

假设你有一个相机,有天要给你老婆的脸部来个特写。你的相机内部拍照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安装有1920个感光器件,在垂直方向上安装有1080个感光器件,那么一共就有1920乘以1080等于2073600个感光器件。给你老婆脸部特写时,每一个感光器件都拍下了脸部的一个点,那么就有2073600的点被拍下了,也就是你老婆脸部的照片就由这2073600个点组成。

这200多万个点以0和1的二进制数据流的形式存储在相机里,并且有一段二进制数据流记录下了这张图片的像素信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张美照的分辨率是1920*1080,像素有2073600个”,这里记录下的像素信息就是逻辑像素。为啥叫逻辑像素?你肉眼能看到这些二进制数据流吗?你拿放大镜也看不到!这些二进制数据流都是抽象的东西,既然是抽象的东西,干脆就取一个抽象的名字逻辑像素多好!

嗯,像素的形象概念解释就是这样!


数码视听娱乐


你上菜市场买东西啊,不管是买菜还是买水果,都是论斤算的。这个论斤,就是关于一种重量的标准。

既然你要说到画质,是不是应该也像买菜那样,有个论斤称重的标准呢,那你说画质,也应该有这么一个称重的标准呢?通过这个标准,你才知道画质的好与不好啊?

我认为啊,用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来衡量画质好坏,都不是最有效的这种标准。最有效的标准应该就是,把数码文件的照片,打印成纸的照片。这才是最有效的,了解画质好与坏的一个标准。通过纸的照片,你才能更能清楚的这个色彩的质量是如何的,画面层次和景深这些标准是什么样子?这样你不就很清楚了画质的标准是什么吗?而且纸的照片呢,比在电脑和手机上看要更立体,对你了解画质是什么标准?有个更具体的尺度。


黑與白的致命者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给大家纠正一个常见的认知错误:认为像素点数量越多,成像质量就越好。事实上成像质量与像素点数量有关,也与像素点的大小有关。像素点越大,感光越多,成像质量越好。这就是为什么相机像素明明没有手机多,却成像质量比手机好的原因:一般手机的感光面积就1/5,1/4英寸,像素点的大小肯定比不上相机的像素点大小。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苹果800万像素拍照片吊打一群一千多像素的手机的原因:人家虽然pixel(像素点)少,但是每个pixel大啊


淘大客出去耍


说的简单点,像素只是反应图片是由多少个点组成的,而画质则是对图片的一个综合评价,当然是画质重要。

举个例子,你拍张200W像素的图片,然后局部放大,放大到图片像素仍然是200W的情况,当然这时的图片可能已经不能看了,你觉得你会要哪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