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烧30万曹军面无惧色,火烧藤甲兵为何却说“必损阳寿”?

孫雪涵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何会说必折阳寿?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精于算计,善于用兵,自幼抱读史书,通晓天文地理,五行八卦,能未卜先知,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在三国中几乎神一样的存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南方蛮夷经常袭扰蜀国边境,诸葛亮为了能够安心北伐,于是率军南征,赵云建议不可武力使南蛮屈服,应当让他们心悦诚服。


于是诸葛亮采取七擒七放的策略,最终也取得了南蛮孟获的折服,发誓永不再谋反。然而在最后一次擒获孟获之时,诸葛亮曾火烧孟获所邀请的乌戈国三万藤甲兵,诸葛亮本人也痛心疾首,并且仰天长叹,死伤无数,必损阳寿,这究竟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赤壁之战是正义之战,直接关乎孙刘联盟的生死存亡。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征,企图横渡长江,一举歼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两家在赤壁一带殊死反抗,再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得人心,可以说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是正义之师。如果不进行坚决的抵抗,孙刘都会被消灭,这样汉室也将不复存在,所以诸葛亮火烧曹军,面无惧色,这就应该是曹操得到的报应。


再者火烧赤壁诸葛亮并不是真正的刽子手。火烧赤壁,诸葛亮只是孙刘联盟刘备的使者,他是协助周瑜抵抗曹操的。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和诸葛亮共同达成了火烧曹操的战略目的。而周瑜和黄盖上演了苦肉计,最终放火烧曹军的也是黄盖,并不是诸葛亮,所以火烧赤壁,诸葛亮并没有很愧疚。


其次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手段极其残忍,藤甲并也全部阵亡。诸葛亮南征蛮夷真正的战略目的不是为了消灭他们,而是防止他们寻衅滋事,维护南方的安定。而诸葛亮本人也采用了赵云的建议——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诸葛亮也是正义之师。孟获自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向乌戈国借三万藤甲兵前来助战。藤甲兵刀枪不入,进攻防守都很有策略,累的时候还可以将藤甲脱下来,放在水中,士兵坐在上面顺流而下。因此藤甲兵让诸葛亮折损了很多人马。诸葛亮心生一计,让魏延连败十五阵,丢弃了很多营寨,终于把藤甲兵引入山谷。


诸葛亮放过纵烧,由于藤甲极其容易燃烧,有没有水源,燃烧时几乎没有办法脱下来,于是三万藤甲并在山谷中哭天抢地,痛苦挣扎,死壮惨烈,无一人生还,第二天恶臭难当,可以说诸葛亮的手段真的是恶劣,二诸葛亮本人也感觉到自己做了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才说必折阳寿。


再次诸葛亮一直相信鬼神之说,这也为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埋下伏笔。诸葛亮在三国中也是最喜欢装神弄鬼的了,巧借东风,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又相信天命难违,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死前遗命: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由此足见诸葛亮相信鬼神之说。诸葛亮火烧三万藤甲兵,这些人并没有太大的过错,只是前来助战的,诸葛亮下手狠毒,他自己也不禁觉得要折损自己的阳寿。最主要是,这样做已经违背了南征的初衷,大肆杀戮违背了诸葛亮自己的意志,他自己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具体经过吧,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一擒就是火烧藤甲兵,孟获被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后,就请乌戈国主兀突骨率着三万藤甲兵来帮助。

这个藤甲实在是了得,是山涧石壁上的藤经过多重工艺和处理,沾水不湿,可以用来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这种藤甲不怕刀枪,但怕火呀,而且诸葛亮还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们久在西南,不太了解中原的情况。

诸葛亮让魏延伪败,留下了很多粮车,将藤甲军引进了盘蛇谷,然后用横木将谷口给堵住,而诸葛亮早就安排马岱在盘蛇谷里藏了很多火炮,而粮车里面装的都是火药,火起后,整个场景确实是很惨。

三万藤甲兵的死状实在是有点恐怖,诸葛亮边看边流泪边叹息说,我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折损阳寿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来看。

诸葛亮每次擒拿孟获的时候,所造成的损失其实都不大,只有这一次,将三万藤甲兵用一种很残忍的方式歼灭了,诸葛亮是想收复南中地区的,这些藤甲兵很无辜的,诸葛亮其实并不想杀死他们,而且是用这种方式。

诸葛亮的敌人是魏军,所以诸葛亮在用火烧上方谷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献火计(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东风,也就是说烧死曹军的,是周瑜和黄盖,而不是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时候,肋部中箭,受了重伤,第二年病逝,而黄盖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韩当所救,也就是说折阳寿的人是周瑜和黄盖。

不过,就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来说,火烧藤甲兵折阳寿的情节,主要是为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寿命,七星主灯被魏延一脚带风给扑灭,而做铺垫,诸葛亮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天命呀。


历史简单说


不知道这个火烧三十万曹军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战,但不管是火烧30万曹军,还是火烧藤甲兵,这都是演义里的说法,真实历史并非如此。在演义里,孔明也不止烧了这些,还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上方谷等。


而为何唯独在火烧藤甲兵时,说了必损阳寿,这应该是演义里的漏洞了。这里就不谈正史,按照演义的思路来解释一下吧!

古人做了坏事,就会说损了阴德,损了阴德,则会折损阳寿。这里孔明说必损阳寿,自然指的就是他觉得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太过于残忍了!

首先,他烧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惧火、易燃,被烧后相比其他战役中的士兵来说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战役中,若被烧伤还估计能被抢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注定死翘翘了。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杀里,穿了藤甲遇到火杀与火攻,要扣两滴血了。火烧藤甲兵太过于残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义里诸葛亮也是看到对方的三万藤甲军被烧得互相拥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全部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才哭着说出了这句话。

其次,演义里向来是尊刘贬曹,对于曹操称其为曹贼,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纣为虐。在其他火战中诛杀曹军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获从乌戈国借来的,并不是曹军的那种的不义之师。

其实演义安排诸葛亮说这句话也有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演义中的诸葛亮设定是神通广大,什么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测算出一二。他这里说损阳寿也是为了后来自身早逝于五丈原做铺垫。正因为他火攻损的阳寿太多了,损的甚至都不让他借七星灯来续命的地步了!



演义中这样安排不仅是为将诸葛亮神化,更是为了突出他的忠心,为了辅刘成就大业,不惜牺牲自己阳寿。不过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也配的上这波神化!


夏目历史君


这是演义故事中的问题,那就用演义的角度来答吧。诸葛亮火烧曹兵和火烧藤甲兵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政治目的还是军事目的,甚至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凡事既要照顾蜀汉的利益,又要根据天道变化而行,所以即使算无遗策,也违反不了天意,因此即使知道“火烧藤甲兵”会折寿,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诸葛亮去世时五十四岁,无论原因是什么,终归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火烧博望坡)

诸葛亮火杀曹兵,一次是在博望坡,诸葛亮第一次作为刘备的军师,出谋划策。当时,夏侯惇带着十万兵马进攻刘备,诸葛亮拿着刘备的剑印,指挥心里既不服又不爽的关,张,并赵云等人。结果,夏侯惇被一把大火烧得打败,关,张乃服。因夏侯惇的大败,曹操又派曹仁带领50万大军出征,来到新野,被诸葛亮先是火烧,后被水淹,杀得曹仁狼狈不堪。后来,赤壁之战,诸葛亮又借来东风,帮助周瑜黄盖打赢这场战争。但是,这几次火烧,博望坡和新野,诸葛亮的目的是打退曹魏的进攻,并非以消灭为主,夏侯惇,曹仁等大将也全身而退了。赤壁之战,诸葛亮只是“帮厨”,主烧的“大厨”是黄盖,再说这是完全对立的阵营的一场大战,也是生死之战,所以消灭敌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这是火烧曹兵的性质和背景。

(藤甲兵)

火烧藤甲兵是有根本区别的,战后,诸葛亮当时心情要矛盾复杂得多,这是发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一次擒孟获发生的事。孟获连续被擒放,于是请来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带三万藤甲兵来助战。藤甲兵让蜀汉士兵的箭射不进,刀砍不断,连精锐的魏延军都被他们打败。而且蛮兵的藤甲还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顺流而下,灵活使用,十分难缠。诸葛亮来到盘蛇谷,根据地形,说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计。于是,让魏延诈败诱敌,引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入谷,断了谷口,引燃火药,三万人要么被火药炸得头脸模糊而死,要么被火烧得卷曲而死,十分惨烈。


诸葛亮看到这番情景后,不禁垂泪,虽打赢了,但是损阳寿呀。诸葛亮心情如此复杂矛盾伤心,最直接的原因是此计太决绝,三万人马并兀突骨无人生还,死状恶臭不堪,有违人道。第二,七擒孟获,性质属于平叛,重在降服,不适合杀戮过多,结仇过多。第三,孟获也差不多要降服了,一旦如此,这些人也是蜀汉的子民呀,藤甲兵也可能为蜀汉所用呀。第四,演义是虽然有夸张的成份,即使再夸张,对一介小国乌戈来说,损失三万士兵,差不多是要灭国了。所以,想到这些,诸葛亮能不垂泪而心痛?这一仗完全是得不偿失,诸葛亮甚至说出“必损寿也”。


大飞熊ヽ骑士


因为诸葛亮违约了!

鉴于火烧藤甲兵的桥段出自《三国演义》,那就以三国演义的内容为主要依据来分析孔明折损阳寿这件事。

诸葛亮又叫诸葛孔明,在《三国演义》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男主角。在早期与刘备打天下的时候,诸葛亮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火烧曹军30万都是小意思,在东吴舌战群儒仅凭一张嘴就说动孙权一起对抗曹操,才是逆天级的存在!

(舌战群儒)

纵观诸葛亮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支持他的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之外还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所以在早期他几乎没有失手过。就拿赤壁之战借东风来说,要知道在长江流域,东风在吹来的时候有能将海洋中的潮湿空气一并带到这里,所以很容易聚集积雨云。也就是说,随着东风来的还有可能是大雨哦。

想一下赤壁之战时,周瑜准备好火船趁东风杀奔曹营,还没找到目标就迎来了瓢泼大雨,那么也就没有火烧赤壁这个经典战役了。

诸葛亮也失手过,就是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时候,能掐会算的诸葛亮竟然没算出上方谷当天有雨,结果功亏一篑还把自己淋出了病。为什么诸葛亮会在这里失手,一会再说!

(大雨倾盆的上方谷)

那么,这股力量到底是谁的呢?

我认为是老天爷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国历史的走向是统一的。虽然皇帝都称自己为天子,但只有统一王朝的皇帝才算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子代表的是老天爷的嫡长子,而嫡长子只有一个!


诸葛亮一心匡扶汉室,在当时来看,这拥有不容置疑的正统性。所以,老天爷决定帮助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协助刘备打败了曹操,又夺取了西蜀和汉中,渐有一统天下之势!

可是,火烧藤甲兵这件事将一切扭转过来。

藤甲兵是孟获从乌戈国借来的,这个国家在东南方向,按照方位来看应该属于老挝柬埔寨一带的方国。

藤甲兵身穿藤条甲,刀枪不入但有一个缺点,由于藤甲被油浸泡过,所以遇火即着。诸葛亮利用这个缺点将藤甲兵骗人山谷中,将出口堵死,放火把藤甲兵烧个一干二净。

看到惨状,诸葛亮说了:“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诸葛亮一生指挥大军杀人无数,这次竟然愧疚,这是因为乌戈国并不是蜀汉的敌国,藤甲兵也不是蜀汉的敌人,因为孟获的原因才遭此大祸。

但是,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定下七擒七纵的计策,又不能杀掉始作俑者孟获,这就让这次战斗缺少了正义性和最起码的公平,而多了残忍。

所以,虽然打败了藤甲兵,但蜀汉背上了残忍的名声。由于中原正统王朝是仁义的化身,结果连带把蜀汉的正统地位也陪进去了。

也就是说,诸葛亮平定孟获之乱的所作所为,让他做出了不可原谅的违约行为。

诸葛亮看到被烧死的藤甲兵,知道与老天爷的合作算是终结了。所以在说损阳寿之前加了一句这是有功于社稷滴,希望老天爷听到后能原谅他。可惜啊,老天爷因为这件事把蜀汉都抛弃了,诸葛亮所谓的为社稷着想的理由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此后,形势逆转了,诸葛亮虽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但每次都功亏一篑,有时候失败的竟然极为诡异。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要知道马谡可是诸葛亮心腹大将,防守战打成这样真不应该!

第二次北伐,粮草不济,再一次功亏一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时期就被兵家始祖强调又强调,管后勤的李严水平很高,但不善于和人合作,出了事还喜欢溜肩膀,诸葛亮用他管粮食真是昏了头。

以上也可以说是缺少老天爷的帮助使诸葛亮能力下滑,但最诡异的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时候。当时大火四起,就在司马懿父子以为命丧此地的时候竟然下起了大雨,得以让司马懿父子逃出生天。联想到数十年之后司马家族统一天下建立晋朝可知,曾经庇护诸葛亮的老天爷,已经站到了司马家族一方。

所以,自从火烧藤甲兵之后,诸葛亮就知道,缺少老天爷的帮助,自己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啥时候累死啥时候算吧,这才说了:“......必损寿矣!”

当然,最后老天爷还是看走眼了。司马家对少数民族过于好了,结果引狼入室让中原战乱了数百年!


历史风暴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正史上并无记载,出自于小说《三国演义》。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诸葛亮堪称玩火的专家:

刚出茅庐不久之后,诸葛亮在博望火烧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来在新野,诸葛亮又是一把火烧的曹仁丢盔弃甲;赤壁之战中,火虽然不是诸葛亮放的,但东风可是他借来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期间,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军烧的一干二净;在北伐期间,诸葛亮设计把司马懿父子围在葫芦谷火烤,结果天降暴雨功亏一篑。


纵观《演义》中,被诸葛亮烧死的人不少数,但诸葛亮唯独在火烧藤甲之后叹息这是折阳寿的,为何?

我们先看一下,在诸葛亮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烧藤甲,其余四次都是针对曹魏集团。这样就好理解了,《演义》以刘备集团为正统,曹操集团为篡国贼,诸葛亮火烧曹魏士兵,那是为了光复汉室,属于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会折损阳寿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样,他们来自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作乱,却没有夺取汉室江山意图,而且他们本来就属于未开化的民族,诸葛亮一把火把他们烧的灭族,手段还是显得有些残忍。

其实《三国演义》中对此也有过说明: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诸葛亮再怎么烧曹魏的士兵,也没有烧绝,但是这南蛮乌戈国,在此次火烧中所有人都化为灰烬,整个种族都没了。诸葛亮此举有为天和,折损阳寿也是应当。

而诸葛亮为了蜀国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损阳寿,也从侧面体现了诸葛亮为了蜀汉死而后已的精神。

再者,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过的,一遇到火攻,必死无疑,死状更是惨烈无比!

另外在网上还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释:

藤甲经过油泡,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仅具有致癌作用,还会损坏人体器官,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损坏了身体,所以才会折损阳寿。


小镇月明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情节,所以只在演义之内讨论。

有人说,诸葛亮一生用兵,无过于“水火”二字。孔明从初出茅庐开始,先烧博望,再烧新野,赤壁借风,因他而亡的烧死鬼也不少了。为什么只有在火烧藤甲兵以后,才说“必损阳寿”呢?

火烧藤甲兵的情节,出现在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中。

且说孟获被孔明几擒几纵,始终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实在打不过。万般无奈之下,手下带来洞主献计说:东南方有一乌戈国,那里的特产藤甲,用山藤浸油反复晾晒制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里求援。


孟获到乌戈国求助,国主兀突骨一口答应,派兵三万前来帮助。藤甲刀枪不入,所以蜀军吃了大亏,连打几个败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点,虽然刀枪不入,但是用油浸来之作,肯定是易燃物。于是用诈败诱敌的办法,把藤甲兵引进盘蛇谷里,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烧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观战,见到谷中的惨状,不禁喟然长叹: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为什么之前用火攻时,孔明没有这种感慨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并非因为杀人而感叹,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乌戈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想必不会很多。现在一下死了三万,还都是壮年男性,族群的存续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说不定就此灭族了。就是孔明所说的“不留种类”。

断掉一个民族的传续,这当然是大罪过。

但是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所以为了“有功于社稷”,诸葛亮也只好选择“必损寿矣”的这一条路了。


北门猿


诸葛亮南征蛮夷时,火烧孟获请来的三万藤甲兵。面对大火中的哀嚎遍野,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死伤无数,必损阳寿”。

可是他在博望坡火烧夏侯惇,新野放火烧得曹仁是丢盔弃甲。赤壁之战,曹操伤亡过半。

上方谷司马懿差点葬身火海,这些战争无不是死伤无数的,诸葛亮为何都不曾面无惧色,而唯独在火烧藤甲兵时说了“必损阳寿呢”?

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火烧藤甲兵是诸葛亮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感受最真切。

诸葛亮在南征蛮夷时是作为主帅,亲自策划并目睹了那些藤甲兵被大火吞噬,从挣扎到化为灰烬的过程,残酷而且血腥。

那些画面深深冲击着诸葛亮的内心,让他产生了很大的负罪感。

而火烧曹军,他作为军师坐守在大后方,只是策划者而不是最后的执行者。没有在现场,感受不到那种凄惨,也就没有多少感觉。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场不同,身份不同,心态当然也不一样。

曹操是簒汉反贼的代表,他统治下的追随者自然是乱臣贼子,属于助纣为虐。

在诸葛亮的心里,自己包括刘备一方的蜀军是匡扶汉室的正义之师,他是传统士大夫忠君爱国的政治思想理念。

他们两方是敌对的,势如水火的。

自古战场上杀伐是难免的,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而且大部分与曹军交战,是曹操主动挑起的战争,是侵略者,对刘备他们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决战,胜利了向前推进,失败了则死无葬身之地。

是一场自卫的反击战,没有损害天道的地方。

所以火烧曹军是“替天行道”,而孟获的藤甲兵是属于蜀国内部叛乱,只是来助战作乱的。

并没有夺取汉室江山的意图,烧死的只是受到蛊惑蒙蔽的无辜的西蜀子民,自己人和敌人相比,感情上自然不能等同。

再者,火烧藤甲兵手段太过残忍,而且无一人生还。

藤甲惧火、易燃,燃烧时几乎没有办法脱下来。

被烈火焚烧炙烤而死相比火攻曹军来说更痛苦残忍。在山谷中哭天抢地、哀嚎遍野、垂死挣扎,死状可谓恐怖而惨烈。

因为孟获的屡教不改和蜀军的艰难处境,诸葛亮只好痛下心来,大火截断了山谷两端,堵死了他们逃生的可能。

三万藤甲兵全部死难,他们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尚未开化的,对于一个小部落来说,损失了三万青壮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国中的孤寡老幼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

而对于火烧曹军,也并不是想赶尽杀绝,目的是想击退他们的进犯,给曹军将士留下了逃跑生还的可能。

诸葛亮知晓这样做会折损阳寿依然这样做,是为了彻底降服孟获,为了蜀国的安定,才可能安心北伐。

归根结底是为了蜀国的江山社稷,彰显了诸葛亮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为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七星灯无法续命做了铺垫。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一个“火”字将诸葛武侯神话,这是《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火(火烧博望坡,新野,赤壁)烧出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也烧出了自己光辉的前途,最后一把火(火烧上方谷)则是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然唯独第四把却是烧得百感交集,心中愧疚,以致发出了“必损阳寿”之言,这便是著名的“火烧藤甲军”。想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火烧曹军数十万尚无顾虑,为何南征时,不过火烧三万藤甲军却发出如此感慨呢?在我们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战争性质不同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都是为了自保的防御战争。时曹操南征,孙刘为求自保,抵抗曹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大败,火烧新野大败曹仁,火烧赤壁直接解决了曹操对南方的侵犯,按小说之言,这是正义的自卫战争,所以纵使诸葛亮烧杀了数十万曹军,依然毫无惧色。

而火烧藤甲军则大不相同,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诸葛亮为了征服南方少数民族,主动发起的战争,和当年曹操南征孙刘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诸葛亮南征时的自责和矛盾心理。

火烧藤甲军罪孽过于深重

虽说火烧藤甲军不过三万人,在人数上远比不上当年诸葛亮火烧曹军的数量,但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火烧曹军所不具备的。

其一:残忍程度远胜火烧曹军;藤甲兵所穿的藤甲虽然刀枪不入,但遇火即燃,时诸葛亮用计将藤甲兵引至于一狭长的山谷,用火攻之,三万藤甲兵被困在山谷中根本没有任何求生的机会,只听见一片哭天抢地,痛苦挣扎,最后无一生还。第二天,山谷中弥漫着一片尸臭,可谓十分惨烈,这可比火烧曹军时要阴毒多了。

其二:这是灭种之战。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有言:

“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其中说到了“不留种类”,这意思大概和绝后就差不多了!想国王兀突骨在死在了这场大火之中,这对于乌戈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有可能这个民族将会因此而灭绝,国王死了,国家的防御力量也没了,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便是诸葛亮为何心中愧疚,发出“必损阳寿”的原因。

当然,其实诸葛亮的这五把火都是小说之言,其中火烧赤壁乃周瑜之谋,所以大家也不必过于当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孔明烧曹军烧了不止一次,加上烧的孟获军,至少五次。之前的火的确面无惧色,烧藤甲兵真是“必损阳寿”,容我分析给大家听。

(《三国演义》火烧博望坡前刘备、诸葛亮)

火烧博望坡

第一次是在博望坡的新官上任第一把火,这里的情节蛮有趣,因为诸葛亮将关羽、张飞、赵云甚至是刘备都派出去了,自己却在城中喝茶,弄得关、张很不痛快。刘备为了大局着想,就和了稀泥。

夏侯惇进军过程中哈哈大笑,认为徐庶在曹操面前夸口的诸葛亮就是一匹夫、村夫。然后就悲剧了,延续着曹军逢笑就悲剧的惯性。夏侯惇军被烧。结果就是曹军人马自相践踏不计其数,余下曹军被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

此次战斗是因为曹军怕火烧,自相践踏乱了阵脚,再被刘军掩杀所致。真正被火烧死的,应该有限。

火烧新野

这火烧的也是迫不得已,人不够,火来凑,能正大光明的较量,谁放火啊。一般都是弱者才放火。比如后来的赤壁和夷陵都是如此。

那这次烧的是曹仁、曹洪的十万兵马。故技重施,待他们进入民宅,将火箭射入,引起大火,留东门让他们逃走,他们多半还是死于自相践踏和掩杀而非火灾。后来关羽放水,淹死了不少人,这是诸葛亮的主意,关羽实行的。水淹比火烧的惨状会略轻些。

火烧赤壁

这招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主意,却是吴军来实施的。主要将领就是黄盖。这场大火也算是正义的自卫之战。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虽然这也是孔明的主意,却不是他完全参与的。正义的理由也不会折寿。

火烧藤甲兵

这次烧才是真的造业。因为这是活活烧死的。之前的战争没有像这次一样,战术这样单一、纯粹和残忍。虽然说是为了平定后方,但是还是算侵扰南中,没有那么正义。

(《三国演义》诸葛亮知天命的落寞)

藤甲兵刀枪不入,将领很是头疼,孔明却认为这战争势在必得,看到一谷,更是大喜。诸葛亮因杀人损寿而垂泪,但是之前也曾大喜过。

结果就是“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场面异常惨烈,3万藤甲兵皆死于火烧。

烧司马懿

这次失败了,司马懿困于谷中,左右皆堵。但是天降大雨,诸葛亮失算了,诸葛亮到底还是一个人,主角光环已经失灵。这是天命,无法阻挡。

自打关羽死后,蜀汉的基调就明显从轰轰烈烈走向了一片昏暗。有时候连诸葛亮的“妖术”都不灵验了。相信大家都看在眼里。而且诸葛亮不能太妖了,否则书就写不下去了。后期的诸葛亮更像一个人而非一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