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消防应急救援战力转型提升——第一季 训战一体疾风劲吹

改革正当时,练兵不止步,实战转型进行时......为更快融入新应急救援体制,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酒泉支队始终坚持面向实战问计,积极探索转型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的思路理念,针对各类灾害和抢险救援时间紧、任务险、保障需求高等多元特点,注重在单兵技能、协同作战、战术研究、组织指挥能力上下功夫,时刻以任务牵引,让演训突出“真难险”、形成“品牌化”、抵近“第一线”,

充分体现全系统、全要素参与,为打造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的新型专业化抢险救援“拳头”力量不懈奋斗。

生命“橙”更强,一支全域作战的橙色“尖刀”实战教学演训连续上演

初夏的五月,风清日艳,练兵氛围正浓时,酒泉支队应急救援能力转型提升第一季震撼上演。

从5月8日至5月10日,在近48小时内,支队连续组织开展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山岳救援、地震应急救援三个科目的实战实景演训,7个基层中队40余名官兵参加演训。

戚文军支队长带领党委成员、机关全体干部深入现场全程观摩跟训,并与基层官兵一同研究演训课题任务,参与互动教学,指导演训工作开展。

整个演训以提高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能力,山岳救助、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能力,业务骨干组教能力等三种能力和解决战训工作上热下冷的问题为目的,组训内容设置充分结合实战短板积弊,通过战术研究、科目演训、实景教学、示范互动,形成了训战融合一体的良好氛围。

破除训练中的“演训思维”,看基层是怎么做的

转型就要踊跃跳出以往实战演练中程序式、套路式的常态怪圈,更要打破讲实战而不实的思想束缚。

基层中队主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一项应急救援课题任务,他们结合实战,充分调研、认真思考、研究战法,精心设计施训内容,并由司令部指导组织开展承训任务,改变了以往上面怎么定、下面就怎么训的演练套路式、任务固定式的演训模式,充分调动了基层官兵善于思考、勤于研战、敢于尝试创新战训工作的积极性。

根据课题任务安排,此次演训,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和山岳救助两个课题演训由肃州中队承担,地震救援课题演训由特勤中队承担。两个中队充分结合高层、山岳、地震救援要素特点和实战演训中短板问题,认真研究战术战法,精心设置实景场地,设计施训内容,并形成演训教学方案,确保把场景设真、把情况设全、把内容设活。

肃州中队在演训中,以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演练为背景,从火场警戒、火情侦查、疏散救人、灭火攻防、火场破拆、举高车辆性能测试等方面设置科目开展演示讲解。

尤其在灭火攻防科目中,中队学习借鉴的美国消防员“Z”字形和“同心圆”水带折叠、携带、铺设方法成为其中一项推广的攻坚技能,通过沿楼梯蜿蜒铺设水带至10楼测试论证,以往卷盘式水带铺设方法最快达9分钟完成铺设出水,而此创新方法水带铺设约4分钟即完成了铺设出水,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战斗展开不迅速、水带铺设不流畅、不合理的问题。

在山岳救援中,以人员跌落悬崖被困的突发灾情为背景,从现场侦察、人员搜救、现场通信等方面开展演示讲解,同时按照救援行动任务对所携行的救援装备器材和保障物资进行展示,明确救援携行装备物资,解决实战救援中装备携带不明确、物资保障不充分的问题。特勤中队以地震救援为课题,设置紧急出动、携行器材行军、黑暗环境心理训练、搭建帐篷宿营以及根据灾害现场设定搜救、破拆、塌方井下人员埋压施救、高层被困人员施救等多个灾害科目开展演训。

为确保演训科目设置更加贴近实战标准,中队充分学习国家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编制,在科目设置和战法研究上注重强调救援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特别是把救援情景设在午夜,

并设置夜间地势复杂情况下携行器材5公里急行军、现场短时间休整、连续18个小时的持久作战等科目,全程突出真、难、急、险,锻造官兵战斗作风素养和顽强作战毅力。针对每一个演训环节,明确规范救援行动程序,坚持统一标准、协调行动的原则,确保在演训中科学、安全、有序、高效。

研究深一步,胜算多一分,两个中队研究承担的三项课题演训,通过思维之变,让此次实战演训中的内容更加鲜活,科目训练更加贴近实战,使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演训思维”

从片面地认为洒水带出水枪、拿器材会操作就等同于实战的理念彻底转变,更进一步提升了实战效能,促进了任务达成,破除了实战化演练思维弊病,大大缩短了“训练场”到“战场”的距离。

战味十足”又附带“互动教学式”演训,在战场中同样感受到“课堂”的氛围。

在演训过程中,针对每项科目和每个环节,承办中队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边操作,将研究战术方法得到的创新理论、作战思路、方法技巧通过观看视频、实物介绍、实际操作等进行认真讲解示范,并在现场提出问题,

与在场官兵共同讨论热议,征求实战应用可行性的意见建议。为达到互学互促的效果,承办中队设置互动科目,分别由其他中队结合所掌握方法技巧分科目开展实践操作练习,形成良性互动,确保让所有参训官兵有所学、有所思、有所长。

此次演训,还着重以培养种子选手和“四会教员”为目标,确定中队干部、班长骨干、攻坚队员为参训人员,他们在现场出情况、研战术、固基础,坚持怎么救援,就怎么训练,实战中缺什么,就练什么,战训中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锤炼综合救援技能,

保证了“教为战、练为战”的良好效果。同时,通过集中理论“小班教学”加实践操作的演训形式,用实战教学来培养救援技能过硬的骨干队伍,并作为今后灭火救援现场的“杀手锏”、平时组织施训的“教科书”,

切实提高师资水平组教能力,在中队内形成钻站研战的良好氛围,确保在今后将每一堂课、每一次训练都落实到实战化上去,将亲做、亲历、亲感受渗透到教、学、管、训、演、研、等各个环节,不断向职业化、专业化迈进。

冲破“单打独斗”局面,依靠应急救援联勤联动机制提升综合救援水平。

面对新体制、新任务、新需求,对应急救援联勤联动机制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训中,承办单位先前主动对接安监、公安、地震、民政、交通、水务等相关联动救援部门,建立机制,明确任务,充分发挥应急联动协同作战能力,

不断磨合提升综合救援素质。针对高层建筑和山岳、地震灾害救援实际,把充分考虑作战救援中需应对的种种不利因素,针对性地做好联勤联动和保障服务,为作战指挥提供信息依据支撑同样作为此次演训的重要科目。对接气象监测、消毒防疫、物资供应、医疗救助等保障要素,全方位检验和锻炼应急联动作战保障水平,协调供水、供气、供油有关单位做好应急供应准备,调派铲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进行辅助救援作业,

协同公安警犬基地调派警犬协助开展灾害现场人员搜救任务,全面锻炼提升和联动单位的协同配合作战能力水平。

演训期间,总队后勤部副部长张强,酒泉市地震局局长王治林等领导深入演训现场观摩指导,在现场查看了救援装备和官兵演训科目开展情况,与官兵讨论救援技战术方法,给予指导意见,

并就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能力转型提升,充分发挥救援装备器材应用效能,继续加强应急救援联勤联动机制完善和体制建设,提升综合救援战斗力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建议,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