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简单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答案!

你愿不愿意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搬到离公司比较近的住处?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买了性能超高的手机,但是成本贵了2500元,值得吗?

一天花半小时去跑步,还是一个小时,时间成本有区别吗?

……

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扰问题,那么请你耐心看完下面的文章,因为小编和你一样,也有类似的问题疑惑,直到看到了刘润老师《人人都是自己的CEO-5分钟商学院》中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推介,解答了我的疑惑,这是我看到关于时间管理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润是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海尔、百度等众多企业的战略顾问,本书得到雷军、吴秀波、罗振宇等人击掌力荐,共分为4部即个人篇、商业篇、工具篇、管理篇。

时间管理,就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通过某种方法或者途径,把时间利用最大化,比如你不可能一天拥有25个小时,但却能通过很好的时间管理方法,让24小时都充分利用。

1.时间颗粒度—反映职业化程度

什么是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成就越大的人,时间颗粒度单位时间是越少的,2016年12月网上流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3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来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后7点回到办公室继续加班。

如果根据这样的行程表,他的颗粒度非常细,大约是15分钟。有一次中央台主持人采访王健林,结果迟到了3分钟,王健林当着他们的面坐车绝尘而去,这位主持人无语和感慨道:“一分钟都不等,老王就是霸气。”其实不是老王霸气,是时间颗粒度也许为1小时的主持人无法理解,对于一个时间颗粒度15分钟的人来说,3分钟意味着什么?

检查你的颗粒度是多少,如果是一天,也不用自责,随着个人越来越成功,时间越来越值钱,你的时间颗粒度也会越来越细。

2.算好时间成本----到底是花时间做,还是花钱买?

刘润老师提到,时间成本,就是这个时间如果用于做别的事情,可以获得多少利益?懂得计算时间成本,可以帮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做出理性的决策。

还是回到开篇的问题“你愿不愿意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搬到离公司比较近的住处?”

假如你月收入1万元,每月有21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工作8小时,那么你每小时成本就是59.5元左右(1万÷21天÷8小时)。

由于租住地离公司比较远,每天往返需要2个小时,所以你每天的交通成本就是119元(59元X2小时),一个月就是2499元(119元X21天)。假如你愿意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搬到公司楼下,就可以节省2499元的时间成本,所以答案很显然,就是要搬!尤其是早高峰上班时间,被“挤成饼干”和“堵到心塞”的朋友深有体会,早上到公司后往往体力、精力被耗得差不多了,何谈接下来一天的高效工作?

这就是时间成本的概念和做法,很多时候,不要用“经验、直觉、心情”去判断,而是要依据事实与科学算法帮助你去综合评估,得出最佳方案。

3.番茄工作法---我们真的没有三头六臂

刘润老师提到这样的例子:你正准备第二天会议的稿子,一个朋友电话来向你吐苦水,你不得不一边听着一边扒拉几口快要冷掉的午饭,这时电脑屏幕弹出一个邮件,是个搞笑段子,你忍不住向朋友笑出,挂掉电话后,再回到稿子却发现脑中一片空白,而饭菜已彻底冷了…..

我们常常梦想自己有三头六臂,但事实是相反的。

人脑与计算机不一样,但人脑中有个叫“丘脑网状核”的组织,其工作原理与电脑的任务切换机一样,当然效率远不如电脑,假设一个人在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时,突然被电话打断,哪怕是一分钟,如果想要重新集中注意力至少需要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时间,也就是说,人脑每次切换任务,都有可观的时间成本。小编以往在写作时,同样有这样的困扰,电话一打进来,思路就把被打的七零八落。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1992年佛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了

“番茄工作法”,就是把人脑当做CPU,切割成以30分钟为单位的时间切片,每次集中精神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从时间管理角度看,该法其实就是用合适的时间颗粒度,来保证注意力的专注度,节省任务切换导致的时间浪费。那么怎么做?买个物理的番茄钟或苹果钟,或者手机下载一个类似的APP,就可以立刻开始。

要注意的地方是

(1)防止被打断:最被动的打断往往来自电话,可以关掉手机,或者免打扰模式,只容许老板、重要同事与客户、家人打进来;把短信自动设置成回复:“正忙,抱歉,稍后给您回电,谢谢!”重点是微信,关闭所有APP的提醒功能,另外微信还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可以设置“免打扰一小时”。如果是自己头脑突然想起一个重要的事情或想法,可以在手头的便签快速的以几个字记下即可。

(2)努力进入人心流体验:即一种忘我的状态,才思如泉涌,那么怎样进入呢?要绝对安静,如果你喜欢背景音,可以下载一些“白噪音”,如下雨声、风吹竹林声等等。

3)要专注,也要休息:电脑用久了会发烫,人脑也一样,要适时休息!

4.人生的不同,由第三个8小时创造----三八理论

1817年,著名实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由支配”的口号,但直至美国大罢工后,在1886年才正式被使用,人与人的区别,就是由第三个8小时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理论”。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刘润老师分享了几点感悟。

第一, 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三八理论的核心,就是找到2-4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去完成你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学习、写作、深度思考等。

第二, 分清“交易、消费与投资”

时间有三重特性:交易、消费、投资,比如小编支付给老板每天8小时,每月168小时,老板回报给小编20000元的工资,这是交易;小编把自己珍贵的2-4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拿来深度思考、跑步健身、写作、学习另一门技能就是投资;如果你把这个时间拿去看电视追剧就是消费。

记住是保证每天要有“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这是你区别跟他人不同的核心 。

第三, 持之以恒

滴水可以穿石,任何事情,只有有效的、持续的坚持,才会有效果!

5.猴子理论----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刘润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早上老板开完例会,正快速回办公室,一个下属拦住了他:“老板,有件事要征询您意见,占用您一分钟时间,是这样的…… 我该如何处理为好?”

此时老板应该回答?A我现在很忙,我想好在回答你 B你应该这样……

其实AB都不是很好的答案,因为你把本应下属照顾的“猴子”抱到了自己的怀中,这就是著名的“猴子理论”。是由威廉安肯三世的《别让猴子回到背上》提出的,当中“责任”“下一步动作”比喻成猴子,试想一下,如果你有10个下属,每个下属扔3个“猴子”给你,那么他们会爬满你全身,让你焦头烂额,那么怎么做呢,首先请记住一个神问:你觉得呢?

作为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对着镜子多练习几次。

组织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责权利心法”,但是很多人包括多年前刚入社会的小编自己,都有逃避责任的心理,

猴子理论,就是让责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别人的猴子爬满你全身。这是简单而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刘润老师指出,在具体执行中要注意5点:

第一,老板和下属都必须明确猴子的归属。

第二, 老板每次和下属的讨论、辅导都应该控制在5-15分钟,并控制次数。

第三, 只能在约定时间内讨论。

第四, 讨论最好是面谈或者电话,而不是邮件或微信等等。

第五, 每次讨论完,要约定下次沟通的时间,即不要让猴子饿死在路上。

6.让大脑用来思考,而不是记事---GTD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发现,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遗忘,大脑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腾出空间,让神经系统正常运转,但是要命的是,一些明明很重要的事情也会被删除掉,比如老板交代的任务,突如其来的灵感等等,该怎么办呢?

刘润老师引出著名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说:那就给大脑外接一个“移动硬盘”,把重要的事情从不靠谱的大脑里挪过去吧,他在《搞定》一书中,提出了“移动硬盘”式的时间管理方法---GTD(完成每一件事 Get Things Done),这套方法有三个核心:收集、处理、回顾。

第一, 收集。我们需要一个“收集篮”,安放那些从大脑清理出来的事项,可以借助APP,如印象笔记,就是很好的工具。

第二, 处理。处理可以在任何碎片时间,比如等飞机,电梯口等等,如果要再细化,可以有以下6个步骤1.删除 2.归档 3.将来/可能 4 .等待 5.下一步行动 6.项目建立。

第三, 回顾。收集是把事情从大脑中清空;处理是把事情继续从收集篮里清空,回顾是回顾整个收集篮,看看哪些要完成,哪些是紧急完成的,梳理和优化整个“收集篮”。

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发表评论。

如果你喜欢本答案的话就点赞或者好评,真诚感谢你。

如果想要更多关乎阅读人生、职场技能提升与干货,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今日头条私信发送“职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