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如何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的?

潺亭


要说淝水之战,就不能不提君川之战,要说君川之战,就不能不提襄阳之战。

在淝水之战前六年,即晋太元二年秋,公元377年,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豁病逝。桓豁乃东晋大将桓温三弟,有乃兄遗风,骁勇善战,屡败秦军,秦人颇为惮之。桓豁逝后,其弟桓冲接任其职。听闻桓豁病逝,秦王苻坚大喜,于次年二月,即公元378年,命其子苻丕率步骑七万进犯襄阳,另派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军五万出南乡,会攻襄阳。

镇守襄阳的是晋梁州刺史朱序,朱序出身将门,勇猛善战,苻丕围攻襄阳数月,只破外城而不能下。

苻坚为打破襄阳僵局,命彭超都督东征军事,与后将军俱难等率步骑七万攻淮阳,盱眙一线,意图东西并进,一举灭晋。

后襄阳督护李伯护献城投降,朱序被俘,押解长安,苻坚欣赏朱序才干,封为度支尚书,鄙薄李伯护为人,将其斩首。然朱序并不是真心投降,一心想要南归。

襄阳一破,彭超攻打彭城甚急,晋朝廷遂派谢玄率万余北府兵北上救援。谢玄与彭超、惧难等人战于三阿、盱眙、君川等地,四战四胜,大破秦军,彭超、惧难仅以身免,逃回长安,苻坚大怒,斩杀彭超,罢黜惧难。

君川之战在历史上声名不显,实际上意义重大,这是北府兵成军一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就以少胜多,取得如此战果,说明北府兵训练之精,战力之强,世所罕匹,当引起苻坚重视。

北府兵为太元二年(377年),谢玄在京口一带招募的兵勇,多为北方流民。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二州本是北来侨民的集中地。人多劲悍﹐轻生重义。已故权相桓温曾言:“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谢玄竖起大旗召募劲勇后,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皆以骁勇应选。京口当南北要冲,为建康北部屏障,为江南第一要紧去处,人称北府,故谢玄所带之兵号为北府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五月,晋荆州刺史桓冲率众十万伐秦,意图收复襄阳,为慕容垂所败。然桓冲此举激怒了苻坚,遂下诏大举伐晋。

八月,苻坚为统一天下,下诏令民间每十丁遣一兵;取家世清白良家子年二十以下,材勇有力者,皆拜羽林郎,以为亲兵,自领之。故秦军为抓壮丁凑成的百万之兵,实为乌合之众,难当北府精锐一击。

苻坚发兵长安,尽起全国之兵,大举伐晋。其中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苻坚亲军已至项城,而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苻融率兵三十万,先至颍口,准备攻击晋之寿阳。

秦军声势浩大,然战线太长,相隔万里,救援不及,非制胜之道。

晋国闻讯大惊,朝廷急下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率众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当此时也,秦兵既盛,号称有百万之众,建康震恐,人心不稳。

谢玄驰至建康,问计于谢安,谢安为安定人心,只是淡淡说朝廷别有处分,让谢玄回去。谢玄告辞后,还是心中忐忑,请参军张玄再去求教,谢安于是拉着张玄等人,游山玩水,又与张玄围棋赌墅,张玄平日棋力高于谢安,此刻心中有事,无心下棋,竟然让谢安赢了,谢安就将此处别墅赠给外甥羊昙,大战前夕,谢安镇静如斯,真是有大将之风。

十月,秦阳平公苻融等攻寿阳;克之,执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另一路秦军三万余,由慕容垂率领,拔郧城。

晋军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苻融命卫将军梁成发兵攻之。梁成等率众五万屯于洛涧,将胡彬团团围住,并在淮水上竖起木栅以阻遏晋军水师来援。

胡彬被围,粮道断绝,军粮告尽,胡彬无奈,命士兵扬沙假装晒粮,以示军粮充足,蒙骗秦军,暗地遣使求告谢石。不料,信使为秦军所劫,苻融闻报后,告知在项城的苻坚,苻坚得信后大喜,率轻骑八千来至寿阳前线。

苻坚派遣前东晋将领朱序,前往晋军大营劝降谢石,朱序反倒把秦军虚实,据实以告,并劝谢石乘秦军大队人马还未集齐,主动出击,击败秦军。

谢玄先派刘牢之率五千人马救援胡彬,也是试探秦军虚实之意。孰料刘牢之以五千之众一举击败梁成五万人马,救出胡彬,并阵斩梁成,谢石乘势直抵进淝水东岸,寿阳城下,与秦军夹河而阵。

苻坚闻报大惊,与苻融一齐登城观察敌情,只见晋军刀枪如林,旗帜如海,盔甲鲜明,部伍严整,不禁心有惧意,又见晋营右侧八公山上,草木茂盛,忽隐忽现似有人影,远远传来金戈之声,心中疑惑不已,以为晋军埋伏千军万马,这就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语的来历。

可见此刻北府兵能以一当十,故八万晋军对战三十万秦军,加上新胜之威,还是有资格放手一搏的。如果此刻苻坚能坚守不出,待汇齐八十万大军,再同晋军决战,胜算颇大。

然谢玄怕苻坚据守不出,与己不利,采取了引蛇出洞之计,修书一封,遣人交给苻融,请他在淝水西岸,让出一箭之地,让晋军渡河,两军决一死战。苻坚见信大喜,意图对晋军半渡而击,遂命令秦军在河岸边后退。

但是三十万大军在敌前后退,命令传达不甚清晰,后军不明所以,前军踩踏后军,造成大乱,朱序乘机在阵后大呼,秦军败了,秦军遂大败溃逃,晋军在后追赶,直杀得秦军风声鹤唳,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苻融也死于阵中,苻坚右臂中箭,狼狈逃回长安。朱序乘机归晋,被封为龙骧将军,琅琊内史。

闻秦军淝水战败,中原各地被秦征服之各国纷纷起来复国,拓跋珪复代,后改称魏,慕容垂复燕,姚苌叛秦自立,最终苻坚死于他曾经最信任的羌人姚苌之手。

故秦丞相王猛生前一直劝谏苻坚不要伐晋,因为秦国本身内部并不稳固,苻坚所在的氐族人数太少,征服之地太广,征服之民并未归附,而晋国政权稳固,人才济济,并无亡国之相,淝水之战时,苻坚又不能持重,轻身犯险,故一朝战败,则身死国灭,永为天下笑,足当后世戒。


晓说古今


肥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但是陈员外认为,这场战争并不是必胜的,是充满偶然因素。虽然战争中没有必胜的概念,但是,先进的制度打击落后制度是必胜的。

我们先来看看交战双方,前秦政权携统一北方的威势,起80万大军大举南下,准备一统天下。而东晋方面,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察举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已经形成了大世家大地主的局面。大大小小的山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东晋方面出兵八万,这八万不是东晋所有的力量,而是当时把持朝政的大世家大地主谢家的兵力极限。

谢安看似胸有成竹,实则慌的一逼,连鞋子都弄坏了。在秦军渡江之时,晋军莫名其妙的有人高呼秦军败了,本就无心打仗的秦军,这一时搞不清楚状况,前面的军队极速后退冲击后军,最终形成大败,而晋军乘胜追击,丝毫不给秦军停留下来思考的余地,最终大败。

此战,秦军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没有铺开战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这给了晋军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其次,秦军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统一北方,过度疲劳,不想打仗也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





川东陈员外


再说战前,两国的政治形势。前秦苻坚继位后,重用寒门王猛。采取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贵族势力发展来强化中央力量,并兴修关中水利,前秦国力逐渐增强。先后攻灭前燕、仇池氐杨氏、前凉张氏、鲜卑拓跋代(北魏政权的前身);积极开拓西域,氐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东北、西域各国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关系,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都接受前秦册封。国势蒸蒸日上。而东晋刚刚经历权臣恒温的篡位内斗,虽然被王谢两家评定,但时间还没多久,实力还没有恢复,十九岁的东晋小皇帝继位才两年,一切都不是国家的最佳状态。再说双方的军力部署,前秦兵力80多万(前秦基本上倾全国之力),东晋在淝水东线才8万人,况且东晋的西线益州已经败北,此种情况下,无论从哪方面看,东晋都可能被一股而下,但是淝水之战的结果让人瞠目结舌。东晋仅仅伤亡五千,前秦将近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强大帝国土崩瓦解。


理由和原因,我们详细阐述来分析:

第一条理由:前秦在苻坚王猛的执政下,国势日盛,但是毕竟建国时间太短,满打满算也不过四十几年,整个北方包含西域在内大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怎么来的,征伐、兼并,其中充满了利益和国耻家仇,在没有利用一两代人好好消化并把资源整合的情况下,没有整合所有势力成为一个高效的统治体系,仓促发起灭国之战,着实危险。

第二条理由:前秦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在建国和统治过程中,胡人治国的方式很明显。虽然部分上层比如苻坚用汉臣,兴汉化,但是毕竟和完全汉化的文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比如是否都采用郡县制这样的中央行之有效的垂直管理体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显然不太可能。被征服的割据政权并没有完全臣服,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他们照样执掌重兵,有很大的势力,只不过畏惧前秦的军事高压,被迫臣服。大家觉得咱们都差不多,都是胡人,又不是文明的碾压,不过是现在我打不过你让你当大哥而已。前秦就像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直接统治区域(核心区域)还是不够,如果都能用郡县制这样的中央垂直管理体系,把军阀都分化、打压、消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徐徐图之,大事可定。王猛去世前,苻坚已经有南下伐晋之心,但是王猛的建议是内忧是重点,鲜卑和羌族是内部大患,应该先整合他们,不建议征伐正朔东晋。王猛的话可谓金石良言,可惜王猛没有听到心里去,还是太着急了,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终于把这锅给煮糊了,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局面。前秦的军阀们巴不得苻坚失败,赶紧回去当山大王去,谁给你混小弟。

第三条:苻坚淝水之战没有留足后备队和稳定的统治基础。与同样的曹操赤壁大战相比,曹操虽然也是83万人马,诈称百万,照样被打的全军覆没。但是并未伤筋动骨,青、幽、并、冀等还有四五十万精兵。且内政人才把大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曹操的赤壁惨败就像感冒了一样,很快就又满血复活,西征张鲁,东档孙吴;收复汉中,南望巴蜀。再看苻坚,一战崩溃后,原来的军阀纷纷起义,前秦帝国处处烽火,到处漏风,直到崩塌。

第四条:东晋以汉族为主的政权,汉家正朔。平定恒温叛乱后,内患已灭;新组建的北府兵兵源来自北方难逃的汉民,对于北方的胡人汉之入骨,都有国耻家仇,打击胡人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再加上灭国的压力,北府兵战意满满。再加上谢石谢玄的正确指挥以及朱序恰到好处的制造恐慌,多种原因叠加造成了前秦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击即溃。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关注。如有错误,烦劳斧正。


历史纵横帝


东晋时的淝水之战,是一场由前秦企图灭亡东晋而发起、东晋全面胜利而结束的以少胜多经典案例,双方兵力分别为前秦军80万、东晋军8万左右。东晋取得淝水之战充满了偶然性,却也有其中的必然原因。下面,史河风rain为您一一解读!


一、前秦军队不适合水战


前秦军是由原五胡十六国军队混合形成的,将士多以骑马射箭为长,而且大多来自北方,不擅长水战。虽然在淝水之战之前,前秦军打败了东晋的部分水军,缴获了部分船只,但没有注重对水军培养训练以及水战的重视,所以在淝水之战时,前秦军多次渡江均被东晋军击退,形成了长久的对峙。

二、前秦军战前战线不统一


经过长时间南征,特别是在淮南争夺战中前秦军遭到不小的挫折和损失,在淝水之战前,前秦朝廷群臣相继上书反对继续出兵伐晋,但前秦皇帝苻坚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百万大军,只能在胜利中前进,便力排众议,决定继续伐晋。所以在淝水之战前,前秦军的统一战线没有形成,应战情绪强烈。

三、前秦军后勤保障不充分

前秦军80万,所需粮草等后勤极大,经历淮南争夺战和淝水之战长时间的对峙,前秦军后勤保障严重不足,这也导致了军心不稳。前秦皇帝苻坚眼见这种情况心里焦急,想要尽快与东晋军决战,以致听从了东晋军让前秦军后撤以便东晋军渡江进行决战的建议,导致前秦军在后撤时被东晋军渡江突袭,集中兵力于一点的前秦军被突袭,顿时军心大乱,四下逃窜后撤。

四、东晋充分利用大江、士气优势

擅长水战、决心护国、后勤保障充足的东晋军,在优秀将领谢安统领下,淝水之战前积极反抗,淝水之战时充分发挥大江相隔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以持久战进行拖延应对。终于在前秦军拖不起的时候,利用前秦军军心不稳的弱点和急于决战的心理,提出让前秦军后撤、方便东晋军渡江决战的计策,趁前秦军几十万大军一起后撤相互踩踏、阵型混乱时发动突袭,前秦军中军心不稳之人看到前秦军后撤大呼前秦已败,导致前秦军全线奔溃,在东晋军攻击下四下逃窜,损失十之七八,成就了东晋军淝水之战的全面胜利!

综上,面对80万前秦军,东晋军以8万兵力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借助了大江的天然屏障进行拖延战略,加之前秦军不擅水战、粮草不足、军心不稳,东晋军将领谢安抓住了前秦军的弱点,适时采取策略,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话说,如果我是前秦皇帝苻坚,我会将80万军队分成8个10万军团,从不同位置同时渡江进攻。大家觉得我这种方式会不会胜利的可能性大很多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

我是史河风rain,感谢大家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史河风rain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80余万想一举灭了东晋。东晋的大地主阶级为了保卫小朝廷的统治利益不得不应战,急命谢玄、谢石等领兵8万去抵抗。
前秦大本营屯项城,苻融领兵8万为前锋屯洛涧,后续大军屯淝水北岸,之后命朱序赴晋军劝降
。朱序把秦军的部署详情告之谢玄、谢石,并制定出淝水之战的战略计划与战役部署,并约好相互配合。战斗开始后,刘牢之率军5千向洛涧秦军突击,秦军败逃后,晋军追至淝水,隔河对峙并相约于河北岸决战。秦军拟于半渡堵击,如约向后移动,晋军乘势攻击,朱序又从重策应,秦军各部互不相顾,一溃千里。大将苻融战死,慕容垂等率部逃走。



这次战争,秦军虽然数量很多,但大多是由被压迫的各族人民强迫凑成的,没有战斗意志,而像慕容垂等本来就心里另有算计,而无征战之心。苻融的落败已使士气大受影响加上朱序等有计划的从中策应,溃败也就不意外了。反观晋军,从将领到士兵的战斗情绪高昂,加上谢玄、谢石等的军事才能与正确的部署,刘牢之等将领的英勇善战,谢安对前线不尽余力的支持,所以才能取得此次战争的胜利。
经此一战,东晋政权又从死亡的边沿上挽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