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前秦真的有八十万大军吗?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舆地铲史官


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无疑是其中比较经典的战役之一。在这场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淮南寿县的战役中,东晋以劣势兵力胜出,果真是东晋8万VS前秦80万吗?东晋的兵这么彪悍?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为东晋。北方各种势力并起,前秦大帝苻坚在丞相王猛的大力辅助下,强势崛起,有如开挂,灭掉了东边的前燕、西边的前凉,南下拿下梁州(今汉中)、益州(今四川大部),统一了北方,和东晋大致以汉水、淮河为界。兵多将广的苻坚颇有大志,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375年,王猛去世,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急于进攻东晋,待根基稳固、时机成熟以后再图之。

在淝水之战爆发于公元前383年,在此之前前秦虽然和东晋之间也有交战,但都是规模不算太大的局部战斗,如双方争夺襄阳的攻防战。379年,前秦攻下襄阳,至此长江、汉水上游都在苻坚控制之下。

苻坚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君临天下了,因为当时的形势和当年西晋灭东吴前太相似了。而苻坚的谋划正和当年的西晋如出一辙,一路由西面巴蜀水师顺长江东下,一路由汉水而下,另在东路淮河一线开辟战场,多路大军齐出,一举拿下江南。

因此,在拿下襄阳和巴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苻坚攻东晋的计划就已经开始展开了。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正式下达命令,大军齐出攻晋。有多少兵力呢?史料记载,总共兵力为85万左右,这85万大军主要来自于四个地方,关中,巴蜀、凉州、幽冀。这些兵力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距离上的差异,不能同时到达战场。因此,进攻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前锋先行赶赴前线,主力随后跟进。

可以确定的是由苻融、慕容垂等将领率领的前锋部队为25万,其余60万其中包括27万骑兵由苻坚统领。苻坚只是名义上的统帅,由长安出发时,亲自率领的兵力并没有这么多,但是作为主帅,其所帅兵力应不会比前锋少,至少也是25万。25万前锋到达淮南战场,和东晋先行接战。

东晋方面有多少兵力呢?东晋的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长江上游的荆州,由桓冲率领的荆州军约10万,主要负责长江上游的西部防线,东部战场主要是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兵,因此,东晋投入的总兵力约为18万。

在苻融率领的前锋部队(因桓冲攻击襄阳,慕容垂移师3万至襄阳战线)到达东线战场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25万和8万。秦军先锋梁成等约2万兵力驻扎在洛涧西岸,结果被刘劳之强渡击破,损失一万多人。前秦军退守淝水西岸。因此,淝水之战正式决战前,淝水战场双方兵力约为24万:8万。

随后率兵跟进的苻坚到达项城,而凉州军刚到咸阳,幽冀军到彭城(今徐州),巴蜀之兵没什么动静,反正还没突破桓冲的西部防线。理想主义的苻坚妄图以德服人,派人劝降,希望东晋不战而降。没有等大军到齐,只带8000轻骑赶赴寿县,留所率大军于项城。

结果却悲剧了,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本来挺好的局面,最终一败涂地,成就了东晋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美名,而且因此战失利,强大的前秦轰然倒塌,北方刚刚统一的局面又再次四分五裂。


地图帝


在淝水战场,后秦军队并没有八十万,只有三十万。苻坚为了灭掉东晋,总计拼凑了将近九十万的兵力,不过这些兵力是从各个州郡分道出发,并非集中出击。

在淝水之战前一年,苻坚就召开公卿会议,商讨灭晋之事宜。当时苻坚摸了一下底,可以征集九十七万的军队。此时苻坚已经统一北方,只剩下东南的晋帝国未吞并,可谓领土辽阔。为了一战平定江南,苻坚采取每十丁征一兵的原则。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岁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由于前秦帝国政治一直比较清明,征兵工作还算顺利,其中良家子弟前来报名参军的有三万余人,还都自带马匹,组成一支青年羽林军。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御驾亲征,兵力之强大前所未有,在历史上亦属罕见。为了征服东晋,前秦帝国出动六十余万步兵,二十七万骑兵,总兵力超过八十七万!如此庞大的部队行进在路上,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当然,这些部队并非人一个地方出发,当苻融统领三十万前锋部队进抵颖口时,较偏远的地区的凉州兵团、幽州兵团、冀州兵团、蜀汉兵团等尚在昼夜兼程赶路。

那么,当时东晋朝廷能动用的兵力是多少呢?

晋孝武帝紧急下诏,以征虏将军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谢玄为前锋都督,会同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共率八万人马以阻击秦军。八万人马!别说与前秦八十七万抗衡,就是与苻融的前锋兵团三十万人相比,也算少得可怜。

淝水之战的前哨战是洛涧之战。当时苻坚派朱序作为特使前往劝降谢石,然而,朱序本是晋国将领,因襄阳失守而被俘,并非真心实意投降苻坚。朱序暗地里把前秦军的情况告诉谢石,并建议:“

倘若秦国百万大军都到齐,确实难以抗衡。如今应该乘各路人马尚到完全到位,速速发动进攻,如果能挫败其前锋部队,则可夺其士气,可一鼓作气击破他们。”

八万对三十万,还是可以一战;若是八万对八十七万,那只有缴械投降的份了。故而谢石决定冒险一战,险中求胜。他派刘牢之率五千精锐与前秦五万前锋战于洛涧,大破秦军,杀敌一万五千人。

因此,在淝水之战打开时,前秦军队实际上并没有三十万,撑死二十八万。不过,秦军除了淝水畔的二十余万大军之外,还有更庞大的兵力正向前线挺进。谢石、谢玄必须速战速决,以八万对阵二十余万敌军,尚可一搏,倘若拖延时日,八万对阵八十万,那就别打了。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晋军大破秦师于淝水,此役保卫了偏居东南的华夏政权,在历史具有划时代之意义。


君山话史


每当我们谈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会想起历史课本上那个“八十万大军投鞭断流”的前秦皇帝苻坚,这个气势汹汹要一统华夏的帝王在淝水一战功败垂成,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个前秦政权的土崩瓦解。人们也往往把淝水之战做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然而当时的苻坚真的有八十万大军么?

再看数量

关于前秦符坚的军队数量,《晋书·谢安传》记载: “(符)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 ,京师震恐。”同书《谢玄传》记载:“及符坚自率兵次于项城, 众号百万, 而凉州之师始达咸阳,蜀汉顺流,幽并系至”。这两处都称苻坚有百万之众,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如果是实数的话,这些人是不是都在淝水战场上出现了呢?

百万是虚数

从当时北方的经济人口状况来看,前秦全国有百万军队就已经十分惊人了(之前东晋和前燕的战争,前燕和前秦的战争,前秦和前凉的战争毫无疑问都是对人口的极大损耗,当时北方的人口数量的确堪忧)。而在淝水之战前,符坚还遣吕光等“总兵七万,铁骑五千”讨西域,遗姚苌“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而且符坚也不可能把全国之兵全部征调伐晋, 至少还要留一些军队驻守全国各地重镇, 如符坚长庶子符丕就在把水之战前夕出镇于邺。由此观之, 所谓“百万”大军纯粹是虚张声势,不切实际。所谓八十万军队也是难以确实的。

军队没到齐,胜负已分晓

符坚调遣的军队也没有都赶赴前线, 至少在符坚在当年九月至彭城时, 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河一带, 那么, 淝水之战前, 符坚集结在淮把一带的军队到底有多少?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则说: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 先至颖口。”这一数量应该是当时前秦军队的先锋数量,也是跟东晋决战可以使用的主要力量。
然而,就是符融等所率三十万众也未全部投入淝水之战中。前秦前锋三十万众当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的一条长线上,其中慕容垂率领的鲜卑军队“别击郧城, 不与肥水之战”,而“屯于洛涧”的梁成数万军队在开战前就被刘牢之歼灭(这些军队是氐族军队,前秦的核心军事力量)。这样,前秦驻扎在寿春及其附近的军队, 充其量为十万左右,再加上苻坚听闻将战而由项城带来的“ 轻骑八千”,也就是十余万军队而已。另外, 淝水之战对东晋来说是大获全胜, 但也只不过“ 俘斩数万计” ,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军队在前线数量的确不多。
东晋军队追击溃散之敌
前秦军队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其最为核心的力量乃是自己的氐人部族,其数十万大军中大部分都是被其裹挟的其他民族军队,相互之间多有猜忌,战时不效死力,再加之本身军队数量不多,而东晋军队众志成城。双方交战,成败之势早已注定。
参考文献:1.《肥水之战双方兵力略释》,《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
2. 张学锋,傅江著,东晋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

历史研习社


前秦军队虽然号称80万人,实际上分布在广阔的战线上,甚至有一些还在路上,真正在淝水前线的不过几万人。

这八十万人里,其中在荆州前线有慕容垂带领的3万人,巴蜀那边的军队还在乘船顺流而下,凉州的军队刚刚到咸阳,幽州和冀州的军队刚刚到彭城。

在淝水之战前有一场洛涧之战,这一战前秦出动了五万人被东晋5000军队打垮,还损失了一万五千人。

苻坚瞒着大部队,从项城带了8000轻骑前往前线。

所以前线能和东晋决战的军队,只有苻坚带来的8000人和洛涧之战失败之后,还剩下的35000人。

东晋这边带过来决战的人也有数万人,决战人数上东晋其实并没有和前秦有太大的差别。

东晋要趁前秦立足未稳和前秦速战速决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不速战速决,等待前秦的80万军队全部集结完毕,那么东晋可能就要输了。


叶子评论


八十万大军肯定没有,首先古代行军打仗对外号称都会虚报兵力,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实际兵力10万左右,孙刘军队加起来不过五万。

其次,古代说的八十万大军并不像今天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有八十万人的战斗力,古代行军打仗后勤供给异常复杂庞大,五到十人支撑一名士兵供给是常事,而这些后勤多为民夫,却也被算进军队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