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建成为何在权力之争中败给了李世民?

小小樱桃的Mom


李渊称帝建唐之后,直到玄武门之变,皇储之争才最终落下帷幕。

李世民能在皇位争斗中取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手下人才济济。通过多年拼杀,四处网罗人才,培植并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有“秦府十八学士”,“八百勇士”这些愿意为他效命的部下。

二是功劳大,有威望。从逼迫劝说李渊起兵反隋,逐鹿中原开始,李世民就一直利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一举为李家夺得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广布耳目,情报工作做的好。

四是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的下手,击敌半渡。令对手防不胜防。

总之是综合实力的胜出。无论是个人雄才大略,杀伐果断。还是德能服众。众人乐为其用。


马踏中原月


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三个人加起来也斗不过李世民。

要不怎么会被千古传诵呢,这李世民太厉害了。肥猫我就是专门研究历史上的阴谋诡计的,但每次看到李世民的心机和手段,都让我毛骨悚然。

虽然史书被李世民改过,但诸多记载中总会透出一些蛛丝马迹,咱们就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历史记载,重新还原一下这位千古一帝,让大家感受感受史书的华丽面纱背后的阴毒和残酷。

其实李世民早有夺嫡之心,他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击败太子李建成,而是要把他爹和两个兄弟全部拿下。

当时大唐帝国,李渊和建成、元吉的形势已经很危险了。大家都知道,唐朝搞的是三省六部制,国家的实际最高权力中心就是三省,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些部门向下传达、贯彻和落实。

玄武门事变前的这些年里,三省的机构成员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咱们从高祖武德五年开始分析,🚩️代表是李世民集团的人物,🏴️代表的是敌对集团(李渊、建成、元吉的人),🏳️代表的是墙头草。

武德五年:


武德六年:

武德七年:

武德八年:

武德九年:


我们发现,从武德五年开始,李世民控制着尚书省和中书省。而到了武德八年起,他的触角已经伸向了门下省(以前是太子李建成控制的)。

这是行政机构,而在军队方面,则更加的触目惊心。

唐朝军队最高指挥机构为天策府,掌十二卫,各卫将军都是手握兵权的实力派人物。

武德八年,各卫领兵将军的情况是这样的:


武德九年略有变动,张瑾在武德九年改任天纪将军,天节将军改由罗艺充任。

十二卫将军中,站在李世民方面共有九个人:

刘弘基、长孙顺德、窦诞、张瑾、钱九陇、杨毛、樊世兴、李神通、柴绍等。

两个墙头草:王长谐、安修仁。

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的只有一个罗艺。

李世民对大唐当时的朝局的掌控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

咱们来看有这样一段记载: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 李世民住在承乾殿,他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可以“携弓刀杂物”出入宫中。 在朝廷政令方面,太子的“令”,秦王和齐王的“教”,皇上的“诏”是并行的,具有同样等效力。 但是诏、令、教经常会意见不一致,而相关部门怎么执行呢?――“唯据得之先后而定”。

谁的发文先到达执行部门,执行部门就按谁的办。

即然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执行,那么,谁的先来又谁的后到呢?

咱们再来看下面一段记载:




李渊想把几块好田赏赐给自己的老丈人,却被执行官员拒绝了,理由是秦王李世民的“教”先到了,这些好田遵照秦王的意思,已经给李神通了。李渊火了,把李世民叫来臭骂了一顿:“我的圣旨发出去都不管用了,而你的‘教’,基层官员看到了就马上照办” 。

李渊又回过头对旁边的大臣裴寂说了一段很严重的话,说李世民“典兵日久,在外专制”,不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孩子了。

“在外”字指的是什么呢?是外地,还是指“宫廷外”? 结合上下文李渊的语意,这个“在外”无疑说的是“宫廷外”。

是不是很可怕?出了这个宫门,外面就完全是李世民的天下了,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啊!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皇上李渊的“诏敕”、太子的“令”、二王的“教”,在执行部门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执行,那么,掌控着尚书省和中书省,又把触角伸入门下省的李世民,当然很轻易就能让自己的“教”抢先到达执行部门。

而后,李世民被李渊找借口迁出了承乾殿,弄到城外的宏义宫去了。

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被李渊处斩,李世民几次求情未果。

突厥来犯,李渊下令让李元吉挂帅出征,没让李世民去,却要调用他府中的将领。


李世民立即察觉到情况不对,这是父子三人要对付他。李世民立即连夜召集心腹商议,先下手为强。开始还做出一付为难的样子,但尉迟恭一番话暴露了他早有预谋。


李世民
早就畜养了
八百勇士,“今已入宫,擐甲执兵”,潜入宫中要动手了。

除了八百死士,还安排得力心腹温大雅、张亮、屈突通等前去洛阳,安排事宜,准备万一情况不妙,就搞分裂对抗。




八百勇士进入皇宫大内潜伏,这么多全副武装的死士又是怎样进入的呢?
常何,把守玄武门负责检查出入人员的守将,已经早就被李世民收服了。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率主力人马设伏于临湖殿。另一支七十人的骑兵部队,由尉迟恭率领。 张公瑾则率一部分人关门打狗,阻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






而把守玄武门另外两位将领是敬君弘和吕士衡,注意看下文的记载:


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伏击,太子的部下冯立和谢叔方立即率领两千死士攻打玄武门。本来,把守玄武门敬君弘的手下劝说,应该闭门防守,以待援兵,但敬君弘拒绝了,坚持要率众出战。结果,敬君弘和副将吕士衡一齐战死了。

为什么敬君弘拒绝等待援兵呢? 因为敬君弘如果不出战,紧闭宫门,而仓促间并未携带攻坚战具的太子余党就会放弃攻门,而掉头去攻打秦王府!

那么我们推理,正因为敬君弘知道秦王府的武装力量已经全都安排进宫了,秦王府的防卫十分空虚。 所以敬君弘必须要出战,把敌人全部吸引在玄武门下。

敬君弘和吕士衡是谁的人,大家都明白了吗?整个玄武门的将兵都被李世民收服了。


太子和元吉被杀后,太子余党冯立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就投向了李世民,李世民责备他“汝昨日来战,大杀伤吾兵”

“吾兵”,你杀了我的兵。 真相大白,整个宫门的守卫兵将,都是李世民的人。

大家看,这样步步心机,滴水不漏的李世民,把满朝大臣,军队将领,连皇宫中守门的兵将都收服了。李渊和建成、元吉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呢?


所以,千古一帝不是吹的,李世民这手段,这心机,再没谁了。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举个例子可以管中窥豹,就是二人对李渊后宫的公关能力。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成功后,给李建成定罪,有一条就是淫乱后宫。那么李建成有没有淫乱后宫呢?小编今天给分析分析。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是一对黄金搭档,打仗亲兄弟,铁的很。攻入长安后李渊称帝,给兄弟俩分了工,老大专攻政务,老二专攻军务。于是李建成在长安城负责搞定关陇集团这帮大爷,李世民带兵东征西讨。平薛举平刘武周平宋金刚都没事,平王世充出了岔子。李世民打败王世充进了洛阳城,他被洛阳的繁华和富庶惊呆了。洛阳完全不同于太原和长安。长安虽为故隋旧都,但是隋炀帝下扬州时把长安城能带走的全部带走了,以至于李渊进了长安城办公都没纸,还得用前朝的文件背面写。但是洛阳城地处中原,乃天下粮仓所在,虽然被李密折腾过一阵子,但是影响不大。所以李世民进了洛阳后,在身边一帮文武兄弟的怂恿下,有了取建成而代之的心思。所以李渊说,我儿已经不是以前的世民了,他被身边一帮文人给带坏了。

李世民生出逾越之心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洛阳打造成自己的大本营。按照规定,他应该第一时间把伪郑国库封存,然后回长安向李渊汇报工作。但是李世民以郑境未宁为由,迟迟不回长安,让手下弟兄把国库全部搬完了。李渊一看没办法,就派张婕妤带领一帮宫女前来洛阳接收伪郑国库,没想到张婕妤一来洛阳就被李世民收买了。因为伪郑国库已经是一座空库,值钱玩意全没了,李世民再送她点好东西,还不立马搞定。

李世民回到长安,李渊立马剥夺了他的兵权,封他为天策上将,开秦王府靠边稍息。没想到已经被李世民平灭的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再次起兵造反,李渊派李元吉平叛,李四被打的屁滚尿流,把李世民麾下悍将罗士信都折了。李渊实在没辙只好再次让李世民上阵,李世民将刘黑闼重创之后,李建成趁机出马摘桃子,将刘黑闼捉拿归案。各路反王平定,四方暂时无事,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对掐,斗争的关键就是如何博得李渊欢心,而博得李渊欢心的关键就是如何搞定李渊的后宫诸妃。

李渊晚年老当益壮,对女色极为上心,所以诸妃的枕头风非常管用。李世民派老婆长孙氏进入宫中,对诸妃倾心接纳,哪怕一个不被宠幸的边缘嫔妃也是嘘寒问暖,毫无架子,一来二去诸妃对李世民很有好感。关键是李世民在洛阳搞了好多珍宝珠玩,出手阔绰如水,李建成跟李世民比简直就一穷屌丝。李建成为了弥补金钱上的不足,只好亲自出马,用态度和诚意打感情牌。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所以他亲自出马分量是很重的。而且他跟张婕妤等人还承诺了一些日后的东西,所以李世民的钱就不好使了。毕竟李渊已经风烛残年,而这些嫔妃却正当年,谁不得为日后考虑啊。

可是李建成却犯了一个大忌,就是男女授受不亲。李建成身为一个男人,是不能随便出入后宫的。其实这一点李建成何尝不知,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当李建成觉着一切尽在掌握,李渊已经在张婕妤等人枕头风的吹嘘下决定对李世民痛下杀手时,李世民抛出一颗重磅炸弹:李建成淫乱后宫。这一王炸把李渊炸懵了,有人说李世民说李渊就信啊。其实像男女关系这种事,谁都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李建成经常出入后宫,跟张婕妤等人打成一片,这都是公开的秘密,李渊也隐约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但都没当回事。因为他相信建成的为人,不可能干出越轨之事。但当李世民信誓旦旦说出此事时,李渊就不得不对建成起了疑心。因此李渊说,明早对质。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在内鬼常何的接应下从玄武门悄悄入宫,埋伏在小树林里,李建成打马而入,被李世民一箭穿心。

参考书目:《新唐书》《隋唐政治史略论稿》


唐风宋月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之所以会败给李世民,原因有很多,总结以下几点,望共同参考:

1、性格。李世民和李建成同为皇子,而且两人的能力都非常不错,在众多皇子当中他们俩算是佼佼者了。但是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拥有比李世民更好的先天条件,但是李建成为防李世民与他争夺皇位,因此步步紧逼李世民,而李世民却是步步退让,其实是在暗中培植势力。长此下去,李建成就养成了自负自大的性格。

魏征也曾提出收回李世民的兵权,或者把李世民派往凉州等偏远之地,远离朝堂的政治中心,但是李建成并不以为然,因此,李建成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权。

2、自身行为不修,错信他人。李建成依仗着自己是东宫太子,就敢任意妄为,在后宫行秽乱之事,这才被李世民等人抓住了把柄。而李世民一开始并没有捅破这层纸,而是留着后用。在玄武门之变当夜,李世民就是把李建成这个把柄上报给皇帝李渊,这才有了李渊深夜召见李建成,从而被李世民骗入局中,在他入宫途中被李世民所射杀。

其实在李建成入宫前,他就听到了风声,知道此行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他过于自信,因为他早就在宫中安插了自己的人,而且当晚值班的正好是他的人,因此他才大胆地进入皇宫。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安插的心腹早就是李世民的人了。

3、无战功无兵权,空有太子头衔。皇帝李渊原本就是想用李世民来牵制李建成,一开始就是让李建成主朝政,而李世民主外战。在大唐未定之初,李世民就跟随李渊打过天下,战功卓著。后来在大唐定国之后,李世民更是征战四方,而且是屡立战功,也可以说,大唐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劳是非常大的。而李渊为了牵制太子,因此把兵权一直放在了李世民的手上,而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他除了拥有兵权之外,对于朝堂之事也是了如指掌。

而后在李世民的威望越来越高之后,李建成这才明白兵权对他的重要性,因此在出征突厥时才建议皇帝让李元吉取代李世民外出历练,从而打草惊蛇,被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了。





史可小姐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敬请关注“按史索骥”头条号。

李世民能在权利争斗中取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蓄谋已久。 唐王朝建国初期,李世民就已经为将来“经营四方”做准备了。他网罗人才,培植并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武德四年(621)设立文学馆,招徕了许多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号称“秦府十八学士”。武将则有“八百勇士”之称。这让唐高祖极度不满。他曾对宰相裴寂说:“这个儿子领兵时间太长了,在外边专横独断,已经不是我过去的那个儿子了。”

杀伐果断。李世民常年在外领兵打仗,杀人就是家常便饭,而李建成为人宽容仁厚玄武门惨案头一天李元吉建议整顿东宫的军队,第二天早上称病不去上朝。李建成却不以为然。他没有听从元吉的建议,导致了第二天的悲剧。

突厥来犯为李世民带来了机会。突厥侵犯边境,太子推荐李元吉领兵征讨,趁机调拨秦王府的精兵,并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猛将编入军队。李世民于是入宫秘密奏知高祖,说:“我没有辜负兄弟,现在他们要杀我,是为王世充、窦建德复仇。高祖大惊道:“明天早上要好好追究这件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的早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接到宣他们进宫的圣旨,策马驰向皇宫。把守玄武门的常何是李建成的手下,此时已被李世民收买,李世民率领的精兵,就埋伏在玄武门中。惨案就这样发生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不同观点,一起交流!





按史索骥


李建成能够最终在权利斗争中失败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

文武全才李建成

不论是史书中还是演义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总是不成器,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但因为李世民首开皇帝影响史书的先河,所以史书记载常常令人怀疑。从魏征这样一个直臣能给李建成打工和李建成死后还有手下冯立和薛万彻主动为其报仇就可以看出,李建成不是一个庸人。

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后,带领大军打赢了开局第一仗西河之战,为李渊进军关中打开了第一步,其后来也多次与北方的突厥势力对峙。在刘黑闼叛唐后,唐军讨伐多次失利,李建成亲自挂帅,最终平叛并拿到刘黑闼的首级。李渊宣布建国后,李建成就被封为皇太子,经常坐镇中枢,并为李唐大军出征处理后勤事务,并且为李唐建立初期的政治制度设立立下汗马功劳。

受到李世民影响的史书,也常常记载的是李建成道德方面的污点,并没有记载李建成在施政领军方面的失败。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建成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在施政方面,李建成做的很好。可见李建成是一个文武全才,并非历史上的庸主。

李世民野心的开始

史书中常记载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建成的太子干的好好的,没理由废了李建成,另立李世民,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编纂的理由,为自己篡魏夺政硬插的理由。

李世民在李唐统一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功勋,以至于最后李渊封无可封,特设天策将军给李世民,并允许李世民开府,李世民从此可以有了自己的正式班底。开了府的李世民不仅在武将方面人才济济,文臣方面也渐渐收罗了一批人才,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起重要作用的房玄龄等。

封了李世民天策将军后,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三号人物,又因为李世民身兼三公中的太尉、司徒,尚书府的尚书令,所以常常对朝廷下属发号施令,这给了李世民的巨大权利。而朝臣能够接到的命令就有皇帝旨意、东宫旨意以及天策将军府旨意,因为都是上司,所以常常以命令先后来执行。而李世民能够积极鼓动李渊起兵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在掌握巨大的权力后,李世民夺嗣的野心难免会产生。

李世民的势力壮大之后,渐渐对太子东宫造成威胁,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

玄武门之变

双方相互争斗,虽然互有胜负,但李世民还是差一点。凭借着李建成和李元吉搭档,再加上李渊妃子投靠李建成,给李渊吹枕边风,李世民的羽翼渐渐被拔除。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手下中尉迟恭被下狱,程知节外调,房玄龄等文臣也被驱斥外任,李世民府中只剩下了一个长孙无忌。

时间来到武德九年,这一年北边突厥来犯,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带兵出征,李元吉顺势要求带着李世民的所有武将班底。李建成手下一个官员向李世民报告李建成计划在出征前杀了李世民的计划,李世民遂找来以前的手下,计划发动兵变。唐朝史书关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虽然可疑,但能够体现当时情况对于李世民确实是十分紧急。

恰逢这几日天空中出现“异象”,李世民趁机向李渊告发李建成淫乱后宫,李渊惊讶并要求第二天和众人对质。李建成在得到消息后,否决了李元吉的按兵不动之策,主张主动前往宫中逼迫李渊表态。哪曾想自己的手下,掌管宫门宿卫的人已经背叛他投靠了李世民,最终李世民发动兵变,李建成在自己的地盘被杀。

李建成性格宽厚仁爱,虽然有些手腕,但在政治斗争中犯了太多错误。首先自己和后宫妃子交好的信息竟然被李世民探知,而后自己的多位手下背叛自己,可见李建成在笼络人心方面不如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全力以赴,当断则断,手段更加决绝,而李建成在面对如此的关键时刻,竟然大意到以为凭借自己的在宫中的优势就可以逼迫李渊表态,不做丝毫准备以至于最终身死。

李建成死了,死后被自己的弟弟污蔑的一无是处,而这应该说是从李渊给予了李世民过高的权位,使得李世民产生了取代李建成的想法开始的。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关注!


天天故史汇


李世民属于什么呢?基本上算是李渊用来制衡太子的。

唐朝基本上是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的政治格局,这样可以防止太子坐大威胁皇权,但是有个弊端就是主军亲王反戈一击,直接篡位登基,或者太子感到威胁,一个想不开想提前接班。

李世民是李渊的棋子,他知道自己的作用,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如果他跟太子发生矛盾,李渊始终站在太子一边。

如果李渊去世,太子顺利接班,李世民必死,因为他曾参与夺嫡。

如果太子被废,李世民也随即失去作用了,自然也被废或被杀。

如果太子发动政变提前接班了,李世民还是死,

所以,基于李世民的立场,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太好,而发动政变夺权,兴许还有一线生机,他没什么顾虑。

而李建成呢?他有什么理由冒险去发动政变?

李建成主政,除非他在军中有威望,不然,想通过政 治 政 变夺权很难,只能通过军 事政 变,显然,他在军中威望很小,毕竟从开始就是主政的。

如果李世民不政变,正常的走下去,李建成就能顺利接班了,他没必要冒险政变。

如果觉得李世民有威胁了,他可以利用李渊合法的除掉,没有必要冒险亲自去除,因为李渊也不愿意主军亲王成为威胁。

如果李建成情报工作做得好,提前得知了,完全可以让李渊去除掉李世民,然后自己就可以提前接班了。

李建成之所以没有政变,是因为顾虑太多,只有顺利,他就可以接班,没必要冒风险。

而李世民最后死的可能性很大,发动政变赢了就翻身了,输了也不过是死,

对于他们两人,做任何选择都是权衡利弊,不会受感情和道德的约束,只要利大于弊,可以做任何事,但是,如果弊大于利,他自然不会去做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赛麦大弘


建成仁,世民毒。

建成孝忠其父,没野心,在“玄武之变”前,没有笼络人才,构成强大的势力,没准备随时夺位,没警惕世民的杀害,以致在政变时轻易丧命。

世民则不同,在立长制度的屈服下,不得不韬光养晦,但对皇权志在必得,笼络人才,蓄养死士,等待时机,实施政变。

从本质上,建成循规蹈矩,常理度人。

世民离经叛道,无视天伦。

至于贞观之治的政绩,可圈可点。这就是逆取顺守的道理。


古镜5


李建成有大哥风范,总想宽待兄弟姐妹。二弟李世民因为战功卓著,手下的将军们都希望他继承皇位,这样大家都有好处。三弟李元吉本也觊觎皇位,无奈能力有限,又跟李世民不和,于是投靠太子李建成,并极尽挑拨是非之能事,希望合力把李世民势力铲除了。于是,客观上形成李建成、李元吉阵营,与李世民阵营的对抗,双方时常剑拔弩张、水火不容。这种情况下,谁成为未来皇帝,就意味着另一方很难善终。李建成文弱一点,遇事犹豫不决;李元吉心狠手辣,但没什么智谋。李世民一直征战沙场,杀伐决断,有勇有谋。于是,“玄武门之变”的结局,就这样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