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投之父”成思危去世,近年来多次警告创业板估值过高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于今天(7月12日)凌晨逝世,享年80岁。

成思危生于1935年6月生,湖南湘乡人。父亲成舍我是中国杰出的“媒体人”,亲手创办过12家报纸、期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一生坐牢不下20次。

成思危于1951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化工研究工作。1981年已过不惑之年,成思危毅然转行,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4年回国后,成思危汲取西方先进经济与管理理念,构建虚拟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开创性地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成思危对新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贡献尤其为人称道。

在主流经济学家中,成思危险是为风险投资正名的第一人。他肯定了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为前沿技术“买单”,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拓宽民资、外资投资渠道。这些都是今天的常实和事实,但在十六、七年前提出需要智慧和勇气。

1997年9月,在武汉到重庆的轮船上,成思危主持召开了一次以风险投资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美国花旗成长基金、穆迪公司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派员参加。1998年,成思危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史称“一号提案”。这一纸提案,开启了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大门,掀起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浪潮。

成思危还创办风投研究院和风投杂志,出版风投年鉴,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方法为风投事业奔走呼号,因此被称为“中国风投之父”。

成思危也是中国创业板最积极的推动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2000年至2003年期间,经历IPO暂停、纳斯达克崩盘的波折及香港创业板边缘化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创业板迟迟未能推出。成思危提出参照主板的条件适当降低门槛设立二板市场的构想,深圳中小板由此而来。

2004年,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开盘仪式上,成思危明确提出向创业板进军的目标。最终,中国创业板于2009年开板,大批新兴科技公司完成IPO,中国本土风险投资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退出。所以,成思危亦被称为“创业板之父。”

难能可贵的是,成思危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不畏权贵,不怕得罪人、不怕让人扫兴的敢言风骨,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冷思考”。如主张对金融创新不要一出来就否定;不赞成经济学家到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近年来多次警告创业板估值过高和高管“出逃”……

附:成思危简历

1951年至1952年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政治理论,后任广东省总工会组织部科员,广州珠江区“五反”指挥部民船业分队长。

1952年至1956年先华南工学院无机专业、后并入华东化工学院无机物专业学习。

1956年至1958年化工部沈阳化工[0.00%资金研报]研究院技术员。

1958年至1973年化工部华北设计研究分院、天津化工研究院技术员、专题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

1973年至1981年石化部石油化工科研院技术员、化工部科研总院(科技局)化工一处、无机化工处工程师。

1981年至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4年至1988年化工部科技局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8年至1993年化工部科研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93年至1994年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兼科研总院总工程师。

1994年至1997年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民建中央主席(1996年12月)。

1997年至1998年民建中央主席。

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4年12月再次当选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2010年6月再度当选全国台湾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

虎嗅个人微信号huxiu302,欢迎勾搭,勾搭时注明工作背景(如创业者、营销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