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魯迅身份曝光,天才作家竟然是設計大師!

說起民國時期,大家一下子想到的,想必是文學圈的風流才子和幾位芳華絕代,才情橫溢的佳人。


卻不知,除了作家之外,他們還有另一重身份。

張愛玲

服裝設計師 / 插畫師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傳奇的女子,她用文字驚豔了整個民國,用人生證明了女人的傲骨。關於她的一切故事,如今依然經久不息,為人津津樂道。但你是否知道,她還是一位有著服裝設計夢的藝術發燒友。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是袖珍戲劇。”張愛玲認為,衣著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甚至本質,她習慣從服飾觀察人性冷暖、世態炎涼,因此幾乎在她的每一篇小說中都有著鮮明而細膩的服飾描寫。有人說,在張愛玲的文字裡,我們看到了一場民國時裝秀:

張愛玲有句名言:“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她認為衣服不僅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是一種個性、一種思想、一種精神。



她的時尚品味在當時,過於超前了。不過放到現在來看,卻是可圈可點。


張愛玲會畫畫其實不奇怪,她從小受母親影響,接受西式教育,學過一段時間繪畫,頗有天賦。寥寥幾筆,女性的姿態神色都到位了。


誰想到一代文學傳奇張愛玲,人生第一筆稿費不是靠小說,而是靠投到《大美晚報》上的一張漫畫。

中學時代,張愛玲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某同學之甜夢》,夢中那姑娘有了錢,理了時髦的髮型,買了新皮鞋和好看的旗袍,宣誓著自己對美的追求。

她總愛給自己的小說配插圖,線條簡單而又眉目傳神,將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各懷心事的型色男女都刻畫紙上。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正是那《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王嬌蕊和孟煙鸝。


“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個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個壞女人。”一個冰清玉潔而又富於挑逗性的女人,正是那《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



“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也劈殺了她自己。”

眉清目秀,心高氣傲,而後性格扭曲乖戾,正是那《金鎖記》的曹七巧。



1950 年 1 月,張愛玲參加上海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進入會場後,她驀然發現:“不論男男女女,都著灰藍中山裝,只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外面還罩了一件網眼白絨線衫。”

當她看到滿座都是中山裝後,很是擔心:“我害怕失去自己。”


其實,張愛玲對衣著的研究已經到了學術層面,她的散文名作《更衣記》是最好的例證。




這本書用簡練的文字描述了 20 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時裝流變,其中不乏對所謂時尚的譏諷。



因為特立獨行的審美風格,張愛玲被外人稱作 “奇裝炫人”。那麼張愛玲的服裝設計理念和風格到底是怎樣的呢?

顏色

:參差的對照,是可喜的刺激。孔雀藍、豔紅、檸檬黃,張愛玲就像一個調色盤,幾乎可以容納世間的一切色彩,因為她“永遠對顏色感到飢渴”。同時,她喜歡將色彩進行強烈的對比,愈熾烈愈著迷。


兒時的張愛玲

面料

:上至綢緞、下至土布,只要是張愛玲想穿的,都可以被做成衣服。張愛玲從小就喜歡去虹口買日本布料,因為日本花布一件就是一幅圖畫,一卷卷都像古畫兒似的捲起。


張愛玲遺物

張愛玲遺物

圖案:張愛玲偏愛惹眼的圖案,比如“一朵一朵藍的白的大花”或是“最刺目的玫瑰紅印著粉紅花朵,嫩黃綠的葉子,印在深紫或碧綠地上”,她就喜歡穿著 “博物院的名畫到處走,遍體森森然飄飄欲仙,完全不管別人的觀感。”


款式:張愛玲出身中國傳統貴族,自然偏愛旗袍這樣的中國古典服飾,但同時她也受著西方教育的深遠影響,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她穿著“中西結合”的改良款出街,彷彿在看《花樣年華》和《穿普拉達的女王》的結合版電影,張揚而大膽。張愛玲自己的解釋為:我既不是美女,也沒有什麼特點,不用這些來招搖,怎麼引得起別人的注意?


魯迅

平面設計師/字體設計師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學設計可以?


對於書籍封面,魯迅最擅長的就是把各種字體玩出新花樣,每一種在今天都足以讓各大字庫膜拜。



書名用雙線描字體,嵌入抽象幾何圖案的缺口,對應著本書“從藝術規律中”的用意。



文學和思想的萌芽,是不是看起來也萌萌的?

《熱風》出版時,魯迅對當時社會現狀感到“寒冽”,特以“熱風”命名。手寫兩字“熱風”,憤慨有力。

《華蓋集》,由《熱風》的手寫字轉為印刷體美術字。

2年之後的《而已集》,由印刷體美術字再次突破,轉變為自由美術體,更加靈動且古雅。


為報刊設計刊頭,力求樸素大方,簡潔實用



古線書裝幀,手寫字體,古雅韻味自現


02、除了玩字體上的freestyle,迅哥兒的畫面設計也是溜到飛起。





細看會發現,這隻活潑靈動的貓頭鷹的雙眼被畫成了一對男女的頭。



這隻小貓頭鷹還出現在了更多地方,看它是不是在對你眨眼賣萌?


《心的探險》,魯迅用了大量古墓門畫像來做飛騰在雲中的群魔,圍繞書名圍攻、試探,感染力頓生。




《壁下譯叢》是文藝論文集,魯迅用了一幅抽象畫,用來象徵書中內容的現代性。




《歌謠紀念增刊》,兒歌及研究論文集。




童話《小約翰》,類似剪紙畫般朦朧又有詩意的剪影,對應童話主題內容。


而在整體的封面裝幀之外,需要動畫筆的時候,魯迅也不甘示弱。


魯迅手繪




魯迅為某報刊繪製


“死有分,活無常!”

魯迅為自己的《朝花夕拾》所繪插畫



魯迅描摹的北邙出土明器(隨葬器物)圖


03

看了這麼多魯迅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設計,會給人一種非常硬朗的“復古”。無論是變形的字體還是圖案,好像都有一種刻印般的用力感。

像他給北大設計的校徽,整體設計就像古代的篆刻印章。


有人這樣分析,魯迅將“北”字與“大”字的篆書進行了一些變化,讓“北大”兩字的結構就像一個人揹著另一個人,兩個字又組成了一個整體的“人”,這就構成了“三人成眾”,傳遞出“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的理想。




底色選用暗紅,猶如腐敗的血液。黑色方塊中是書名和作者名的陰文,彷彿是刻印上去一般。加上刻印字體帶來的用力感,只看這一頁封面,彷彿就能聽到書本身在萬馬齊喑的中國響起的驚雷。

梁思成 林徽因

建築設計師/手繪大神



1920 年代左右,林徽因與梁思成第一次見面。當時的她梳著兩條俏麗的小辮子,穿著過膝的短裙和七分袖的上衣,清新脫俗。梁思成眼前一亮,愛上了這個與眾不同的女子。


梁思成繪製的宋式大木構架示意圖


梁思成是中國近代建築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

而林徽因是中國的第一位女建築師,也是詩人、作家。


梁思成手繪佛光寺東大殿正面圖



他們有著同樣的理想。是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的開拓者。夫婦二人合力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書稿。


除了才子配佳人的故事,“燕京八絕”之一的景泰藍,如果不是被林徽因跟梁思成成立的美術小組搶救,估計就要失傳了!


為了能讓這項古老精美的工藝傳承下去,林徽因還引進了許多新的構思、圖案,甚至自己也參與了設計。


夔龍紋對罐,由林徽因設計


設計圈還有誰

那時的設計師,大多屬於身兼多職的雜家,有文學圈的,有音樂家和畫家。

而他們接受新的思潮,且多有出國留學背景,帶回了西方的工藝美術。所以早期的中國設計,受到日本視覺文化與西方藝術風格雙重影響。

張仃設計的雞年生肖郵票·1981年,第一個將民間剪紙圖案和土布印染圖案搬上郵票:



江小鶼設計《自剖》封面:



錢君匋的書籍裝幀設計,把書法、繪畫、篆刻都融入其中,對構成學也頗有研究:




2-3-16 《濁流》,錢君陶設計,1931

豐子愷先生為《東方雜誌》《宇宙風》繪製的封面:

蕭紅為自己的作品《生死場》所做封面:


民國設計雜談

那時印刷工藝所限,民國時期還使用著複雜的紙型鉛版印刷術、照相銅鋅版印刷術等技術,就是拍照或投影方法制版,需要手藝高超的印刷工。

在排版、字體上也不能太跳躍,整體色彩也導致飽和度和明度粉暗。現在看來,這種獨有的色彩和對中文字體的強調,頗有韻味,讓人著迷。


民國時文化混雜,工藝品已由手工業進而為機器工業。但印刷工藝不成熟,色彩飽和度和明度會相對較暗,反而這種時代印記,也成就了民國風格。




廣生行海報,煙味好,價錢巧:


迷倒萬千人的“雙姝”:


民國時期,西方飲料、酒水、食品大量進入中國,洋貨成為摩登生活方式的代表。


民國時期的招貼廣告開始用女電影明星做廣告主角。比如胡蝶、阮玲玉、王人美等等。


民國時期,物質上是匱乏的,大面積的是窮苦。封建和外來文化碰撞,舊和新產生奇妙的反應,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

文人先鋒們留洋歸國,引入了“design”的概念。他們大膽實踐、是中國平面設計的發端,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